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陽明病之溼熱發黃

2020-12-27 盡力變好
傷寒論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方書之祖。

溼熱發黃是陽明之熱與太陰之溼鬱結體內,不能發越,從而導致身發黃,屬陽黃範疇。

溼熱發黃有兩種說法,分別是脾黃說和膽黃說。脾黃說的解釋為溼熱鬱蒸體內,迫使脾之本色外露而發黃。膽黃說為溼熱阻遏氣機,影響了肝膽疏洩,膽汁逆流入血泛溢肌膚而發黃。這兩種學說,相對而言,脾黃說更接近中醫之本質。

溼熱發黃的外在表現有6個:

1.小便不利。因溼熱互結,溼邪受熱邪牽制不得下洩。

2.但頭汗出。因溼熱互結,熱邪受溼邪牽制而不得發越,頭為諸陽之會而溼邪牽制不住,故汗出齊頸而還,從而表現為但頭汗出。

3.身黃如橘子色。溼熱鬱蒸體內,熱為陽邪,所以發黃顏色鮮亮如橘子色,與寒溼發黃色澤晦暗相對應。

4.腹滿。溼熱阻滯氣機故腹滿。

5.渴飲水漿。原因有二:一為溼熱互結,津液不化;二為熱盛傷津。這兩個原因又以第一個原因為主。

6.心中懊惱。溼熱互結,鬱熱擾心。

鑑於以上原因,所以溼熱發黃的治法為清熱利溼退黃,包含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三個方證。

(1)茵陳蒿湯,由茵陳蒿六兩、梔子 (擘) 十四枚、大黃 (去皮) 二兩組成,涉及的原文有第236條和第260條。

第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第260條,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方中茵陳蒿為退黃聖藥,無論陽黃陰黃均可使用,此方要用至黃疸盡退,若中途停藥,病情會反彈,從而影響治療效果。然而此方終為苦寒之藥,易傷脾胃。如果黃疸沒有盡退,脾胃之氣又有所損傷,剛可考慮使用梔子柏皮湯。

(2)梔子柏皮湯,由肥梔子(擘)十五個、甘草(炙)一兩、黃檗二兩組成。涉及的條文有第261條,傷寒身黃髮熱,梔子檗皮湯主之。

(3)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由麻黃 (去節) 二兩 連軺 (連翹根是) 二兩 杏仁 (去皮尖) 四十個 赤小豆 一升 大棗 (擘) 十二枚 生梓白皮 (切) 一升 生薑 (切) 二兩 甘草 (炙) 二兩組成。本證涉及的條文為第262條,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此方用於溼熱黃疸未退又兼有傷寒表證,其中連軺可用連翹代替,生梓白皮可由桑白皮代替。

相關焦點

  • 傷寒論:陽明之胃家為什麼會「實」?
    它既包括陽明經證的無形熱邪亢盛,也包括了陽明腑證有形燥實積滯。以「胃家實」作為陽明病提綱,這在陽明病的辨證論治上是有指導意義的。陽明在生理上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氣盛,病邪一旦傳入陽明,容易化熱化燥,成為正盛邪實的病變。雖然因患者的內在因素和病邪侵犯的部位不同,陽明病可有經證、腑證之分,但整個證候是以胃腸的燥熱實為特點。
  • 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原文—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一八五、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出先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一八七、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一八九、陽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 《傷寒論》37個「小便不利」可分4類
    《傷寒論》之小便不利探析《傷寒論》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難、小便少、不尿)的條文達37條,其中大多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及少陰病篇中。現就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作一探析。1、熱證小便不利《傷寒論》之溼熱證多出現小便不利,如「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第125條)、「太陽病……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第134條)、「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第200條)、「陽明病……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 【視頻+文字】趙紅軍講《孫曼之傷寒論講稿》第216-237條
    正如我們在講解第112條時所指出的,「風寒入內則不消」是研讀《傷寒論》並且分析病機時,必須遵從的一個重要原則。因此陽明病中寒證最後的傳變結局,通常是寒邪損傷陽氣的太陰虛寒證,而陽明病中風證最後的結局多是風邪化燥的陽明腑實證。至於為什麼寒邪不能化熱?這是因為《傷寒論》論述的是病程較短的時病,寒邪化熱只能夠在病程較長的雜病中才有可能。
  • 《傷寒論》37個「小便不利」可分4類(條分縷析、建議收藏)
    《傷寒論》之小便不利探析《傷寒論》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難、小便少、不尿)的條文達37條,其中大多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及少陰病篇中。現就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作一探析。1、熱證小便不利《傷寒論》之溼熱證多出現小便不利。
  • 《傷寒懸解》太陰病身黃症——茵陳蒿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梔子柏皮湯,
    太陰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1 傷寒,脈浮而緩,浮為太陽,緩為陽明與太陰,脾胃同主四肢,中焦陽旺,手足自溫者,無以為辯,且以先系在太陰。太陰溼土,表閉裡溼,溼熱外蒸,身當發黃,此是一定之理。若小便自利者,溼有瀉路,又不能發黃。手足自溫,何以辯之是在陽明、太陰?
  • 最新新編傷寒論三字經
    《傷寒論》源流及學術成就概況傷寒論  源東漢  時疾虐  張機撰
  • 傷寒論:六經辨證綱要,經典總結
    陽明病證治臨床表現《傷寒論》說:「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傷寒三日,陽明脈大。」「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這是一句有實踐經驗的中醫諺語。陽明病可以轉變為太陰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強到減弱的表現,預後不良;太陰病也可以轉變為陽明病,則表示抗病力由弱轉強,預後佳良。少陽病證治臨床表現《傷寒論》說:「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
  • 《傷寒論》救陰七法
    此外,傷寒善後勞復中,有因傷寒虛贏少氣,欲嘔吐者,用竹葉石膏湯例。本法亦屬救護胃陰,益氣降逆。筆者體會,方中半夏二味,因其性味辛燥,若熱病後期胃陰不足,仍嫌其過燥,可代之以竹茹或枇杷葉,似更貼切。2 瀉熱存陰傷寒邪熱人裡,病傳陽明,其人多汗,津液外洩,胃中燥熱,大便必硬。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本條是敘述蓄血發黃的證治,與上下文三條並列,都提出小便利與不利,以茲鑑別蓄血證。這類條文六經皆有,應當明辨。所謂「舉賓略主」。亦屬「省文」之類。論中六經辨證,在提綱中敘述之主證、主脈,以後的條文中則多有省略,比如,「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爾後凡提「太陽病」三字,則包含本條的脈症。再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 郝萬山:傷寒六經辨證總結講解
    學習《傷寒論》,講解《傷寒論》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這是因為學習《傷寒論》的人他是根據自己的學識,根據自己的經歷,站在自己的觀點上來看待問題的
  • 郝萬山講《傷寒論》:太陽病篇的火逆證
    因此我們下面要講的,誤用了火療以後所造成的傷陰的、動血的、傷津的、動風的、發黃的這種證候,客觀上提示了溫熱邪氣傷人容易導致的、容易造成的病證。  下面我們談到這些火療的內容客觀上提示了溫熱邪氣傷人以後容易造成的各種證候。
  • 傷寒論第136條
    二、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他說,傷寒十餘天的時候,一般說的都已經傳裡了,已經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但反而還有往來寒熱,一陣冷一陣熱,這說明少陽陽明並病(學思:往來寒熱,寒時,說明身體良能想通過表(太陽)來解決疾病,熱時,說明身體良能想通過裡(陽明)來解決疾病,但是,一會表證、一會裡證,既不能汗解太陽,又不能下解陽明,只能用柴胡劑來雙解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本書分概論和各論兩部分。概論包含:1.《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先生經分析認為《傷寒論》六經以《素問·熱論》六經為基礎,但較其更為完善。3.《傷寒論》六經分證及其作用。此處先生引鄭欽安關於「傷寒六經提綱病情」的論述,指出明確六經病情,把握綱領對於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及臨床診療大有裨益。4.六經與八綱之關係。
  •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梔子柏皮湯
    梔子清洩三焦溼熱,黃柏清解腑臟結熱,甘草既防梔、柏苦寒傷胃,又有扶脾解毒之功。本方以清洩裡熱見長,兼以祛溼,適於陽黃熱重於溼之證,若加茵陳則療效更好。後以原法更小其制,並配入運脾和胃之品,調理月餘,身體康復。(《經方應用》1981:286)按語:本方功在清熱利溼,適用於溼熱內鬱,熱重於溼而裡無結滯的陽黃證。然本方藥少力遜,臨床常合茵陳五苓散類,以增強其清利溼熱之效。
  • 俞根初《通俗傷寒論》的特色辨證
    俞氏醫技卓越,治驗頗豐,他結合前人的醫學理論及自己的臨證心得,勤求古訓,博採眾長,著成《通俗傷寒論》一書, 從廣義傷寒立論,統論四時的外感疾病,在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的基礎上,把諸多新的內涵融入仲景的辨證理論體系之中,臨證從六經辨證入手,多種辨證方法並舉,針對疾病的癥結表象,層層遞入,細緻入微,辨證結果前後互參,力圖在疾病發展進程中從總體上把握疾病的轉歸,並針對即時證候制定出相應的治則治法,最終牢牢把控疾病的轉化趨向
  • 【傷寒論】第261條,【每日醫案】高熱痿嬖,【金匱懸解】紅藍花酒,【方劑歌訣】磁朱丸,【咽喉病】酸漿滑石湯.【古詩詞】詩經.
    【導讀】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作者/劉渡舟,轉載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部分抄摘內容,本人每段都會閱讀、修改。藥理,病機解釋稍微會多點,不會做很大改動,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聯繫協商。
  • 傷寒發黃病的概述及治療
    傷寒發黃,屬於病症名。它具體分為黃疸、黃汗、酒痘、谷痘、女勞疸等五種病症。下面我們將逐一-對其進行講解。黃疸,也稱黃膽。它多是由於人在受熱時,忽然用冷水洗身,致使熱邪積留胃中,又吃生黃瓜,使熱氣上燻造成的。患者面目及全身顏色會黃如橘子,倘若黃疸變成黑疸則有致命的危險。
  • 新版:重排傷寒論(辨證條文版)
    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187]188、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8]189、陽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189]48、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
  • 《傷寒懸解》陽明壞病,梔子鼓湯、豬苓湯,白虎加人參湯
    1 傷寒是為表閉,嘔逆是為有陽明證。當解表閉,不可攻嘔。  傷寒表閉,經迫腑鬱,不能容受,是以作嘔,嘔緣土虛胃逆,但表閉之嘔,雖有嘔證,不可攻嘔。此傷寒嘔多,太陽表閉,表解則嘔止,不可以吳茱萸湯,治其嘔也。2 太陽十九,太陽病,惡寒體疼,嘔逆,脈陰陽俱緊,名曰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