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月·條文6

2021-02-07 愚人無明

輯錄傷寒論各家註解與閱讀筆記。先是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成無己】、柯韻伯的《傷寒論注》【柯韻伯】、尤在涇的《傷寒貫珠集》【尤在涇】此三出自《傷寒論三家注》。再者是張志聰的《傷寒論集注》【張志聰】。

以成無己先註解傷寒論後,各家註解逐漸出現。至明朝出現了關於王叔和整理傷寒論的正誤的爭辯。這種辯論延續到清朝,遂出現更多的注本。現先看支持王叔和整理順序的注本。往後再在此基礎上增補各家注釋。爾後再補全闡釋傷寒思想的著作。以時間為順序排列。

【按】為個人讀書筆記,妄圖展示作者本身之思想,以及時代的特點,不作任何批判評論。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1〕。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趙本無「曰」字)風溫〔2〕。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3〕;若火燻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4〕。(6)

〔1〕【成無己】發熱而渴,不惡寒者,陽明也。此太陽受邪,知為溫病,非傷寒也。積溫成熱,所以發熱而渴,不惡寒也。

【按】積溫成熱

 

【柯韻伯】太陽病而渴,是兼少陰矣。然太少兩感者,必惡寒而且煩滿,今不煩滿,則不涉少陰,反不惡寒,則非傷寒而為溫病矣。溫病內外皆熱,所以別於中風、傷寒之惡寒發熱也。此條不是發明《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義,乃概言太陽溫病之症如此。若以春溫釋之,失仲景之旨矣。夫太陽一經,四時俱能受病,不必於冬。人之溫病,不必因於傷寒。且四時俱能病溫,不必於春。推而廣之,則六經俱有溫病,非獨太陽一經也。

【按】太少兩感:渴、惡寒而煩滿。

太陽溫病:內外皆熱。

《素問·生氣通天論》: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洩,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溼,上逆為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六經俱有溫病

 

〔2〕【柯韻伯】此正與《內經》伏寒病溫不同處。太陽中暑,亦有因於傷寒者,雖渴而仍惡寒。太陽溫病,反不惡寒而渴者,是病根不因於寒,而因於風。發熱者,病為在表,法當汗解,然不惡寒,則非麻黃桂枝所宜矣。風與溫相搏,發汗不如法,風去而熱反熾。灼熱者,兩陽相燻灼,轉屬陽明之兆也。

【按】灼熱:轉陽明

 

 

〔3〕【柯韻伯】脈浮為風,陰陽俱浮,自汗出者,風溼相搏於內也。溼流骨節,故身重。溼盛則衛氣行陰,不得行陽,故好眠也。睡則氣從鼻出,風出而溼留之,呼吸不利,故鼻息必鼾。溼留會厭,則重而難發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溼矣。

法當汗解而反下之,大便利則小便不利,心肺之氣化不宣,胃家之關門不利,脾土之承制不行。故直視失溲也。

若以火劫之,受火氣之輕者,溼不得越,因熱而發黃;受火氣之重者,必亡陽而如驚癇狀,液脫而見瘈瘲之形矣。

【按】風溫病:風溼。

火劫之:溼不得越,發黃。

 

【尤在涇】此溫病之的證也。溫病者,冬春之月,溫暖太甚,所謂非節之暖,人感之而即病者也。此正是傷寒對照處,傷寒變乃成熱,故必傳經而後渴;溫邪不待傳變,故在太陽而即渴也。傷寒陽為寒鬱,故身發熱而惡寒;溫病陽為邪引,故發熱而不惡寒也,然其脈浮、身熱頭痛,則與傷寒相似,所以謂之傷寒類病雲。

【按】溫病:冬春之溫,非節氣的暖,感之而發、身熱頭痛、脈浮。

傷寒

溫病

變乃成熱→傳經後渴

不待傳變→即渴

陽為寒鬱→發熱惡寒

陽為邪引→發熱不惡寒

 

〔4〕【成無己】傷寒發汗已,則身涼;若發汗已,身灼熱者,非傷寒,為風溫也。風傷於上,而陽受風氣,風與溫相合,則傷衛。

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者,衛受邪也。衛者氣也,風則傷衛,溫則傷氣,身重,多眠睡者,衛受風溫而氣昏也。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風溫外甚,而氣擁不利也。

若被下者,則傷髒氣,太陽膀胱經也。《內經》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陽之脈起目內眥。《內經》曰: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小便不利、直視失溲,為下後竭津液,損髒氣,風溫外勝。《經》曰:欲絕也為難治。

若被火者,則火助風溫成熱,微者熱瘀而發黃;劇者熱甚生風,如驚癇而時瘈瘲也。先曾被火為一逆,若更以火燻之,是再逆也。一逆尚猶延引時日而不愈,其再逆者,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

【按】《素問·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素問·三部九候論》: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

風溫:風傷於上,風溫傷衛。風傷衛、溫傷氣。

身重、多睡眠:氣昏

鼻息必鼾,語言難出:氣擁不利。

被下:竭津液,損髒氣。

被火:風溫成熱,熱淤發黃。熱甚生風。

 

【尤在涇】此風溫之的脈的證也,亦是傷寒反照處。傷寒寒邪傷在表,汗之則邪去而熱已;風溫溫與風得,汗之則風去而溫勝,故身灼熱也。

且夫風溫之病,風傷陽氣而溫損陰氣,故脈陰陽俱浮,不似傷寒之陰陽俱緊也。風洩津液,而溫傷肺氣,故自汗出身重,不同傷寒之無汗而體痛也。多眠睡者,熱勝而神昏也。鼻息鼾,語言難出者,風溫上壅,湊於肺也。

是當以辛散風而涼勝溫,乃不知而遽下之,則適以傷髒陰而陷邪氣。髒陰傷,則小便難目直視;邪氣陷,則時復失溲也。

被火,如溫針、灼艾之屬。風溫為陽邪,火為陽氣,以陽遇陽,所謂兩陽相燻灼,其身必發黃也。然火微則燻於皮膚,而身發黃色;火劇則逼入心臟,而如發驚癇,且風從火出,而時時瘛瘲,乃所以為逆也。若已被火而復以火燻之,是謂逆而再逆,一逆尚延時日,再逆則促命期,此醫家之大罪也。

仲景示人風溫溫病之大戒加此。按:《傷寒序例》云: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至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外,冬時伏寒,變為溫病。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又曰: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壞證病而治之。

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為溫瘧;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於風,變為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更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夫所謂冬溫寒疫者,皆非其時而有其氣,即所謂天行時氣也;所謂變為溫病者,乃是冬時伏寒,發於春時陽氣,即春溫也;所謂變為溫瘧者,本是溫熱之病,重感新寒,熱為寒鬱,故為瘧也;所謂變為風溫者,前風未絕,而後風繼之,以陽遇陽,相得益熾也;所謂變為溫毒者,前熱未已,而又感溫熱,表裡皆熱,蘊隆為患,故謂毒也;所謂變為溫疫者,本有溫病,而又感厲氣,故為溫疫也。夫治病者,必先識病,欲識病者,必先正名,名正而後證可辨,法可施矣。惜乎!方法並未專詳,然以意求之,無不可得,在人之致力何如耳。

【按】身灼熱:風去溫存。

脈陰陽俱浮:風傷陽、溫傷陰。

自汗出身重:風洩津液、溫傷肺氣

多眠睡:熱盛神昏。

息鼾,語言難出:風溫壅肺。

下之:傷髒陰,陷邪氣。

被火:火燻皮膚發黃,火入心發驚癇,火生風,時時瘛瘲。

 

【張志聰】冬傷於寒即病者,名為傷寒;不即病者,至春隨陽氣而發,變為溫病。

溫病者,熱病也。邪病太陽之標陽,故但發熱而渴,不惡寒。所謂冬傷於寒,春變為溫者是也。此言寒邪伏匿而變為溫病也。夫寒邪伏匿,寒出必解,若發汗已而身反灼熱者。此非寒邪伏匿,乃風邪伏匿而名為風溫也。

風邪從內以出表,故脈陰陽俱浮;腠理開,故自汗出。身重者,風傷通體之肌肉也;多眠者,風邪壅滯而神機不出也。邪薄於陰,致頏顙不通,故睡息必鼾;邪薄於陰,致生氣不達,故語言難出,此風溫危險之證。

若被下則水津內竭、始則小便不利,繼則津液不濡於上,而目直視矣,水道不約於下而小便失溲矣。

若被火攻,風火交熾,微則身必發黃,劇則火熱傷神,故如驚癇病之手足時瘛瘲也。此被火為一逆,火燻為再逆。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由是而知風熱之證,當滋養其血液,不宜汗下火攻也。

【按】冬傷於寒,春變為溫。

邪薄於陰。

水津內竭。

風火交熾。

 


相關焦點

  • 傷寒指月·條文15
    輯錄傷寒論各家註解與閱讀筆記。
  •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遇秋認為,不重要,起碼沒有想像中重要。
  • 傷寒條文討論會(一)
    本次『360度傷寒背誦訓練營•條文討論會』對傷寒學派的源流、六經的實質以及太陽病脈證進行了梳理,並對本周重點條文進行講解回顧,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傷寒條文討論會(二)
    本次『360度傷寒背誦訓練營•條文討論會』對傷寒學派的源流、六經的實質以及太陽病脈證進行了梳理,並對本周重點條文進行講解回顧,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傷寒論》就是語錄式的條文,前面是證,後面是方,記住了原文,就可以用了。用了就有效,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自然就有了。很多人學不好中醫的原因就是沒有學好《傷寒論》,學不好《傷寒論》的原因就是不肯下苦功背,總是想理解,希望理解了就能記住,結果總是事與願違,不能登堂入室,一輩子徘徊在中醫的門外。我認真地學了6年《傷寒論》。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傷寒論》就是語錄式的條文,前面是證,後面是方,記住了原文,就可以用了。用了就有效,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自然就有了。很多人學不好中醫的原因就是沒有學好《傷寒論》,學不好《傷寒論》的原因就是不肯下苦功背,總是想理解,希望理解了就能記住。但結果總是事與願違,不能登堂入室,一輩子徘徊在中醫的門外。我認真地學了6年《傷寒論》。
  • 《傷寒論》特殊名詞解釋!(附必背108條文)
    傷寒名家胡希恕在解釋此條時雲「不來者,不動也」,顯然是望文生義,因為他不會說我們的方言土語,沒有這種語言環境的薰陶。      附::《傷寒論》108條背誦條文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3)4.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 《傷寒論》背誦條文(共108條)
    (2)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3)4.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12)5.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13)6.太陽病,項背強几几者,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傷寒論》之108條必背條文!(附傷寒筆記和背誦導圖)
    《傷寒論》108條背誦條文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3)4.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 人人都知道《傷寒論》很重要,為何這麼多中醫人學不好?
    背誦、學習《傷寒論》雖然很困難,但是不乏學有所成者,他們在臨床中遇到病人,傷寒論條文馬上脫口而出,開方遣藥,效如桴鼓。  我們採訪了一百餘位傷寒論高手,根據他們學習傷寒論所用到的方法和遇到的問題,特地打造了《傷寒論必學條文背誦班》這門課,只需每天10分鐘,36天後你也能成為《傷寒論》高手!
  • 傷寒鈐法的前世今生
    所記載的是一種根據患者的出生年幹支和發病日幹支推求六經病證、所對應傷寒論條文,相應經方和轉歸預後的醫算術數。簡單地說,傷寒鈐法是傷寒論條文使用密碼,是五運六氣學說驗天應人的具體應用法則,是一種基於五運六氣致病的病因輔助診療推演方術。中醫歷史上曾有一些精於傷寒鈐法的名醫出興於世。馬宗素。元代醫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
  • 【傷寒論】第317條,【每日醫案】傷寒,【方劑歌訣】通關散,【傷寒論條文】252-260,【養生】腎虛食療,【古詩詞】滿庭芳.
    後世的趙養葵、張景嶽,有引火歸原法,在乾薑、附子裡加牛膝、車前,這些都是從《傷寒論》的通脈四逆湯之下發展、引申而來的。【每日醫案】傷寒某男,50歲,隆冬季節,不慎冒受風寒而得「太陽傷寒證」。發熱39.8℃,嚴重惡寒,周身大小關節無一不痛,身無汗,咳嗽,脈浮緊。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一劑。服藥後,蓋厚被發汗。
  • 六句話概括《傷寒論》六經辨證要訣,濃縮全書之精華,火速收藏!
    《傷寒論講義》是吳佩衡先生遵照當時國家衛生部組織編審中醫教材要求,結合自己多年對《傷寒論》的深入研究和臨證體悟編著而成。本書從《傷寒論》398條中精選了263條最能反映仲景學術思想的條文進行逐條論述,完整涵蓋了《傷寒論》的 112 首方劑,對其中難理解的 133 條條文加以評按,並補充了一些條文缺少的治法方藥,從體例和內容可見作者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教學和指導臨床。
  • 傷寒論陽明病之溼熱發黃
    溼熱發黃的外在表現有6個:1.小便不利。因溼熱互結,溼邪受熱邪牽制不得下洩。2.但頭汗出。因溼熱互結,熱邪受溼邪牽制而不得發越,頭為諸陽之會而溼邪牽制不住,故汗出齊頸而還,從而表現為但頭汗出。3.身黃如橘子色。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6、太陽篇中的第一條是林億輩所為「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後人稱之為太陽病題綱。但相關的條文,高本為:「太陽為病,頭痛項強而惡寒,其脈浮數,宜桂枝湯」。孫本則是兩個獨立的條文:「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而惡寒」與「太陽病,其脈浮」;《金匱玉函經》與孫本相同。
  • 傷寒論普通人也能用,你不知道而已,帶你走進張仲景真實的傷寒論
    毫不客氣的說,只要你看得懂中國字,知道它的意思,你就可以根據傷寒論來看病,就是這麼簡單。傷寒雜病論 更多的是一本臨床實際應用的書籍。而不是一部醫理巨著。實際上張仲景的本意就是要臨床實際效果。通過讀張仲景自己寫的《傷寒雜病論》序言可知在張仲景的時代。正值戰亂時期,病人非常多,但庸醫也很多,害人性命。但是普通人又完全不懂一不能分辨出醫生的好壞,吃錯了藥也完全不知道。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當時醫家張山雷、劉瑞?等為之序。該書分為三卷,共佚文一百六十五條,訂誤七十九條,佚方八十有方,較湘本97方少9方,實際就是湘本的摘錄,除備載佚文佚方外,主要是藉以訂正宋本傷寒條文之誤。此時劉仲邁方詮次師傳,撰《傷寒雜病論義疏》一書,於《傷寒汲古》問世之後一年,1933年刊布。周氏認為「傷寒原本,在叔和時已經散佚,林億校本非仲景之原書,人莫不知之。
  • 【連載】《傷寒論》解讀38-39條
    (38)本條是傷寒表實,邪盛正氣抗邪有力,陽熱鬱於表的證治。開頭言「太陽中風」,為何說是傷寒表實證?成無己謂:「中風見寒脈。」不少注家謂「風寒俱感」,而且與傷寒、中風並列。也有注家認為,中風是傷寒的互詞,本條是傷寒不是中風。其實我看整個條文,太陽中風之後,都是傷寒脈證,只能從中風是傷寒的互詞說。可是再看後文「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
  • 《傷寒論》131條-134條「結胸」之辨析
    【摘  要】 本文對《傷寒論》中論述結胸的條文從邏輯和醫理兩個方面進行了重新考證,從條文前後邏輯矛盾入手,並且結合康平古版《傷寒論》中的對應條文綜合分析,最終得出結論:①「結胸」一症充滿了複雜性和矛盾性,與「髒結」一證非常類似,迫使張仲景在行文中不得不反覆鑑別,並且用語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