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講傷寒論18 — 太陽蓄水證(2)太陽蓄水證概說

2021-02-12 半夏健康



大家好,我們接著上次課,來談五苓散的適應證,也就是太陽蓄水證的原文。


我們現在打開講義第66 頁,看原文的第72 條,「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這是太陽表證,發汗後,也許是汗不得法,餘邪未盡,導致了邪氣循經入裡,影響了膀胱的氣化,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不能輸布上承,因此出現了煩渴。因為它口渴,上面津液缺乏,所以它就相應的就出現了心煩,同時脈浮而數,這是表邪沒有完全解除的表現,外有表邪,內有蓄水,因此用五苓散來治療。


下面看第74 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太陽中風證有發熱,到了六七天沒有好,出現了心煩這樣的裡證,「有表裡證」。表證就是太陽表證,它的臨床表現有前面的發熱。裡證呢?除了剛才提到的煩之外,還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名曰水逆」。之所以有渴欲飲水的這種裡證,是因為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不能化生,津液不能輸布上承。口渴就要喝水,但是這裡有個什麼特點呢?喝完水就吐水,仲景把這個證候叫作「水逆」。


命名它為水逆,從病機來說,是水邪上逆,因為下竅不利小便少,水邪上逆,使胃氣上逆,結果導致了渴欲飲水,水入則吐。這個證候是因為水結所引起的,因此把它叫作水逆。


另外,從臨床來看,這個證候呢,它是喝水時吐水,吃飯它不吐飯。


正因為它是喝水吐水,所以從症狀來說,也把它叫作水逆。這是五苓散證水邪上逆的時候,可以出現的一個臨床表現,可以出現的一個症狀。


外有表邪,內有蓄水,所以治療用五苓散,外疏內利,這也是非常好理解的。


下面看73 條和127 條。73 條說「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127 條說,「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這兩條原文,如果我們不通讀《傷寒論》不了解茯苓甘草湯證的話,那麼就不知道它這是怎麼回事。什麼汗出而渴的用五苓散,不渴的用茯苓甘草湯,什麼小便利的是喝水多,心下悸,小便少的是苦裡急。所以不大容易理解。


為了使大家能夠很好的理解這兩條原文,我們再引進一個新的病證,叫作胃虛水停證。這具胃虛水停證,是由於胃氣虛,水停胃中,這是它的病機。它的成因是飲水過多,飲水過多所造成的。在什麼情況下,飲水過多呢?是在患太陽表證期間。我們說人得了表證,得了感冒,適當多喝一些水,利於體內毒素的排洩,這是有好處的。但是什麼東西都不能過頭。本來得了太陽表證以後,正氣抗邪於表,裡氣就相對的不足。


這個時候,如果飲水太多,胃不能夠很好地受納和轉輸的話,就可能導致水停胃脘,成因就是這樣。這也是127 條所說,「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這是喝水太多所造成的。那麼它的主證是什麼?


一個是心下悸,這是水停胃脘以後,水停胃中以後,胃陽,胃中的陽氣,和水邪相搏的一種表現。胃脘部悸動不寧。


我曾經遇到過這種病人,她就主訴她的胃這個地方跳,實際上呢,和心的跳動節律是一樣的,是腹主動脈的搏動,或是心搏的傳導。可是平常情況下,她就沒有這個感覺,當她胃中有停水的時候,她就有這個感覺。我覺得好象是,胃中有水液瀦留以後,它對腹主動脈的搏動對心臟的搏動,傳導的敏感性增強的一種表現,但是誰也沒有這麼說過,我這麼說只是供大家參考。這就是心下悸,我們在傳統上解釋,是胃陽和水邪相搏的一種表現。另外,這個病人常常有主訴,說:「大夫,我這個胃啊,好象是塑料口袋中裝著半口袋水,我走路的時候一顛動,胃裡咣當咣當響,坐汽車的時候,我要是坐在汽車的後面,汽車過一個坎兒,一咕隆(顛簸一下),我胃裡也咣當咣當」。這就象我們剛吃了飯,喝了好多好多湯有時候下個臺階,胃裡咣當咣當,我們正常的人呢,很快這種聲音就消失了,而這種病人呢,胃脘部常常有振水聲。我們就把這種咣當咣當響,如囊裹水的這種症狀,叫上腹部有振水聲。


水停胃脘,水阻中陽,還可以出現手足厥冷。心下悸是一個症狀,手足厥冷又是一個症狀。造成水足厥冷的病機是水阻中陽,使陽氣不能外達。下焦蓄水是停水,中焦蓄水也是停水。因此,張仲景就要把中焦停水和下焦停水相鑑別。我們把鑑別寫在這兒。和下焦蓄水相鑑別的話,第一個是口不渴,這是中焦停水的一個表現。它為什麼口不渴呢,它沒有影響到膀胱的氣化機能,膀胱仍然可以氣化,仍然可以使津液輸布上承,所以它口不渴。而這種病人不僅口不渴,他常常因為胃裡有水,他不敢喝水。說大夫啊,我喝了以後,胃裡頭更脹得厲害,胃裡頭水就更多了,他不敢喝水。所以「口不渴」在這裡,是鑑別水停下焦,還是水停中焦的一個鑑別診斷。鑑別症狀還有一個「小便利」,這個小便利就是小便正常,並不是小便清長。因為水停中焦胃脘,它也沒有影響到膀胱的氣化機能,膀胱氣化機能是正常的,所以體內代謝的廢水的排除功能是正常的,因此小便也是正常的。


這樣的一個證候,用什麼方子來治療呢,用茯苓甘草湯。現在我們看茯苓甘草湯的藥物組成,茯苓甘草湯,有溫中化飲,通陽利水的功效。


它的藥物組成就在第67 頁,有苓、桂、姜、甘四個藥。苓桂姜甘湯有溫胃化飲的功效,其中生薑用量,是這個方子裡頭最多的。生薑是一個溫胃的,化飲的,消水的藥。後世呢,五皮飲裡頭,有生薑皮,有姜皮。


今天,我們的藥房生薑和姜皮,都不分開了。生薑在這裡,用它的作用主要是溫胃化飲消水,桂枝和甘草相配,是辛甘化陽的,主要是溫通心陽。因為心陽不足的時候,可以導致水邪的內生。茯苓這個藥健脾利水,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茯苓和桂枝相配,可以暢達三焦,促進氣化,暢三焦,促氣化,增強利水的功效。茯苓甘草湯由苓、桂、姜、甘組成,它是苓桂劑,這一群方子裡頭的一個方。苓桂劑我們下面講水氣病的時候,會專門提到,到時候我們會和苓桂姜甘湯相聯繫、相鑑別。


那麼現在,我們再讀73 條和127 條,看看能不能讀懂,「傷寒,汗出而渴者」,汗出是外有中風,風邪襲表,口渴是裡有蓄水,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不能輸布上承。「五苓散主之」,當然要用五苓散了,這是講的下焦停水。「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那是指的如果水停胃脘的話,就不會見到口渴,尋就用苓桂姜甘湯,也就是茯苓甘草湯來治療,現在我們讀這條原文就讀懂了。


127 條,「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在串太陽表證期間,喝水太多,來不及氣化,如果體內是胃氣平時就虛,在患太陽表證的時候正氣抗邪於表,胃氣更虛,喝水太多,就可能水停在中焦,造成了水停胃脘、水停中焦的證候。如果在患太陽表證期間,膀胱氣化的機能比較低下,喝水太多,就可能造成水停膀胱的表現。所以這裡的飲水多,既是中焦停水的成因,也是膀胱蓄水的成因之一。如果屬於小便利的,那是中焦停水,而不是下焦停水,所以必心下悸。因為是中焦停水,胃陽和水邪相搏,所以就會出現心下悸動不寧。如果是小便少的,那就是患太陽表證期間喝水太多,導致了膀胱來不及氣化,水停在下焦,進一步影響了膀胱氣化功能。膀胱氣化不利,就造成了小便不利,小便少。所以我說太陽蓄水證的小便不利是指的什麼呢?是指的小便少,尿少,就是這一條直接提出來的,「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水蓄下焦,使下焦的氣機不暢,所以有少腹苦裡急的感覺。什麼叫苦裡急呢?少腹部拘急,不舒服,拘急不適而感到痛苦。這是因為水停下焦,阻滯下焦氣機,下焦氣機壅滯的一種表現。


涉及到太陽蓄水證,還有一條條文,請大家打開講義第86 頁,看原文156 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本就是原來,原來用過下法,結果出現了心下脹滿、堵塞不通的這樣一個自覺症狀,這個自覺症狀就叫心下痞。


心下脹滿,堵塞不通,這樣的症狀就叫心下痞。出現心下痞,按照常規就應當用瀉心湯來治療,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它們的適應證的主證,都是心下痞。可是用了瀉心湯以後,心下痞的症狀不能緩解,「痞不解」。這就要進一步尋求,這個心下痞的根本病機是什麼。


要想尋求它的根本病機的話,那你就應當去看一看,它還有一些什麼症狀表現,「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這正是膀胱氣化不利、下焦蓄水的兩組症狀都表現出來了。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不能輸布上承,所以上面有口渴,口燥。口渴,口燥,津液缺乏,所以就有心煩,下面排除廢水的功能發生了障礙,所以它有小便不利,有小便少。水蓄下焦怎麼造成了心下痞,那就是水邪上逆,阻滯中焦氣機,結果就導致了心下痞。後世醫家,有人把這種心下痞叫作「水痞」,是因為水邪上逆所造成的心下痞。


前面在講74 條的時候說,「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名曰水逆」,那個叫水逆證。我們在講156 條的時候,談到了五苓散證中有心下痞,是因為水邪上逆,阻滯中焦氣機所造成的,把它叫作水痞。這兩個證候不要混淆,它都是五苓散的適應證。


這樣的話,我們把涉及到五苓散的適應證的主要原文就談完了,當然後面,象霍亂病篇,也會提到五苓散的適應證,那是用五苓散來治療嘔吐和下利的,我們後面再談。我們現在對五苓散證做一個小結,也就是對太陽蓄水證做一個小結。


太陽蓄水證的成因可以有兩個,一個是太陽表證,太陽表邪不解,邪氣循經入腑,經脈和臟腑是緊密聯繫的。而經脈呢,又是生理信息、病理信息的通道。《黃帝內經》說,「經脈有行血氣,營陰陽,調虛實,決死生,處百病」的功效,所以無論是在生理功能上,還是中醫在診斷治療上,都是離不開經脈的。經脈是既是生理信息,陰陽氣血運行的通道,也邪氣傳播的通道。當太陽表邪不解,邪氣循經入腑的時候,這樣就使膀胱氣化失司,這是它的成因的第一點。這種情況,非常常見。


第二種情況,是在患太陽表證期間,膀胱氣化機能低下的情況下,飲水過多,不及氣化,或者說不能氣化,水液內留,阻遏膀胱氣化機能。


也就是說,膀胱蓄水證,可以是因為外邪直接入膀胱,也可以是因為在外感病期間,喝水太多水邪停滯以後,反過來又阻遏了膀胱的氣化,不管哪一個原因,最後所造成的結果,都是膀胱氣化不利。


下面我們就談它的主證了。膀胱氣化不利出現了兩組症狀。一組是津液不能輸布上承,它就出現了口渴、消渴、煩渴、渴欲飲水。我們把《傷寒論》原文中,所涉及到口渴的症狀都歸納在這裡,是想讓大家知道,太陽膀胱蓄水證口渴的症狀,是比較嚴重的。膀胱氣化不利以後,廢水不能外排。它所表現的症狀,就是小便不利,小便少。我們把這兩個症狀都羅列在這裡,大家就知道這個小便不利,不是那個有熱的,尿道澀痛,小便點滴不暢,尿路中斷等等,而就是尿少。從這個角度來看,實際上是腎功能的一種異常,特別是在外感熱病的病程中,由於病毒或者是細菌的毒素的剌激,一時導致的腎功能的異常。水蓄下焦,氣機壅遏,在局部表現了一個什麼症狀呢?少腹苦裡急,在局部表現了少腹苦裡急,少腹因拘急、脹滿、疼痛,而感到痛苦。水邪上逆,下竅不通,上面喝著水,下面小便少,那麼水邪就會上逆,水邪上逆,阻滯中焦氣機,可兼見心下痞,後世稱之為水痞。是由於水邪上逆,阻滯中焦氣機所造成的痞,所以把它叫作水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那就見到了什麼呢?渴欲飲水,水入則吐。這個證候,仲景把它叫作水逆,名曰水逆。


我們把膀胱蓄水證的主要症狀,全歸納進去了,但是還少一個什麼呢?此外,還應當見到什麼呢?還有身熱、脈浮或浮數等表證。這樣的話,我們就把剛才涉及到五苓散適應證中的全部內容,都歸納到了這裡。


那麼就談辯證了?證屬外有表邪,內有蓄水。治療呢?用五苓散,外疏內利,表裡兩解。


在我們剛才所學的這些條文之中,五苓散證和哪些方證相鑑別呢?


一個是和中焦停水的茯苓甘草湯證相鑑別。下焦蓄水,中焦停水都是水病為患,都是水結,都是水停。那麼中焦停水呢?它的臨床表現是,心下悸,手足厥冷。它和五苓散證的鑑別是,口不渴,小便正常,口不渴,小便利。這是和中焦停水相鑑別。因為五苓散證有口渴,所以在《傷寒論》的原文中又要和胃中津液缺乏的渴欲飲水相區別。中焦胃津缺乏的渴欲飲水,那麼就少少與飲之,用飲水療法治療就可以了,所以我們不要把胃中津液缺乏的那種渴欲飲水的證候,和五苓散證混淆起來。胃中津液缺乏的渴欲飲水證候不能利尿,利尿就更傷津液,所以這兩個證候一定要區別。有多次考試,涉及到五苓散證的時候,許多同學都把胃中津液缺乏的口渴,也當作五苓散證。這種誤會,這種誤解,我們這裡千萬不要發生。仲景在這裡列出,中焦胃中津液缺乏的口渴,是和五苓散證的氣化失司,津液不能輸布的口渴、消渴、煩渴渴欲飲水相鑑別的。


好,太陽腑證的氣分證,蓄水證我們就談完了。五苓散的這張方子是一個利尿的、去水的一個很好的方子。


今天我們在臨床上,凡是有水邪內結的,不管它的水邪結在什麼部位,都可以考慮用五苓散來治療。比方說腦積水,有些小孩是先天性的腦積水,嚴重的腦積水的孩子,由於它顱壓高,影響大腦的發育,它可能在智力上,在整個發育上,不能象正常的孩子,一般要手術治療。有時候比較輕的證候,手術呢,似乎也不值得,用五苓散來治療,對於腦積水的輕的證候,常常可以使這個孩子逐漸成年,然後腦積水的症狀漸緩解。我就曾經用過兩個孩子,給他做成散劑常年地的吃,有一個吃了三年,他小時候是大腦袋,現在已經上中學了,智力發育呢,在那個班上雖然不是前幾名,是中等偏下,但是能夠跟得上學習,能象一個正常的孩子一樣,他的小時候腦積水比較輕,他就吃五苓散,斷斷續續的吃了三年。一般的情況下,我們用五苓散治療,體內組織間隙有水液停留的證候,是有很好療效的。


太陽腑證的第二個證候是血分證。血分證是表邪入裡化熱,和血結於下焦所造成的。


我們現在打開講義的第68 頁,看文的第106 條。「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這就是太陽蓄血證的成因。太陽表邪循經入裡化熱,熱和血結於膀胱。大家可能會問,膀胱是水腑,膀胱哪有血啊。實際上任何一個器官,既有氣分,也有血分。膀胱這個泌尿系統,它的生理活動既靠氣來提供能量,它也靠陰血來滋養。整個泌尿系統它有血液循環吧,所以血分,就是泌尿系統的血液循環系統。膀胱是個水腑,它也有血液循環。熱結膀胱就是邪氣入裡化熱以後和血結於膀胱。「其人如狂」,一個膀胱血熱互結的證候,為什麼可以出現如狂這樣的精神症狀?如狂和發狂只不過是程度上的差別。中醫經常形容發狂的這個症狀,是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這種病人呢,他的思維活動不能和外界相適應。比如我們在這裡上課,來一個病人,他自己認為他進了遊泳池了,沒準兒他就開始換衣服,他就做遊泳的動作。我們在大廳吃飯,進來一個人,他以為他進了歌廳了,不管周圍的環境,他沒準兒拿起一個飯勺,就當麥克風,張開嘴就唱。所以我們說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的這種人,他完全把他自己的行為,限定在他自己腦子中,所想的那個環境中,他的思維和外界是割裂的,和外界是脫離的,和外界是不相適應的。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這叫發狂。那麼如狂呢,從我們正常人來看,他和我們正常人不一樣,興奮、狂躁,說話不著邊際,但是他沒有完全達到那種,理智不能控制感情的地步,我們把他叫作如狂。如狂也罷,發狂也罷,只不過是程度輕重的差別,在太陽蓄血證中都可以見得到,它是心主神志功能失常的一種表現。


太陽蓄血,血熱結於太陽膀胱,血熱結於下焦,為什麼可以出現,心主神志功能的失常呢?這就是我們在講太陽病概說的時候,曾經提到過一句話,太陽的經別散布於心。十二經脈都有經別,是經脈分出的一個別支,這個經別有加強臟腑和臟腑之間的聯繫的作用。太陽的經別散布於心,這就溝通了太陽和心的關係。心是主血脈的,心也是主神志的,所以血脈的病變容易影響心,更何況太陽的經別直接散布於心,當太陽膀胱血熱互結的時候,血分鬱熱循經上擾心神,可以出現精神症狀。其人如狂,或者發狂,後麵條文提到了或者發狂。這個病證這個時候,是熱和瘀血剛剛開始凝結。


「血自下,下者愈」是什麼意思呢?如果這個病人,當時正處於來月經的時候,或者他原來有痔瘡,正是痔瘡出血的時候,或者他的膀胱可能在個小結石,如果出現了尿血的時候。月經是一種生理的,痔瘡是一種病理的,膀胱有小結石,然後結石剌破了膀胱壁,出現尿血是病理的,這本可能是一種生理的,或者病理的情況。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熱和血相結,那麼隨著這種出血,或者月經的出血,或者便血,或者尿血,這就象我們放血一樣,血自下,下者愈,熱隨血減,熱隨血洩,沒準兒這個膀胱蓄血證就形不成。由於一出血,這個鬱熱隨著出血排出體外了,這就是血自下,下者愈的道理。這隻有在血熱初結,熱盛,熱迫血妄行,使出血增多,這個出血倒把熱邪給排洩出去了,這個病就不再繼續發展下去了。可是在一般的情況下,一般的人並沒有這樣的機會,不能夠出現血自下,下者愈,怎麼辦?那你只能用瀉熱逐瘀的方法了。


接著往下看,要用瀉熱逐瘀的方法的話。由於這個病是由表證發展而來的,這叫表證兼裡實。我們前面講治則的時候,表證兼裡實要先解表後攻裡,這個治療原則,在《傷寒論》中是特別強調的。「其外不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外」。你要攻裡話,你要瀉熱逐瘀的話,你要看看表邪解除了沒有,如果表邪沒有解除,應當先解表,「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


這裡又補充了太陽蓄血證的另外一個主證,就是少腹急結,少腹急迫不適,少腹疼痛,急迫不適。用這個急字,少腹拘急疼痛,急迫不適,提示了熱勢重。凡是熱重的證候都有急的表現,而沒有說少腹硬,沒有說少腹滿。硬是醫生摸著硬,滿是病人自覺脹滿。那說明有形的瘀血剛剛開始凝結,而說少腹急結,提示了熱邪重而且熱勢比較急。「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大家想一想,這個證候是太陽蓄血證的初起階段。熱勢重而且急,瘀血剛剛形成。在表邪解除以後,那麼要專門治療瘀熱互結的話,是瀉熱為主呢,還是化瘀為主?瀉熱為主。因此在治法上應當是瀉熱化瘀。如果把活血化瘀放在前面,那就不大合適了,應當是瀉熱化瘀,以瀉熱為主,兼以化瘀,方子用桃核承氣湯。


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在學方劑的時候,遇到過三個承氣湯,這就是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和大承氣湯。這三個方子,哪個是瀉熱為主的,哪個是能便為主的,哪個是既瀉熱又通便的。毫無疑問,大家都會回答,大承氣湯是既瀉熱又通便的。現在我們就來區別調胃承氣湯和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是由大黃,芒硝和甘草組成的,小承氣湯是由大黃,枳實。厚樸所組成的。都是三個藥,哪個方子以瀉熱為主?調胃承氣湯瀉熱為主,顯然小承氣湯就是通便為主了。在《傷寒論》中桃核承氣湯,是瀉熱為主兼有化瘀,應當用哪個方子做底方呢?當然用調胃承氣湯作底方,因為調胃承氣湯是瀉熱的。後面在陽明病篇,我們會提到一個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我們在方劑中也學過。麻子仁丸是幹什麼用的呢?是治療小便多,大便乾燥,大便秘結的。那麼用麻子仁丸,主要的目的在於通便。大家還能記得嗎。這樣的話,我們按照道理來推測,麻子仁丸應當是以小承氣湯為底方,還是應當以調胃承氣湯為底方?當然是以小承氣湯為底方,所以麻子仁丸的藥物組成,就是「二仁一勺小承氣」。兩個人喝一勺小承氣,方子就記住了吧。二仁是麻子仁和杏仁,「一勺」是一個芍藥,小承氣就是小承氣湯,這就是麻子仁丸。從仲景桃核承氣湯以瀉熱為主,用調胃承氣作底方,麻子仁丸以通便為主,用小承氣湯作底方來看,仲景心裡非常清楚,瀉熱要用調胃承氣,通便要用小承氣。


桃核承氣湯的藥物組成,它是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活血化瘀,加桂枝在這裡是幹什麼的,桂枝是溫通的,它開血熱之凝結。一般來說,要想開結的話,應當用溫通的藥。桂枝在這裡開血熱之凝結。它有開結氣的功能,後世醫家把它叫作「開結氣」。證候雖然是一派的血熱互結的臨床表現,但是它是血熱凝結,在用了一派寒涼藥的同時,你加一個溫通的、通陽化氣的桂枝,利於血熱凝結的,這種氣機的疏導和開達,利於血熱凝結的開達,所以後世醫家把它叫作「開結氣」。


桃核承氣湯是一個瀉熱化瘀的方子,我們知道它是以瀉熱為主的,用於太陽蓄血證,血熱初結階段,熱重而瘀血剛剛形成,是一個很好的方子。我們抓住這個病機以後,在臨床上,用桃核承氣湯,並不限於太陽蓄血證,只要是血熱互結,熱重而瘀血比較輕的,我們都可以應用。


我們休息一會兒以後,就講一講,我在臨床上,用桃核承氣湯的一些病例。


好,休息一會兒。

相關焦點

  • 傷寒論:太陽蓄水證與蓄血證的病因病機及治法的比較
    太陽病失治、誤治,表邪未解而太陽之邪又隨經入腑,致使膀胱氣化不行,津液內停而小便不利,使津液不能散布於上而發生口渴,形成蓄水證;若又水停下焦,水熱互結,致少腹硬滿而痛,甚則狂,則為蓄血證。太陽蓄水證的臨床主要指徵為:小便不利、少腹滿、心煩、口渴欲飲、心下痞脹,甚或水入則吐。因本病由太陽經證而來,故每兼有微熱、脈浮等表證。
  • 傷寒論:六經辨證綱要,經典總結
    《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傷寒論60多講。從頭講到尾,六經都講。如火如荼報名中!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動起來!2.太陽腑證:分為二型(1) 邪氣內入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失調,以致氣結水停,小便不利,為蓄水證。(2) 熱結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滿如狂,小便自利為蓄血證。蓄水證:發熱惡風,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則吐,脈浮數。蓄血證:小腹急結或鞭滿,如狂發狂。
  • 郝萬山:傷寒六經辨證總結講解
    學習《傷寒論》,講解《傷寒論》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這是因為學習《傷寒論》的人他是根據自己的學識,根據自己的經歷,站在自己的觀點上來看待問題的
  • 傷寒條文討論會(一)
    韓醫學的標誌是李濟馬提出的「四象醫學」 理論,四象醫學簡而言之是以太陽、少陽、太陰、少陰概括疾病的辨證論治,太少陰陽就是「四象」,按四 象人的體質認病分證,從而得出了新的病證認識方法和診療手段,而「四象醫學」理論的提出深受《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體系的影響。
  • 《傷寒論》相關辨證13大法
    《傷寒論》不僅重視相關症狀的定量對比,而且還指出了同一症狀在病變中量的變化所具有的辨證意義。「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279),可見對應其腹痛之時作與持續,程度之輕與重,辨證則有脾虛與胃實之別。臨床上某些症狀常有關聯,但病機不同,故《傷寒論》重視相關症狀辨證。如煩與躁。
  • 【解讀】傷寒論第四條:傷寒一日,太陽受之,
    【原文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 如何辨別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
    [2]        我們先講一下太陽中風。所謂的太陽中風,就是風邪入於太陽了。我們在臨床上發現,有一類人的體質特點是表氣虛,衛表不固,肌腠疏鬆,表現為毛孔經常處於一種張開狀態,也就是說平時特別容易出汗,出汗比正常人多了很多。這種情況,小孩子最為多見,成人也有。因為毛孔張開,肌腠開洩,風邪很容易趁虛直入。如果風邪中於肌腠,就成了太陽病。
  • 再讀傷寒論,太陽主表和太陽經的關係?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對不對?
    上一篇文章再讀傷寒論,太陽如何主表,太陽陽氣從何而來發出後,很多人留言,說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沒有關係,六經辯證不是依據經絡。那麼是不是這樣呢?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有沒有關係?劉渡舟教授講授傷寒論時講過一個他自己的案例,劉教授以前在漢沽農場搞教育革命,每天到貧下中農家去給人看病,一個姓陳的孩子,十四歲,高燒。劉教授去的時候沒有帶藥,就仿照《傷寒》的方法,刺了孩子的風池、風府,還有大椎、曲池,扎完以後,孩子腦門就出汗了,燒就退了。如果你否認經絡穴位的存在,就沒必要往下看了,說明你根本不想了解認識中醫文化。
  • 傷寒條文討論會(二)
    前面桂麻各半湯證講「一日二三度發」,即一天發作兩三次,這裡「一日再發」是一天發作兩次,相比之下,現在這個證候的程度要輕了。當然其他脈證也要相對來看,應該比桂麻各半湯證的病情更加輕微, 這個病人應該也是無汗的,需要發汗,所以用桂二麻一湯微發其汗。桂枝二麻黃一湯的劑量非常小,是取桂枝湯的十二分之五,合麻黃湯的九分之二,桂枝湯和麻黃湯的比例是15:8,約為2:1。
  • 郝萬山講《傷寒論》:太陽病篇的火逆證
    火灸,我上次曾經講過,在古代所說的灸幾壯,一般都是瘢痕灸,所以瘢痕灸之後留下的焦痂,留下焦痂下的滲出,它可以持續調動機體的這種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以及它的修復能力,大概它的療效能夠持續保持1 到2 周的時間,所以對於一些比較頑固的疾病,它有很好的療效,這是火灸。  還有一種方法是火燻。張仲景時候火燻的具體方法是什麼,我們現在不知道,因為文獻已經失傳了。
  • 《傷寒論》37個「小便不利」可分4類
    《傷寒論》之小便不利探析《傷寒論》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難、小便少、不尿)的條文達37條,其中大多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及少陰病篇中。現就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作一探析。火邪下灼,陰液枯竭《傷寒論》第111條所曰:「太陽病中風……陰虛小便難」,論述了太陽中風用火劫的變證。太陽中風治當調和營衛、解肌祛風。若誤用火劫發汗,則風火相煽、熱毒熾盛、火毒下灼、陰液枯竭,則「小便難」,其治法當滋陰瀉火。
  • 《傷寒懸解》撥亂反正的太陽傳經病理
    (觀白虎湯下,李可老中醫醫案)論;太陽病,麻黃湯,衛氣鬱衝,衄血者自愈。桃核承氣湯,血自下,下者愈。李可老中醫,刺血,血出則衛熱外洩。皆是陰陽自和,而表解也。注意,四十八條,非常重要,有很多治癒了,卻解不上來病,可以參考本條。
  • 胡希恕講傷寒:【連載】第32條:太陽陽明合病,葛根湯,治下利!
    臨床擅用經方, 尤其對桂枝湯、小柴胡湯等的臨床應用更有獨到之處,除用於傷寒溫病以外,尚有內外婦兒各科雜病,每用必效,是當時所公認的經方家。劉渡舟先生稱其為「經方學派的大師」,並介紹說:「每當在病房會診,群賢齊集,高手如雲,惟先生能獨排眾議,不但辨證準確無誤,而且立方遣藥,雖寥寥幾味,看之無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於仲景之學也。」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很多人學不好中醫的原因就是沒有學好《傷寒論》,學不好《傷寒論》的原因就是不肯下苦功背,總是想理解,希望理解了就能記住。但結果總是事與願違,不能登堂入室,一輩子徘徊在中醫的門外。我認真地學了6年《傷寒論》。
  • 《傷寒論》37個「小便不利」可分4類(條分縷析、建議收藏)
    《傷寒論》之小便不利探析《傷寒論》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難、小便少、不尿)的條文達37條,其中大多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及少陰病篇中。現就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作一探析。1、熱證小便不利《傷寒論》之溼熱證多出現小便不利。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本書分概論和各論兩部分。概論包含:1.《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先生經分析認為《傷寒論》六經以《素問·熱論》六經為基礎,但較其更為完善。3.《傷寒論》六經分證及其作用。此處先生引鄭欽安關於「傷寒六經提綱病情」的論述,指出明確六經病情,把握綱領對於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及臨床診療大有裨益。4.六經與八綱之關係。
  • 倪師版本傷寒論第7—9條
    在《傷寒論》中有多處身重的病機,都是熱邪壅滯氣機。(這是郝萬山老師講的,我認為這裡的身重代表著還有一定的溼邪。)「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這是熱擾心神,熱盛神昏的主要表現。溫病在傳變過程中,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實際上這裡的「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為後世溫病學家提出「逆傳心包」(規律)的一個依據。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他的原稿其實有十卷,在太陽病篇之前還有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三大篇,另外還有辨痙溼暍脈證一篇被歸到金匱中,這才是他整理的《傷寒論》原貌,辨脈法主要談外感脈象,平脈法講脈法的病機,闡明營衛氣是脈象變化的根本。而傷寒例這篇比較像王叔和本人寫的,但也有仲景的內容,講氣候、地域、外邪和疾病的關係,講六經病症和治未病的思想,有點像傷寒病總論,傷寒的病機都在這裡提出來了。
  • 梅國強教授拓展運用《傷寒論》的經驗(下篇)
    《傷寒雜病論》雖為仲景手筆,而今之《傷寒》曾流散民間,私相授受,輾轉抄錄,復經王叔和整理成冊,雖功績卓著,然不無錯漏之嫌,或因古文質樸,義有未詳者,故對某些條文,或某方所主之病證,實有釐定之必要,釐定之法,可從考據入手,亦可從臨術實踐入手。往往釐定證候之日,便是拓展經方運用之時,今從臨床實踐舉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