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傳之秘:《傷寒論》「陰陽自和」的寓意!

2021-02-12 悅讀中醫


話說,又到了悅讀中醫微信的粉絲福利日了,昨天剛立冬,寒冬氣息越來越重,但即或冰凍三尺,悅讀中醫微信每天都會陪伴在您身邊,希望能像冬日暖陽一樣,照進您心房。再過幾天,又是雙十一,多少剁手黨翹首以盼,多少單身汪為情所傷!這麼來看,夾在立冬和雙十一之間的悅讀中醫粉絲福利日,好尷尬!思來想去,小編決定,今天就來一個「冬意正濃  情懷『醫' 然」的活動。

活動方式:在文末的寫留言處,寫上您的中醫情懷,長短不限,題材不限。

活動時間:即刻起至11月9日9:00。

精品留言會上牆,點讚數最多的會得獎!

歷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研究,熟讀《傷寒論》,用好仲景方,是不少中醫人士的追求,但要悟透《傷寒論》這部經典著作,又豈是駕輕就熟的事情!對《傷寒論》的理解,受個人知識影響,各有偏頗,今且來看單志華老師跟師劉渡舟、胡希恕等對《傷寒論》「陰陽自和」的理解!

吾師劉渡舟先生從篇章結構角度,認為:「此條置於『誤治變證』之前,仲景示人『陰陽自和』乃治病之目的,汗吐下等乃治病之手段。必須遵循『陰陽自和』方為愈病之旨。」吾師胡希恕先生又從臨證角度明確指出:「此條屬泛論。凡病,即無論何病。汗吐下是中醫攻實以去病之大法,用之得當,藥到病除;用之不當,則易害人。起碼是亡血亡津。而導致如此結果,尤以發汗者為最。『陰陽自和』者,指表裡自和。若無他病,故必自愈。」受兩位恩師的啟發,我在多年臨床後重溫此條,深感內涵豐富,嘗試著談談個人的理解。

《傷寒論》第58條云:「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陰陽」在這裡有具體的含義,「汗」與「下」屬表裡之陰陽;汗法本身又涉及營衛之陰陽;「吐」作為祛邪的一種治法,目的在於調和半在表半在裡之陰陽;而「吐」與「下」,又提示出「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屬上下之陰陽;與「亡血」相對應的是氣,屬氣血之陰陽;「亡津液」,津與液有清濁之分,是為清濁之陰陽。

「自」指機體本身的調節機能,這又是多層面的,其中包括抗病機能。

「和」指多樣性的有差別的統一,如五味調和、八音和諧之「和」。注意,「和」不等於「同」,《國語·鄭語》云:「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表明不同質事物的和諧結合乃是「和」。用在此條,和就是清濁、剛柔、表裡、上下等矛盾雙方的相濟相成。

「凡病」都是「陰陽不和」,為醫者的目的是使病人重新達到「陰陽自和」。這就意味著,醫生治病絕非用什麼藥就一定治什麼病,抑或什麼病就一定用什麼藥的單純治病觀點。實際上是張仲景提出了一個萬病通用的法則,繼而用後面諸多條文涉及誤治、壞病的實例,從反面來論證這一法則。「若」作「或」解,是一種假設狀態。

3.在中國哲學中,矛盾與和諧是兩個相互界定的範疇,是同一個辯證結構中的兩種經驗形式

引申而論,此「陰陽自和」即屬此類結構,《平脈法》中的「陰陽相抱,營衛俱行,剛柔相得」:陰陽(營衛、剛柔)是指兩種可以區分又相互對抗的病性、病勢、病程,而「自和」使兩者相依、互補,表現為向愈的過程,所以「陰陽」是物質基礎(本條陰指血液,陽指津液),「自」是功能活動(抗病能力),「和」是二者的統一,是結果,是恢復生理上的協調穩態。當然,作為醫者,這「和」也提示出治療上的「度」,即無太過與不及。

本條把「陰陽自和」同「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並提,揣摩仲景用意,絕非不去治療,坐等病家「自愈」,而是強調醫者要對難於「自和」或不能「自和」的情況詳細審視,並在積極治療中注意維護機體的「自和」機能。而過用汗吐下法,致使人體正氣大傷而「亡血、亡津液」,是從根本上破壞了「陰陽自和」的機體自然療能,是與中醫的治病精神相違背的。

自和是自愈的必要條件。由此可知張仲景的疾病觀與治療觀,強調的是充分調動機體自身的機能抵禦病邪,戰勝病邪,而不是單純的「治病」或單純的「藥物」觀點。臨床上之所以出現大量的邪未去而正先傷治案,其根本原因就是置人體正氣於不顧,一味地攻邪,忘記了「自和」,當然更談不上什麼「自愈」了。

「凡病」即無論何病,泛指一切疾病,語氣非常果斷。「病」前冠以「凡」,這在《傷寒論》398條經文中是罕見的,表明這一條的文字有高度的概括性與指導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以保存津液為物質前提,以陰陽自和為人體機能之根本,如此才能「必自愈」。這是充分調動人體自然療能的萬病不易之法,是仲景留給後人寶貴而深刻的治病經驗。如今抗生素的濫用,腫瘤放化療的高強度殺傷,恰恰是忘記了人體自身這個根本。

藥物本身是為補偏救弊而設,「過當則傷和」,故醫者病治到一定程度「當思減損」,給機體自身一個調整修復的時間空間,而無須藥竟全功,《黃帝內經》所謂「衰其大半而止」是也。

新媒體編輯:王丹

溫馨提示:想要得到《中醫傳承思辨錄》?點文末閱讀原文隨心購!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中醫傳承思辨錄》(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單志華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靈素之問 | 傷寒「二種」
    欄主      憶忘先生,從事臨床工作,研習傳統文化和中醫經典,索求源流,力圖還原古人的觀察視角和經驗及理法的演進。《外臺秘要》許仁則云:此病方家呼為傷寒,有二種,有陰有陽,陰傷寒者反於陽是也。陽傷寒狀,表裡相應,心熱則口乾苦,肝熱則眼赤暈,脾熱則谷道稍澀,腎熱則耳熱赤,肺熱則鼻乾渴,胃熱則嘔逆,大腸熱則大便秘澀,小腸熱則小便赤少,皮膚熱則脈洪數,身體熱。反此者,乃陰傷寒。夫傷寒者,則為寒所傷也,寒生陰,陰主殺,凡人陰陽調則無病。氣既為寒所傷,便致斯疾也。又論陰陽傷寒者,則毒氣傷陰陽氣也。人身中有陰陽之氣,陰陽者則寒熱也,本以陰為毒所傷,則不能流行,陽熱獨王,故天行多熱者也。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一、漢唐之際中醫的格局根據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記載:西漢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侍醫李國柱校方技,將醫書校為醫經七家、經方十一家;其中「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針石湯火之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劑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深淺,假藥味之滋,用氣感之宜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王叔和研究傷寒是從脈證方治入手,採用了汗吐下可與不可的思路歸類,現在多按六經入手,還刪了脈法。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孫思邈是王叔和之後較早研究傷寒的,他90多歲才看到《傷寒論》,《千金翼方》開篇是本草,之後就是二卷《傷寒論》。
  • 【解讀】傷寒論第四條:傷寒一日,太陽受之,
    【原文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連載】《傷寒論》解讀——7-10條
    (7)歷史上大部分傷寒大家把本條作為《傷寒論》的大綱。認為本條提綱挈領,統論陰陽,冠於六經之首,《金匱玉函經》就將本條排列在太陽病前面,作為《傷寒論》六經辨證的總綱。各醫家唯對「陰陽」二字解釋不一,有作寒熱解的;有作太陽經風傷衛,寒傷營解的;有作太陽經與少陽經解的;但多數還是主張解為陰經和陽經,如錢天來的《傷寒溯源集》和尤在涇的《傷寒論貫珠集》所論極詳。我認為該條所說病「發於陽」「發於陰」,涉及甚廣,既指發病的部位在陽經或陰經,也指病邪的性質是陽熱還是陰寒,還指正邪勝負。
  • 《傷寒懸解》小柴胡湯——虛證之象
    1 少陽之風,外洩表寒,汗出而衛洩,往來寒熱,則血弱而氣盡。風洩而腠裡開,表寒不解而邪氣因入,二陽之經寒,內侵少陽,而少陽之衛氣防禦也;內侵之經寒與少陽本經之正氣,兩相搏戰,經氣鬱迫,結滯脅下。少陽之經,自頭走足,脈循脅肋,病則經氣不降,橫塞脅肋,此胸脅苦滿,脅下痞硬之故。正邪分爭,少陽之正來,二經之邪去,少陽之風虛,二經之寒來,少陽之陽弱,故往來寒熱,休作有時。
  • 傷寒秘要脈證指法
    傷寒之脈,以浮、大、動、數、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然脈理精深,今人何能到此田地耶。夫脈者,非血非氣,乃營行之道路,實先天後天之大造,無所窮盡。叔和脈雲指下難明者,真言也。今人誇誕通曉者,但能言而不能行也。吾老專以浮、中、沉三脈候而治之,察其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如見其肺肝然,無所逃其情矣。
  • 傷寒學派|宋金以前傷寒八大家
    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此論引自夜炎實用醫學知識《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孫思邈,唐代著名醫學家,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其研究傷寒的內容見於《千金翼方》的第九、十兩卷中。
  • 《傷寒釋疑——為胡希恕傷寒之學鼓與呼》連載一
    自退休後遂孜孜不倦鑽研胡老學術,十餘年來,思索不斷,筆耕不輟,寫下數十萬字的學術筆記,名之《《傷寒釋疑——為胡希恕傷寒之學鼓與呼》》,系統研究胡老學術,發掘仲景之學的深諦,直至近年心臟支架術後仍不斷精思修訂。我們擇要刊發,冀能啟發新知,促進對胡老學術研習討論。感恩這位老前輩,感恩在學術之途一路互勵同行的學友們!
  • 重溫經典 《傷寒論》原序
    導讀:我們每每啃讀《傷寒論》的原文,或者臨床應用經方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時,都不禁感慨仲景先師真是千古聖人,可是當讀到「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時,又恍然感慨原來聖人也是跟我們一樣的凡人。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1— 背原文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如果不願意背《傷寒論》,就不要說想學中醫。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家世業醫,工詩善書,博學多通,勤於著述。精研仲景之學,多有建樹,尤對古本傷寒用力頗深。問世有《傷寒六經分經表》、《傷寒汲古》等。鄭逸梅《藝林散葉》云:「周岐隱邃於醫理,常為病家惜費,不浪用珍貴藥物,藥鋪中人嗤之為草藥郎中。」於此可見先生之醫德風範。這是謹就其對古本傷寒的研究作一簡述。自湘古本《傷寒雜病論》發現印行(劉瑞?
  •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故不需要再用一個朱雀湯了;二是因為朱雀對應的是火,而火是有形而無質的,在《傷寒論》中的六經病中,每經病中都已經包含了補先天火虛的方劑,如桂枝加桂湯、吳茱萸湯等,因此也不需要再有一個朱雀湯了。 2、群方說朱雀為丹鳳,南方火鳥,鳳舞九天,朱雀凌天,解傷寒諸病。
  • 讀《傷寒九十論》有感
    2.論桂枝湯中桂枝為桂枝非肉桂,他認為兩藥的區別為:桂枝輕薄,治傷寒,為發散之用;而肉桂為濃實,治五臟,取其鎮重。3.由耳聾一案足以看出其辨證之水準。耳聾,他醫認為是少陽證,然許氏憑兩手脈弱而無力,斷非為少陽證。並論之「若少陽則渴飲水,心煩,但寐,咽痛,今俱無此證。但多汗驚悸,必汗過多所致也。仲景雲未持脈時,另病患咳,而不咳者,兩耳聾無所聞也。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
  • 熱門閱讀:《外臺秘要》 諸論傷寒八家合一十六首
  • 中醫內科陳昌雨:脈診是中醫不傳之秘,是最真實的「主訴
    中醫內科陳昌雨:脈診是中醫不傳之秘,是最真實的「主訴 時間: 2020-09-04 15:55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辨證論治」與「舍症從脈」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它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其中的「證」是用「望、聞、問、切」綜合獲得的結論,用以指導治療。但是每一個醫生都不是會「平等」的對待這四種辨證方法。
  •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200年祭
    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記載,本書最早的版本為嘉慶二年(1797)三讓堂刻本,見於湖北中醫學院(湖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但我們通過前面陳定中的跋文可知,在1790年他拜入陳老夫子門下後,《傷寒論淺注》初稿已完成,其後應該是經歷了反覆修訂,如陳修園自言:「戊辰歲(1808),餘服闕,復到保陽供職,公餘取《傷寒論》原文重加註疏」,又言:「辛未(1811)秋孟,元犀趨保陽……《傷寒論淺注》已竣」。
  • 《傷寒論》六經與《內經》六經有何區別?其成就如何?
    書中體現了八法,具備若干,載有112方,是一部理論密切聯繫實際的方書,被後世推崇為方書之祖。《傷寒論》的學術思想,淵源於內、難二經等古典醫籍的學術思想和基礎理論,並結合張仲景本人的臨床實踐,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醫療經驗,有了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