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談火逆證。火是指的火療,逆是指的錯誤,火逆證就是錯誤用了火療而導致的變證或者壞病,變是變化的變。
火療都包括哪些方法呢?我在講第6 條的時候曾經談到過,包括火針、火灸、火燻、火熨。我在講第6 條的時候,講到了火針,由於這種針的刺激,再加上對病人有一種精神的威懾。病人一看(燒紅的針)扎了幾針他就冒出了全身的汗,所以古人就想到用這種方式來發汗,達到退熱的效果,這是火針。當然火針對沉寒痼冷的頑固性的痺證的疼痛那應當是有療效的。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我們東直門醫院針灸科的肖友山老師專門用火針來治療關節炎,我跟他實習我就跟著他學扎火針。他這個火針就是用的普通的毫針,然後在酒精燈上燒紅了之後,直接扎到穴位的地方,一般是扎膝眼,兩個膝眼。我就問病人你扎火針疼嗎?他說不疼,就好像蚊子輕輕叮了一下,有點想撓的感覺。當然他知道在扎針,他不敢去撓。
火灸,我上次曾經講過,在古代所說的灸幾壯,一般都是瘢痕灸,所以瘢痕灸之後留下的焦痂,留下焦痂下的滲出,它可以持續調動機體的這種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以及它的修復能力,大概它的療效能夠持續保持1 到2 周的時間,所以對於一些比較頑固的疾病,它有很好的療效,這是火灸。
還有一種方法是火燻。張仲景時候火燻的具體方法是什麼,我們現在不知道,因為文獻已經失傳了。但是從《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所記載的火燻方法來看,我上次也說過,用一個大鍋放上一些芳香的藥物,放上水,煮沸以後,鍋上放上比較結實的木槓子,然後人坐在上面,拿被子裹上。實際上我們今天發展的桑拿浴就是古代的火燻方法之一。火燻的方法也適合治療沉寒痼冷疼痛性的疾病。
還是在60 年前那個時候農村非常窮,有個小夥子當時也就是20 歲左右,他聽說他的朋友要結婚。那個地方的結婚呢,請客人吃什麼呢?吃炸糕。我們今天想結婚請人吃炸糕,但是在那個地方是最好的食品了。這個小夥子知道第二天要參加朋友的婚禮,頭一天中午就沒有吃飯,頭一天晚上還沒有吃飯,第二天早上還沒有吃飯,你想想他餓著肚子幹什麼,要飽飽的吃一次炸糕。我們現在想起來,這個炸糕有什麼好吃的,我們不能理解。第二天中午辦事辦得很晚,炸糕炸了好多又都涼了,到了下午兩三點鐘才吃。我問他吃了多少。後來這個病人(已經是個老頭子了)。他給我回憶說「我也記不清吃了幾十個,然後到了晚上肚子脹,上下不通氣,不能排氣不能大便不能打嗝,弄得輾轉反側,坐臥不寧,一夜沒有睡覺。肚子冰涼,擰著疼,碰都不敢碰。」
第二天找到我父親,我父親怎麼辦呢?他一說到這個病情之後,正好結婚那一家用的那個大鍋,炸油糕那個大鍋還沒有撤,我父親機靈一動,就讓加上水,加上青蒿,加上艾葉,他不是在農村嗎。這些東西都是現成的,是春天,這些東西現場都能夠找得到。水開了之後,拿上大木頭槓子給它架上去,然後把小夥子放上去,當然底下的火都撒掉,不撤掉吧小夥子不就蒸熟了嗎?然後上邊蓋上被子,他給我說,我在上面燻啊燻,開始全身冒汗,後來肚子咕嚕咕嚕響,最後就聽到肚子想倒了一面牆一樣,咕隆咕隆咕隆,隨後頭一天吃的東西原封沒動的又還到這個大鍋裡了,從下面全排出來了。
至於火熨法,在漢代就是用瓦,吸熱材料,烤熱了之後當然要墊上毛巾,你不能把瓦燒得通赤,直接放到後背去熨,那不等於上刑嗎。要把瓦這種吸熱材料,燒熱了之後墊上毛巾,放到後背。像我們今天的各種理療,什麼紅外、超短波、透熱都應當屬於火熨法的進一步發展。這些火療法對於沉寒痼冷的證候是適合的,但是對於一個熱病就不一定能夠適合。因此我們下面要講的,誤用了火療以後所造成的傷陰的、動血的、傷津的、動風的、發黃的這種證候,客觀上提示了溫熱邪氣傷人容易導致的、容易造成的病證。
下面我們談到這些火療的內容客觀上提示了溫熱邪氣傷人以後容易造成的各種證候。
這部分內容對於學習《傷寒論》來說,不是重要內容,它只是了解的內容,所以每一個條文我並不具體地講,我只是把這些條文中它的最關鍵的詞給大家提出來,然後理解它的基本精神就可以了。
現在我們打開講義88 頁的第110 條:「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這是用的掃描什麼治療方法呢?用了火熨得方法。「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這就是大汗出以後上了津液,這正提示了溫熱邪氣容易傷津液。胃中水竭,煩躁,必發譫語。好了,我們學到這就可以了,就是火熨大熱入胃,胃中水竭,可以見到煩躁,譫語。這裡寫躁煩,應當是煩躁,這是陽盛則煩的證候,知道這個就可以了。這不正是溫熱邪氣容易傷人陰液,容易順傳陽明,容易引發譫語的臨床表現嗎?或者說是逆傳心包,順傳陽明出現了胃中水竭,逆喘心包出現了熱盛神昏的譫語,這是110 條。
111 條,「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就是用火療的方法來發汗,底下說「邪風被火熱」,就是風邪被醫生用了火熱的療法來治療。「血氣流溢,失其常度」,這提示了火熱邪氣容易傷陰、傷血,也提示了溫熱邪氣容易傷陰、傷血。「兩陽相燻灼,其身則發黃」,所謂「兩陽相燻灼」是裡面有風熱邪氣,外面又用了火熱療法,兩陽相合,熱傷營血,營氣不布。
我們正常人有紅潤的面色,這是由於營氣能夠輸布的表現。當熱傷營血,營氣不布的時候,正常的紅潤面色就沒有了,就出現了全身發黃的顏色。現在有的人說,這種火熱傷營血的發黃時溶血性黃疸。我想這種說法我們可以理解,但是我們不能夠把熱傷營血的發黃,局限在溶血性黃疸。
這提示了火熱邪氣容易發黃的臨床特徵。
下面我們隔過中間的一段話,「但頭汗出,劑項而還」,這是一個火邪傷陰內熱證。我們為什麼在這一條裡要把這個症狀提出來請大家注意呢?因為在《傷寒論》中出現「但頭汗出,身無汗」的,我們前面講過溼熱發黃證,可以有「但頭汗出,劑項而還」,身上沒有汗。我們在前面還有講大陷胸湯證,水熱互結,熱不得外越,陽熱上蒸,可以見到「但頭微汗出」。有兩個方證了,一個是溼熱發黃證,一個是大結胸證。
我們現在遇到的第三個證候是火邪傷陰內熱證。為什麼可以有但頭汗出?這是因為熱欲外越而為汗,因為陰傷而汗出無源,所以身上沒有汗,這不是熱鬱,而是因為陰傷,汗出無源,所以身上沒有汗,殘留的一點津液,被熱上蒸,僅僅能夠見到頭上出汗。因此火邪傷陰內熱證在症狀上雖然有「但頭汗出,身無汗」,它和溼熱發黃的熱鬱,水熱互結的結胸證的熱鬱出現的「但頭汗出,身無汗」的病機是不一樣的。
這就提示我們在臨床辯證的時候,如果來了一個病人,主訴主要是頭部出汗,那你要判斷這是熱鬱呢,還是津液不足,熱不能夠向外發越。
關於但頭汗出的問題,我們以後還會遇到好幾個方證,到時候我們還會和這111 條來聯繫。
下面看113 條,113條第一行中間:「被火必譫語」,這一條我們就抓這一句,關鍵的一句話就可以了。就是誤用火療以後,傷陰助熱,火熱上擾心神可以出現譫語。
114 條,「太陽病,以火燻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所謂「到經」是指的太陽病的自然病程十七天,到七天,到了七天了,太陽病的自然病程應當結束了,但是病邪沒有解。「必清血」,什麼叫清血?清是名詞廁清的清,活用如動詞,當便、排、拉來講,所以清血就是便血,這是熱迫血妄行。用火燻之後,火熱內攻,熱迫血妄行而導致了便血。這是火熱動血的表現。名為火邪,這就是火邪所造成的。
下面看115 條,「脈浮,熱甚」,這個浮是主熱的。「而反灸之」,反用火灸。「此為實」,這原來是裡實熱證,你用了灸法,「實以虛治」,實證你用了治虛證的方法來治療。「因火而動」,動什麼呢?動血。「必咽燥,吐血」,所以「動」是傷陰動血,傷陰就出現了咽燥,動血就出現了吐血,這是火灸以後造成的火熱傷陰動血的證候。
這個116 條他講的內容實際上是對上述內容的重複,他用了許多修飾的詞來修飾,誤用火療以後的這種變化。「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就是因為你用了火灸的方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邪氣。「則為煩逆」,這個煩就是熱,熱就是火,煩逆就是火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這段話提示了火熱邪氣內攻導致傷陰、耗血、「焦骨傷筋」的這種病變。
以上火逆證的條文提示了火熱邪氣容易傷陰、容易動血、容易發黃、容易上擾心神等等這種病變特徵,為後世溫病學家在創立溫病學說的過程中提供了許多辯證的思路。
到底溫熱邪氣容易傷什麼,在《傷寒論》中都有提示,只不過《傷寒論》中沒有提出更多的治法。是這些治法給丟了呢,還是張仲景本身就沒有寫,還是漢代對治療溫熱病的這種經驗就不夠豐富,到今天我們也沒有辦法考證。
所好的是近200 多年以來,中醫界有許多有志之士認真地讀了《傷寒論》之後,在《傷寒論》的啟發下創立了辨溫病的一系列的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辯證等等方法,為治療外感熱病提供了更豐富更全面的方藥和辨證論治的思路,這應該是我們非常高興的事情。
俗話說:「三分醫,七分養,十分防。」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歡迎大家光臨彩雲長沙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