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2021-02-12 肖相如頻道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

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

如果不願意背《傷寒論》,就不要說想學中醫。學中醫必須學《傷寒論》,學《傷寒論》首先要背會原文。對於《傷寒論》,不背會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初學時先記住,不理解沒關係,只要記住了,最終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記不住,說理解也是沒有用,打開書理解,合上書記不住,臨床時就不會用(難道臨床時病人等你去翻書翻手機???)。

如果你記住了第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其實你已經會用了,見到發熱與嘔吐的病人,用小柴胡湯就好了,即使還沒有理解也沒關係呀,你可以慢慢去理解。

《傷寒論》就是語錄式的條文,前面是證,後面是方,記住了原文,就可以用了。用了就有效,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自然就有了。

很多人學不好中醫的原因就是沒有學好《傷寒論》,學不好《傷寒論》的原因就是不肯下苦功背,總是想理解,希望理解了就能記住,結果總是事與願違,不能登堂入室,一輩子徘徊在中醫的門外。

我認真地學了6年《傷寒論》。
前3年是因為我要考湖北中醫學院《傷寒論》專業的研究生,主要的時間就是背《傷寒論》,背到提到條文號碼就能背出原文,提到原文就能說出條文號碼。考上湖北中醫學院的研究生以後,跟著李培生、梅國強兩位恩師又學了3年《傷寒論》。工作以後在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和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傷寒論》,一輩子在學習、教授、運用《傷寒論》。

現在很多人看不上死記硬背,認為要先理解後記憶,甚至認為不記憶也沒關係,因為需要記的東西可以通過智能化設備來解決,有一個手機所有要記的東西隨時都可以找出來。

然而,醫生就是力氣活,主要的知識都必須先記住,經典的原文要背會,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禁忌、用法、用量必須記住,方劑的藥物組成、藥物用量、功效、主治、煎服方法也必須記住,經絡循行、穴位必須記住,這些記不住,當醫生就懸了。

不是不需要理解,而是首先要記住。



《傷寒論》由條文組成,條文主要討論證和方的關係。下面以桂枝湯證的部分條文為例進行討論。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12)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24)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25)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15)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16)


《傷寒論》主要由這樣的條文組成。條文中沒有六經辨證的特徵,也沒有辨證論治的特徵,有的只是證和方。

絕大部分的條文格式相同,即前面是證,後面是方,證方相連,方證同條。這就是方證。這些條文的主要內容是證和方,討論的是證和方的適用程度


對一個方而言,和證的關聯程度有以下幾種:

1. 有的證是特異性的適用等級,即可以達到方到證除的特效,就是「主之」;

2. 有的證是一般適用等級,就是「宜」;

3. 有的證是可能適用等級,就是「可與」;

4. 有的證是不適用等級,就是「不可與」。

這就是《傷寒論》條文的主要模式。

以上是關於桂枝湯證的部分條文,討論的都是證和桂枝湯之間的關係,即什麼證可以桂枝湯主之,什麼證宜桂枝湯,什麼證可與桂枝湯,什麼證不可與桂枝湯。

「特異性方證」,就是方和證之間具有特異性的關聯,可以達到方到證除的特效,具有精準、快捷、高效的特徵。

「方到證除」 通俗的說法是藥到病除,但藥到病除適合於形容西醫的特效,因為西醫以病為治療單位,以藥為治療手段;中醫以證為治療單位,以方為治療手段,也有以藥為治療手段的,如單方,或叫單行,但很少。

證是中醫的治療對象單位,方是中醫的治療手段單位。證和方之間的關聯程度決定了療效的好壞。而「特異性方證」,是證和方之間關聯程度最高的級別,也是中醫學所能達到的最好療效,即方到證除,亦即特效。

《傷寒論》中,凡是「主之」的方證,絕大部分屬於「特異性方證」,是方證中的精華。學習《傷寒論》首先要抓住「特異性方證」,還要在此基礎上,根據《傷寒論》的原意,結合臨床實踐不斷拓展、發掘「特異性方證」。掌握的「特異性方證」越多,臨床療效就越好。


《傷寒論》的核心是方證,方證中的精華是「特異性方證」。


先看一則桂枝湯的驗案

患者劉某某,男,45歲,因受涼出現發燒,體溫37.8度,無汗,惡寒,頭痛後部明顯,脖子難受,鼻塞流清涕,大便不成形,咽不痛,口不渴,舌質淡有齒痕苔薄白,脈浮弱。平時大便唐,容易拉肚子。

處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薑5片,大棗12枚,炙甘草6克。1劑,用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3次溫服,藥液的溫度稍高,有微微燙口的感覺,服藥後10分鐘,喝200毫升熱稀粥,蓋被子睡覺2小時,全身出微汗而愈。

這個病人是無汗的,怎麼可以用桂枝湯?

這就要弄清楚張仲景的原意。

關於桂枝湯的功效,張仲景在第16條中說「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顯然說明,桂枝湯的功效和麻黃湯的發汗不一樣。如果不理解「解肌」的實質,就不可能真正學會桂枝湯的運用。

那「解肌」意思是什麼呢?

歷版的教材中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解除肌表之邪」;一種是「解肌祛風,為發汗之緩劑」。這兩解釋沒有說清楚「解肌」的真正意思。

我給大家一個定義:解肌是通過補脾胃而達到調補營衛、協調營衛關係,恢復營衛功能而汗出邪去的方法。桂枝湯是其典型代表。肌,還有肌肉的意思。

桂枝湯證和麻黃湯證相比,病深一層,從所屬臟腑來看,麻黃湯證在肺,治療目的以宣肺為主;桂枝湯證在脾胃,治療目的在於補脾胃。所以,桂枝湯的根本是補脾胃而祛外邪。

① 從組方分析,桂枝湯屬於辛甘溫之劑,除了具有解肌祛風的作用外,還可調補中焦,強壯胃氣

桂枝辛甘溫,除可解肌祛風,溫通血脈外,尚可溫補脾胃,《神農本草經》謂「主咳逆上氣,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生薑辛溫,除可助桂枝散邪外,還可溫中健胃。

甘草甘平,益氣健脾。

大棗甘平,補脾益胃,滋營養血。

芍藥酸苦微寒,養血斂營,《神農本草經》謂「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全方五味藥,都有補脾胃的功效。

② 服桂枝湯後要求啜熱稀粥,資谷氣以補脾胃。

可見,桂枝湯解肌祛風源於調和營衛,調和營衛源於補益中焦。在脾胃強健,氣血充沛的基礎上,用桂枝通調衛氣,則腠理開而汗出邪去;用芍藥收斂營氣,則營內守而不致過汗傷正。營衛和而腠理開合有度,腠理開而發汗祛邪,邪去則腠理合而汗自止。

章楠在《傷寒論本旨》中論桂枝湯時說:「此方立法,從脾胃以達營衛,周行一身,融表裡,調陰陽,和氣血,通經脈。」明確了以上道理,我們就可以廣泛使用桂枝湯了。

可以這麼理解,脾胃虛弱的人感受了寒邪以後,表現為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就是太陽中風。這是太陽中風的典型表現,基本表現。所以,見到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的就是桂枝湯主之。

反之,雖然沒有中風的典型表現,但是病人在感受寒邪的同時,有脾胃虛弱的表現,或素體脾胃虛弱而感受寒邪者,也是桂枝湯的適應證。這就是對原文第42條的解釋。

《傷寒論》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治療原則應該是發汗。脈浮弱,顯然不適合麻黃湯之發汗,用桂枝湯之解肌更為妥當。如果是脈浮緊,當然要用麻黃湯。這是根據脈象判斷病機,選擇治法的示例。還應該注意的是,如果脈浮弱與惡風、汗出並見,用桂枝湯是毫無疑問的;但,即使是脈浮弱與惡寒、無汗並見,也提示正氣不足,用麻黃湯發汗應慎重,用桂枝湯解肌更穩妥。

理解張仲景的原意,也是拓展「特異性方證」的主要途徑。根據以上理解,仿《傷寒論》成例:脾胃虛弱感受寒邪者,桂枝湯主之。

猜你喜歡,點擊可閱讀原文:

進入主菜單點擊 已發精選  可查看更多「腎病腎虛」,「兩性」,「傷寒」,「醫案」和對中醫討論的相關文章。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投稿請發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醫肖相如

相關焦點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本書分概論和各論兩部分。概論包含:1.《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先生經分析認為《傷寒論》六經以《素問·熱論》六經為基礎,但較其更為完善。3.《傷寒論》六經分證及其作用。此處先生引鄭欽安關於「傷寒六經提綱病情」的論述,指出明確六經病情,把握綱領對於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及臨床診療大有裨益。4.六經與八綱之關係。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校,1932年長沙石印本),周氏「深信以為長沙舊文復顯於世,輒取古本所備今流通本闕佚之條比類參互,成《傷寒汲古》一書」,於1933年自費印行(四明怡怡書屋鉛印本)。當時醫家張山雷、劉瑞?等為之序。該書分為三卷,共佚文一百六十五條,訂誤七十九條,佚方八十有方,較湘本97方少9方,實際就是湘本的摘錄,除備載佚文佚方外,主要是藉以訂正宋本傷寒條文之誤。
  • 章太炎論《傷寒論》版本
    有所改編者,唯痙溼暍一篇,其文曰:傷寒所致太陽痙、溼、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此則痙、溼、暍等本在太陽篇中,叔和乃別次於太陽篇外。然則方名改易者,猶鄭注《周禮》有故書、今書,篇第改編者,猶《藝文志》承襲七略,有所出入,一皆著之明文,不於冥冥中私自更置也。可不可諸篇,叔和自言重集,亦不於冥冥中私自增益也。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王叔和研究傷寒是從脈證方治入手,採用了汗吐下可與不可的思路歸類,現在多按六經入手,還刪了脈法。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孫思邈是王叔和之後較早研究傷寒的,他90多歲才看到《傷寒論》,《千金翼方》開篇是本草,之後就是二卷《傷寒論》。
  • 傷寒論》中的六經實為六證
    (一)《傷寒論》六經來自八綱:我國古代用《易經》、六經解釋自然界萬事萬物,醫學當亦不例外,我們雖不能確知張仲景為什麼用六經名,但通過分析仲景全書的內容,考證《傷寒論》的撰成,可知《傷寒論》的方證,主要來自《湯液經法》。其書詳於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而《傷寒》捨棄了臟腑辨證,主用八綱辨證。
  • 新版:重排傷寒論(辨證條文版)
    給你30條自己悟自己延伸學會用「比較法」來學經方吧(對比思維)3份經方臨證要訣經方用藥30條指徵,讓你前進30步經方用藥30條指徵,讓你前進30步純經方中醫,應該如何開方?癲癇的中醫治療 - 標本兼顧、二法並用(內附經驗方)怎樣學好經方?"經方難用"還是"其效如神"?
  • 外臺本傷寒論 中
    吳茱萸(一升,炒)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六兩,切) 人參(三兩,細剉)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七合,日三。(仲景同。出第十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仲景《傷寒論》:少陰病咽喉痛者,半夏散及湯主之方。半夏(洗) 甘草(炙) 桂心上三味等分,各搗篩畢,更合搗之,以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 幫你學傷寒:傷寒論難字生僻字全解!
    [333條]「傷寒脈遲,……今反與黃芩湯,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必死。」崇 chóng 音蟲。①高大。如~高,~山峻岭。②尊敬、重視。《傷寒論·原序》「~飾其末,忽棄其本。」(飾:講究。末:枝節)。悴 cuí 音萃。①憂愁、悲傷。②勞苦。③面黃肌瘦。如憔~。[引]內部虛弱。《傷寒論·原序》「華其外而~其內」(外表光彩,內部很虛弱)。
  • 中風兼傷寒論
    其父張石頑在張氏醫通提出了「傷寒以攻邪為先,雜病以調養為務」乃世俗之見的見解,本書(《傷寒兼證析義》)則深刻的詮釋了這一點。本書雖名「傷寒兼證」,實則屬於雜病範疇。與張飛疇同時代的柯韻柏石破天驚的提出了「傷寒之中最多雜病」,張飛疇則把這件事情細化,使其不僅僅是口號。張飛疇從臨床出發,將臨床常見的雜病從證理法方藥一以貫之,此書實是難得的臨床佳作。
  • 傷寒學派|宋金以前傷寒八大家
    一般認為,前三篇《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和後八篇即汗吐下可與不可諸篇,均為叔和所增。中十篇即《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到《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保留了仲景辨治傷寒的基本內容;其所增諸篇內容反映了叔和研究《傷寒論》的成果,可知其研究思路是從脈、證、病、治人手,尤其重視對脈診的辨析和治法的宜忌。這在傷寒研究中是有其獨到之處的。
  • 《傷寒論》救陰七法
    此外,傷寒善後勞復中,有因傷寒虛贏少氣,欲嘔吐者,用竹葉石膏湯例。本法亦屬救護胃陰,益氣降逆。筆者體會,方中半夏二味,因其性味辛燥,若熱病後期胃陰不足,仍嫌其過燥,可代之以竹茹或枇杷葉,似更貼切。2 瀉熱存陰傷寒邪熱人裡,病傳陽明,其人多汗,津液外洩,胃中燥熱,大便必硬。
  • 《傷寒論》相關辨證13大法
    又「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也」(269),則為少陽轉三陰之證。主症直接反映疾病本質方面,從症則從側面印證主症的病機。因此,《傷寒論》十分重視主症的辨證,如小柴胡湯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101)。故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即柴胡湯證具(149)。抓住了主症,也就掌握了主證,就可鑑別其兼證、變證以及夾雜症狀。
  •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遇秋認為,不重要,起碼沒有想像中重要。
  •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200年祭
    出所著《傷寒論淺注》並《長沙歌括》,中熟讀之下,第見夫子靈機紛運……」可見陳修園在鰲峰書院期間已完成《傷寒論淺注》初稿。     乾隆五十七年(1792),陳修園中舉,隨後北上會試不第,遂留寓京城。期間光祿寺卿伊朝棟中風病,手足癱瘓,湯水不入,群醫束手,有人推薦了陳修園,結果他用「三大劑起之」,一時聲名大噪,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三、宋本《傷寒論》已遠非張仲景的「論廣《湯液》」張仲景的「論廣《湯液》」,經王叔和撰次後,歷兩晉、南北朝,當傳抄至唐初時,孫思邈將其全文摘錄於《千金翼方》中;北宋時,林億輩以高繼衝本為基礎校修《傷寒論》,當時可以參考的書籍只有孫本和《脈經·卷七》的內容;而且不論是文獻記載還是考古,都並未再發現他們當時還有其它版本可供參考。
  • 讀《傷寒九十論》有感
    讀《傷寒九十論》有感雖在本科時就買了許叔微醫學全集,不過一直都找到時間去看,前段時間看葉氏全集其中一部分時
  •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以此來看,《傷寒論》亦本無朱雀湯,而是指代桂枝湯類群方。 二、缺朱雀湯說 1、黃連阿膠湯說陶弘景:「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鹹宗奉之。」
  • 傷寒論普通人也能用,你不知道而已,帶你走進張仲景真實的傷寒論
    傷寒雜病論 在實際應用起來,根本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難。即使你一點也不懂醫,沒有一點醫學基礎。也完全可以用起來。毫不客氣的說,只要你看得懂中國字,知道它的意思,你就可以根據傷寒論來看病,就是這麼簡單。傷寒雜病論 更多的是一本臨床實際應用的書籍。而不是一部醫理巨著。實際上張仲景的本意就是要臨床實際效果。通過讀張仲景自己寫的《傷寒雜病論》序言可知在張仲景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