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類風溼治到太陰陰黃——臨床中反推《傷寒論》278條真義

2021-02-07 中醫出版

278.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這一條與187條有些類似,我反覆琢磨後給出的意見是後人杜撰的可能性極大。此條敘述的思維邏輯有點亂,想要故引懸念,結果反而弄巧成拙,簡單問題複雜化不說,又容易引起後人的誤解。不想在此條理論上浪費太多時間,下面僅談一談我個人對於其中太陰陰黃與下利的體會。


首先與大家分享一例治驗。我曾經有一個類風溼的患者,通過一年多的溫陽法人為造成了「陰黃」的反應,口苦怕油膩,舌苔很白很厚,全身沒勁兒,渾身關節呈對稱性腫脹,全身發黃,之後在原方基礎上加了梔子豉湯與三拗湯的合方,續服至第二個星期,患者開始拉肚子,晚上夜尿變多,陰邪開始從下而解,一個月內所有症狀逐漸消除,類風溼就這麼被治好了,至今也沒犯過。這可是自身免疫病,想都不敢想的。


通過「陰黃」的反應,我大體估計患者是有太陰、厥陰的潛在隱患的,這些隱患不除,就等於癌前病變,等以後表現出來再治,消化腺早就被侵犯得「千瘡百孔」了。這就類似於肝癌晚期,黃疸、腹水、功能衰竭、全身轉移一應俱全,拼了命治恐怕也無力回天了。還有更精彩的「陽黃」,由「小三陽」轉成「大三陽」,然後從少陽清解,我在我的老師身上試過,10多年的B肝就這樣被治好了。


「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煩」是「很、甚」的意思,「暴」是突然的意思。這其實是一個瞑眩反應(前文寫過,也俗稱排邪反應),並不是壞事。這是人體正氣來復,一股腦地把太陰區塊淤積已久的溼濁陰邪通過下利而排出體外的反應。上周自己因為連續熬夜寫稿子,真的是胸痛徹背,難受得不行了,趕緊給自己開了兩付中藥,一共用了75g生附子。吃完後當夜狂瀉不止,來回趟倒騰了能有五六次,開始是稀便,再後來出現了一些清水膠狀樣的物質,到最後出現了柏油樣便,很黑很黑,解完之後頓覺渾身自在,下肢也不重了,頭也不昏了,胸痛也消失了,真的是很清爽。這次經歷也加深了我對這一條的理解。


學生:姚荷生老師認為「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是正確的,「手足自溫」強調的是手足的溫度要明顯高於身體外在其他部位的溫度,這又作何解釋呢?


耕銘:這其實涉及到了古文斷句臨床兩方面的問題。

首先,姚老強調的觀點與鄭欽安《辨認陰盛陽衰及陽脫病情》中的「兩腳大燒」與「兩手腫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需要補充一點,符合這種情況的「太陰病」的發病時間應該大多集中在午後和夜間,這其實是四逆輩本證的至虛元陽欲脫之象,亦即通脈四逆湯中所強調的「裡寒外熱」的一種具體表現。所以,從根本上來講,二者於臨床上並無分別,切入的思維方式是根於《傷寒論》的理法精神的,所以也沒必要為之刻意鑽牛角尖。

其次,從我的觀點來看,這一條文並沒有仲景為之撰寫的必要,也並非仲景文風,實有畫蛇添足之嫌,甚至還會引起後人不必要的誤解,結果越圓越亂。怎麼講呢?我這裡依照《康平本》而不是《宋本》給大家用兩種不同的語氣來誦讀這條原文,大家隨我的語氣細細去體會:

第一種語氣,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乃)系在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

第二種語氣,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若)系在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


姚老的立論顯然對應的是第一種語氣,這也與187條文義相吻合。倘若不能排除187條與278條的「衍文」嫌疑,可能會有一些突兀和混淆的地方,更何況在《康平本》中,187條低兩格書寫,而278條則為低一格書寫,這就又暗示了兩個條文的補充添加次序的差異性,可能並非同一人修改,而是有先後之嫌,所以條文讀起來一定是要有明顯的差異性的。


因而如果從第二種語氣去解讀278條,那它的含義便是「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的一種可能,太陰病本證大多為「脈微細欲絕,四肢厥逆」,在其太陰本病的治療過程中出現了「脈浮而緩,手足自溫」的轉歸,可能是在暗示一種正氣外託,陰邪欲自外解的趨勢,隨之而來可能就會出現我剛剛強調的那例類風溼外解而轉陰黃的臨床表現。


如果患者的排邪通道通暢,就會因從隸屬於「表」的皮膚和泌尿系統以「汗」和「小便」的形式排出而避免陰黃的伴隨出現,這種轉歸常見於慢性腎盂腎炎結締組織疾病的治療過程;如果這兩條排邪通路不敏感,就會伴隨著出現陰黃而因正氣的不斷累積和蓄勢最終通過太陰本位——消化系統從「暴煩下利日十餘行」或「心煩欲嘔」而解,以「(太陰)脾家(消化系統)實(陰實),腐穢當去故也」,甚者還會出現太陰脾家寒溼上系太陰肺家而導致的急性期的卡他症狀(諸如咳嗽、流涕、打噴嚏等),這種轉歸常見於慢性膽管感染、B肝、肝硬化、肺結核等疾病的治療過程。所以278條也有可能是一則根據仲景原文進行理論實踐的記錄


相比187條,278條被補充上的時間可能會更比較靠前,因為僅僅低了一格,所以其臨床含義也相比低了兩格書寫的187條更為貼近仲景。具體到187條後面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的啟迪價值也稍遜278條的「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大便是「難」(《康平本》187條作「難」)是「硬」,並不能直接與仲景的陽明病掛鈎,這個我之前在陽明病篇裡反覆強調過。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由張耕銘歷時兩年獨立創作並親自參與雙語對譯的國內第一部有關中藥免疫癌前介入的學術專著《中藥免疫療法癌前介入與核心技術單元支持概述——<傷寒論>對現代臨床醫學的啟示》的初稿已經全部完成,將作為耕銘中醫書系的第五部書於明年上半年正式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書迎合了現代臨床醫學對於惡性腫瘤防治的研究與突破方向,深刻系統而又簡明扼要地指明中醫臨床於此的根本突破點並嘗試總結出了具有「現代臨床醫學指南」性質的中藥免疫治療方案,是一部難得的高水平、高質量、高標準的中醫學術著作,敬請期待!


(掃碼購書)


內容簡介


《傷寒耕讀錄》主要以中醫臨床經典《傷寒論》為基礎和研究對象,並結合作者為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八年制扁鵲班授課講稿筆錄,以隨筆、問答紀實與選摘的形式撰為四編醫學小品與短文薈萃,分為兩部結集出版。




作者簡介

張耕銘,男。曾經用半年時間系統學習過意識領域界Einstein,超個人心理學大師Ken Wilber的AQAL整合生命實踐,對於其中醫的學習與探索起到了關鍵的引導作用。學術上尊法仲景,喜用、活用經方,涉獵廣泛。臨床尤其擅於靈活運用傷寒六經辨證以及內經反治法治療多種慢性疑難疾病。


個人學術創作方面,著有《傷寒亦婆娑》《傷寒耕讀錄》,校注中醫古籍《醫經解惑論》《傷寒雜病論類編》兩部。另有The Outline ofPrecancerous Intervention and Core Technical Unit Support for TCM Immunotherapy-- The Enlightenment of Shanghan Lun to Modern Clinical Medicine及《傷寒唵囈——六經講習手札》目前尚未公開。課餘時間,在中國中醫藥報先後發表多篇文章。



個人座右銘:心外求法,皆是歪道;此生盡興,赤誠善良。



本文摘自《傷寒耕讀錄》。由中醫出版首發,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封面圖片來自攝圖網正版圖片庫。小編微信號:congcong-0423,歡迎投稿嘮嗑。



點閱讀原文,一鍵下單

相關焦點

  • 《傷寒論》37個「小便不利」可分4類
    》中涉及小便不利的條文出發,條分縷析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並歸納為四種,分別是熱證、虛證、津傷、氣化不行,希望能對大家臨床有所啟發。《傷寒論》之小便不利探析《傷寒論》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難、小便少、不尿)的條文達37條,其中大多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及少陰病篇中。現就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作一探析。
  • 趙紹琴:論溫病治法與傷寒治法 | 一針一藥
    如陸久芝云:「凡病之為風為寒為溫為熱為溼者,古皆謂之傷寒,乃人知風與寒為《傷寒論》中病,而於溫與熱謂不可用《傷寒論》中方,其意若同方既出於《傷寒論》自是治寒方,必非治溫法,豈有治溫而用治寒方者?於是一遇溫熱病,無不力闢傷寒方,更無人知溫熱之病本隸於《傷寒論》中,而溫熱之方並不在《傷寒論》外者「風寒溼溫熱皆在論中,論中之方可治風寒,亦治風熱。
  • 《傷寒論》37個「小便不利」可分4類(條分縷析、建議收藏)
    》中涉及小便不利的條文出發,條分縷析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並歸納為四種,分別是熱證、虛證、津傷、氣化不行,希望能對大家臨床有所啟發。《傷寒論》之小便不利探析《傷寒論》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難、小便少、不尿)的條文達37條,其中大多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及少陰病篇中。現就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作一探析。
  • 趙紹琴:論溫病治法與傷寒治法(純乾貨)
    如陸久芝云:「凡病之為風為寒為溫為熱為溼者,古皆謂之傷寒,乃人知風與寒為《傷寒論》中病,而於溫與熱謂不可用《傷寒論》中方,其意若同方既出於《傷寒論》自是治寒方,必非治溫法,豈有治溫而用治寒方者?於是一遇溫熱病,無不力闢傷寒方,更無人知溫熱之病本隸於《傷寒論》中,而溫熱之方並不在《傷寒論》外者「風寒溼溫熱皆在論中,論中之方可治風寒,亦治風熱。
  • 【連載】《傷寒論》解讀38-39條
    (38)本條是傷寒表實,邪盛正氣抗邪有力,陽熱鬱於表的證治。開頭言「太陽中風」,為何說是傷寒表實證?成無己謂:「中風見寒脈。」不少注家謂「風寒俱感」,而且與傷寒、中風並列。也有注家認為,中風是傷寒的互詞,本條是傷寒不是中風。其實我看整個條文,太陽中風之後,都是傷寒脈證,只能從中風是傷寒的互詞說。可是再看後文「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學中醫必須學《傷寒論》,學《傷寒論》首先要背會原文。對於《傷寒論》,不背會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初學時先記住,不理解沒關係,只要記住了,最終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記不住,說理解也是沒有用,打開書理解,合上書記不住,臨床時就不會用。難道臨床時,病人等你去翻書、翻手機?如果你記住了第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其實你已經會用了。
  • 35.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傷寒論|條辯一八四至一八九
    接上一篇:34.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傷寒論|條辯一七九至一八三芒硝下去,把那個幹硬的東西打掉,所以臨床上我們講芒硝,常常除了芒硝把大便解掉以外,芒硝攻堅,因為鹹味的藥呢都有攻堅的效果,所以即使它的硬塊是燥矢,乾燥的大便或者是大腸癌的腫瘤,都可以使用芒硝,一定要讓他大便通出來。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吳佩衡先生長期從事中醫臨床和教學,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和學術理論,被譽為當代扶陽派的代表人物,主溫藥亦不排斥寒涼。本書為吳先生給學生講解傷寒論的講義,從體例和內容可見作者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教學和指導臨床。本書分概論和各論兩部分。概論包含:1.《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
  • 傷寒論第76條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這也是一條,以下另一條。這個說的水逆證,本來他是小便不利,那麼裡有停水的這種人,你發汗不行,那是誤治。後一部分是論述火證的證治。水證和火證,前後銜接,是本著連貫性、聯繫性的目的來寫的。我們歸納一下第76條以前的太陽病。一類是太陽表證,不是麻黃湯證就是桂枝湯證,治療以汗法為主。一類是邪氣傳裡,傳到陽明可形成白虎湯證,傳到少陽可形成小柴胡湯證,本經傳本腑可形成五苓散證。梔子豉湯證不是傳經,而是通過另一種途徑傳變,是邪氣由表傳到胸或上脘。邪氣傳裡必先胸,太陽之氣受氣於胸中。
  • 《傷寒論》131條-134條「結胸」之辨析
    【摘  要】 本文對《傷寒論》中論述結胸的條文從邏輯和醫理兩個方面進行了重新考證,從條文前後邏輯矛盾入手,並且結合康平古版《傷寒論》中的對應條文綜合分析,最終得出結論:①「結胸」一症充滿了複雜性和矛盾性,與「髒結」一證非常類似,迫使張仲景在行文中不得不反覆鑑別,並且用語矛盾。
  • 中風兼傷寒論
    其父張石頑在張氏醫通提出了「傷寒以攻邪為先,雜病以調養為務」乃世俗之見的見解,本書(《傷寒兼證析義》)則深刻的詮釋了這一點。本書雖名「傷寒兼證」,實則屬於雜病範疇。與張飛疇同時代的柯韻柏石破天驚的提出了「傷寒之中最多雜病」,張飛疇則把這件事情細化,使其不僅僅是口號。張飛疇從臨床出發,將臨床常見的雜病從證理法方藥一以貫之,此書實是難得的臨床佳作。
  • 最新新編傷寒論三字經
    《傷寒論》源流及學術成就概況傷寒論  源東漢  時疾虐  張機撰
  • 【傷寒論】第261條,【每日醫案】高熱痿嬖,【金匱懸解】紅藍花酒,【方劑歌訣】磁朱丸,【咽喉病】酸漿滑石湯.【古詩詞】詩經.
    傷寒論第261條傷寒,身黃髮熱,梔子柏皮湯主之。【集注】汪琥曰:身黃兼發熱者,乃黃證中之發熱,而非麻黃、桂枝證之發熱也。熱既鬱而發黃,雖表而非純乎表證,但當清其鬱,以退其黃,則發熱自愈。魏荔彤曰:此三條雖皆外寒挾溼之邪,瘀而成熱之證。然在表、在裡,溼勝、熱勝,尤當加意也,豈可概以為裡證而混下耶!清·柯琴身熱汗出為陽明病。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家世業醫,工詩善書,博學多通,勤於著述。精研仲景之學,多有建樹,尤對古本傷寒用力頗深。問世有《傷寒六經分經表》、《傷寒汲古》等。鄭逸梅《藝林散葉》云:「周岐隱邃於醫理,常為病家惜費,不浪用珍貴藥物,藥鋪中人嗤之為草藥郎中。」於此可見先生之醫德風範。這是謹就其對古本傷寒的研究作一簡述。自湘古本《傷寒雜病論》發現印行(劉瑞?
  • 《傷寒論》相關辨證13大法
    《傷寒論》亦重視從症對主症的辨證作用,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277),「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282),則以不渴與渴之從症,作為主症自利的辨證關鍵。疾病在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中,由於人體陰陽消長和邪正鬥爭處在一個動態的過程,某些臨床症狀常呈現量性改變,《傷寒論》據此作為辨證的依據。如厥陰病屬寒熱錯雜,其寒熱之孰多孰少,對於辨證至關重要。
  • 傷寒論》中的六經實為六證
    如《湯液經法》中有五臟大小補瀉方39方證,張仲景撰用了這些方證於《傷寒論》中,其方證名不用臟腑名,「但以某藥之,以推主為識之義耳。」如《湯液經法》中的小瀉脾湯,《傷寒論》改稱四逆湯,看其方名即知該方藥溫熱,治裡寒四逆證為主。即注重病症的八綱特點,而不是臟腑功能。
  • 宋朝至清朝1000年內《傷寒論》的主要著作
    ①《傷寒瑣言》:乃陶氏學習研究傷寒的隨筆記錄;即名「瑣言」,自非系統工作。②《傷寒家秘的本》:重點論述傷寒若干病證以及風溫、溼溫、風溼等病證的證治,並有傷寒總論、脈證指法等內容。他認為《傷寒論》經王叔和編次改動,成無已注釋又多竄亂,於是經二十年逐條考訂,撰成《傷寒論條辨》八卷(1593年)。喻昌《尚論篇》多據此書而成。他在《傷寒論條辨》一書中,著重闡釋了衛中風、營傷寒、營衛俱中傷風寒之源,並重新整理《傷寒論》條文,是為此後傷寒錯簡派之始(見傷寒學派)。
  • 【連載】《傷寒論》解讀——7-10條
    (7)歷史上大部分傷寒大家把本條作為《傷寒論》的大綱。認為本條提綱挈領,統論陰陽,冠於六經之首,《金匱玉函經》就將本條排列在太陽病前面,作為《傷寒論》六經辨證的總綱。至於文中的「六」「七」,那是古人根據水火成數理論與陰陽奇偶來判定疾病預後的,有形而上的局限,用其指導臨床可能有誤差,我們不必拘泥,但也值得研究。這一條開頭的「病」字,不少注家認為並非只指傷寒病,而是指所有病,這也說明《傷寒雜病論》不是專論傷寒的著作,而是辨證論治的圭臬。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如果不願意背《傷寒論》,就不要說想學中醫。學中醫必須學《傷寒論》,學《傷寒論》首先要背會原文。對於《傷寒論》,不背會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初學時先記住,不理解沒關係,只要記住了,最終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記不住,說理解也是沒有用,打開書理解,合上書記不住,臨床時就不會用(難道臨床時病人等你去翻書翻手機???)。
  • 29.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傷寒論|條辯一六零至一六二
    接上一篇:28.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傷寒論|條辯一五七至一五九女朋友或者是你太太跟你說有鬼出現,不要覺得很奇怪。一六〇: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下焦,必自愈。這個呢,16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