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古代的傷寒學派
廣義傷寒就是傷於外來之邪,《難經》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漢晉時期傷寒隨戰亂流行,仲景本人就說自己家族二百來人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傷寒十居其七,可見其危害性。兩漢兩晉及唐宋(金元)研究傷寒的人不少,比如華佗、王叔和、孫思邈,巢元方、葛洪、張文仲、陳延之等等,唯有張仲景成就最大,而後世研究多從傷寒集大成者張仲景一家而已。仲景《傷寒論》一直為後世醫家所珍視,歷代治傷寒之學者為數甚多,王燾《外臺秘要》就匯集了唐以前21家的經驗,共305條。從晉迄宋,研治傷寒最有成就者約有八大家,他們是王叔和、孫思邈、韓祗和、朱肱、龐安時、許叔微、郭雍、成無己。附論:
王叔和是研究《傷寒論》首屈一指人物,他基本和仲景時代很近,後面連孫思邈看到的版本或許都是他整理的。他說:「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這可能是他整理的初衷。原稿或許有十卷,在太陽病篇之前還有《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三大篇,另外還有《辨痙溼暍脈證》一篇被歸到《金匱》中,這才符合他整理的《傷寒論》原貌,《辨脈法》主要談外感脈象,《平脈法》講脈法的病機,闡明營衛氣血是脈象變化的根本,寸口、趺陽、少陰互參是張仲景脈學特色。而《傷寒例》這篇貌似有一半內容像王叔和本人引經據典加進去的(編者按:這也是為後世所詬病之處,以致於《平脈法》《辨脈法》被後世指責或質疑,以致於棄而不用),但應該也有仲景的內容,講氣候、地域、外邪和疾病的關係,講六經病症和治未病的思想,有點像《傷寒病總論》,傷寒的病機都在這裡提出來了。王叔和研究傷寒是從脈證方治入手,採用了汗吐下可與不可的思路歸類,現在研究多按六經入手,還刪了脈法,殊為可惜。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此論引自夜炎實用醫學知識《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孫思邈,唐代著名醫學家,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其研究傷寒的內容見於《千金翼方》的第九、十兩卷中。孫氏創用了「方證同條,比類相附」的研究方法,以方為綱,歸類相從,以揭示傷寒六經辨治的規律。例如,太陽病分為「用桂枝湯法」、「用麻黃湯法」、「用青龍湯法」、「用柴胡湯法」、「用承氣湯法」、「用陷胸湯法」等。這種以方為綱、比附歸類的研究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研究之先河,也為其他多種分類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鑑。孫氏研究傷寒的另一重要觀點是他特別推崇太陽病中桂枝、麻黃、青龍三法的運用,他說:「尋方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凡療傷寒,此之三方,不出之也。」這一觀點對後世醫家產生了深遠影響,明代方有執、喻嘉言宗其說而發揮為「三綱鼎立」之說,成為錯簡重訂派的主要學術觀點之一。
韓祗和,北宋醫家,著《傷寒微旨論》,惜原本已佚。今有傳本,系後人自《永樂大典》中輯出者。其析傷寒之病機為陽氣內鬱,治傷寒雜病於一爐,強調從脈證入手分析,主張雜病應以證為先,脈為後;傷寒則脈為先,證為後。只師仲景之心法,而不泥於《傷寒論》之方藥,故臨證多自擬方。尤以依時令用藥為特色,大致分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三個階段,為其獨到之處。朱肱,北宋醫家,著《南陽活人書》。其治傷寒,重視經絡的作用,「傷寒須先識經絡,不識經絡,觸途冥行,不知邪氣之所在」。認為傷寒三陰三陽病即是六經為病,主張從經絡辨識病位,傷寒六經經絡之辨自此倡言。其又注重病與證的鑑別診斷,主張「因名識病,因病識證」,可謂病與證結合辨析的首倡者。診斷上強調脈與證合參以辨陰陽表裡。方藥研究則承襲孫思邈之法,以方匯證,頗切實用。 朱肱從 1089—1108 年研究漢代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論》,前後達20年,終於寫成《無求子傷寒百問》 3 卷,後來又增訂為 20 卷,改書名為《南陽活人書》(即前文所說的《傷寒類證活人書》)。政和元年( 111 年) ,他把這一苦心鑽研的成果獻給朝廷,大受讚賞。朝廷立即下令頒行全國,並起用朱肱為醫學博士。朱肱的《南陽活人書》是研究《傷寒論》比較早的著作之一,它以證分類,隨證附方,有論有方,對《傷寒論》多有發明。朱肱治傷寒最注重證與方,《南陽活人書》全書總以證方為核心, 朱肱希望後世通過學習此書能夠做到「 據病可以識證, 因證可以得方, 如執左契, 易如反掌」。另外,在四診中朱肱尤其重視問診, 認為「 傷寒看外證為多,未診先問, 最為有準」 治傷寒除了必須辨表裡陰陽外, 還一定藥分清廣義、狹義傷寒、真傷寒、類傷寒。當時,有醫學家認為「傷寒唯《活人書》最重、最備、最易曉」。後人則評價「宋人之書,能 發明《傷寒論》,使人有所執持而易曉,大有功於仲景者,《活人書》為第一」。可見朱肱在傷寒研究領域的成就一直受到歷代醫家的推崇。據悉許叔微《傷寒百證歌》與錢聞禮 《傷寒百問歌》絕大多數內容取材於《活人書》。龐安時,北宋醫家,以善治傷寒聞名於江淮間。著《傷寒總病論》。闡發廣義傷寒的病因為冬傷於寒毒殺厲之氣,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發為溫病,至夏發為暑病,至長夏發為溼病,於八節可為中風。此說系承襲《傷寒例》而發揮者。其又強調入的體質強弱、宿病之寒熱、地域之南北高下、季節氣候等對傷寒發病與轉歸的影響,頗具臨床指導意義。其討論天行溫病為感受四時乖戾之氣而發,具有流行性、傳染性。其辨治與傷寒大異,也不同於一般溫病。其結合發病時節與證候,將天行溫病按孫思邈的命名分為五種,即青筋牽、赤脈攢、黃肉隨、白氣狸、黑骨溫,各系以主治方藥。雖其證治方藥均取材於孫思邈《千金要方》,然其匯集成篇,以示有別於傷寒,對後世餘師愚治疫不無影響。附論:龐安時繼承的是王叔和的傷寒研究,他根據《傷寒例》去討論氣候對人體影響,認為傷寒沒有流行性,認為發病與否在於人的體質,不然為什麼同樣的氣溫,同樣的條件,有的人病,有的人不病?如果身體不強健,不藏精,就容易傷寒,並且他覺得溫病寒病都是冬天傷寒而致,傷寒是立刻病為傷寒,春溫夏暑也是冬天傷寒變化而致。同時他提出天行病,這是流行性的,不是傷寒,而是溫熱病,這是一種乖戾之氣,發病時病情嚴重且有傳染性,他善用石膏去治療。他將溫熱病分為青筋牽、赤脈費、黃肉隨、白氣狸、黑骨溫,分別與季節和臟腑對應,基本都是溫熱病,分別以抽筋、身熱口乾、頭重項直生結核、寒熱暴咳嘔逆、裡熱外寒腹脹引飲腰脅疼痛為主證,分別用柴胡地黃湯、石膏地黃湯、玄參寒水石湯、石膏杏仁湯、苦參石膏湯治療,由於他常用石膏,所以他對後世溫病和石膏治熱病有很大影響,民間流傳他可以和傷寒病對話,可以看出他應該還是很有威望的。(此論引自夜炎實用醫學知識《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許叔微,南宋醫家,著《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普濟本事方》等,還撰有《仲景三十六脈法》、《傷寒類論》、《治法》、《辯類》等,可惜均已散佚。其於《傷寒論》的八綱辨證最有研究,主張以陰陽為綱,統領表裡寒熱虛實,並把六經分證和八綱辨證緊密地結合起來。其《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均體現了這一思想。許氏對傷寒方證的臨床應用十分嫻熟,其《傷寒九十論》就是他臨床應用仲景方的驗案彙編,共收集其傷寒治驗90例,其辨證、方治及論說皆本於《傷寒論》,頗具啟發性。許叔微善於採摭諸家之精要,上迄《內》、《難》,下及龐安時、朱肱等人,凡能發明仲景隱奧及餘意者均有收載。且理論密切聯繫實際,或以歌訣形式,對《傷寒論》中的百證進行闡發(即《傷寒百證歌》,適合傷寒研究專業的人記憶背誦);或列舉自己的驗案,聯繫《傷寒論》的條文加以印證(即《傷寒九十論》);或是針對《傷寒論》中的病證和方藥加以分析探討,探隱發微(即《傷寒發微論》),不僅彰明了仲景心法,而且還有不少發展和創新。其重視表裡虛實辨證,並系統歸納整理其內容,不僅反映了他嚴謹的辨證論治精神,且對明代醫家張景嶽等提出「二綱」、」六變」和八綱辨證的確立有很大的影響,豐富和促進了辨證論治體系的形成和完善。是公認宋代治傷寒學取得重大成就的代表醫家之一。誠如代徐彬在《傷寒方論》中贊其說「古來傷寒之聖,唯張仲景。其能推尊仲景而發明者,唯許叔微為最」,可謂對許氏的中肯評價。附論:許叔微曾為翰林學士,名字跟王叔和稍微有點像,他是經方派創始人之一,因父母雙亡,再加屢試不舉,遂棄儒習醫,在成年後發憤鑽研醫學,活人甚眾,著有《普濟本事方》收錄方劑三百餘首。他後來中了進士,和嶽飛同時代,因不滿秦檜陷害忠良而退隱行醫救人。他認為腎是一身之根抵,脾胃乃生死之所系,二者之中又當以腎為主,補脾「常須暖補腎氣。他研究傷寒,認為「傷寒治法,先要明表裡虛實。能明此四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所以他多從八綱角度談,他的《傷寒百證歌》朗朗上口,「陽證莫盛於陽明,陰寒莫盛於少陰」、「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自陰出」、「不惡寒兮反惡熱,胃中乾燥並潮熱」「病人身熱欲得衣,寒在骨髓熱在肌」、「煩躁面赤身微熱,脈至沉微陰作孽,陰證似陽醫者疑,但以脈憑斯要訣」就是針對陰陽表裡虛實真假等去辨別。他的《傷寒發微論》選取72個症講辨證論治,還提及桂枝湯是用白芍,因為赤芍是洩,白芍是補,營弱當用白芍等等云云。(此論引自夜炎 實用醫學知識《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他晚年總結生平救治諸方所撰的《普濟本事方》,其對雜病治療的總結,以及對藥物和方劑的研究,受到後世眾多醫家的重視。許氏注重真氣及對脾腎理論的闡發和實踐,啟示嚴用和提出「補脾不若補腎」的理論,促進了明代溫補學派的形成。宋代嚴用和《濟生方》、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孫一奎《醫旨緒餘》、龔廷賢《壽世保元》、戴原禮《證治要訣》、陳實功《外科正宗》、清代汪昂《醫方集解》、徐靈胎《蘭臺軌範》、沈金鱉《雜病源流犀燭》等書,都輯錄了《普濟本事方》的許多內容。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引述許氏論述、化裁許氏之方每每可見。其治療雜病的經驗、對脾胃學說的闡發、對奇經八脈用藥的探討和久病入絡說的提出等卓越成就,大都是汲取許氏的思想現點發展而成的。對葉天士影響可見一斑。(此論引自壬子 霖飛書苑《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對葉天士的影響》)擴展閱讀
當代川派中醫及其分支學派概述(收藏級)
川派傷寒|傅元謀教授:你需要一個好老師帶你入門(精華帖)
宋興教授《中醫各家學說》講座全集(無法連結自助搜索)
• END •
【「川派傷寒工作室」醫師簡介及出診時間】
版權聲明及投稿須知
本文來源哲眼看中醫及霖飛書苑、實用醫學知識,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標明出處。
編輯:逍遙遊
歡迎掃碼關注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