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講《傷寒論》:太陽病篇的火逆證

2021-02-09 彩雲長在

 下面我們談火逆證。火是指的火療,逆是指的錯誤,火逆證就是錯誤用了火療而導致的變證或者壞病,變是變化的變。
  火療都包括哪些方法呢?我在講第6 條的時候曾經談到過,包括火針、火灸、火燻、火熨。我在講第6 條的時候,講到了火針,由於這種針的刺激,再加上對病人有一種精神的威懾。病人一看(燒紅的針)扎了幾針他就冒出了全身的汗,所以古人就想到用這種方式來發汗,達到退熱的效果,這是火針。當然火針對沉寒痼冷的頑固性的痺證的疼痛那應當是有療效的。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我們東直門醫院針灸科的肖友山老師專門用火針來治療關節炎,我跟他實習我就跟著他學扎火針。他這個火針就是用的普通的毫針,然後在酒精燈上燒紅了之後,直接扎到穴位的地方,一般是扎膝眼,兩個膝眼。我就問病人你扎火針疼嗎?他說不疼,就好像蚊子輕輕叮了一下,有點想撓的感覺。當然他知道在扎針,他不敢去撓。
  火灸,我上次曾經講過,在古代所說的灸幾壯,一般都是瘢痕灸,所以瘢痕灸之後留下的焦痂,留下焦痂下的滲出,它可以持續調動機體的這種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以及它的修復能力,大概它的療效能夠持續保持1 到2 周的時間,所以對於一些比較頑固的疾病,它有很好的療效,這是火灸。
  還有一種方法是火燻。張仲景時候火燻的具體方法是什麼,我們現在不知道,因為文獻已經失傳了。但是從《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所記載的火燻方法來看,我上次也說過,用一個大鍋放上一些芳香的藥物,放上水,煮沸以後,鍋上放上比較結實的木槓子,然後人坐在上面,拿被子裹上。實際上我們今天發展的桑拿浴就是古代的火燻方法之一。火燻的方法也適合治療沉寒痼冷疼痛性的疾病。
  還是在60 年前那個時候農村非常窮,有個小夥子當時也就是20 歲左右,他聽說他的朋友要結婚。那個地方的結婚呢,請客人吃什麼呢?吃炸糕。我們今天想結婚請人吃炸糕,但是在那個地方是最好的食品了。這個小夥子知道第二天要參加朋友的婚禮,頭一天中午就沒有吃飯,頭一天晚上還沒有吃飯,第二天早上還沒有吃飯,你想想他餓著肚子幹什麼,要飽飽的吃一次炸糕。我們現在想起來,這個炸糕有什麼好吃的,我們不能理解。第二天中午辦事辦得很晚,炸糕炸了好多又都涼了,到了下午兩三點鐘才吃。我問他吃了多少。後來這個病人(已經是個老頭子了)。他給我回憶說「我也記不清吃了幾十個,然後到了晚上肚子脹,上下不通氣,不能排氣不能大便不能打嗝,弄得輾轉反側,坐臥不寧,一夜沒有睡覺。肚子冰涼,擰著疼,碰都不敢碰。」
  第二天找到我父親,我父親怎麼辦呢?他一說到這個病情之後,正好結婚那一家用的那個大鍋,炸油糕那個大鍋還沒有撤,我父親機靈一動,就讓加上水,加上青蒿,加上艾葉,他不是在農村嗎。這些東西都是現成的,是春天,這些東西現場都能夠找得到。水開了之後,拿上大木頭槓子給它架上去,然後把小夥子放上去,當然底下的火都撒掉,不撤掉吧小夥子不就蒸熟了嗎?然後上邊蓋上被子,他給我說,我在上面燻啊燻,開始全身冒汗,後來肚子咕嚕咕嚕響,最後就聽到肚子想倒了一面牆一樣,咕隆咕隆咕隆,隨後頭一天吃的東西原封沒動的又還到這個大鍋裡了,從下面全排出來了。
  至於火熨法,在漢代就是用瓦,吸熱材料,烤熱了之後當然要墊上毛巾,你不能把瓦燒得通赤,直接放到後背去熨,那不等於上刑嗎。要把瓦這種吸熱材料,燒熱了之後墊上毛巾,放到後背。像我們今天的各種理療,什麼紅外、超短波、透熱都應當屬於火熨法的進一步發展。這些火療法對於沉寒痼冷的證候是適合的,但是對於一個熱病就不一定能夠適合。因此我們下面要講的,誤用了火療以後所造成的傷陰的、動血的、傷津的、動風的、發黃的這種證候,客觀上提示了溫熱邪氣傷人容易導致的、容易造成的病證。
  下面我們談到這些火療的內容客觀上提示了溫熱邪氣傷人以後容易造成的各種證候。
  這部分內容對於學習《傷寒論》來說,不是重要內容,它只是了解的內容,所以每一個條文我並不具體地講,我只是把這些條文中它的最關鍵的詞給大家提出來,然後理解它的基本精神就可以了。
  現在我們打開講義88 頁的第110 條:「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這是用的掃描什麼治療方法呢?用了火熨得方法。「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這就是大汗出以後上了津液,這正提示了溫熱邪氣容易傷津液。胃中水竭,煩躁,必發譫語。好了,我們學到這就可以了,就是火熨大熱入胃,胃中水竭,可以見到煩躁,譫語。這裡寫躁煩,應當是煩躁,這是陽盛則煩的證候,知道這個就可以了。這不正是溫熱邪氣容易傷人陰液,容易順傳陽明,容易引發譫語的臨床表現嗎?或者說是逆傳心包,順傳陽明出現了胃中水竭,逆喘心包出現了熱盛神昏的譫語,這是110 條。
  111 條,「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就是用火療的方法來發汗,底下說「邪風被火熱」,就是風邪被醫生用了火熱的療法來治療。「血氣流溢,失其常度」,這提示了火熱邪氣容易傷陰、傷血,也提示了溫熱邪氣容易傷陰、傷血。「兩陽相燻灼,其身則發黃」,所謂「兩陽相燻灼」是裡面有風熱邪氣,外面又用了火熱療法,兩陽相合,熱傷營血,營氣不布。
  我們正常人有紅潤的面色,這是由於營氣能夠輸布的表現。當熱傷營血,營氣不布的時候,正常的紅潤面色就沒有了,就出現了全身發黃的顏色。現在有的人說,這種火熱傷營血的發黃時溶血性黃疸。我想這種說法我們可以理解,但是我們不能夠把熱傷營血的發黃,局限在溶血性黃疸。
  這提示了火熱邪氣容易發黃的臨床特徵。
  下面我們隔過中間的一段話,「但頭汗出,劑項而還」,這是一個火邪傷陰內熱證。我們為什麼在這一條裡要把這個症狀提出來請大家注意呢?因為在《傷寒論》中出現「但頭汗出,身無汗」的,我們前面講過溼熱發黃證,可以有「但頭汗出,劑項而還」,身上沒有汗。我們在前面還有講大陷胸湯證,水熱互結,熱不得外越,陽熱上蒸,可以見到「但頭微汗出」。有兩個方證了,一個是溼熱發黃證,一個是大結胸證。
  我們現在遇到的第三個證候是火邪傷陰內熱證。為什麼可以有但頭汗出?這是因為熱欲外越而為汗,因為陰傷而汗出無源,所以身上沒有汗,這不是熱鬱,而是因為陰傷,汗出無源,所以身上沒有汗,殘留的一點津液,被熱上蒸,僅僅能夠見到頭上出汗。因此火邪傷陰內熱證在症狀上雖然有「但頭汗出,身無汗」,它和溼熱發黃的熱鬱,水熱互結的結胸證的熱鬱出現的「但頭汗出,身無汗」的病機是不一樣的。
  這就提示我們在臨床辯證的時候,如果來了一個病人,主訴主要是頭部出汗,那你要判斷這是熱鬱呢,還是津液不足,熱不能夠向外發越。
  關於但頭汗出的問題,我們以後還會遇到好幾個方證,到時候我們還會和這111 條來聯繫。
  下面看113 條,113條第一行中間:「被火必譫語」,這一條我們就抓這一句,關鍵的一句話就可以了。就是誤用火療以後,傷陰助熱,火熱上擾心神可以出現譫語。
  114 條,「太陽病,以火燻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所謂「到經」是指的太陽病的自然病程十七天,到七天,到了七天了,太陽病的自然病程應當結束了,但是病邪沒有解。「必清血」,什麼叫清血?清是名詞廁清的清,活用如動詞,當便、排、拉來講,所以清血就是便血,這是熱迫血妄行。用火燻之後,火熱內攻,熱迫血妄行而導致了便血。這是火熱動血的表現。名為火邪,這就是火邪所造成的。
  下面看115 條,「脈浮,熱甚」,這個浮是主熱的。「而反灸之」,反用火灸。「此為實」,這原來是裡實熱證,你用了灸法,「實以虛治」,實證你用了治虛證的方法來治療。「因火而動」,動什麼呢?動血。「必咽燥,吐血」,所以「動」是傷陰動血,傷陰就出現了咽燥,動血就出現了吐血,這是火灸以後造成的火熱傷陰動血的證候。
  這個116 條他講的內容實際上是對上述內容的重複,他用了許多修飾的詞來修飾,誤用火療以後的這種變化。「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就是因為你用了火灸的方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邪氣。「則為煩逆」,這個煩就是熱,熱就是火,煩逆就是火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這段話提示了火熱邪氣內攻導致傷陰、耗血、「焦骨傷筋」的這種病變。
  以上火逆證的條文提示了火熱邪氣容易傷陰、容易動血、容易發黃、容易上擾心神等等這種病變特徵,為後世溫病學家在創立溫病學說的過程中提供了許多辯證的思路。
  到底溫熱邪氣容易傷什麼,在《傷寒論》中都有提示,只不過《傷寒論》中沒有提出更多的治法。是這些治法給丟了呢,還是張仲景本身就沒有寫,還是漢代對治療溫熱病的這種經驗就不夠豐富,到今天我們也沒有辦法考證。
  所好的是近200 多年以來,中醫界有許多有志之士認真地讀了《傷寒論》之後,在《傷寒論》的啟發下創立了辨溫病的一系列的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辯證等等方法,為治療外感熱病提供了更豐富更全面的方藥和辨證論治的思路,這應該是我們非常高興的事情。

俗話說:「三分醫,七分養,十分防。」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歡迎大家光臨彩雲長沙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傷寒論--太陽病:條辨 3 註解
    閒來無事,話傷寒!  傷寒論條辨3【原文】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用傷寒論怎麼解釋?甲森:在傷寒論中對於這種情況,叫溫病,詳細情況在條辨6解釋。 小師妹:體痛甲森:流感、急性肺炎、腸傷寒等在發病初期出現肩、腰、四肢、等部位的疼痛,為體痛。
  • 郝萬山:傷寒六經辨證總結講解
    這主要是根據他個人的學識,個人的見解、個人的經歷(決定的),我和大家一起學習《傷寒論》算起來我們學了70個學時,我講的這些東西是根據我自己的認識,並不一定能夠被大家所公認,但是作為我們本科作為我們一個《傷寒論》入門的一種教學,我覺得這就可以把大家引入門,所以今後大家在繼續學習和深造的時候不要特別局限於我所說的觀點,那你可以讀更多的書,了解更多的知識,或者你藉助更多的臨床來重新好好地閱讀《傷寒論》,我只是把大家引入門
  • 傷寒論學習筆記6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開篇「太陽病」三個字,很容易讓人誤解為太陽病提綱的脈浮、頭項僵痛、惡寒的三大症。這個「太陽病」的意思應該是診斷鑑別,是「有疑似太陽病的病例」,有點像太陽病。但是開篇「太陽病」,脈浮與頭項僵痛當為有之,否則也不會讓人誤解為太陽病而產生後文的發汗誤治。傷寒論裡的「溫病」與後世的溫病不同,屬於廣義傷寒的一類。《難經》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傷寒例》第2條「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
  • 郝萬山講傷寒論18 — 太陽蓄水證(2)太陽蓄水證概說
    73 條說「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127 條說,「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這兩條原文,如果我們不通讀《傷寒論》不了解茯苓甘草湯證的話,那麼就不知道它這是怎麼回事。什麼汗出而渴的用五苓散,不渴的用茯苓甘草湯,什麼小便利的是喝水多,心下悸,小便少的是苦裡急。所以不大容易理解。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常見的狹義傷寒是按《素問·熱論》計日傳經的方式編排條文,《脈經》、《外臺秘要》、《千金要方》大多如此。參《外臺秘要》,看狹義傷寒的條文排序:「傷寒一二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療太陽病三日,發其汗,病不解,蒸蒸發汗者,屬調胃承氣湯。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方柴胡、瓜蔞根、桂心、黃芩、牡蠣、甘草、乾薑。
  • 倪師版本傷寒論第7—9條
    在《傷寒論》中有多處身重的病機,都是熱邪壅滯氣機。(這是郝萬山老師講的,我認為這裡的身重代表著還有一定的溼邪。)「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這是熱擾心神,熱盛神昏的主要表現。溫病在傳變過程中,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實際上這裡的「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為後世溫病學家提出「逆傳心包」(規律)的一個依據。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他的原稿其實有十卷,在太陽病篇之前還有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三大篇,另外還有辨痙溼暍脈證一篇被歸到金匱中,這才是他整理的《傷寒論》原貌,辨脈法主要談外感脈象,平脈法講脈法的病機,闡明營衛氣是脈象變化的根本。而傷寒例這篇比較像王叔和本人寫的,但也有仲景的內容,講氣候、地域、外邪和疾病的關係,講六經病症和治未病的思想,有點像傷寒病總論,傷寒的病機都在這裡提出來了。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好消息:傷寒論課程重磅推出。《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傷寒論60多講。從頭講到尾,六經都講。4、「辨痓、溼、暍脈證第四」本是太陽篇內容「辨痓、溼、暍脈證」,在高本《傷寒論》中沒有相關的內容,而孫本《傷寒論》則在「太陽病用桂枝湯第一」開篇「論曰:傷寒與痓病、溼病及熱暍相濫,故敘而論之」。宋本《傷寒論》與《金匱玉函經》在「辨痓、溼、暍脈證」篇中開始也有:「傷寒所致太陽病痓、溼、暍此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 傷寒論》中的六經實為六證
    (一)《傷寒論》六經來自八綱:我國古代用《易經》、六經解釋自然界萬事萬物,醫學當亦不例外,我們雖不能確知張仲景為什麼用六經名,但通過分析仲景全書的內容,考證《傷寒論》的撰成,可知《傷寒論》的方證,主要來自《湯液經法》。其書詳於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而《傷寒》捨棄了臟腑辨證,主用八綱辨證。
  • 傷寒論:六經辨證綱要,經典總結
    《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傷寒論60多講。從頭講到尾,六經都講。如火如荼報名中!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動起來!太陽病證治臨床表現《傷寒論》說:「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 新版:重排傷寒論(辨證條文版)
    [398]文源:醫品閣精彩文章回顧這才是真正的經方解,看看古人解讀傷寒方劑(太陽篇)經方總結大用途:3篇傷寒小結精論(細讀)誰說傷寒不治溫病?14個訣竅幫你學傷寒學完這篇,就可以入傷寒之門學完這篇,就可以入傷寒之門歐陽衛權:什麼是《傷寒論》六經實質錢超塵:《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有關《湯液經法》、《傷寒論》、《輔行訣》之謎,讀這一篇文章就夠了諸位有沒有想過,《黃帝內經》裡面為什麼幾乎只講針灸,而不講湯液學?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本書分概論和各論兩部分。概論包含:1.《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先生經分析認為《傷寒論》六經以《素問·熱論》六經為基礎,但較其更為完善。3.《傷寒論》六經分證及其作用。此處先生引鄭欽安關於「傷寒六經提綱病情」的論述,指出明確六經病情,把握綱領對於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及臨床診療大有裨益。4.六經與八綱之關係。
  • 《傷寒論》37個「小便不利」可分4類
    《傷寒論》之小便不利探析《傷寒論》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難、小便少、不尿)的條文達37條,其中大多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及少陰病篇中。現就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作一探析。1、熱證小便不利《傷寒論》之溼熱證多出現小便不利,如「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第125條)、「太陽病……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第134條)、「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第200條)、「陽明病……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 【連載】《傷寒論》解讀——7-10條
    (7)歷史上大部分傷寒大家把本條作為《傷寒論》的大綱。認為本條提綱挈領,統論陰陽,冠於六經之首,《金匱玉函經》就將本條排列在太陽病前面,作為《傷寒論》六經辨證的總綱。這一條開頭的「病」字,不少注家認為並非只指傷寒病,而是指所有病,這也說明《傷寒雜病論》不是專論傷寒的著作,而是辨證論治的圭臬。正如喻嘉言所說:「傷寒之中每多雜病。」仲景在《序》文中說:「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 邁入中醫之門第35篇:太陽病綱要(2)
    我們繼續第三十八篇的內容,來看《傷寒論》的條文。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這兩條是介紹傳經和不傳經的辨證。邪氣客表以後不是靜止的,它要變化。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當時醫家張山雷、劉瑞?等為之序。該書分為三卷,共佚文一百六十五條,訂誤七十九條,佚方八十有方,較湘本97方少9方,實際就是湘本的摘錄,除備載佚文佚方外,主要是藉以訂正宋本傷寒條文之誤。此時劉仲邁方詮次師傳,撰《傷寒雜病論義疏》一書,於《傷寒汲古》問世之後一年,1933年刊布。周氏認為「傷寒原本,在叔和時已經散佚,林億校本非仲景之原書,人莫不知之。
  • 若有素問 | 亂花漸欲迷人眼:太陽病篇膀胱氣化失常與小便不利
    亂花漸欲迷人眼:太陽病篇膀胱氣化失常與小便不利 文字/薔薇    圖片/來自網絡前言傷寒論太陽病篇,好幾個條文都提到了因膀胱氣化不利而引起的小便不利情況,點綴於各條文的字裡行間,很容易被一帶而過,但辨證之時,常常容易差之毫厘而謬以千裡。
  • 流感下的名醫方有執,妻兒共7人皆因傷寒而死.憤而為醫研究傷寒論
    學術內容首倡錯簡,調整篇目,重修條文方有執認為王叔和編輯的《傷寒論》已有諸多修改之處,成無己所注的《傷寒論》,有較多竄亂之處,對後世醫家學習《傷寒論》造成誤導,所以花費二十年的心血,推求張仲景《傷寒論》的原意。首次提出《傷寒論》錯簡之說。
  • 傷寒條文討論會(一)
    到了清末民國初期,《傷寒論》的發展也受到「西學東漸」的影響,唐容川、惲鐵樵、陸淵雷、曹穎甫、張錫純等在前人的基礎上,以中醫為本體參以西醫學說來研究《傷寒論》,為《傷寒論》的研究又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傷寒論》的研究步入了一個大發展、多途徑、新方法、普及與提高結合、繼承與創新並重的綜合研究時期,較有代表性的有劉渡舟、李培生、 陳亦人、李克紹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