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2021-02-12 實用醫學知識

接下來是傷寒學派。

傷寒就是傷於邪,《難經》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漢唐階段傷寒流行,仲景本人就說自己家族二百來人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傷寒十居其七,可見一斑。研究傷寒的人不少,比如華佗、王叔和、孫思邈,巢元方、葛洪、張文仲、陳延之等等,但張仲景成就最大,而其他傷寒家的著作很多都沒有完整流傳下來。

王叔和是研究《傷寒論》首屈一指人物,他基本和仲景時代很近,後面連孫思邈看到的版本都是他整理的。他說:「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這可能是他整理的初衷。他的原稿其實有十卷,在太陽病篇之前還有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三大篇,另外還有辨痙溼暍脈證一篇被歸到金匱中,這才是他整理的《傷寒論》原貌,辨脈法主要談外感脈象,平脈法講脈法的病機,闡明營衛氣是脈象變化的根本。而傷寒例這篇比較像王叔和本人寫的,但也有仲景的內容,講氣候、地域、外邪和疾病的關係,講六經病症和治未病的思想,有點像傷寒病總論,傷寒的病機都在這裡提出來了。王叔和研究傷寒是從脈證方治入手,採用了汗吐下可與不可的思路歸類,現在多按六經入手,還刪了脈法。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

孫思邈是王叔和之後較早研究傷寒的,他90多歲才看到《傷寒論》,《千金翼方》開篇是本草,之後就是二卷《傷寒論》。他的研究方法是以方類證,也是此法研究的第一家,著重辯證,發揮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傷營衛的觀點,桂枝湯證,麻黃湯證,青龍湯證,成為「三綱鼎立」說的源頭。

成無己是註解傷寒最早且最全的人,對比註解《黃帝內經》的第一人全元起和其後的王冰,成無己做註解的態度更為優秀,全注二十二篇,是註解《傷寒論》第一人,同時也是全注《傷寒論》的唯一一人,曠古絕後,質量又高。他看仲景自敘裡說參考《素問》、《九卷》、《難經》等,所以他註解也是依據它們,還原本象,以經注論,比如以 《內經》「形寒飲冷則傷肺」解釋小青龍,以《難經》「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解釋「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依據《素問》氣味厚薄陰陽論和四氣五味論解釋傷寒方藥,這個我們在張元素那裡探討運氣性味治則時有提到,比如,《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辛甘發散為陽」,桂枝湯就是辛甘之劑,桂枝為主,發散風邪,涼為秋金之氣以制風木,芍藥甘草為佐,姜棗為使。另外他勤奮好學的他還寫了本《傷寒明理論》,選擇五十個病症進行方證對比,如發熱、惡寒、頭痛等,來明辨不同病機造成不同性質的證的機理。

朱肱研究《傷寒論》認為三陰三陽是經絡,比如少陽為什麼胸脅痛,為什麼耳聾?至於三陰三陽之本質其實這個問題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不過他是第一個這樣提的。同時他重視脈學,而脈也和經絡有關,認為脈掌握好了如合龜鏡,一照就靈,古代龜是預吉兇,鏡子是照善惡的。他對傷寒提倡的陰陽、表裡、辨病、辯證、立法、法證結合等說法和我們現在研究傷寒都有相似之處。

宋代的龐安時研究的也是王叔和的傷寒,他根據《傷寒例》去討論氣候對人體影響,認為傷寒沒有流行性,認為發病與否在於人的體質,不然為什麼同樣的氣溫,同樣的條件,有的人病,有的人不病?如果身體不強健,不藏精,就容易傷寒,並且他覺得溫病寒病都是冬天傷寒而致,傷寒是立刻病為傷寒,春溫夏暑也是冬天傷寒變化而致。同時他提出天行病,這是流行性的,不是傷寒,而是溫熱病,這是一種乖戾之氣,發病時病情嚴重且有傳染性,他善用石膏去治療。他將溫熱病分為青筋牽、赤脈費、黃肉隨、白氣狸、黑骨溫,分別與季節和臟腑對應,基本都是溫熱病,分別以抽筋、身熱口乾、頭重項直生結核、寒熱暴咳嘔逆、裡熱外寒腹脹引飲腰脅疼痛為主證,分別用柴胡地黃湯、石膏地黃湯、玄參寒水石湯、石膏杏仁湯、苦參石膏湯治療,由於他常用石膏,所以他對後世溫病和石膏治熱病有很大影響,民間流傳他可以和傷寒病對話,可以看出他應該還是很有威望的。

許叔微這個人曾為翰林學士,名字跟王叔和稍微有點像,他是經方派創始人之一,因父母雙亡,再加屢試不舉,遂棄儒習醫,在成年後發憤鑽研醫學,活人甚眾,著有《普濟本事方》收錄方劑三百餘首。他後來中了進士,和嶽飛同時代,因不滿秦檜陷害忠良而退隱行醫救人。他認為腎是一身之根抵,脾胃乃生死之所系,二者之中又當以腎為主,補脾「常須暖補腎氣。他研究傷寒,認為「傷寒治法,先要明表裡虛實。能明此四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所以他多從八綱角度談,他的《傷寒百證歌》朗朗上口,「陽證莫盛於陽明,陰寒莫盛於少陰」、「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自陰出」、「不惡寒兮反惡熱,胃中乾燥並潮熱」「病人身熱欲得衣,寒在骨髓熱在肌」、「煩躁面赤身微熱,脈至沉微陰作孽,陰證似陽醫者疑,但以脈憑斯要訣」就是針對陰陽表裡虛實真假等去辨別。他的《傷寒發微論》選取72個症講辨證論治,還提及桂枝湯是用白芍,因為赤芍是洩,白芍是補,營弱當用白芍。

郭雍是禮學家,宋代禮學是哲學的一部分,講究分析,注重在理論上搞清楚搞透徹。他首先把流傳至宋代殘缺不全的王叔和整理的《傷寒論》根據《千金翼方》和朱肱、龐安時等人的書進行整理,命之《補亡論》。然後進行分析,比如為什麼有汗,為什麼無汗,他都分析出個所以然來;厥一般都認為厥冷,他則認為厥有冷,也有熱厥,就是手腳都是熱的。如果感覺中醫理論問題不好理解,講不出道理,可以多看看他的書。

傷寒學派真正形成是明代開始,分三派,一個是錯簡重訂派,從方有執開始,他把矛頭指向王叔和和成無己,覺得他們把《傷寒論》搞亂了,應該錯簡重訂,恢復其原貌。他覺得太陽篇當調整,比如衛中風和桂枝湯類方在一起,寒傷營和麻黃湯在一起,營衛俱中傷風寒和青龍湯在一起。喻昌也認為如此,把方有執的想法總結為「三綱鼎立」:冬傷於寒是傷寒病的大綱,六經是分析傷寒論的大綱,衛中風、寒傷營、營衛俱中傷風寒是辯證的大綱。清初三大名醫,除了剛才是喻嘉言,還有就是張璐和《醫宗金鑑》作者吳謙。張璐在討論傷寒時與喻昌一樣,但他認為傷寒論有些方證是溫病,認為傷寒、溫病應該截然分開,比如「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的黃芩湯、「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的白虎湯、「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的黃連阿膠湯、「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的豬苓湯都應該是溫病的。

相對的就是維護舊論派,張遂辰和他的學生張志聰、張錫駒號稱 「錢塘三張」,以及一位陳念祖。張遂辰覺得傷寒論非常精深,不下功夫是研究不明白的,而成無己全注傷寒,引經析義,是後世學習者良好的參考書,不應該貶低攻擊,畢竟後世註解傷寒超過成無己的還真沒有,而且後世也只能依照王叔和、成無己版本的傷寒看,真正原版畢竟失傳。但他覺得只學成無己還不夠,當吸收各家學說精華。這態度就中正多了。他將自己的參悟寫到了《傷寒論參注》中,破值得一看。他的學生張志聰名氣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們前面,就是各家學說第一篇談到的六經本質就是結合了他的學說。他不像黃元御硬是把六經的六氣當做五運六氣來搞,認為六經與六氣不能割決。張志聰的學生總體水平也比較高,這派的學術水平還是比較高的。陳修園對我們現世學傷寒影響比較大,很多課本都是按照他的體系來的,他的《傷寒醫訣串解》抓住了傷寒論的精神,他利用太陽經證、太陽腑證、太陽變證、太陽治法把太陽病篇178條全部囊括其中,這和現在教材基本差不多。陳念祖的成功之處就是對傷寒的推廣普及和歸納總結。

另外還有辨證論治派,這派就是覺得符合辨證論治,管他是仲景原著還是王叔和的,都接受。他們或以方類證,或按法類證,或分經審證。柯琴就是代表人物,他覺得傷寒有一證就有一方,法從方出,傷寒蓋百病,並非限於外感,理法相同即可應用。

註:

1.本文作者「夜炎」;編校排版「杏林醫哥」,版權歸本公眾號所有。

2.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傷寒論普通人也能用,你不知道而已,帶你走進張仲景真實的傷寒論
    眾所周知,張仲景寫的 傷寒雜病論 名氣很廣,被奉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不容置疑,同時,這部書開創了一個偉大流派:經方派。中醫簡單的分為兩類,經方和時方。經方最顯著的特點是:只要症狀對應上了,那開出的藥就一定有效果。甚至有一劑知二劑已的稱呼。即一帖藥吃對了。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很多人學不好中醫的原因就是沒有學好《傷寒論》,學不好《傷寒論》的原因就是不肯下苦功背,總是想理解,希望理解了就能記住。但結果總是事與願違,不能登堂入室,一輩子徘徊在中醫的門外。我認真地學了6年《傷寒論》。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但自從朝廷將《傷寒論》刊行後,儒醫們就開始用《內經》理論進行解釋,歷經宋元明清,隨著註解人數的增多,逐漸形成了維護舊論派、重訂錯簡派、辨證論治派、五運六氣派與近代的中西匯通派;據不完全統計有關《傷寒論》的專著,我國不下1600種,日本漢方學者也有300多種;而打開仲景之門的三陰三陽六病理論,已湧現出了四十多種學說。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傷寒汲古·自序》1934年,黃竹齋先生到寧波天一閣訪求仲景佚書而未得,因而過訪當地醫界名流,詩壇主盟周岐隱。時桂林羅哲初在寧波行醫,極負盛名,與岐隱先生交至篤。由於周氏的介紹,黃竹齋得見羅哲初所藏秘本仲景十二稿《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乃手錄副本。後於1939年黃氏將所抄「十二稿」副本在西安刻版印行,稱白雲閣藏本《傷寒雜病論》。
  • 傷寒學派|宋金以前傷寒八大家
    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此論引自夜炎實用醫學知識《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孫思邈,唐代著名醫學家,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其研究傷寒的內容見於《千金翼方》的第九、十兩卷中。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中醫不傳之秘:《傷寒論》「陰陽自和」的寓意!
    這麼來看,夾在立冬和雙十一之間的悅讀中醫粉絲福利日,好尷尬!思來想去,小編決定,今天就來一個「冬意正濃  情懷『醫' 然」的活動。活動方式:在文末的寫留言處,寫上您的中醫情懷,長短不限,題材不限。活動時間:即刻起至11月9日9:00。
  •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二、缺朱雀湯說 1、黃連阿膠湯說陶弘景:「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鹹宗奉之。」又言:「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其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吳佩衡先生長期從事中醫臨床和教學,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和學術理論,被譽為當代扶陽派的代表人物,主溫藥亦不排斥寒涼。本書為吳先生給學生講解傷寒論的講義,從體例和內容可見作者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教學和指導臨床。本書分概論和各論兩部分。概論包含:1.《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
  • 宋朝至清朝1000年內《傷寒論》的主要著作
    故治法上多用寒涼藥,並創製了不少治療傷寒病的方劑,對後世溫病學說有所啟發。為中醫學各學派的創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是當時名聲顯赫的醫家,是中醫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涼派"的創始人。在理法上,他十分強調"火熱"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後世稱其學說為"火熱論";治療上,他主張用清涼解毒的方劑,故後世也稱他作"寒涼派"。
  •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遇秋認為,不重要,起碼沒有想像中重要。
  • 重溫經典 《傷寒論》原序
    導讀:我們每每啃讀《傷寒論》的原文,或者臨床應用經方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時,都不禁感慨仲景先師真是千古聖人,可是當讀到「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時,又恍然感慨原來聖人也是跟我們一樣的凡人。
  • 聯盟薦書 |中醫經典及流派篇
    該書從各醫家的生平小傳到其學術思想特點與臨床經驗,並用大量的臨床驗案驗證,案評簡潔凝練,幫助讀者更好地解讀名家診療和用藥思路,讀之切中肯綮。它在理論上有許多可貴的闡發,實踐上有各家獨到的心得,在臨床上有比較高的實用價值和參考價值。
  • 古代艾灸故事系列二十一——《傷寒論》
    郭雍講習儒學之餘,研究醫學,他向太醫常器之學習,得到傳授指點,乃精於診斷,洞悉病情。他喜好仲景方書,因感於《傷寒論》已有殘缺,於是深入研究《素問》《難經》《千金方》《外臺秘要》等書的論述,及朱肱、龐安時、常器之等諸家的學說,於淳熙八年(1181)撰成《傷寒補亡論》20卷。這位被郭雍診為傷寒的壯年患者聽了關於自己病情的一番解說後,覺得還是兄弟說得明白清楚,就接受了他的治療。
  •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需要發揚,更需要傳承
    很多 的學生就是這樣學成的傷寒論。2到3天就變成一個傷寒論高手。很是讓人瞠目結舌。你看現在的很多的機構也是這樣。比如育嬰,減肥,美容。也許是符合了現代人的口味。這類的機構在培訓時加入了很多的營銷理念在裡面。這樣出來的中醫能好嗎?我一直認為好的東西還是應該被少數人掌握。中醫要有悟性,是時間的沉澱。三兩天就會了,除非你是天才。
  •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200年祭
    從無字處讀書,正讀,反讀,重讀,參讀,拆開讀,合起讀,「六面讀傷寒」「尋其來頭,究其歸根,書須讀於無字處」,陳老夫子正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反覆研習《傷寒論》,每有見解則記之,才對《傷寒論》之精義瞭然於胸,然後乃予以「淺顯之言註解之」,數易其稿,反覆再三,乃成《傷寒論淺注》之讀本,成為其教授門人的重要講義,也成為了後世醫者爭相研讀的傷寒重要注本,也以此奠定了他在中醫傷寒學派中的重要地位。
  • 再讀傷寒論,太陽主表和太陽經的關係?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對不對?
    上一篇文章再讀傷寒論,太陽如何主表,太陽陽氣從何而來發出後,很多人留言,說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沒有關係,六經辯證不是依據經絡。那麼是不是這樣呢?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有沒有關係?根據中醫的理論,經絡在人體是客觀存在的。針灸就是按經取穴的,那個經的問題就針刺那個經的穴位。劉渡舟教授講授傷寒論時講過一個他自己的案例,劉教授以前在漢沽農場搞教育革命,每天到貧下中農家去給人看病,一個姓陳的孩子,十四歲,高燒。劉教授去的時候沒有帶藥,就仿照《傷寒》的方法,刺了孩子的風池、風府,還有大椎、曲池,扎完以後,孩子腦門就出汗了,燒就退了。
  • 傷寒論》中的六經實為六證
    (一)《傷寒論》六經來自八綱:我國古代用《易經》、六經解釋自然界萬事萬物,醫學當亦不例外,我們雖不能確知張仲景為什麼用六經名,但通過分析仲景全書的內容,考證《傷寒論》的撰成,可知《傷寒論》的方證,主要來自《湯液經法》。其書詳於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而《傷寒》捨棄了臟腑辨證,主用八綱辨證。
  • 【連載】《傷寒論》解讀——7-10條
    (7)歷史上大部分傷寒大家把本條作為《傷寒論》的大綱。認為本條提綱挈領,統論陰陽,冠於六經之首,《金匱玉函經》就將本條排列在太陽病前面,作為《傷寒論》六經辨證的總綱。這一條開頭的「病」字,不少注家認為並非只指傷寒病,而是指所有病,這也說明《傷寒雜病論》不是專論傷寒的著作,而是辨證論治的圭臬。正如喻嘉言所說:「傷寒之中每多雜病。」仲景在《序》文中說:「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