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太陽蓄水證與蓄血證的病因病機及治法的比較

2020-12-21 青年中醫李鐸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太陽病失治、誤治,表邪未解而太陽之邪又隨經入腑,致使膀胱氣化不行,津液內停而小便不利,使津液不能散布於上而發生口渴,形成蓄水證;若又水停下焦,水熱互結,致少腹硬滿而痛,甚則狂,則為蓄血證。

太陽蓄水證的臨床主要指徵為:小便不利、少腹滿、心煩、口渴欲飲、心下痞脹,甚或水入則吐。因本病由太陽經證而來,故每兼有微熱、脈浮等表證。治宜化氣行水為主,兼解表邪,予五苓散。(白飲和服,日三服,多飲暖水。有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組成,五味為散,每次六至九克)第71條:「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4條:「中風發熱, 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若蓄水較重時,則病勢必由下而中,由膀胱之氣化不行,發展影響到胃氣不降、胃氣壅滯而心下痞塞,出現蓄水兼心下痞若蓄水更重,下竅不通,水邪上犯,必致胃氣上逆,上竅不受、水入即吐,即所謂「水逆證」。綜觀蓄水證的三個不同症狀,同由膀胱氣化不行、水蓄下焦所致,故均予五苓散化氣行水,水去則胃氣自降,水逆及心下痞等可自行消失。

在《傷寒論》中的太陽蓄血證可分為輕證、重證和緩證三型,分述如下:

1.蓄水輕證(桃核承氣湯證):由太陽病不解,邪熱隨經入裡,血熱互結,停蓄於下焦少腹部位所致。因有形血熱結於下焦,則少腹急結;心主血、又主神明,血熱影響心神,則其人如狂,邪熱在血分,膀胱氣化正常,則小便自利。其結而輕淺者,可不藥而血自下;其搏結較甚者,不能自下,治宜活血化瘀,予桃核承氣湯。論中第109條云:「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2.蓄血重證(抵當湯證):亦為太陽在表之邪隨經入裡,熱與瘀血互結,停蓄下焦。因系瘀熱互結,既重又堅。證見少腹硬滿、疼痛拒按,是為蓄血重證,瘀熱擾亂心神。則其人發狂;瘀血蓄積,榮氣不敷則發黃;氣血運行被阻,則脈沉結或沉澀有力,病在血分,膀胱氣化正常,則小便自利。由於瘀熱搏結既重且急,治宜峻劑急投、破血逐瘀,予抵當湯。論中第128條云:「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第129條云:「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3.蓄血緩證(抵當丸證):屬蓄血重證,但病情雖重,而病勢較緩,治宜峻藥緩攻,用抵當丸。如第130條云:「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丸。」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郝萬山講傷寒論18 — 太陽蓄水證(2)太陽蓄水證概說
    這樣的話,我們把涉及到五苓散的適應證的主要原文就談完了,當然後面,象霍亂病篇,也會提到五苓散的適應證,那是用五苓散來治療嘔吐和下利的,我們後面再談。我們現在對五苓散證做一個小結,也就是對太陽蓄水證做一個小結。太陽蓄水證的成因可以有兩個,一個是太陽表證,太陽表邪不解,邪氣循經入腑,經脈和臟腑是緊密聯繫的。
  • 趙紹琴:論溫病治法與傷寒治法 | 一針一藥
    導讀:傷寒與溫病學派之爭,其來久矣。自金代劉完素倡「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作寒醫」之論始,便揭開了寒、溫爭鳴的序幕,特別是當溫熱學派形成以後,這種爭鳴就愈加激烈,代代相傳,至今未息。在《傷寒論》治法能否包括溫病治法方面,兩家分歧尤為明顯。傷寒學派以前人有關論述為依據,直斥葉吳三焦、衛氣營血辨證為標新立異。
  • 趙紹琴:論溫病治法與傷寒治法(純乾貨)
    自金代劉完素倡「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作寒醫」之論始,便揭開了寒、溫爭鳴的序幕,特別是當溫熱學派形成以後,這種爭鳴就愈加激烈,代代相傳,至今未息。在《傷寒論》治法能否包括溫病治法方面,兩家分歧尤為明顯。傷寒學派以前人有關論述為依據,直斥葉吳三焦、衛氣營血辨證為標新立異。
  • 傷寒論:六經辨證綱要,經典總結
    2.太陽腑證:分為二型(1) 邪氣內入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失調,以致氣結水停,小便不利,為蓄水證。(2) 熱結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滿如狂,小便自利為蓄血證。蓄水證:發熱惡風,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則吐,脈浮數。蓄血證:小腹急結或鞭滿,如狂發狂。
  • 傷寒條文討論會(一)
    韓醫學的標誌是李濟馬提出的「四象醫學」 理論,四象醫學簡而言之是以太陽、少陽、太陰、少陰概括疾病的辨證論治,太少陰陽就是「四象」,按四 象人的體質認病分證,從而得出了新的病證認識方法和診療手段,而「四象醫學」理論的提出深受《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體系的影響。
  • 《傷寒論》相關辨證13大法
    又「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也」(269),則為少陽轉三陰之證。主症直接反映疾病本質方面,從症則從側面印證主症的病機。因此,《傷寒論》十分重視主症的辨證,如小柴胡湯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101)。故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即柴胡湯證具(149)。抓住了主症,也就掌握了主證,就可鑑別其兼證、變證以及夾雜症狀。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本條是敘述蓄血發黃的證治,與上下文三條並列,都提出小便利與不利,以茲鑑別蓄血證。這類條文六經皆有,應當明辨。所謂「舉賓略主」。亦屬「省文」之類。論中六經辨證,在提綱中敘述之主證、主脈,以後的條文中則多有省略,比如,「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爾後凡提「太陽病」三字,則包含本條的脈症。再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 傷寒條文討論會(二)
    既然桂二越婢一湯的組成中有石膏,說明這個證候應該是有內熱的,但程度比較輕,所以由此可以補充心煩、口渴等症狀,脈象可以出現浮大或浮洪脈,舌象可以是舌邊尖有點紅。病機為寒包火,表寒裡熱,治療應該解表兼清裡。「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是講這個證候的治療禁忌,雖然病久邪微,症狀較輕,畢竟微汗、小汗仍是汗法,仍然是桂麻相配,對於脈微弱這種陽氣不足的人是不適宜的,陽虛之人不能單純用發汗法。
  • 最新新編傷寒論三字經
    《傷寒論》源流及學術成就概況傷寒論  源東漢  時疾虐  張機撰
  • 「辨證論治」不是中醫的優勢 —— 《傷寒雜病論》主要不是「辨證論治」
    學術界一直,而且一致認為,《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的第一部臨床醫學專著,其主要貢獻就是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歷屆、各版《傷寒論》教材,統一地將它的學術成就總結為兩條:第一條是「創立了六經辨證的體系」,第二條是「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其根據有以下幾點。一是《傷寒論》第16條在討論壞病的治療時說「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 《傷寒論》37個「小便不利」可分4類
    《傷寒論》之小便不利探析《傷寒論》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難、小便少、不尿)的條文達37條,其中大多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及少陰病篇中。現就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作一探析。火邪下灼,陰液枯竭《傷寒論》第111條所曰:「太陽病中風……陰虛小便難」,論述了太陽中風用火劫的變證。太陽中風治當調和營衛、解肌祛風。若誤用火劫發汗,則風火相煽、熱毒熾盛、火毒下灼、陰液枯竭,則「小便難」,其治法當滋陰瀉火。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他說:「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這可能是他整理的初衷。他的原稿其實有十卷,在太陽病篇之前還有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三大篇,另外還有辨痙溼暍脈證一篇被歸到金匱中,這才是他整理的《傷寒論》原貌,辨脈法主要談外感脈象,平脈法講脈法的病機,闡明營衛氣是脈象變化的根本。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本書分概論和各論兩部分。概論包含:1.《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先生經分析認為《傷寒論》六經以《素問·熱論》六經為基礎,但較其更為完善。3.《傷寒論》六經分證及其作用。此處先生引鄭欽安關於「傷寒六經提綱病情」的論述,指出明確六經病情,把握綱領對於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及臨床診療大有裨益。4.六經與八綱之關係。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南北朝時,梁·陶弘景的《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中也有:「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鹹尊奉之」;「張機撰《傷寒論》,避道教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皇甫謐與陶弘景都是當時的名醫大家,且距漢不遠;再結合《傷寒論》的條文可知:張仲景論廣《湯液》的說法,應該確真無疑!
  • 《傷寒論》37個「小便不利」可分4類(條分縷析、建議收藏)
    《傷寒論》之小便不利探析《傷寒論》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難、小便少、不尿)的條文達37條,其中大多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及少陰病篇中。現就其發生機理及治法作一探析。第28條所述乃是表裡同病,由感邪後表邪未罷,兼有脾虛水停,故其小便不利當為脾不轉輸、水氣內阻所致,治宜解表與利水並行。第98條所述屬脾陽素虛、感受風寒、邪入裡而表未解之證,脾失轉輸之職、水不下行,故小便難,第28條與第98條,二條病機相似。
  • 宋朝至清朝1000年內《傷寒論》的主要著作
    他據《素問》病機19條,闡明六氣過甚皆能化火的理論。故治法上多用寒涼藥,並創製了不少治療傷寒病的方劑,對後世溫病學說有所啟發。為中醫學各學派的創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是當時名聲顯赫的醫家,是中醫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涼派"的創始人。
  • 郝萬山:傷寒六經辨證總結講解
    《傷寒論》以六經分症為綱領,把錯綜複雜的外感病分為六大類:首先是太陽病,因為《傷寒論》作者張仲景認為輸布於體表的陽氣是由太陽所疏布的,所以體表的陽氣被寒邪所傷,而發生的淺表的證候叫做太陽病。太陽病涉及到了表證,涉及到了太陽經脈氣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證候。
  • 《傷寒雜病論》評釋簡述
    孫思邈下江南從口授面傳而記述《傷寒論》,有的把師傳內容加了進去,傳記下來,致使後來《傷寒論》的版本上存在兩種學說和兩種文體,導致後世醫家對王叔和多有非議。實際上無叔和則仲景《傷寒論》不傳,叔和的學術思想就是按著仲景辨證論治的精神進行的。他在《傷寒論》中說:「今搜集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也,急也。」對《傷寒論》的註解,第一家就是成無已。
  • 傷寒鈐法的前世今生
    法,法則。名《傷寒鈐法》,即治療傷寒病關鍵法則。講述了一種融匯了《黃帝內經》運氣學說和《傷寒雜病論》經方的推演技法。所記載的是一種根據患者的出生年幹支和發病日幹支推求六經病證、所對應傷寒論條文,相應經方和轉歸預後的醫算術數。簡單地說,傷寒鈐法是傷寒論條文使用密碼,是五運六氣學說驗天應人的具體應用法則,是一種基於五運六氣致病的病因輔助診療推演方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