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熱發黃是陽明之熱與太陰之溼鬱結體內,不能發越,從而導致身發黃,屬陽黃範疇。
溼熱發黃有兩種說法,分別是脾黃說和膽黃說。脾黃說的解釋為溼熱鬱蒸體內,迫使脾之本色外露而發黃。膽黃說為溼熱阻遏氣機,影響了肝膽疏洩,膽汁逆流入血泛溢肌膚而發黃。這兩種學說,相對而言,脾黃說更接近中醫之本質。
溼熱發黃的外在表現有6個:
1.小便不利。因溼熱互結,溼邪受熱邪牽制不得下洩。
2.但頭汗出。因溼熱互結,熱邪受溼邪牽制而不得發越,頭為諸陽之會而溼邪牽制不住,故汗出齊頸而還,從而表現為但頭汗出。
3.身黃如橘子色。溼熱鬱蒸體內,熱為陽邪,所以發黃顏色鮮亮如橘子色,與寒溼發黃色澤晦暗相對應。
4.腹滿。溼熱阻滯氣機故腹滿。
5.渴飲水漿。原因有二:一為溼熱互結,津液不化;二為熱盛傷津。這兩個原因又以第一個原因為主。
6.心中懊惱。溼熱互結,鬱熱擾心。
鑑於以上原因,所以溼熱發黃的治法為清熱利溼退黃,包含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三個方證。
(1)茵陳蒿湯,由茵陳蒿六兩、梔子 (擘) 十四枚、大黃 (去皮) 二兩組成,涉及的原文有第236條和第260條。
第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第260條,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方中茵陳蒿為退黃聖藥,無論陽黃陰黃均可使用,此方要用至黃疸盡退,若中途停藥,病情會反彈,從而影響治療效果。然而此方終為苦寒之藥,易傷脾胃。如果黃疸沒有盡退,脾胃之氣又有所損傷,剛可考慮使用梔子柏皮湯。
(2)梔子柏皮湯,由肥梔子(擘)十五個、甘草(炙)一兩、黃檗二兩組成。涉及的條文有第261條,傷寒身黃髮熱,梔子檗皮湯主之。
(3)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由麻黃 (去節) 二兩 連軺 (連翹根是) 二兩 杏仁 (去皮尖) 四十個 赤小豆 一升 大棗 (擘) 十二枚 生梓白皮 (切) 一升 生薑 (切) 二兩 甘草 (炙) 二兩組成。本證涉及的條文為第262條,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此方用於溼熱黃疸未退又兼有傷寒表證,其中連軺可用連翹代替,生梓白皮可由桑白皮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