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傷寒論》很重要,為何這麼多中醫人學不好?

2021-01-07 網易

  

  老一輩的中醫人,都是用最傳統的方式學習中醫的。那就是——背經典。從四小經典,到《內經》、《傷寒》、《金匱》等。可以說經典貫穿了這些老輩中醫人的整個生涯。

  黃元御、張錫純、胡希恕、劉渡舟、張步桃、陳勝武……古今各位名師大家,都把背誦《傷寒論》當做每天必做的功課!

  而反觀現在的很多人、甚至中醫人都已經不讀經典了,就連部分中醫專業學生,好像對這些「老古董」也不太感興趣了,只知道背題考試。

  為什麼現在的中醫人,背經典很難?

  1

  沒有時間

  工作和家務都夠累人的,還讓我拿出大段時間背經典?太奢侈了吧!

  2

  讀不明白

  別說背誦了,連意思都讀不明白,古文看起來太費勁!

  3

  用不出來

  即使死記硬背記了下來,但還不會辨證,真到用的時候依然懵圈!

  4

  沒有重點

  內容太多太繁雜,背了半天,結果發現不是重點,浪費時間!

  5

  難以堅持

  沒人陪我一塊兒學,一個人太沒意思,難以堅持,不到兩三天就放棄了!

  這些問題,我們都有解決方案!

  背誦、學習《傷寒論》雖然很困難,但是不乏學有所成者,他們在臨床中遇到病人,傷寒論條文馬上脫口而出,開方遣藥,效如桴鼓。

  我們採訪了一百餘位傷寒論高手,根據他們學習傷寒論所用到的方法和遇到的問題,特地打造了《傷寒論必學條文背誦班》這門課,只需每天10分鐘,36天後你也能成為《傷寒論》高手!

  1

  重點條文——老師親自遴選

  本課程的內容,是由張林老師從中醫藥大學本科生教材、經典考級書目,結合曆代傷寒明家的推薦,親自遴選出的100條精品條文!讓您明悉重點、有的放矢,不浪費您的寶貴時間!

  2

  老師講解——能讀懂會應用

  講解≠翻譯!老師在視頻中會逐字分析、梳理章句,結合曆代醫家的註解,每天為您精講條文。在您的腦海中形成體系!印象更深刻!背誦更簡單!

  再遇到病人,馬上反應出病在哪經、何方主之。能運用《傷寒》條文,別人對您也會欽佩不已!

  3

  精短視頻——隨時隨地學習

  工作繁忙、家務纏身也沒關係,利用等車、吃飯、排隊、上廁所等碎片時間,就能學習!張林老師講課語言簡練,視頻精短,讓您隨時隨地都能學經典!

  4

  社群監督——大家共同進步

  我們將為大家建立社群,還有輔導老師答疑,班主任每天溫馨的提醒與督促。

  在這個優質的中醫社交圈,大家互相鼓勵,共同進步!唯有一群人,在學《傷寒》的路上才能走得更遠!

  5

  老師答疑——解決疑難問題

  我們特邀請有多年臨床經驗的執業中醫師,為大家答疑解惑。將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全部解決!

  6

  醫案分享——名家思路解析

  每天群內分享條文相關案例和解讀,內容精選自《傷寒論》各位名家線下課程講解!價值數萬元的內容,輕鬆學習,理解記憶更深刻!

  7

  打卡獎勵——鼓勵大家學習

  為了讓大家更有動力學習,我們設置了打卡獎勵。每天在群內上傳背誦作業,就能獲得超值獎勵。

  (1)獎勵一:堅持打卡10天,獲得《用耳朵學中醫-傷寒論》口袋書一本!本書內容齊全,體積小巧,隨時隨地背經典!

  (2)獎勵二:堅持打卡36天滿勤,將獲得《用耳朵學中醫-傷寒論》口袋書+200元線下課程助學金

  獎品展示:《傷寒論》口袋書

  每天僅需10分鐘

  36天拿下傷寒論重點條文

  如果你也想成為「傷寒論高手」

  那就趕快加入我們吧

  課程原價199元,限時僅99元

  --購買後請添加杜若老師微信--

  微信/電話:13031155903

  適合人群

  想把條文背下來,卻又事務纏身,沒有時間的人

  對《傷寒論》古文理解有困難的人

  只會死記硬背,不懂辨證、不會用方的人

  明白背《傷寒》的重要性,卻又缺乏自制力,希望有人監督的人

  抓不到學習重點,害怕做無用功浪費時間的人

  學習效果好不好?看同學們評價

  ▲學員反饋:傷寒論原文解析真好,讓我們加深了理解。這種學習方法很好。

  

  ▲學員反饋:兩劑桂枝加葛根湯,治療身邊兩位阿姨的肩周炎,只花了15元!

  

  ▲學員反饋:學了兩天,感覺這個微信學習組織的非常好,形式緊湊、嚴謹並有水平。

  

  像他們這樣的學員反饋還有很多,他們都說,一聽張林老師講課,就會被她深深地吸引!

  老師介紹

  

  -張林-

  傷寒論專業博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主要承擔中醫藥大學

  中醫學院、針灸推拿學院

  國際學院的中醫教學

  本次課程所有條文都由張林老師進行講解,老師能準確掌握學生們的特點,授課通俗易懂、娓娓道來、底蘊深厚、氣質出眾。

  *堅持背條文、打卡*

  *還能獲得超值獎勵*

  開課後我們會以班級為單位,組建學習群,班主任每天提醒監督。學員每天背誦並在群裡語音打卡!堅持背誦更有超值獎勵!

  開課信息

  開班時間:2020年9月15日

  學習周期:36天(每天僅背誦1-4條原文)

  上課形式:群內學習,背誦打卡,明師解析,專家答疑

  課程費用:原價199元,限時秒殺僅需99元

  學員福利:堅持打卡可獲得書籍、助學金!贈送往屆班級答疑資料《傷寒論背誦班答疑精選500問》;群內分享《傷寒論》線下課程名師講解。

  學習《傷寒》

  你遇到的困難我們都能解決

  而你只需要每天 學習10分鐘

  99元,一份自助餐的價格

  輕鬆拿下100條重點條文

  --購買後請添加杜若老師微信--

  微信/電話:13031155903

  *《傷寒論》學習常見問題*

  1、零基礎能不能直接學《傷寒論》?

  當然可以!在古代,沒有《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等專門的教材,學習中醫都是從背誦《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原文開始的。而《傷寒論》的條文可以直接拿來應用,對照症狀使用經方。所以零基礎當然可以直接從《傷寒論》學起。

  2、我是中醫愛好者,沒那麼多臨床機會,學《傷寒論》有用嗎?

  當然有用!《傷寒論》中的經方小巧而精美,對照條文辯證也簡單。桂枝湯、葛根湯、小柴胡湯等常見方劑,更可列入家庭小藥箱!常見病自己解決,有效維護家人健康!

  3、我已經學習和實踐《傷寒論》多年,還需要背誦嗎?

  當然需要!《傷寒論》不僅可以作為中醫臨床的啟蒙教材,很多中醫大家,即使已經臨床數十年,仍然把背誦《傷寒論》當成每天必做的功課。

  第一,要隨時對經典原文保持熟悉,治病時才能信手拈來。

  第二,經典是常讀常新的,背第10遍時候的體悟,臨證運用經方後再去讀的體悟,和初讀時肯定不同。反覆讀誦後,更有豁然開竅之感,中醫思維的層次將不斷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遇秋認為,不重要,起碼沒有想像中重要。
  • 傷寒論普通人也能用,你不知道而已,帶你走進張仲景真實的傷寒論
    但就是這麼一部神奇的醫書。卻被很多人神秘化。包括中醫界內也是爭論不休。其實拋開專業性的理論問題不談。傷寒雜病論 在實際應用起來,根本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難。即使你一點也不懂醫,沒有一點醫學基礎。也完全可以用起來。毫不客氣的說,只要你看得懂中國字,知道它的意思,你就可以根據傷寒論來看病,就是這麼簡單。傷寒雜病論 更多的是一本臨床實際應用的書籍。而不是一部醫理巨著。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很多人學不好中醫的原因就是沒有學好《傷寒論》,學不好《傷寒論》的原因就是不肯下苦功背,總是想理解,希望理解了就能記住。但結果總是事與願違,不能登堂入室,一輩子徘徊在中醫的門外。我認真地學了6年《傷寒論》。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王叔和研究傷寒是從脈證方治入手,採用了汗吐下可與不可的思路歸類,現在多按六經入手,還刪了脈法。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孫思邈是王叔和之後較早研究傷寒的,他90多歲才看到《傷寒論》,《千金翼方》開篇是本草,之後就是二卷《傷寒論》。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章太炎論《傷寒論》版本
    明趙清常所刻《傷寒論》有二: 一單論本,為林億等校定者;一論注本,即成無己所注者。 一 單論本方下時有叔和按語。(大字者,叔和按語也;夾注者,林億校語也。)而成注本多刪之。如云:疑非仲景方、疑非仲景意者,凡得四條。
  • 臺北國圖館藏《影北宋本傷寒論》作偽者考辨
    前言《傷寒論》是中國醫學中最重要也是最接近臨床實踐的古代典籍之一。千餘年來,《傷寒論》及其研究內涵已成為中國醫學最主要的核心架構。《傷寒論》的版本因年代久遠、傳抄以及戰亂等問題而多歧,自北宋校正醫書局校訂刊行以後始趨於一致。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關鍵詞:周岐隱 古本傷寒 傷寒十二稿概論——附桂林古本《傷寒十二稿·概論》浙江名醫周利川(1897~1968年),字薇泉,號岐隱,鄞縣(今寧波)人。宋元以還,註疏傷寒者,不下百數十家,……或割裂經文以方類病,或逞其私智顛倒竄易,扣?捫燭,眾難塞胸,而傷寒真義,日趨支離滅裂。……今得古本,千載疑團,一朝大白,瓦釜雷鳴,都成廢語。且仲景撰用《內》《難》,向無全書可證,今按各卷佚文,與《內經》往往若合符節。而奇經八脈之治,五臟髒結之分,又與《難經》互相闡發,不有古本,何由窺其全豹乎?」
  •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200年祭
    要看《傷寒論淺注》這本書,可以先從跋文看起,可惜現代通行的《傷寒論淺注》點校本多把這些跋文刪去了,今試摘錄一二,以示諸君。陳修園的門人其弟賓有、其侄道著共同撰寫的跋文列於諸跋之首,言學習傷寒有五難:不講文法為一難,不求章法為二難,不考字法為三難,不審方法為四難,不標讀法為五難,並特別強調了《傷寒論》「漢文古奧,每於虛字處見精神」。
  • 《傷寒論》相關辨證13大法
    《傷寒論》亦重視從症對主症的辨證作用,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277),「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282),則以不渴與渴之從症,作為主症自利的辨證關鍵。疾病在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中,由於人體陰陽消長和邪正鬥爭處在一個動態的過程,某些臨床症狀常呈現量性改變,《傷寒論》據此作為辨證的依據。如厥陰病屬寒熱錯雜,其寒熱之孰多孰少,對於辨證至關重要。
  • 《大醫至簡》帶你讀懂《傷寒論》
    《大醫至簡》帶你讀懂《傷寒論》 2017年3月13日     本報長沙訊 3月11日至12日,中醫研究者劉希彥帶著他的新作《大醫至簡》,做客長沙十翼書院。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本書分概論和各論兩部分。概論包含:1.《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先生經分析認為《傷寒論》六經以《素問·熱論》六經為基礎,但較其更為完善。3.《傷寒論》六經分證及其作用。此處先生引鄭欽安關於「傷寒六經提綱病情」的論述,指出明確六經病情,把握綱領對於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及臨床診療大有裨益。4.六經與八綱之關係。
  • 《傷寒論》救陰七法
    此外,傷寒善後勞復中,有因傷寒虛贏少氣,欲嘔吐者,用竹葉石膏湯例。本法亦屬救護胃陰,益氣降逆。筆者體會,方中半夏二味,因其性味辛燥,若熱病後期胃陰不足,仍嫌其過燥,可代之以竹茹或枇杷葉,似更貼切。2 瀉熱存陰傷寒邪熱人裡,病傳陽明,其人多汗,津液外洩,胃中燥熱,大便必硬。
  • 傷寒論》中的六經實為六證
    (一)《傷寒論》六經來自八綱:我國古代用《易經》、六經解釋自然界萬事萬物,醫學當亦不例外,我們雖不能確知張仲景為什麼用六經名,但通過分析仲景全書的內容,考證《傷寒論》的撰成,可知《傷寒論》的方證,主要來自《湯液經法》。其書詳於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而《傷寒》捨棄了臟腑辨證,主用八綱辨證。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現在所看到的各種宋本《傷寒論》,其實多是明·趙開美本的校本或再校本;與金·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對比,只是個別字辭不同,因此基本上都能反映宋版《傷寒論》的原貌。好消息:傷寒論課程重磅推出。《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傷寒論60多講。從頭講到尾,六經都講。
  • 俞根初《通俗傷寒論》的特色辨證
    俞氏醫技卓越,治驗頗豐,他結合前人的醫學理論及自己的臨證心得,勤求古訓,博採眾長,著成《通俗傷寒論》一書, 從廣義傷寒立論,統論四時的外感疾病,在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的基礎上,把諸多新的內涵融入仲景的辨證理論體系之中,臨證從六經辨證入手,多種辨證方法並舉,針對疾病的癥結表象,層層遞入,細緻入微,辨證結果前後互參,力圖在疾病發展進程中從總體上把握疾病的轉歸,並針對即時證候制定出相應的治則治法,最終牢牢把控疾病的轉化趨向
  • 【連載】《傷寒論》解讀——7-10條
    今天繼續來逐條解讀《傷寒論》,小編也不知道能連載多長時間,希望能善始善終吧。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 幫你學傷寒:傷寒論難字生僻字全解!
    《傷寒論·原序》「~當今居世之士。」②希奇,不常見的。③很,十分。如「~好聽。」H鼾 hān 音酣。①熟睡時的鼻息音。[6條]「多睡眠,鼻息必~。」蛔 hui 音回。古「蚘」字與「蛔」通用,即蛔蟲。[338條]「蚘者,其人當吐~。」華(華) huá ①華麗,美麗,光彩。
  • 外臺本傷寒論 中
    崔氏:療傷寒後,赤白滯下無數,阮氏桃華湯方。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滯者減四兩) 粳米(一升) 乾薑(四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切)上三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不瘥復作。熱多則帶赤,冷多則帶白。(《千金翼方》不同,加減稍別。《傷寒論》、《千金》、範汪同。張仲景《傷寒論》煮湯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