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陽明之胃家為什麼會「實」?

2020-12-22 青年中醫李鐸

《傷寒論》所說的「胃家」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乃泛指胃、腸二腑,所謂「實」,是指邪氣旺盛。因此,「胃家實」的含義,即是指陽明胃腸邪氣旺盛的意思。它既包括陽明經證的無形熱邪亢盛,也包括了陽明腑證有形燥實積滯。

以「胃家實」作為陽明病提綱,這在陽明病的辨證論治上是有指導意義的。陽明在生理上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氣盛,病邪一旦傳入陽明,容易化熱化燥,成為正盛邪實的病變。雖然因患者的內在因素和病邪侵犯的部位不同,陽明病可有經證、腑證之分,但整個證候是以胃腸的燥熱實為特點。而「胃家實」正說明了陽明病的這個病機,揭示了陽明病的特點,因此以「胃家實」作為陽明病提綱,就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掌握了它,便使我們在診治陽明病時,不會背離大法,能夠在各種複雜的病證中,執簡馭繁,正確地進行辨證施治。

論中第187條原文對主證的描述是:「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第191條原文說:「陽明脈大」此即可認為是陽明病的主脈。

上述脈證的機理,總的是由於「胃家實」,具體分析如下:

身熱一一裡熱熾盛,充斥內外。

汗自出——熱盛迫津外洩。

不惡寒、反惡熱——外無表邪, 裡熱亢盛。

脈大——正盛邪實。

陽明病的形成原因,可歸納為四個方面:

1.由太陽病發汗太過或誤治,損傷律液,以致胃腸乾燥,外邪化熱傳入陽明。

2.少陽病誤用汗、吐、下、利小便等法,損傷津液,使胃中乾燥,邪熱入裡化燥成實,而為陽明病。

3.素體陽盛津虧,外邪直犯陽明。

4.三陰病陽復太過,化熱化燥為陽明病。

如原文184條所云:「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原文192條云:「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難者,為陽明病也。」

陽明病主要病證的病機,在於病邪入裡,腸胃因熱化燥,因燥成實。

陽明病主要可分為經證、腑證二類。另外,邪熱內擾胸膈的熱擾胸隔證、溼熱發黃證、瘀血證、虛寒證雖並非「胃家實」,然已涉及陽明,一般亦列於陽明篇討論。

由於陽明病的性質,總屬裡熱實證,故其治療原則以清下實熱、保存津液為主。經證用清法,如白虎湯之類;腑證用下法,如大、小、調胃承氣湯類。

對熱擾胸膈證,用梔子豉湯類清宣鬱熱;溼熱發黃證,用茵陳蒿湯類清利溼熱;瘀血證用抵當湯清熱逐瘀;虛寒證以吳茱萸湯溫胃降逆止嘔。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原文—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一七九、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一八一、問曰,何緣得陽明病?
  • 「邊讀書,邊臨證」有感之九十——《傷寒論》六經病提綱證的另類探討
    被後人稱為《傷寒論》六經提綱證的六條條文,均以「之為病」的方式來描述。其中,陽明病以「胃家實」為病機,未提及症狀,其餘五經病均為症狀,未提及病機。應該說,六經病均為一類證候群,或是系統病甚或幾個系統的合病,如果僅以幾個脈證作為提綱證,以試圖歸類六經病,可能不是掛一漏萬,就是失之偏頗。
  • 關於《宋以前傷寒論考》一書擇要
    張再良:「進一步思考,為什麼《傷寒論》的重心從治法的可不可變到了病態的三陰三陽?為什麼可不可篇到後來不被重視了?
  • 傷寒論:六經辨證綱要,經典總結
    (2) 傷寒:為太陽表實證,腠理緻密不得汗出,非開表發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黃湯。(3) 溫病:為內熱津傷,《傷寒論》未出方治,內熱原因甚多,凡傷津者,多屬陽盛生火而耗陰,加之陰血清涼之性不足,又多從肝、胃初起,固不當外發,發則捨近求遠,當以補中填精以充其所耗,涼血瀉熱為從急治則,表症得平,內耗得充,則人正氣不失;並尋六經邪之所湊,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內化之效。
  • 傷寒論》中的六經實為六證
    (一)《傷寒論》六經來自八綱:我國古代用《易經》、六經解釋自然界萬事萬物,醫學當亦不例外,我們雖不能確知張仲景為什麼用六經名,但通過分析仲景全書的內容,考證《傷寒論》的撰成,可知《傷寒論》的方證,主要來自《湯液經法》。其書詳於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而《傷寒》捨棄了臟腑辨證,主用八綱辨證。
  • 《傷寒論》救陰七法
    此外,傷寒善後勞復中,有因傷寒虛贏少氣,欲嘔吐者,用竹葉石膏湯例。本法亦屬救護胃陰,益氣降逆。筆者體會,方中半夏二味,因其性味辛燥,若熱病後期胃陰不足,仍嫌其過燥,可代之以竹茹或枇杷葉,似更貼切。2 瀉熱存陰傷寒邪熱人裡,病傳陽明,其人多汗,津液外洩,胃中燥熱,大便必硬。
  • 傷寒論第136條
    二、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他說,傷寒十餘天的時候,一般說的都已經傳裡了,已經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但反而還有往來寒熱,一陣冷一陣熱,這說明少陽陽明並病(學思:往來寒熱,寒時,說明身體良能想通過表(太陽)來解決疾病,熱時,說明身體良能想通過裡(陽明)來解決疾病,但是,一會表證、一會裡證,既不能汗解太陽,又不能下解陽明,只能用柴胡劑來雙解
  • 《傷寒懸解》陽明壞病,梔子鼓湯、豬苓湯,白虎加人參湯
    1 傷寒是為表閉,嘔逆是為有陽明證。當解表閉,不可攻嘔。  傷寒表閉,經迫腑鬱,不能容受,是以作嘔,嘔緣土虛胃逆,但表閉之嘔,雖有嘔證,不可攻嘔。此傷寒嘔多,太陽表閉,表解則嘔止,不可以吳茱萸湯,治其嘔也。2 太陽十九,太陽病,惡寒體疼,嘔逆,脈陰陽俱緊,名曰傷寒。
  • 最新新編傷寒論三字經
    《傷寒論》源流及學術成就概況傷寒論  源東漢  時疾虐  張機撰
  • 新版:重排傷寒論(辨證條文版)
    陽明病總論179、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179]180、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180]181、問曰:何緣得陽明病?
  •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200年祭
    周易圖則言《傷寒論淺注》一書「章旨、節旨居至當不易之規,分觀合觀得一本萬殊之妙,又每於虛字中搜精意,於無字處會精神」,黃奕潤則言:「一回讀之便有一番新見」,何鶴齡更是以「百回讀之,第見循循善誘、由淺而深,章節起止條辨處則絲毫不紊,前後照應互異處其血脈相通,不難其註疏考核無微不到,而難其至理名言皆於虛字處會出,尤於無字處道來者也」踐行陳老夫子的註解之妙。
  • 《傷寒論》37個「小便不利」可分4類
    《傷寒論》之小便不利探析《傷寒論》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難、小便少、不尿)的條文達37條,其中大多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及少陰病篇中。現就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作一探析。如原文第6條「太陽病……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第59條「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第88條「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第189條「陽明中風……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第203條「陽明病……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第223條「陽明病……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 傷寒論第76條
    梔豉湯本為治煩躁設,又可以治虛煩,以此知陽明之虛與太陽之虛不同,陽明之煩與太陽之煩有別矣。首句雖兼汗吐下,而大意單指下後言,以陽明病多誤在早下故也。反覆顛倒四字,切肖不得眠之狀,為虛煩二字傳神。此火性搖動,心無依著故也。心居胃上,即陽明之表。凡心病皆陽明表邪,故制梔豉湯因而越之。蓋太陽之表,當汗而不當吐;陽明之表,當吐而不當汗;太陽之裡,當利小便而不當下;陽明之裡,當下而不當利小便。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1— 背原文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如果不願意背《傷寒論》,就不要說想學中醫。
  • 《傷寒論》37個「小便不利」可分4類(條分縷析、建議收藏)
    《傷寒論》之小便不利探析《傷寒論》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難、小便少、不尿)的條文達37條,其中大多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及少陰病篇中。現就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作一探析。1、熱證小便不利《傷寒論》之溼熱證多出現小便不利。
  • 《傷寒論》相關辨證13大法
    ,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傷寒論》的六經病證是一個辨證體系。「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269),其躁煩則為少陽傳入三陰之候。但是,煩與躁也有不同時發生的,故又當深入辨證。「少陰病,惡寒而躁,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其煩為陽氣來復,正與邪爭之兆,故可治(289);而「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 ,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此躁乃真陽敗絕,心神散越,故死(298)。《傷寒論》中,許多證似同而實非。
  • 【視頻+文字】趙紅軍講《孫曼之傷寒論講稿》第216-237條
    正如我們在講解第112條時所指出的,「風寒入內則不消」是研讀《傷寒論》並且分析病機時,必須遵從的一個重要原則。因此陽明病中寒證最後的傳變結局,通常是寒邪損傷陽氣的太陰虛寒證,而陽明病中風證最後的結局多是風邪化燥的陽明腑實證。至於為什麼寒邪不能化熱?這是因為《傷寒論》論述的是病程較短的時病,寒邪化熱只能夠在病程較長的雜病中才有可能。
  • 傷寒論陽明病之溼熱發黃
    傷寒論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方書之祖。溼熱發黃是陽明之熱與太陰之溼鬱結體內,不能發越,從而導致身發黃,屬陽黃範疇。因溼熱互結,熱邪受溼邪牽制而不得發越,頭為諸陽之會而溼邪牽制不住,故汗出齊頸而還,從而表現為但頭汗出。3.身黃如橘子色。溼熱鬱蒸體內,熱為陽邪,所以發黃顏色鮮亮如橘子色,與寒溼發黃色澤晦暗相對應。4.腹滿。溼熱阻滯氣機故腹滿。5.渴飲水漿。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王叔和研究傷寒是從脈證方治入手,採用了汗吐下可與不可的思路歸類,現在多按六經入手,還刪了脈法。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孫思邈是王叔和之後較早研究傷寒的,他90多歲才看到《傷寒論》,《千金翼方》開篇是本草,之後就是二卷《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