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學派|宋金以前傷寒八大家

2021-02-12 巴蜀傷寒學術流派工作室

說說古代的傷寒學派

廣義傷寒就是傷於外來之邪,《難經》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漢晉時期傷寒隨戰亂流行,仲景本人就說自己家族二百來人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傷寒十居其七,可見其危害性。兩漢兩晉及唐宋(金元)研究傷寒的人不少,比如華佗、王叔和、孫思邈,巢元方、葛洪、張文仲、陳延之等等,唯有張仲景成就最大,而後世研究多從傷寒集大成者張仲景一家而已。仲景《傷寒論》一直為後世醫家所珍視,歷代治傷寒之學者為數甚多,王燾《外臺秘要》就匯集了唐以前21家的經驗,共305條。從晉迄宋,研治傷寒最有成就者約有八大家,他們是王叔和、孫思邈、韓祗和、朱肱、龐安時、許叔微、郭雍、成無己
王叔和,名熙,晉太醫令。其對已散失不全的《傷寒雜病論》進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編次,使《傷寒論》得以保存並流傳後世。其所整理的《傷寒淪》傳本為十卷22篇。一般認為,前三篇《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和後八篇即汗吐下可與不可諸篇,均為叔和所增。中十篇即《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到《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保留了仲景辨治傷寒的基本內容;其所增諸篇內容反映了叔和研究《傷寒論》的成果,可知其研究思路是從脈、證、病、治人手,尤其重視對脈診的辨析和治法的宜忌。這在傷寒研究中是有其獨到之處的。另外,其中《傷寒例》中對一些理論問題進行了探討,如寒毒發病說,引《內經》以例傷寒三陰三陽,倡言風傷衛、寒傷營等,皆為首倡,並對後世學術研究起到了導向作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附論:

王叔和是研究《傷寒論》首屈一指人物,他基本和仲景時代很近,後面連孫思邈看到的版本或許都是他整理的。他說:「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這可能是他整理的初衷。原稿或許有十卷,在太陽病篇之前還有《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三大篇,另外還有《辨痙溼暍脈證》一篇被歸到《金匱》中,這才符合他整理的《傷寒論》原貌,《辨脈法》主要談外感脈象,《平脈法》講脈法的病機,闡明營衛氣血是脈象變化的根本,寸口、趺陽、少陰互參是張仲景脈學特色。而《傷寒例》這篇貌似有一半內容像王叔和本人引經據典加進去的(編者按:這也是為後世所詬病之處,以致於《平脈法》《辨脈法》被後世指責或質疑,以致於棄而不用),但應該也有仲景的內容,講氣候、地域、外邪和疾病的關係,講六經病症和治未病的思想,有點像《傷寒病總論》,傷寒的病機都在這裡提出來了。王叔和研究傷寒是從脈證方治入手,採用了汗吐下可與不可的思路歸類,現在研究多按六經入手,還刪了脈法,殊為可惜。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此論引自夜炎實用醫學知識《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孫思邈,唐代著名醫學家,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其研究傷寒的內容見於《千金翼方》的第九、十兩卷中。孫氏創用了「方證同條,比類相附」的研究方法,以方為綱,歸類相從,以揭示傷寒六經辨治的規律。例如,太陽病分為「用桂枝湯法」、「用麻黃湯法」、「用青龍湯法」、「用柴胡湯法」、「用承氣湯法」、「用陷胸湯法」等。這種以方為綱、比附歸類的研究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研究之先河,也為其他多種分類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鑑。孫氏研究傷寒的另一重要觀點是他特別推崇太陽病中桂枝、麻黃、青龍三法的運用,他說:「尋方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凡療傷寒,此之三方,不出之也。」這一觀點對後世醫家產生了深遠影響,明代方有執、喻嘉言宗其說而發揮為「三綱鼎立」之說,成為錯簡重訂派的主要學術觀點之一。

韓祗和,北宋醫家,著《傷寒微旨論》,惜原本已佚。今有傳本,系後人自《永樂大典》中輯出者。其析傷寒之病機為陽氣內鬱,治傷寒雜病於一爐,強調從脈證入手分析,主張雜病應以證為先,脈為後;傷寒則脈為先,證為後。只師仲景之心法,而不泥於《傷寒論》之方藥,故臨證多自擬方。尤以依時令用藥為特色,大致分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三個階段,為其獨到之處。朱肱,北宋醫家,著《南陽活人書》。其治傷寒,重視經絡的作用,「傷寒須先識經絡,不識經絡,觸途冥行,不知邪氣之所在」。認為傷寒三陰三陽病即是六經為病,主張從經絡辨識病位,傷寒六經經絡之辨自此倡言。其又注重病與證的鑑別診斷,主張「因名識病,因病識證」,可謂病與證結合辨析的首倡者。診斷上強調脈與證合參以辨陰陽表裡。方藥研究則承襲孫思邈之法,以方匯證,頗切實用。 朱肱從 1089—1108 年研究漢代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論》,前後達20年,終於寫成《無求子傷寒百問》 3 卷,後來又增訂為 20 卷,改書名為《南陽活人書》(即前文所說的《傷寒類證活人書》)。政和元年( 111 年) ,他把這一苦心鑽研的成果獻給朝廷,大受讚賞。朝廷立即下令頒行全國,並起用朱肱為醫學博士。朱肱的《南陽活人書》是研究《傷寒論》比較早的著作之一,它以證分類,隨證附方,有論有方,對《傷寒論》多有發明。朱肱治傷寒最注重證與方,《南陽活人書》全書總以證方為核心, 朱肱希望後世通過學習此書能夠做到「 據病可以識證, 因證可以得方, 如執左契, 易如反掌」。另外,在四診中朱肱尤其重視問診, 認為「 傷寒看外證為多,未診先問, 最為有準」 治傷寒除了必須辨表裡陰陽外, 還一定藥分清廣義、狹義傷寒、真傷寒、類傷寒。當時,有醫學家認為「傷寒唯《活人書》最重、最備、最易曉」。後人則評價「宋人之書,能 發明《傷寒論》,使人有所執持而易曉,大有功於仲景者,《活人書》為第一」。可見朱肱在傷寒研究領域的成就一直受到歷代醫家的推崇。據悉許叔微《傷寒百證歌》與錢聞禮 《傷寒百問歌》絕大多數內容取材於《活人書》。龐安時,北宋醫家,以善治傷寒聞名於江淮間。著《傷寒總病論》。闡發廣義傷寒的病因為冬傷於寒毒殺厲之氣,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發為溫病,至夏發為暑病,至長夏發為溼病,於八節可為中風。此說系承襲《傷寒例》而發揮者。其又強調入的體質強弱、宿病之寒熱、地域之南北高下、季節氣候等對傷寒發病與轉歸的影響,頗具臨床指導意義。其討論天行溫病為感受四時乖戾之氣而發,具有流行性、傳染性。其辨治與傷寒大異,也不同於一般溫病。其結合發病時節與證候,將天行溫病按孫思邈的命名分為五種,即青筋牽、赤脈攢、黃肉隨、白氣狸、黑骨溫,各系以主治方藥。雖其證治方藥均取材於孫思邈《千金要方》,然其匯集成篇,以示有別於傷寒,對後世餘師愚治疫不無影響。

附論:龐安時繼承的是王叔和的傷寒研究,他根據《傷寒例》去討論氣候對人體影響,認為傷寒沒有流行性,認為發病與否在於人的體質,不然為什麼同樣的氣溫,同樣的條件,有的人病,有的人不病?如果身體不強健,不藏精,就容易傷寒,並且他覺得溫病寒病都是冬天傷寒而致,傷寒是立刻病為傷寒,春溫夏暑也是冬天傷寒變化而致。同時他提出天行病,這是流行性的,不是傷寒,而是溫熱病,這是一種乖戾之氣,發病時病情嚴重且有傳染性,他善用石膏去治療。他將溫熱病分為青筋牽、赤脈費、黃肉隨、白氣狸、黑骨溫,分別與季節和臟腑對應,基本都是溫熱病,分別以抽筋、身熱口乾、頭重項直生結核、寒熱暴咳嘔逆、裡熱外寒腹脹引飲腰脅疼痛為主證,分別用柴胡地黃湯、石膏地黃湯、玄參寒水石湯、石膏杏仁湯、苦參石膏湯治療,由於他常用石膏,所以他對後世溫病和石膏治熱病有很大影響,民間流傳他可以和傷寒病對話,可以看出他應該還是很有威望的。(此論引自夜炎實用醫學知識《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許叔微,南宋醫家,著《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普濟本事方》等,還撰有《仲景三十六脈法》、《傷寒類論》、《治法》、《辯類》等,可惜均已散佚。其於《傷寒論》的八綱辨證最有研究,主張以陰陽為綱,統領表裡寒熱虛實,並把六經分證和八綱辨證緊密地結合起來。其《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均體現了這一思想。許氏對傷寒方證的臨床應用十分嫻熟,其《傷寒九十論》就是他臨床應用仲景方的驗案彙編,共收集其傷寒治驗90例,其辨證、方治及論說皆本於《傷寒論》,頗具啟發性。許叔微善於採摭諸家之精要,上迄《內》、《難》,下及龐安時、朱肱等人,凡能發明仲景隱奧及餘意者均有收載。且理論密切聯繫實際,或以歌訣形式,對《傷寒論》中的百證進行闡發(即《傷寒百證歌》,適合傷寒研究專業的人記憶背誦);或列舉自己的驗案,聯繫《傷寒論》的條文加以印證(即《傷寒九十論》);或是針對《傷寒論》中的病證和方藥加以分析探討,探隱發微(即《傷寒發微論》),不僅彰明了仲景心法,而且還有不少發展和創新。其重視表裡虛實辨證,並系統歸納整理其內容,不僅反映了他嚴謹的辨證論治精神,且對明代醫家張景嶽等提出「二綱」、」六變」和八綱辨證的確立有很大的影響,豐富和促進了辨證論治體系的形成和完善。是公認宋代治傷寒學取得重大成就的代表醫家之一。誠如代徐彬在《傷寒方論》中贊其說「古來傷寒之聖,唯張仲景。其能推尊仲景而發明者,唯許叔微為最」,可謂對許氏的中肯評價。

附論:許叔微曾為翰林學士,名字跟王叔和稍微有點像,他是經方派創始人之一,因父母雙亡,再加屢試不舉,遂棄儒習醫,在成年後發憤鑽研醫學,活人甚眾,著有《普濟本事方》收錄方劑三百餘首。他後來中了進士,和嶽飛同時代,因不滿秦檜陷害忠良而退隱行醫救人。他認為腎是一身之根抵,脾胃乃生死之所系,二者之中又當以腎為主,補脾「常須暖補腎氣。他研究傷寒,認為「傷寒治法,先要明表裡虛實。能明此四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所以他多從八綱角度談,他的《傷寒百證歌》朗朗上口,「陽證莫盛於陽明,陰寒莫盛於少陰」、「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自陰出」、「不惡寒兮反惡熱,胃中乾燥並潮熱」「病人身熱欲得衣,寒在骨髓熱在肌」、「煩躁面赤身微熱,脈至沉微陰作孽,陰證似陽醫者疑,但以脈憑斯要訣」就是針對陰陽表裡虛實真假等去辨別。他的《傷寒發微論》選取72個症講辨證論治,還提及桂枝湯是用白芍,因為赤芍是洩,白芍是補,營弱當用白芍等等云云。(此論引自夜炎 實用醫學知識《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他晚年總結生平救治諸方所撰的《普濟本事方》,其對雜病治療的總結,以及對藥物和方劑的研究,受到後世眾多醫家的重視。許氏注重真氣及對脾腎理論的闡發和實踐,啟示嚴用和提出「補脾不若補腎」的理論,促進了明代溫補學派的形成。宋代嚴用和《濟生方》、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孫一奎《醫旨緒餘》、龔廷賢《壽世保元》、戴原禮《證治要訣》、陳實功《外科正宗》、清代汪昂《醫方集解》、徐靈胎《蘭臺軌範》、沈金鱉《雜病源流犀燭》等書,都輯錄了《普濟本事方》的許多內容。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引述許氏論述、化裁許氏之方每每可見。其治療雜病的經驗、對脾胃學說的闡發、對奇經八脈用藥的探討和久病入絡說的提出等卓越成就,大都是汲取許氏的思想現點發展而成的。對葉天士影響可見一斑。(此論引自壬子 霖飛書苑《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對葉天士的影響》)


郭雍,南宋醫家,篤好仲景之書,研究日深,因感於《傷寒論》已有殘缺,於是採《素問》、《難經》、《千金方》、《外臺秘要》諸書所論,及朱肱、龐安時、常器之等諸家之說予以補充,於 1181 豐撰成《傷寒補亡論》20 卷。其因《傷寒論》中方藥多有缺失,遂摭取後世方以彌補之。其所取以朱肱、龐安時、常器之三家為多,兼擅其長。朱龐之書,世有傳本,而常器之論著已佚,賴《補亡論》存其一二。常氏善守仲景方而活用之,對原論中未出方治諸條,常氏每取經方補之,而頗切當。郭氏收採其說以補亡,確有意義。

成無己,金代醫家,精於醫理,擅長臨床,為宋金時期研究《傷寒論》的大家之一。著有《註解傷寒論》十卷,《傷寒明理論》三卷,《傷寒藥方論》一卷。這三種傷寒著作,有註解、有論證、有論方,鼎足而立,聯繫緊密,相得益彰。成氏博極研精,深造自得,以經注論,以論證經,開創以註解的方法研究《傷寒論》的先河,有首創之功。其注釋的特點可概括為以經釋論,其注釋水平較高。他還特別重視對傷寒症狀的鑑別,使後世能明傷寒之理,知傷寒之用,推動了傷寒學說的流傳與發展。其所撰《註解傷寒論》十卷,是現存最早的《傷寒論》全注本。他在中醫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他是註解《傷寒論》的第一家,有首創之功。還特別重視對傷寒症狀的鑑別,所著《傷寒明理論》就是一部關於傷寒臨床症狀鑑別診斷的專著,列舉《傷寒論》中五十個常見的主要症狀進行類症鑑別,其於定體、分形、析證、明理,頗有獨到見解。宋·嚴器之評論道:「聊攝成公,議論賅博,術業精通,而有家學,注成傷寒十卷,出以示僕,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內,分析異同,彰明隱奧,調陳脈理,區別陰陽,使表裡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見,百一十二方之後,通明名號之由,彰顯藥性之主,十劑輕重之攸分,七情制用之斯見,彆氣味之所宣·明補瀉之所適,又皆引《內經》,旁牽眾說,方法之辨,莫不允當.實前賢所未言,後學所未識,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
明趙開美校刻《仲景全書》時,盛讚成氏「博極研精,深造自得,本難(經)、素(問)、靈樞諸書以發明其奧:因仲景方論以辨析其理。極表裡、虛實、陰陽、死生之說,究藥病輕重去取加減之意。」 遵照王叔和舊制對《傷寒論》之編次不作任何改動。全書註解比較詳明,能夠闡析仲景辨證論治之理,立法處方之趣,對後世傷寒學派產生了巨大影響。但也偶有隨文訓釋、自相矛盾之處。不僅是全注《傷寒論》的開端,而且作為《傷寒論》的主要傳本,自其成書以來,一直是學習和研究《傷寒論》的重要參考書,對於原書的流傳具有重要的作用。從晉唐至兩宋研治傷寒者不下數十家,舉以上八家為代表,各從不同角度闡發《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精神,他們的學術成就對後世治傷寒諸家有很大影響。至此,傷寒學派已初具規模,成為我國醫學史上公認的一大學術流派。

擴展閱讀

當代川派中醫及其分支學派概述(收藏級)

川派傷寒|傅元謀教授:你需要一個好老師帶你入門(精華帖)

宋興教授《中醫各家學說》講座全集(無法連結自助搜索)

•  END  


【「川派傷寒工作室」醫師簡介及出診時間】


版權聲明及投稿須知

本文來源哲眼看中醫及霖飛書苑、實用醫學知識,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標明出處。

編輯:逍遙遊

歡迎掃碼關注與留言!


相關焦點

  • 流感下的名醫方有執,妻兒共7人皆因傷寒而死.憤而為醫研究傷寒論
    學術內容首倡錯簡,調整篇目,重修條文方有執認為王叔和編輯的《傷寒論》已有諸多修改之處,成無己所注的《傷寒論》,有較多竄亂之處,對後世醫家學習《傷寒論》造成誤導,所以花費二十年的心血,推求張仲景《傷寒論》的原意。首次提出《傷寒論》錯簡之說。
  • 傷寒條文討論會(一)
    任應秋教授將傷寒學派的發展大致分為3 個階段,第 一階段是晉唐時期,為搜集、整理階段,代表醫家有晉代王叔和與唐代孫思邈;第二階段是宋金元時期, 為深入研究與學派形成階段,這一時期的代表醫家, 有龐安時、朱肱、許叔微、郭雍、韓祗和、成無己等人,他們或對原書內容有所補充,或從臨證驗案深入探索,或對條文方證進行註解,各有獨到,各有所長,但無學術爭鳴;第三階段是明清時期,為發展、興盛階段,這一時期在傷寒學派內部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可見,醫經學派是以《黃帝內經》為基礎理論,用針石湯火治療疾病;經方學派是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知識,用經驗方證治療疾病。至南北朝時,在梁·阮孝緒著《七錄》時,還是將醫書分為醫經八種、經方一百四十種;民國時的文獻學家楊紹伊,也曾提出:《內經》屬於岐黃學派,《傷寒論》屬於農尹學派。可見在漢唐之際,中醫是醫經家與經方家相互爭鳴的時期。其中醫經學派即岐黃學派,就是傳承到現在的中醫針灸學。
  • 趙紹琴:論溫病治法與傷寒治法 | 一針一藥
    導讀:傷寒與溫病學派之爭,其來久矣。自金代劉完素倡「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作寒醫」之論始,便揭開了寒、溫爭鳴的序幕,特別是當溫熱學派形成以後,這種爭鳴就愈加激烈,代代相傳,至今未息。在《傷寒論》治法能否包括溫病治法方面,兩家分歧尤為明顯。傷寒學派以前人有關論述為依據,直斥葉吳三焦、衛氣營血辨證為標新立異。
  • 趙紹琴:論溫病治法與傷寒治法(純乾貨)
    自金代劉完素倡「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作寒醫」之論始,便揭開了寒、溫爭鳴的序幕,特別是當溫熱學派形成以後,這種爭鳴就愈加激烈,代代相傳,至今未息。在《傷寒論》治法能否包括溫病治法方面,兩家分歧尤為明顯。傷寒學派以前人有關論述為依據,直斥葉吳三焦、衛氣營血辨證為標新立異。
  • 宋朝至清朝1000年內《傷寒論》的主要著作
    為中醫學各學派的創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是當時名聲顯赫的醫家,是中醫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涼派"的創始人。在理法上,他十分強調"火熱"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後世稱其學說為"火熱論";治療上,他主張用清涼解毒的方劑,故後世也稱他作"寒涼派"。劉完素生活在宋末金初,當時,中國的醫學發展經過了盛唐時的輝煌成就和宋代的普及之後,形成了很多的學術派別。
  • 關於《宋以前傷寒論考》一書擇要
    還有為什麼陽明病從胃中寒變成了胃家實?這些變化背後的動因究竟是什麼?是否可以這麼說,可不可給的是規矩,更加靠近臨床最初的實踐。三陰三陽給的是規律,屬於後人從客觀實際中的抽象。是否可以說,宋之前的《傷寒論》更加接近於臨床實際,反映真實的情況,而宋之後包括宋的《傷寒論》更加趨向於規律總結,提供治療的規範。如果說這是傷寒從狹義到廣義的變化,我認為也並不難理解。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接下來是傷寒學派。傷寒就是傷於邪,《難經》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傷寒釋疑——為胡希恕傷寒之學鼓與呼》連載一
    但是這些爭論,已經脫離了《傷寒論》的本質思想,脫離了傷寒六經的基本理論,搞得後人不知所措、無所適從,這對中醫的發展有何好處?有何意義?!  但是,正確理解《傷寒論》的六經,正確掌握張仲景傷寒六經辨證理論,又是正確解讀《傷寒論》的前提,是有效運用傷寒六經辨證的基礎。我們不想糾纏於眾說紛紜的爭論中,只想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還張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之本意。
  •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200年祭
    要看《傷寒論淺注》這本書,可以先從跋文看起,可惜現代通行的《傷寒論淺注》點校本多把這些跋文刪去了,今試摘錄一二,以示諸君。陳修園的門人其弟賓有、其侄道著共同撰寫的跋文列於諸跋之首,言學習傷寒有五難:不講文法為一難,不求章法為二難,不考字法為三難,不審方法為四難,不標讀法為五難,並特別強調了《傷寒論》「漢文古奧,每於虛字處見精神」。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
  • 傷寒瑪麗:利用廚師身份傳播傷寒,被判終身隔離
    1906年夏天,一位名為華倫的紐約銀行家,決定在這個美妙的夏日,帶著全家人去度過一個完美的旅行。為了此次旅行不因為缺少美味而遺憾,華倫特意僱傭了瑪麗·梅倫作為本次旅行的廚師,專門負責他們全家的飲食。直到1906年8月,華倫家人本次「完美」的旅行蒙上了一層陰影,因為華倫的女兒不幸感染了傷寒,隨後,本次消夏居住的房子中,一共十一人中,居然六人感染了傷寒。這樣的情況發生,讓華倫一家陷入了痛苦之中。
  • 傷寒指月·條文6
    先是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成無己】、柯韻伯的《傷寒論注》【柯韻伯】、尤在涇的《傷寒貫珠集》【尤在涇】此三出自《傷寒論三家注》。再者是張志聰的《傷寒論集注》【張志聰】。以成無己先註解傷寒論後,各家註解逐漸出現。至明朝出現了關於王叔和整理傷寒論的正誤的爭辯。這種辯論延續到清朝,遂出現更多的注本。現先看支持王叔和整理順序的注本。往後再在此基礎上增補各家注釋。爾後再補全闡釋傷寒思想的著作。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很多人學不好中醫的原因就是沒有學好《傷寒論》,學不好《傷寒論》的原因就是不肯下苦功背,總是想理解,希望理解了就能記住。但結果總是事與願違,不能登堂入室,一輩子徘徊在中醫的門外。我認真地學了6年《傷寒論》。
  • 傷寒鈐法的前世今生
    尤專傷寒鈐法(按日時受病施治),病人求治者眾,對窮苦診治給藥,不計報酬。著有《鈐法書》一卷,已佚。李浩(13世紀)金代醫家。祖籍山東曲阜,五世祖官居藤縣。世代以儒醫學著名。精通醫術,敬慕倉公為人,13世紀70年代,常往來於東平(今山東泰安),為人治病有顯效。著有《素問鉤玄》、《仲景或問》、《傷寒鈐法》等。薛己(1487--1559),字新甫,號立齋,吳縣人。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關鍵詞:周岐隱 古本傷寒 傷寒十二稿概論——附桂林古本《傷寒十二稿·概論》浙江名醫周利川(1897~1968年),字薇泉,號岐隱,鄞縣(今寧波)人。家世業醫,工詩善書,博學多通,勤於著述。精研仲景之學,多有建樹,尤對古本傷寒用力頗深。問世有《傷寒六經分經表》、《傷寒汲古》等。鄭逸梅《藝林散葉》云:「周岐隱邃於醫理,常為病家惜費,不浪用珍貴藥物,藥鋪中人嗤之為草藥郎中。」於此可見先生之醫德風範。這是謹就其對古本傷寒的研究作一簡述。自湘古本《傷寒雜病論》發現印行(劉瑞?
  • 【蘇南傷寒】朱莘農診治夾陰傷寒的經驗
    家世業醫,擅治傷寒。莘農壯年行醫鄉裡,晚年懸壺無錫,醫名頗盛。莘農以診治「夾陰傷寒」名時。所謂夾陰傷寒,實系腎虛之體復感外邪熱病之中兼夾陰經見證的一類病證。朱莘農說:「緣於少陰素虛,偶一不慎,寒邪直中虛處,或緣入房、遺精,腎精驟傷,而恣意乘涼,或飲冷水果,或入河水,或熱病中遺洩,使邪氣深伏於內而致是疾」(《夾陰證治》)。遺精及房事是否是誘因,可以存疑,但這類病證臨床並不鮮見。
  • 傷寒瑪麗,本身就是一場災難
    除了膽小安靜的正常人格之外,她的身體裡還有兩種非常典型的反派人格,其中一種就是以冒險、暴力著稱的「傷寒瑪麗」人格。傷寒瑪麗非常強大,既擁有超強的心靈感應能力,也精通多種武術,簡而言之,這是一個融合了法師和刺客為一體的反派人物。然而在歷史上,還真的有這樣一個「傷寒瑪麗」的人存在,可怕程度一點也不比漫畫中的「傷寒瑪麗」小。
  • 《傷寒懸解》——霍亂
    1 傷寒,脈微澀者,中氣凝滯而不轉也。本是霍亂,今卻是傷寒,傷寒傳經,一日一經,故四五日之久,方至陰經,傷寒病,四五日傳入三陰之經,必見下利。若本先嘔而後下利者,是傷寒四五日轉入陰經之利,傷寒之先嘔後利,不可以霍亂之法而妄治也。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下利者,是四五日未傳三陰之經,而轉入陽明也。傷寒之病,轉屬陽明,大便必硬,十三日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