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傷寒論》解讀——7-10條

2021-02-07 中醫出版


今天繼續來逐條解讀《傷寒論》,小編也不知道能連載多長時間,希望能善始善終吧。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7)


歷史上大部分傷寒大家把本條作為《傷寒論》的大綱。認為本條提綱挈領,統論陰陽,冠於六經之首,《金匱玉函經》就將本條排列在太陽病前面,作為《傷寒論》六經辨證的總綱。

各醫家唯對「陰陽」二字解釋不一,有作寒熱解的;有作太陽經風傷衛,寒傷營解的;有作太陽經與少陽經解的;但多數還是主張解為陰經和陽經,如錢天來的《傷寒溯源集》和尤在涇的《傷寒論貫珠集》所論極詳。我認為該條所說病「發於陽」「發於陰」,涉及甚廣,既指發病的部位在陽經或陰經,也指病邪的性質是陽熱還是陰寒,還指正邪勝負。正氣強盛,抗邪有力則為陽;邪氣有餘,正氣相對不足,抗邪不利則為陰。這裡的「陰陽」要靈活理解。至於文中的「六」「七」,那是古人根據水火成數理論與陰陽奇偶來判定疾病預後的,有形而上的局限,用其指導臨床可能有誤差,我們不必拘泥,但也值得研究。

這一條開頭的「病」字,不少注家認為並非只指傷寒病,而是指所有病,這也說明《傷寒雜病論》不是專論傷寒的著作,而是辨證論治的圭臬。正如喻嘉言所說:「傷寒之中每多雜病。」仲景在《序》文中說:「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8)


本條告訴後人,太陽病行經儘自愈的時日,並且要與 4 條、5條參看。本條是行經,4 條、5 條是傳經。

所謂行經是邪在本經不離開,而傳經是邪由本經傳到另一經。關於行經與傳經的不同,引清人柯琴的一段話:

舊說傷寒一日傳一經……夫仲景未嘗有日傳一經之說,亦未有傳至三陰而尚頭痛者。曰頭痛者,是未離太陽可知。曰行與傳不同,曰其經是指本經而非他經矣。發於陽者七日愈,是七日乃太陽一經行盡之期,不是六經傳變之日,岐伯曰:『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有明證也。故不曰傳足陽明而曰欲作再經。是太陽過經不解,復病陽明為並病也。針足陽明之交,截其傳路,使邪不得再入陽明之經,則太陽之餘邪亦散。非歸併陽明,使不犯少陽之謂也。

柯琴《傷寒來蘇集》的這段話可以說明行經與傳經的不同。關於邪在太陽經七日以上還頭痛,說明七日未離太陽經。為什麼是七日?因為 7 條說「陽數七」。注家多認為陽多指太陽經。七日是太陽經受邪的日數,也是自愈之期。岐伯亦曰:「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這說明太陽病頭痛為主症,「七日以上自愈」是由於邪在太陽經行經盡,如果有再傳陽明經的跡象,就要針足陽明經以洩邪熱,使邪不傳經,病就愈了。具體針什麼穴,文中沒說。後人指出可針頭維、足三裡、內庭。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9)


這條推測太陽病欲解的時辰,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理論基礎上的。

巳、午、未(9:00-15:00)是自然界陽氣最旺的時辰,人體陽氣亦應時抗邪有力,病邪此時可能退卻,疾病告愈。「欲解時」的「欲」有商量的口氣,就是說太陽病要是好了往往是巳至未上。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


「風家」是指衛陽久虛之人容易經常感冒風寒。「表解而不了了者」是用解表法治療大致告愈,但正氣未復,餘症未徹底消除,還感覺不舒服,但又不要緊。「不了了」是沒有徹底了結,還剩些小小的不適症狀。「十二日愈」說明不需要用藥物治療,調護恰當,會自愈。關於「十二日愈」,歷代注家常常略說。我認為,六日為表邪在太陽經行盡之日,七日開始表證應該自愈,也就是七日為康復之日;如不愈,第二個六日之盡,也就是十二日,還剩些小的餘邪也應該可以自愈。這也是仲景判斷表邪痊癒的概數,不必拘泥。

本文節選自下面這本書,每一條文都有詳細解讀,十分適合傷寒新手,老手如果對文中內容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迫不及待想看完的讀者,直接戳下面連結或者掃描二維碼哦!


給大家推薦《傷寒論》解讀——一個老中醫苦讀40年的歸璞返真》,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掃碼購書)


內容簡介


集明、清兩代諸多有名注家對《傷寒論》精華註解,參以己見,解讀通俗易懂。主要內容為《傷寒論》全集的解釋,其特色為既借鑑古人對《傷寒論》內容的注釋、觀點,又結合本人對《傷寒論》的理解,用通俗語言解讀,使《傷寒論》更能為現今中醫工作者服務。


本文來自《傷寒論》解讀——一個老中醫苦讀40年的歸璞返真》。由中醫出版編輯發送,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封面圖片來自攝圖網正版圖片庫。小編微信號:congcong-0423,歡迎投稿嘮嗑。



點閱讀原文,一鍵下單

相關焦點

  • 【連載】《傷寒論》解讀38-39條
    (38)本條是傷寒表實,邪盛正氣抗邪有力,陽熱鬱於表的證治。開頭言「太陽中風」,為何說是傷寒表實證?成無己謂:「中風見寒脈。」不少注家謂「風寒俱感」,而且與傷寒、中風並列。也有注家認為,中風是傷寒的互詞,本條是傷寒不是中風。其實我看整個條文,太陽中風之後,都是傷寒脈證,只能從中風是傷寒的互詞說。可是再看後文「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
  • 【解讀】傷寒論第四條:傷寒一日,太陽受之,
    【原文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 倪師版本傷寒論第7—9條
    主熱的這種脈象後世不再把它叫浮,但在《傷寒論》裡仍然叫浮。這裡的「脈陰陽俱浮」是裡熱盛,鼓動氣血,氣盛血壅,血管擴張而導致的脈輕取即得的一種表現,它應當是「陰陽」(即)寸、關、尺三部脈都浮而滑數。「自汗出」是裡熱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現,裡有熱機體就要散熱,散熱常常是以汗出的形式,所以這個"自汗出"就是裡熱逼迫津液外越。
  • 《傷寒論》131條-134條「結胸」之辨析
    ②筆者認為宋版《傷寒論》中134條的論述加入了後世的註解,而康平古版《傷寒論》更符合仲景本意。      連別人的文章都看不懂的人在湖南當《傷寒論》專家,這個世界已經讓我無法直視。。。對於條文的爭議,筆者始終認為需從文理和醫理兩個方面考證,從文理上看若將註解從134條中挪開,行文流暢清晰,符合仲景行文一貫的風格,因為仲景對於方證是不喜歡解釋病機的,《傷寒論》中對於條文病機的解釋極少。
  • 傷寒論--太陽病:條辨 3 註解
    閒來無事,話傷寒!  傷寒論條辨3【原文】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譯文】太陽病,有的病人發熱重,有的病人不發熱,但必惡寒,身體疼痛,氣逆嘔吐,脈浮取、沉取俱緊,名為傷寒。 小師妹:這條我看明白了,後世醫家怎麼註解這條?
  • 傷寒論第136條
    二、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他說,傷寒十餘天的時候,一般說的都已經傳裡了,已經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但反而還有往來寒熱,一陣冷一陣熱,這說明少陽陽明並病(學思:往來寒熱,寒時,說明身體良能想通過表(太陽)來解決疾病,熱時,說明身體良能想通過裡(陽明)來解決疾病,但是,一會表證、一會裡證,既不能汗解太陽,又不能下解陽明,只能用柴胡劑來雙解
  • 《傷寒論》:小青龍湯詳解
    小青龍湯,出自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第40條,原文如下: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又見於《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那麼,關於小青龍湯,您是怎麼理解的呢?
  • 《傷寒釋疑——為胡希恕傷寒之學鼓與呼》連載一
    第一章  正名傷寒六經 醫聖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而著《論廣湯液》,後稱《傷寒雜病論》,後又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他創立了中國湯液六經辨證理論體系,奠定了中國湯液辨證論治的基礎。千餘年來,一直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備受歷代醫家的推崇。
  • 馮老談《傷寒論》147條「胸脅滿微結」
    《傷寒論》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
  • 人人都知道《傷寒論》很重要,為何這麼多中醫人學不好?
    背誦、學習《傷寒論》雖然很困難,但是不乏學有所成者,他們在臨床中遇到病人,傷寒論條文馬上脫口而出,開方遣藥,效如桴鼓。  我們採訪了一百餘位傷寒論高手,根據他們學習傷寒論所用到的方法和遇到的問題,特地打造了《傷寒論必學條文背誦班》這門課,只需每天10分鐘,36天後你也能成為《傷寒論》高手!
  • 從類風溼治到太陰陰黃——臨床中反推《傷寒論》278條真義
    所以,從根本上來講,二者於臨床上並無分別,切入的思維方式是根於《傷寒論》的理法精神的,所以也沒必要為之刻意鑽牛角尖。其次,從我的觀點來看,這一條文並沒有仲景為之撰寫的必要,也並非仲景文風,實有畫蛇添足之嫌,甚至還會引起後人不必要的誤解,結果越圓越亂。怎麼講呢?
  • 《大醫至簡》帶你讀懂《傷寒論》
    《大醫至簡》帶你讀懂《傷寒論》 2017年3月13日     本報長沙訊 3月11日至12日,中醫研究者劉希彥帶著他的新作《大醫至簡》,做客長沙十翼書院。
  • 流感下的名醫方有執,妻兒共7人皆因傷寒而死.憤而為醫研究傷寒論
    生於明代嘉靖二年(1523),卒年不詳,他的妻兒共7人皆因傷寒而死。他本人也以大病幸愈而復生,因而發憤鑽研《傷寒論》。"篤志專此,銳力憤敏,涉苦萬端",自明萬曆十年,著手寫《傷寒論條辨》對傷寒論逐條考訂、重新編次,並予以注釋,以求合於仲景之原意。
  • 《傷寒論》之108條必背條文!(附傷寒筆記和背誦導圖)
    《傷寒論》108條背誦條文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3)4.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問世有《傷寒六經分經表》、《傷寒汲古》等。鄭逸梅《藝林散葉》云:「周岐隱邃於醫理,常為病家惜費,不浪用珍貴藥物,藥鋪中人嗤之為草藥郎中。」於此可見先生之醫德風範。這是謹就其對古本傷寒的研究作一簡述。自湘古本《傷寒雜病論》發現印行(劉瑞?
  •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遇秋認為,不重要,起碼沒有想像中重要。
  • 傷寒論第76條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這也是一條,以下另一條。這個說的水逆證,本來他是小便不利,那麼裡有停水的這種人,你發汗不行,那是誤治。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前一部分論述發汗以後因損傷胃陽致水藥不得入口。發汗以後,也有損傷了胃陽之氣的,導致水和藥都不得入口,就是水藥不得下咽,這就是治療之逆了。若更發汗,再給他發汗,就會吐下不止。脾胃虛寒更重,胃有寒則吐,脾有寒則瀉下。後一部分是論述火證的證治。水證和火證,前後銜接,是本著連貫性、聯繫性的目的來寫的。
  • 35.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傷寒論|條辯一八四至一八九
    接上一篇:34.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傷寒論|條辯一七九至一八三芒硝下去,把那個幹硬的東西打掉,所以臨床上我們講芒硝,常常除了芒硝把大便解掉以外,芒硝攻堅,因為鹹味的藥呢都有攻堅的效果,所以即使它的硬塊是燥矢,乾燥的大便或者是大腸癌的腫瘤,都可以使用芒硝,一定要讓他大便通出來。
  •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以此來看,《傷寒論》亦本無朱雀湯,而是指代桂枝湯類群方。 二、缺朱雀湯說 1、黃連阿膠湯說陶弘景:「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鹹宗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