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2021-02-22 醫品閣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

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1— 背原文

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

如果不願意背《傷寒論》,就不要說想學中醫。學中醫必須學《傷寒論》,學《傷寒論》首先要背會原文。對於《傷寒論》,不背會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

初學時先記住,不理解沒關係,只要記住了,最終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記不住,說理解也是沒有用,打開書理解,合上書記不住,臨床時就不會用。

難道臨床時,病人等你去翻書、翻手機?

如果你記住了第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其實你已經會用了。

見到發熱與嘔吐的病人,用小柴胡湯就好了,即使還沒有理解也沒關係呀,你可以慢慢去理解。

《傷寒論》就是語錄式的條文,前面是證,後面是方,記住了原文,就可以用了。用了就有效,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自然就有了。

很多人學不好中醫的原因就是沒有學好《傷寒論》,學不好《傷寒論》的原因就是不肯下苦功背,總是想理解,希望理解了就能記住。

但結果總是事與願違,不能登堂入室,一輩子徘徊在中醫的門外。

我認真地學了6年《傷寒論》。

前3年是因為我要考湖北中醫學院《傷寒論》專業的研究生,主要的時間就是背《傷寒論》,背到提到條文號碼就能背出原文,提到原文就能說出條文號碼。

考上湖北中醫學院的研究生以後,跟著李培生、梅國強兩位恩師又學了3年《傷寒論》。

工作以後在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和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傷寒論》,一輩子在學習、教授、運用《傷寒論》。

現在很多人看不上死記硬背,認為要先理解後記憶,甚至認為不記憶也沒關係,因為需要記的東西可以通過智能化設備來解決,有一個手機所有要記的東西隨時都可以找出來。

然而,醫生就是力氣活,主要的知識都必須先記住。

經典的原文要背會,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禁忌、用法、用量必須記住,方劑的藥物組成、藥物用量、功效、主治、煎服方法也必須記住,經絡循行、穴位必須記住。

這些記不住,當醫生就懸了。

不是不需要理解,而是首先要記住。

—2— 抓「特異性方證」

《傷寒論》由條文組成,條文主要討論證和方的關係。下面以桂枝湯證的部分條文為例進行討論。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12)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24)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25)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15)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16)」

《傷寒論》主要由這樣的條文組成。條文中沒有六經辨證的特徵,也沒有辨證論治的特徵,有的只是證和方。

絕大部分的條文格式相同,即前面是證,後面是方,證方相連,方證同條。這就是方證。這些條文的主要內容是證和方,討論的是證和方的適用程度。

對一個方而言,和證的關聯程度有以下幾種:

1. 有的證是特異性的適用等級,即可以達到方到證除的特效,就是「主之」;

2. 有的證是一般適用等級,就是「宜」;

3. 有的證是可能適用等級,就是「可與」;

4. 有的證是不適用等級,就是「不可與」。

這就是《傷寒論》條文的主要模式。

以上是關於桂枝湯證的部分條文,討論的都是證和桂枝湯之間的關係,即什麼證可以桂枝湯主之,什麼證宜桂枝湯,什麼證可與桂枝湯,什麼證不可與桂枝湯。

「特異性方證」,就是方和證之間具有特異性的關聯,可以達到方到證除的特效,具有精準、快捷、高效的特徵。

方到證除

通俗的說法是藥到病除,但藥到病除適合於形容西醫的特效,因為西醫以病為治療單位,以藥為治療手段。

中醫以證為治療單位,以方為治療手段,也有以藥為治療手段的,如單方,或叫單行,但很少。

—3— 理解醫聖仲景原意

先看一則桂枝湯的驗案。

患者劉某某,男,45歲,因受涼出現發燒,體溫37.8度,無汗,惡寒,頭痛,後部明顯,脖子難受,鼻塞流清涕,大便不成形,咽不痛,口不渴,舌質淡有齒痕苔薄白,脈浮弱。平時大便溏,容易拉肚子。

處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薑5片,大棗12枚,炙甘草6克。

1劑,用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3次溫服,藥液的溫度稍高,有微微燙口的感覺,服藥後10分鐘,喝200毫升熱稀粥,蓋被子睡覺2小時,全身出微汗而愈。

這個病人是無汗的,怎麼可以用桂枝湯?這就要弄清楚張仲景的原意。

關於桂枝湯的功效,張仲景在第16條中說「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

顯然說明,桂枝湯的功效和麻黃湯的發汗不一樣。如果不理解「解肌」的實質,就不可能真正學會桂枝湯的運用。

什麼是「解肌」?

歷版的教材中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解除肌表之邪」;一種是「解肌祛風,為發汗之緩劑」。這兩種解釋沒有說清楚「解肌」的真正意思。

我給大家一個定義:解肌是通過補脾胃而達到調補營衛、協調營衛關係,恢復營衛功能而汗出邪去的方法。

桂枝湯是其典型代表。肌,還有肌肉的意思。

桂枝湯證和麻黃湯證相比,病深一層,從所屬臟腑來看,麻黃湯證在肺,治療目的以宣肺為主;桂枝湯證在脾胃,治療目的在於補脾胃。

所以,桂枝湯的根本是補脾胃而祛外邪。

首先從組方分析,桂枝湯屬於辛甘溫之劑,除了具有解肌祛風的作用外,還可調補中焦,強壯胃氣。

桂枝辛甘溫,除可解肌祛風,溫通血脈外,尚可溫補脾胃,《神農本草經》謂「主咳逆上氣,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生薑辛溫,除可助桂枝散邪外,還可溫中健胃。

甘草甘平,益氣健脾。

大棗甘平,補脾益胃,滋營養血。

芍藥酸苦微寒,養血斂營,《神農本草經》謂「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全方五味藥,都有補脾胃的功效。

服桂枝湯後要求啜熱稀粥,資谷氣以補脾胃。可見,桂枝湯解肌祛風源於調和營衛,調和營衛源於補益中焦。

在脾胃強健、氣血充沛的基礎上,用桂枝通調衛氣,則腠理開而汗出邪去;用芍藥收斂營氣,則營內守而不致過汗傷正。

營衛和而腠理開合有度,腠理開而發汗祛邪,邪去則腠理合而汗自止。

章楠在《傷寒論本旨》中論桂枝湯時說:「此方立法,從脾胃以達營衛,周行一身,融表裡,調陰陽,和氣血,通經脈。」

明確了以上道理,我們就可以廣泛使用桂枝湯了。可以這麼理解,脾胃虛弱的人感受了寒邪以後,表現為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就是太陽中風。

這是太陽中風的典型表現、基本表現。所以,見到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的就是桂枝湯主之。

反之,雖然沒有中風的典型表現,但是病人在感受寒邪的同時,有脾胃虛弱的表現,或素體脾胃虛弱而感受寒邪者,也是桂枝湯的適應證。這就是對原文第42條的解釋。

本文來自:肖相如

附:傷寒學習方法《二》

一、熟讀熟讀原文,是學好《傷寒論》的基本功。但由於《傷寒論》的文字,受到漢以前的文學影響,承襲了漢以前的「省文」、「倒裝」、「插敘」和「舉賓略主」等文法。因而在閱讀時,必須掌握這些文法,才能讀通弄懂。

所謂「省文法」。論中不少原文是採用省略的筆法寫成的。例如只提一證一脈,以概其餘,這就應當前後文聯繫地讀,領悟原文精神。如「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為什麼脈浮數者,還可以發汗?而且宜用麻黃湯呢?這條原文必須與第一條太陽病提綱,第三條「……名為傷寒」的提綱,以及第35條麻黃湯證的主文相互對照,才能搞清楚「脈浮數宜麻黃湯」的道理。此類條文論中甚多,讀時應一隅三反,不然則讀不通。

所謂「倒裝法」,亦稱「倒裝句」。論中的原文多數是按主證、主脈、主方,或提示病機、轉歸、治療、禁忌等依次排列,這是順敘,可以一讀便通。但有的條文則不然,不一定是按上述主次順敘排列的,如「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本條小青龍湯主之句,應移在「發熱不渴」的句下,與全文才能銜接,論中此類條文,在理解時應將倒敘文句,按語法原理,換回順敘的意思。

所謂「插敘法」,是在敘述中插入其他脈證,或插敘瘋機.或帶有鑑別診斷的作用等。如「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

也,抵當湯主之」。本條是敘述蓄血發黃的證治,與上下文三條並列,都提出小便利與不利,以茲鑑別蓄血證。這類條文六經皆有,應當明辨。

所謂「舉賓略主」。亦屬「省文」之類。論中六經辨證,在提綱中敘述之主證、主脈,以後的條文中則多有省略,比如,「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爾後凡提「太陽病」三字,則包含本條的脈症。再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原文中心意思是討論太陰病的治法。因而「屬太陰」三字,則寓有「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白痛」的主證,其「自利不渴者」,即省略了主證。這種條文必須參合太陰病提綱認識。

以上是論中幾種常見的語法,應當熟練掌握。然而,更重要的讀法,還在於熟讀六經總綱,各經的提綱,有方有證的條文,重要的辨證條文等,必須讀到爛熟。例如桂枝湯證的條文,應把前後桂枝湯的主證、兼證、變證的條文都列舉出來;讀到辨證的條文,如麻黃八證、結胸三證、柴胡四證等的辨證特點,都要讀到滾瓜爛熟對答如流的程度。同時,對方劑的組成、主治、功用、禁忌,以及重要方劑的劑量比例,特定的煎服法,都應熟記,這樣才算基本讀熟了。

應當明確,熟讀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和繼承《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的精神,掌握辨證論治的思想方法,從而有效地指導臨床。所以,在熟讀原文的基礎上,必須對論中的類病、類證、類方、變證、變法、變方等加以注意,其間所貫穿辨證論治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只有在熟讀中才能理解。例如,在辨證方面,原文說:「自利不渴者,屬太陰。」「自利而渴者,屬少陰」,「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等等,都是「一錘定音」的意義。再如治療方面的「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這裡雖只舉一證,但是其主證,因而「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即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又如在用藥方面,大青龍湯中的麻黃用六兩,麻黃湯中只用三兩;麻杏石甘湯中的石膏用半斤,大青龍湯中的石膏如雞子大。真武湯中用生薑,理中湯中用乾薑,同樣都是姜,只是乾鮮之別。如果互換互用,那就失去了制方的原意,凡此種種,只有熟讀之後,臨證才能運用自如,取得讀書的效益。



第一,要了解《傷寒論》的理論淵源及其與《內經》的內在聯繫。因為《傷寒論》是繼承了《內經》和《難經》的理論,同時收集了漢以前的方藥,並聯繫臨床實際而寫成的醫學論著。所以,《內經》中陰陽學說、臟腑學說、經絡學說等的具體運用大都落實在《傷寒論》之中,如其中「病發於陽」、「病發於陰」的總綱,實則是陰陽為萬物之綱紀的具體化。在六經病變中明顯地看出陰陽互根、消長、轉化的道理。六經辨證,三陰三陽分證,三陽之氣盛,三陰之氣衰,三陽為陽熱實證,三陰為陰寒虛證,其病機皆是本源於《內經》。同樣,六經所屬的臟腑生理病理,實源於臟腑學說;六經的經絡循行,乃至病理變化,皆屬於經絡學說的具體運用。因而學習《傷寒論》,追溯《內經》之源,對加深理解《傷寒論》是有幫助的。

第二,要加深對六經辨證的基本規律的理解。六經辨證的基本規律歸納有二:其一是六經的主證,其二是六經的兼變證。

六經病主證包括太陽病的表寒證,陽明病的裡熱證,少陽病的半表半裡證;太陰病的脾陽虛寒證,少陰病腎陽虛寒證,厥陰病寒熱虛實錯雜證。此六經病證,必須從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藥等各方面詳細弄清楚。主證既明,理解兼變證就有了基礎。

六經兼變證,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太陽病的轉變,實證多傳陽明,虛證易陷少陰。表寒實證多向陽明發展,即表寒鬱陽一表寒鬱熱一表寒化熱一純熱證,與此相反,太陽表寒虛證則易陷少陰。因為寒能傷陽,陽氣損傷,又可招致水邪內停。所以,表寒虛證之演變,一則為衛陽不足,在表之陽虛,如桂枝加附子湯證;一則為陽虛停水,如苓桂術甘湯證;以及真武湯證等。由此可知,太陽經的兼變證之所以繁雜,正是仲景據六經生理病理,以及誤治失治,反覆議論,洞悉常中之變,示人以規矩。

還必須指出,要加深理解傷寒的本旨,應選擇適當的注本,瀏覽各家註解,以便進一步幫助深化理解。

其次是讀張志聰的《傷寒論集注》。它採用摘其總綱,明其大旨,匯節分章,理明義了的方法研究《傷寒論》,便於初學者掌握(傷寒論》的概貌。

再次讀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他主張不必孜孜於仲景舊論編次,重要的是學習仲景辨證心法,讀後可加深傷寒方證的理解,於臨證大有益處。

最後還可讀尤在涇的《傷寒貫珠集》,通過臨床實踐,從《傷寒論》條文中研究仲景立法和治療。可領悟傷寒確立治法的所以然,甚為實用。總之,成氏溯其源,張氏綜其全,柯氏察其微,尤氏析其法。若能師其諸法,對《傷寒論》的理解必然會達

到新的境界。

此外,在學習《傷寒論》時,必須結合溫病學說。《傷寒論》詳寒略溫,對六經的寒化證論之甚詳,這是傷寒學說的特長。但對溫熱病的論述殊感不足,必須結合溫病學說,使寒溫兩說融為一體。後世溫病學家,善治傷寒之學,葉天士的《溫熱論》、薛生白的《溼熱論》、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等,是《傷寒論》的最好注本。歷代注傷寒者,多為隨文衍義,囿於傷寒論傷寒,而溫病學家跳出傷寒的圈子,看到了傷寒之不足,闡發傷寒之未備,這種治學方法著眼於學術的發展,難能可貴。

三、運用從實踐的觀點出發,落實在一個「用」字上,這是學習《傷寒論》的最終目的。日本學者淺井偵庵在指導門人時說:「學習《傷寒論》時,要把它看成是病人,病人就是《傷寒論》,把《傷寒論》同病人看成一體來學。」豐浦元偵強調,要在病人基礎上讀《傷寒論》。日本人對《傷寒論》的學習,務求落在臨床實處。這實際是一個提高的過程。陳修園主張白天看病,夜晚讀書,也是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臨床上運用傷寒方,要一個一個方去摸索,掌握每一個方的病機和適應證,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比如: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據此,「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的脈證,其病機是「血虛肝寒」,常用於凍瘡。但從「血虛肝寒」的病機推論,筆者用本方治痛經、無脈證,以及脫疽等都取得較好的療效。特別是遇一例「烏嘴病」,患者每於寒冬季節,嘴唇四周、鼻梁、耳郭、兩手指掌關節均紫黑,一直到次年春來,烏黑的皮膚才漸漸恢復正常。病情年復一年,經用補氣活血法治療無效。據其臨床證候,冬寒發作,血虛寒滯,故用當歸四逆湯原方。服25劑後一切正常,當年即未復發。本方之所以用於各種不同病例均能獲效,病證雖殊,而「血虛肝寒」的病機則是一致的,故能異病同治。

在實踐運用中,對論中之方還要一類一類比較,找出一類方中的代表方。如苓桂劑類方中有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等,此類方共同都能溫陽利水,補脾滲溼。而在具體運用時,應將每一方的藥物組成,主治功用,結合臨床反覆驗證,取得理論與實踐相印證的資料,進而在類方中挑選出代表方。這一類方中,苓桂術甘湯可以推為苓桂劑的首方,用其治腦積水,可配固腎藥,或加瀉水藥;治肺心病可合二陳湯,或配真武湯;治胃液瀦留,可配六君子湯;治療腸炎,可加健脾固澀藥等。若從其組方原則來看,陽虛者加附子,氣虛者加參、芪,脾虛者重用術,溼甚者加利水藥,隨其證加減,這樣以一方為中心,權宜應變,反覆驗證,方劑就用得活,用得精。

再則,在運用時必須摸索其臨床特徵,以便掌握每個方的指徵。例如:半夏瀉心湯的病機,是脾胃同病,溼熱並存,氣機阻滯,用其治痞滿證,舌苔必然黃白相兼略膩,這是重要體徵之一,因為全方辛開苦降,辛有半夏、乾薑,若舌苔黃則姜夏之辛當禁;若舌苔少質偏紅,寓有陰虛伏熱,絕不可妄施。所以,臨床上用半夏瀉心湯,多宜於消化系統疾病,病性寒熱夾雜。如胃十二指腸潰瘍、肝炎、膽囊炎、慢性腸炎等。凡呈現溼熱並存,舌苔黃白相兼是用本方的特徵。

還必須指出,臨床運用傷寒方,劑量的比例應參照原方用量,如桂枝湯的桂枝與白芍的用量,大青龍湯的麻黃與石膏的比例,都有其特定的意義。煎服法也是很重要的,如附子瀉心湯應泡「三黃」,煎附子,一者取其薄味,一者取其濃汁。若不按其煎法,勢必失去制方的意義而影響療效。

總而言之,學習《傷寒論》,運用傷寒方,應持之以恆,反覆體驗,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俗話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因而學習《傷寒論》,密切與臨床結合,邊學邊用,學用一致,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

附:傷寒七言記憶學習法

傷寒論

七言記憶法(一)

君若開卷莫著忙,醫者貴在有涵養。

聖人原序意讀通,尤知醫者責任重。

太陽本證三分鼎,中風傷寒表鬱輕。

中風表虛桂枝湯,自汗用之也恰當。

桂枝三禁記妥貼,表實裡熱及溼熱。

若兼太陽經不舒,桂加葛根湯為主。

喘時患者實難忍,桂加厚樸與杏仁。

陽虛汗漏表不解,桂加附子不須斂。

胸陽不振因誤下,桂枝去芍可克伐。

誤下若是傷胸陽,桂去芍加附子湯。

發汗太過傷氣營,可用桂枝新加湯。

傷寒表實麻黃湯,麻黃八證不可忘。

喘而胸滿合陽明,不可下宜用麻黃。

麻黃十禁要記清,諸虛用藥心中明。

若兼太陽經不舒,葛根湯下疾如拿,

陽明合病自下利,不利但嘔加半夏。

表寒裡熱大青龍,裡停水飲小青龍。

表鬱輕證各半湯,桂二麻一微汗暢。

太陽邪鬱裡熱輕,桂枝二越婢一湯。

熱擾胸膈梔豉湯,若兼嘔者加生薑,

少氣要加炙甘草。熱鬱胸中氣不暢,

火鬱氣血又不利,心中結痛用梔豉。

梔子厚樸兼腹滿,中寒下利梔乾薑。

如若病人舊微溏,不可與服梔豉湯。

《傷寒論》七言記憶法(二)

汗下邪熱壅肺喘,可與麻杏甘石湯。

陽明熱勝氣陰傷,白虎又加人參湯。

裡熱挾表協熱利,葛根黃芩黃連湯。

太少合病自下利,清熱止利黃芩湯,

嘔時可加半生薑,萬世治痢之祖方。

損傷心陽桂甘湯,煩躁桂甘龍牡湯,

以火劫汗亡心陽,驚狂龍牡救逆湯。

奔豚桂枝加桂湯,欲作苓桂草棗湯。

脾胃氣虛水氣衝,可與苓桂術甘湯。

水氣內停經不舒,桂枝去桂加苓術。

脾虛氣滯腹脹證,樸姜半夏草人參。

裡虛傷寒心悸煩,小建中湯疾可安。

表裡皆寒協熱利,桂枝人參湯祛疾。

腎陽虛衰煩躁證,乾薑附子病不危。

陰陽俱虛致煩躁,茯苓四逆效果好。

陽虛水泛真武湯,甘草乾薑先復陽,

復陰芍藥甘草湯,陰陽兩虛加附湯。

陰陽兩虛在心臟,動悸結代炙草湯。

蓄水證用五苓散,中焦不渴苓草安。

蓄血輕證桃承氣,重證抵當湯可醫。

緩證抵當丸藥圖,峻藥緩攻疾可除。

熱實結胸大陷胸,結胸三證記心中。

小結胸證小結胸,寒實三物白散通。

熱痞瀉心湯可醫,附子瀉心兼陽虛。

寒熱錯雜嘔利痞,半夏瀉心患者愈。

胃虛不化兼水氣,生薑瀉心隨手起。

脾胃氣虛痞利甚,甘草瀉心如常人。

心下痞硬利不止,赤石餘糧正為此。

五苓散可治水痞,旋復代赭痰氣痞。

上熱下寒黃連湯,半湯去芩加桂方。

太陽類似分兩般,十棗湯和瓜蒂散。

傷寒論》七言記憶法(三)

陽明本證熱與實,另有中寒易忽視。

熱留胸膈梔子豉,太陽陽明同樣治。

表裡俱熱白虎湯,熱重陽明合三陽。

熱盛津傷加參湯,傷寒禁用記心上。

津傷水熱互結證,育陰清利豬苓湯。

陽明實證三承氣,另有潤導分別記。

燥熱內結腑不通,調胃承氣燥實重。

痞滿實用小承氣,痞滿燥實大承氣。

大承氣湯三急下,腑實燥結陰又傷。

潤導脾約麻仁丸,外用蜜煎土瓜膽。

無形邪熱與虛冷,陽明下法要謹慎。

兼變發黃及血熱,溼熱發黃茵陳湯。

無汗之表可汗侯,麻黃連翹赤小豆。

成實之裡茵陳湯,無表無裡梔柏皮。

熱入血室刺期門,蓄血仍用抵當湯。

中寒嘔吐吳茱萸,上焦有熱病反劇。

咽幹目眩與口苦,少陽本證小柴胡。

脾虛寒溼與寒飲,小柴胡湯自當禁。

少陽兼表柴桂湯,若兼裡實大柴胡。

裡實誤下先柴胡,柴胡芒硝後不誤。

水飲內結柴桂姜,肝鬱口渴與便溏。

煩驚譫語邪瀰漫,柴加龍牡人平安。

熱入血室同陽明,寒熱如瘧柴胡因。

《傷寒論》七言記憶法(四)

太陰本證四逆輩,兼表仍用桂枝湯。

腹痛桂加芍藥湯,大實痛更加大黃。

少陰本證分寒熱,寒化回陽四逆湯。

陰盛格陽病非常,通脈四逆重附姜。

陰盛戴陽白通湯,格拒須加膽汁湯。

陽虛水泛真武湯,寒溼身痛附子良。

陰盛陽虛正邪爭,吳茱萸湯治此能。

虛寒下利便膿血,滑脫不禁桃花驗。

陰虛陽亢熱化證,滋陰清火連膠湯。

陰虛有熱下利證,水氣不利豬苓湯。

兼表麻細附子湯,輕證麻附甘草湯。

三急下證承氣瀉,燥實灼津真陰竭。

火熾津枯熱旁流,土實水竭腸阻滯。

肝胃氣滯陽鬱厥,四逆散證效果顯。

陰虛咽痛豬膚湯,客熱甘草桔梗湯。

咽傷破潰用苦酒,客寒半夏散及湯。

厥陰蛔厥烏梅丸,上熱下寒總體看。

寒熱相格食入吐,乾薑芩連人參湯。

正虛陽鬱實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傷寒論》七言記憶法(五)

無形熱鬱厥白虎,陰盛寒厥四逆主。

血虛寒凝四肢冷,當歸四逆湯神聖。

血虛寒凝兼裡寒,吳芋生薑加入安。

痰食致厥瓜蒂散,水停茯苓甘草暖。

厥陰熱利白頭翁,實熱下利小承氣。

陰盛格陽寒下利,仍用通脈又四逆。

虛寒下利兼表證,治裡四逆攻表桂。

肝寒犯胃濁陰逆,吳茱萸湯頭痛疾。

陽虛陰盛嘔脈弱,四逆湯可治其厥。

霍亂亡陽脫液證,可用四逆加人參。

外疏內利五苓散,溫中散寒理中丸。

霍亂裡和表未解,宜用桂枝湯小和。

吐利亡陽四逆湯,裡寒外熱治相當。

吐利陰竭陽又亡,通脈四逆膽汁湯。

差後勞復枳梔豉,若更發熱小柴胡。

若腰以下有水氣,牡蠣澤瀉效堪奇。

餘熱不清氣液傷,還須竹葉石膏湯。

喜唾虛寒理中丸,陰陽易之燒褌散。

此篇拋磚為引玉,條文還須認真記。

再背修園湯頭歌,從此講義束高閣。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更多獨家的中醫秘術,掃描保存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QQ用戶,先保存圖片,進入微信掃一掃,右上方選「從相冊選取二維碼「)

中醫內治課程:

《至簡經方網絡班》一對一,從辨證到用經方傾囊傳授!!!(點擊進入)

中醫外治課程:

《徒手中醫》零基礎也能徒手治病!!!(一對一傳授)(點擊進入)

中醫精品資料:

學針灸不懂「穴象」,那你永遠學不好針灸!看我從民間高人那裡弄來的《穴位象解》(點擊進入)

為什麼治痛證必須掌握「壓痛點療法」?你一定還沒領悟古中醫的「以痛為輸」!(點擊進入)

中醫秘笈:《低成本自己治病》老一輩人的治病妙法奇招!!!(點擊進入)

中醫學習導圖系列:

《植入六經辯證----將六經辯證植入你的大腦》電子版思維導圖 (點擊進入)

自學中醫自己治病」自助集成導圖套裝(點擊進入)

陰陽一元治病大法(讓複雜的中醫回歸至一元之道)(點擊進入)

破開傷寒論之真鑰匙(精確打開傷寒大門)電子思維導圖(點擊進入)

圓運動辯證大全(全身上下,微觀陰陽升降、臟腑定位)導圖版(點擊進入)

相關焦點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
  • 中風兼傷寒論
    其父張石頑在張氏醫通提出了「傷寒以攻邪為先,雜病以調養為務」乃世俗之見的見解,本書(《傷寒兼證析義》)則深刻的詮釋了這一點。本書雖名「傷寒兼證」,實則屬於雜病範疇。與張飛疇同時代的柯韻柏石破天驚的提出了「傷寒之中最多雜病」,張飛疇則把這件事情細化,使其不僅僅是口號。張飛疇從臨床出發,將臨床常見的雜病從證理法方藥一以貫之,此書實是難得的臨床佳作。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校,1932年長沙石印本),周氏「深信以為長沙舊文復顯於世,輒取古本所備今流通本闕佚之條比類參互,成《傷寒汲古》一書」,於1933年自費印行(四明怡怡書屋鉛印本)。當時醫家張山雷、劉瑞?等為之序。該書分為三卷,共佚文一百六十五條,訂誤七十九條,佚方八十有方,較湘本97方少9方,實際就是湘本的摘錄,除備載佚文佚方外,主要是藉以訂正宋本傷寒條文之誤。
  • 宋朝至清朝1000年內《傷寒論》的主要著作
    著有《內經要論》一卷,《傷寒尋源》三集,現有刊本行世。《張卿子傷寒論》,傷寒著作。七卷。明末張卿子參訂。張氏推崇成無己,認為成氏《註解傷寒論》「引經析義,尤稱詳洽,雖牴牾附會,間或時有,然諸家莫能勝之」(見凡例)。遂據此本旁採朱肱、許叔衡、龐安時、王履、王肯堂等諸家學說之精華。以補充發明。
  • 傷寒學派|宋金以前傷寒八大家
    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此論引自夜炎實用醫學知識《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孫思邈,唐代著名醫學家,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其研究傷寒的內容見於《千金翼方》的第九、十兩卷中。
  • 新版:重排傷寒論(辨證條文版)
    進來看傷寒溫病治法速查版:傷寒論113方(內含圖片速查版)《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傷寒論》方證匯總大全集必保存收藏:傷寒論圖解捷悟(附真正的傷寒六經提綱)《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看懂此篇,你便掌握了傷寒六經治病的核心醫林高人的傷寒經方語錄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本書分概論和各論兩部分。概論包含:1.《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先生經分析認為《傷寒論》六經以《素問·熱論》六經為基礎,但較其更為完善。3.《傷寒論》六經分證及其作用。此處先生引鄭欽安關於「傷寒六經提綱病情」的論述,指出明確六經病情,把握綱領對於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及臨床診療大有裨益。4.六經與八綱之關係。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重溫經典 《傷寒論》原序
    中醫書友會第1213期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I導讀:我們每每啃讀《傷寒論這篇《傷寒論》的開篇,千百年來,不知感動了多少「不為良相,變為良醫」的中醫人。(編輯/王超)傷寒論原序作者/張仲景論曰: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三、宋本《傷寒論》已遠非張仲景的「論廣《湯液》」張仲景的「論廣《湯液》」,經王叔和撰次後,歷兩晉、南北朝,當傳抄至唐初時,孫思邈將其全文摘錄於《千金翼方》中;北宋時,林億輩以高繼衝本為基礎校修《傷寒論》,當時可以參考的書籍只有孫本和《脈經·卷七》的內容;而且不論是文獻記載還是考古,都並未再發現他們當時還有其它版本可供參考。
  • 章太炎論《傷寒論》版本
    有所改編者,唯痙溼暍一篇,其文曰:傷寒所致太陽痙、溼、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此則痙、溼、暍等本在太陽篇中,叔和乃別次於太陽篇外。然則方名改易者,猶鄭注《周禮》有故書、今書,篇第改編者,猶《藝文志》承襲七略,有所出入,一皆著之明文,不於冥冥中私自更置也。可不可諸篇,叔和自言重集,亦不於冥冥中私自增益也。
  •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以此來看,《傷寒論》亦本無朱雀湯,而是指代桂枝湯類群方。 二、缺朱雀湯說 1、黃連阿膠湯說陶弘景:「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鹹宗奉之。」
  •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200年祭
    緣起     嘉慶二十五年(1820),歲次庚辰,已辭官歸裡一年餘的陳修園先生重新整理審定的《傷寒論淺注》刊行在即,他的門人陳賓有、陳道著、周易圖、黃奕潤、何鶴齡、薛步雲、胡明懷、鄭保紀、林士雍、廖對廷、林永鎬、程紹書、陳定中等人紛紛闡發自己跟隨陳老夫子學習《傷寒論淺注》的感悟,而這些感悟均被作為跋文,附於《傷寒論淺注》之後,至今整整200
  • 最新新編傷寒論三字經
    《傷寒論》源流及學術成就概況傷寒論  源東漢  時疾虐  張機撰
  • 流感下的名醫方有執,妻兒共7人皆因傷寒而死.憤而為醫研究傷寒論
    醫學著作《傷寒論條辨》八卷,後附《本草鈔》、《或問》、《痙書》各一卷。學術內容首倡錯簡,調整篇目,重修條文方有執認為王叔和編輯的《傷寒論》已有諸多修改之處,成無己所注的《傷寒論》,有較多竄亂之處,對後世醫家學習《傷寒論》造成誤導,所以花費二十年的心血,推求張仲景《傷寒論》的原意。首次提出《傷寒論》錯簡之說。
  • 幫你學傷寒:傷寒論難字生僻字全解!
    [333條]「傷寒脈遲,……今反與黃芩湯,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必死。」崇 chóng 音蟲。①高大。如~高,~山峻岭。②尊敬、重視。《傷寒論·原序》「~飾其末,忽棄其本。」(飾:講究。末:枝節)。悴 cuí 音萃。①憂愁、悲傷。②勞苦。③面黃肌瘦。如憔~。[引]內部虛弱。《傷寒論·原序》「華其外而~其內」(外表光彩,內部很虛弱)。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王叔和研究傷寒是從脈證方治入手,採用了汗吐下可與不可的思路歸類,現在多按六經入手,還刪了脈法。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孫思邈是王叔和之後較早研究傷寒的,他90多歲才看到《傷寒論》,《千金翼方》開篇是本草,之後就是二卷《傷寒論》。
  • 傷寒論》中的六經實為六證
    (一)《傷寒論》六經來自八綱:我國古代用《易經》、六經解釋自然界萬事萬物,醫學當亦不例外,我們雖不能確知張仲景為什麼用六經名,但通過分析仲景全書的內容,考證《傷寒論》的撰成,可知《傷寒論》的方證,主要來自《湯液經法》。其書詳於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而《傷寒》捨棄了臟腑辨證,主用八綱辨證。
  • 九個問題,劉渡舟帶你讀懂《傷寒論》
    《傷寒論》中方名的意義;怎樣掌握五瀉心湯證治要領;「煩躁」和「躁煩」有何不同等問題,大家知道答案麼?劉渡舟教授答《傷寒論》有關問題問:《傷寒論》中方名的意義?答:《傷寒論》中方名有四種由來:(一)以主藥命名。如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芍藥甘草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等。
  • 外臺本傷寒論 中
    吳茱萸(一升,炒)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六兩,切) 人參(三兩,細剉)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七合,日三。(仲景同。出第十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仲景《傷寒論》:少陰病咽喉痛者,半夏散及湯主之方。半夏(洗) 甘草(炙) 桂心上三味等分,各搗篩畢,更合搗之,以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