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鈐法的前世今生
《傷寒鈐法》由金元時期馬宗素所撰,由元代醫家程德齋刊行。
鈐:原指鎖,引申為關鍵。法,法則。名《傷寒鈐法》,即治療傷寒病關鍵法則。講述了一種融匯了《黃帝內經》運氣學說和《傷寒雜病論》經方的推演技法。所記載的是一種根據患者的出生年幹支和發病日幹支推求六經病證、所對應傷寒論條文,相應經方和轉歸預後的醫算術數。簡單地說,傷寒鈐法是傷寒論條文使用密碼,是五運六氣學說驗天應人的具體應用法則,是一種基於五運六氣致病的病因輔助診療推演方術。
中醫歷史上曾有一些精於傷寒鈐法的名醫出興於世。
馬宗素。元代醫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清研醫術,其學宗劉完素,或謂即劉完素之弟子。謂熱病即傷寒之類也,喜用涼藥。曾採集劉完素之說,撰成《傷寒醫鑑》,又作《劉河間傷寒醫鑑》,並參以朱肱《南陽活人書》之說,又著有《(新刊)圖解素問要旨論》八卷行世。撰《傷寒鈐法》。此書用五運六氣理論對《傷寒論》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詮釋。
程德齋,元代醫家。泰定(1324--1328年)年間整理《傷寒論》治法,刊行馬宗素所撰的《傷寒鈐法》(或雲與馬宗素同撰)。
高昶明朝名醫,(約1481--1556)字景輝,益都人(今屬山東臨淄區金嶺鎮)。明代著名醫學家,精脈診,無數垂危者被治活,一時人稱「盧扁」。以醫術在當地聞名。尤專傷寒鈐法(按日時受病施治),病人求治者眾,對窮苦診治給藥,不計報酬。著有《鈐法書》一卷,已佚。
李浩(13世紀)金代醫家。祖籍山東曲阜,五世祖官居藤縣。世代以儒醫學著名。精通醫術,敬慕倉公為人,13世紀70年代,常往來於東平(今山東泰安),為人治病有顯效。著有《素問鉤玄》、《仲景或問》、《傷寒鈐法》等。
薛己(1487--1559),字新甫,號立齋,吳縣人。自幼生長於醫門之家,父鎧,為太醫院醫士。薛已自幼繼承醫業,先習瘍醫,後又以內科著名。正德嘉靖間(1506--1566年),擔任御醫,官擢太醫院判,嘉靖時遷太醫院使,中年辭歸,從事醫書校著與臨床。薛己著作甚豐,其著作收錄有馬宗素的《傷寒鈐法》。薛己在《薛氏醫案》中也有運用鈐法診斷為少陽病小柴胡湯證的案例。
熊宗立(1409--1482年),字道宗,號道軒,別號勿聽子。明代著名醫家。福建建陽崇化裡熊屯人。其先祖熊秘在鄉建鰲峰書院,為子孫肄業之所,故熊宗立自稱「鰲峰後人」。熊宗立出生於醫學世家,其祖熊鑑(彥明)精醫。熊宗立自幼多病,喜讀醫書,從熊鑑學醫,長大又隨劉郯學習校書、刻書、陰陽、醫卜之術,深得奧旨。熊宗立得家傳師承,學術底蘊頗為厚實。壯年後,結合自己的祖傳醫術,從事醫療和醫書的撰著、校注、刻印工作,從而成為一位整理出版醫學書籍的刻書家和醫學家。兼通陰陽醫卜之術。註解《難經》、《脈訣》,撰《藥性賦補遺》,集《婦人良方》。曾著《新增素問運氣圖括定局立成》一書。以圖表格式記錄了十二種屬相之人,六十甲子日發病,其五運六氣格局病機以及鈐法歸號。篇末還附錄了重要的鈐法口訣:傷寒鈐法歸號歌。
清·曹樂齋(1800--1880)及其弟子胡幹元應用傷寒鈐法也是名貫一方。其著作《運氣掌訣錄》以掌訣形式記錄了《傷寒鈐法》的應用。其書太陰病篇記錄了太陰病母乙證為大柴胡湯證等傷寒鈐法所未載之鈐法重要口訣。
《傷寒鈐法》多記錄在中醫古籍中。目前的版本有:
1、《薛氏醫案》醫學叢書,又名《薛氏醫案二十四種》。明·薛己等撰,吳琯輯。初刊於明·萬曆年間。本書系薛己及其父親薛鎧所撰集校注的醫書24種合刊而成。其中收錄有馬宗素的《傷寒鈐法》。
2、《普濟方》,《普濟方》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方劑書籍,它載方竟達61739首。共一百六十八卷。明·朱棣(周定王)、滕碩、劉醇等編。刊於1406年。系明初編修的一部大型醫學方書。書中廣泛輯集明以前的醫籍和其他有關著作分類整理而成。原書今僅存殘本,清初編《四庫全書》時將本書改編四百二十六卷。人民衛生出版社在1959年以《四庫全書》中所載《普濟方》為主,並參考以前的一些殘卷殘本,一一進行校勘、重印出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普濟方》共分10冊。第一冊為方脈運氣臟腑,第二冊為身形,第三冊到第六冊為諸疾,第七冊為諳瘡腫,第八冊為婦人,第九冊為嬰孩,第十冊為針灸。這樣使原書426卷亢繁的卷宗變得簡明有章。其中第三冊4--1諸疾卷123-125是傷寒鈐法的相關資料。尤其是收錄的傷寒鈐法條文,以詩歌的形式編排了宋本《傷寒論》的所有條文和方藥,標有序號,供推算檢方所用。是研究《傷寒鈐法》的重要資料。
3、《素問圖括定局立成》一卷。明·熊宗立撰。宗立字道軒,建陽人,劉剡之門人也(剡永樂中人,著有《四書通義》)。好講陰陽醫卜之術,是書以《素問》五運六氣之說編為歌辭。又有天符歲會之說,以人生年之甲子,觀其得病之日氣運盛衰,決其生死。醫家未有用其法者。蓋本五運六氣,以生克制化推其王相休囚……
4、《運氣掌訣錄》一卷。清·曹樂齋撰。成書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首錄《素問》「六節藏象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至真要大論」以示運氣之源,詳考逐年司天在泉、大過不及、主運客運、天時民病,再將傷寒六經脈證治療結合運氣學說,闡述六經病證傳變、吉兇與用藥規律。本書以運氣學說闡述《傷寒論》,是獨闢踢徑探析《傷寒論》之作,對研究《傷寒論》及臨床診治,足以啟迪和借鑑。現存光緒二十年(1894)成都鄧氏崇文齋刻《仲景全書五種》本,1916年上海千頃堂書局石印本。
5、《(新刊)圖解素問要旨論》八卷行世。劉完素先生著。馬宗素刊行。
6、《重編傷寒必用運氣全書》,明熊宗立編輯發行。採用了宋太醫學司業劉溫舒的圖論部分及程德齋的傷寒鈐法集成一冊。由鄭金生主編的海外中醫珍善本古籍叢刊(全403冊)精裝,其中第十六冊載有《重編傷寒必用運氣全書》十卷全。
7、鄢良先生在其著作《人身小天地》一書中,對傷寒鈐法進行了務實考證。總體觀點認為傷寒鈐法屬於運氣學說的流變!
中醫歷史上對傷寒鈐法的批判也不少。
萬全《痘疹心法》曰:運氣之論,岐黃之秘旨,專論其年,非謂起病日也。傷寒鈐法,以日起病,歸號求方,不惟失軒岐之意,而且亂長沙之法矣。況主客之氣,勝復之變,一歲之中,難以逆料,豈可以是料病吉兇也。信如其言,太乙天符日起病者兇,則太乙天符年有病者。皆不可治也。
周禮《醫聖階梯》曰:運氣治傷寒,以病者之所生,年月日時,合得病之日時,推算五運六氣,與傷寒六經證候,無不吻合。謂某日當得某經,某經當用某藥,而以張仲景一百一十有三方,按方施治。如太陽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湯之類。此無稽之術,殺人之方也。世之業醫者,欺人罔天,動以五運六氣為言,殊不知寒毒之氣,入人腠理,相搏於營衛之間。怯者則著而成病矣,壯者氣行,實時未病,或過一二日,或過三四日而始覺,則得病之日,無真正之日矣。以此不真正之日,而謂某日當得某經,某經當用某藥,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禍不旋踵。況運氣推算,假饒得真正之日,萬無是理耶。予故曰:運氣不可適從也。
繆希雍《本草經疏》曰:原夫五運六氣之說,其起於漢魏之後乎。何者?張仲景漢末人也,其書不載也,華元化三國人也,其書亦不載也。前之則越人無其文,後之叔和鮮其說。予是以知其為後世所撰,無益於治療,而有誤乎來學,學人宜深辨之。予見今之醫師,學無原本,不明所自,侈口而談,莫不動雲五運六氣,將以施之治病。譬之指算法之精微,謂事物之實有,豈不誤哉。殊不知五運六氣者,虛位也,歲有是氣至則算,無是氣至則不算,既無其氣,焉得有其藥乎。
何夢瑤《醫碥》曰:運氣之說,拘牽不通,固為有識者所不信。然其大指在詳舉六氣,有許多變幻,寒中有熱,熱中有寒,邪正交錯,蕃變紛紛,莫可紀極。一以明人之病源,一以例人之病情耳。明人之病源者,言人感六氣而生病,欲人細推所感之氣,其中有無夾雜他氣,當兼治也。例人之病情者,天地之氣,變幻無定,則人身之氣,亦變幻無定。而病情不可以一律拘也,如冬月固屬寒氣司令,然亦有客熱加臨,故冬亦有溫時,所謂非時之暖也。人於冬月,病外感,則未知為感寒而病歟,抑感非時之溫而病歟,是其源所當察也。寒氣在上,則陽伏地中,故土上凜烈,而井泉溫暖。以驗人身,則外感於寒,則內鬱為熱也,是其情之有可例也。此言運氣者之大指,取其大者,略其煩碎,棄其紕繆,而實物理驗於人身,是在善讀書者耳。
徐靈胎《醫學源流論》邪說之外,有欺人之學,有耳食之學。何謂欺空之學?好為高談奇論,以駭人聽聞;或剿襲前人之語,以示淵博,彼亦自知其為全然不解,但量他人亦莫這能深考也。此為欺人之學。
何謂耳食之學?或竊聽他人之說,或偶閱先古之書,略記數語,自信為已得其秘,大言不慚,以此動眾,所謂道聽途說是也。如近人所談司天運氣之類是也。彼所謂司天運氣者,以為何氣司天,則是年民當何病。假如厥陰司天,風氣主之,則是年之病,皆當作風治。此等議論,所謂耳食也。蓋司天運氣之說,黃帝不過言天人相應之理如此,其應驗先候於脈。……總之,見病治病,如風淫於內,則治以辛涼,六氣皆有簡便易守之法。又雲∶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無問其數,以平為期。何等劃一。凡運氣之道,言其深者,聖人有所不能知;及施之實用,則平正通達,人人易曉。但不若今之醫者所云,何氣司天,則生何病,正與《內經》圓機活法相背耳。
隨著五運六氣學說的興起,日幹支五運六氣學說也漸漸的進入大家的視野。現代研究傷寒鈐法的大家有:
1、廣東中醫院博士吳新明有文章:《優化改造《傷寒鈐法》建立健全針法體系》,並在某學術會議上進行分享。
2、新浪名博:假如明天來臨,yongbin是其天機論壇網名。雖然假如明天來臨先生不從事醫學臨床工作,但是自2016年04月30日---2016年06月13日期間,陸續在其新浪博客發表《傷寒鈐法正名》系列文章28篇,並在中醫許多重大基礎理論研究上做了很多有益工作。且無私的面向廣大中醫愛好者分享自己的成果。在此,謹向假如明天來臨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3、新浪名博:如意明月,路輝先生,博士畢業。出版有《無極之境》等書籍,創甲子書院。先生藥學專業博士。2013年10月14日在其新浪博客發表文章:研究仲景《傷寒論》的一種思路傷寒鈐法解密兩篇。
4、新浪名博:先賢追尋者先生。利用過去名醫醫案對照《傷寒鈐法》進行了考證工作。對《傷寒鈐法》的臨床準確率做了對比。率先提出了:「應該為傷寒鈐法正名」的呼喚。
5、新浪名博:象數中醫,也非常關注傷寒鈐法,其博文也有數篇關於《傷寒鈐法》,可惜目前此博已關。
6、 「青山挨星」網名(天機論壇上):該朋友正在嘗試著做《傷寒鈐法》應用軟體的開發和研究工作。並有一篇文章:《傷寒鈐法起例方法之考證》發表在天機論壇。
7、泰安王相鈞:經多年研究傷寒鈐法,參照傷寒鈐法各版本之間的異同,在傷寒鈐法原有構架基礎上,進行了部分改良。於2018年5月出版發行天行醫教一書,系傷寒鈐法專著,並錄有傷寒鈐法六病醫案。否定不結合四診,而單獨應用醫算而進行處方。認為傷寒鈐法是輔助中醫師診療的一種醫算方術,是1800年來對傷寒論的唯一正解。傷寒論是依據日幹支五運六氣學說而展開的辯證論治的方書。
8、目前還有一位傷寒鈐法實踐者,是用病人出生的日幹支和發病日幹支來推演疾病。
傷寒鈐法各版本之間關於起例方法和汗瘥棺墓法及傷寒鈐法條文,都不盡相同。《傷寒鈐法》起例方法中的幾個難點問題說明一下:
1、經鈐法推演出六氣辨病結果後,再取證時,各版本方法不一致。薛氏醫案載《傷寒鈐法》中的運算方法是:以病人生年天幹加於司人上,順數至司天所得幹,為六氣辨病歸證之號,這種方法的鈐法要素為1病人出生年幹支(六十甲子)2發病日(十二地支);而《普濟方》《素問圖括定局立成》《運氣掌訣錄》所載運算方法是:以病日天幹加於病人屬相上,順數至司天所得幹,為六氣辨病歸證之號,這種方法的鈐法要素為1病人出生年支(十二屬相)2發病日(六十甲子)。這兩種方法得出的結論不同。是初學傷寒鈐法者的一個難點。經過認真研究實踐,破解了這一難題,應該以《普濟方》、《素問圖括定局立成》、《運氣掌訣錄》所載運算方法為確。
2、按照上述版本所述《傷寒鈐法》起例方法,太陽病、少陰病篇無法取到陰乾條文;陽明病、厥陰病篇無法取到陽幹條文。
3、卯日發太陽病,一說為下太陽坎字號,一說為痙溼暍病。此兩者取證重疊。令學人無法取捨。
4、上太陽月字號只有六證,尚餘四證;中太陽破字號只有六證,尚餘四證;下太陽坎字號只有九證,尚餘一證;陽明病水字號只有四證,尚餘六證;少陰病地字號只有三證,尚餘七證;厥陰病坤字號只有九證,尚餘一證;勞復病只有六證,尚餘四證;霍亂病只有六證,尚餘四證;痙病只有五證,尚餘五證;溼病只有六證,尚餘四證等。以上所述的這些餘證是傷寒鈐法起例的難點。各版本對此問題的說明不一致。
5、有些案例經過《傷寒鈐法》六氣辨病推演後,得到所對應《傷寒論》條文及所載方劑與病人實際病情不能相符。此時需要推演五運辯證。這種情形在《傷寒鈐法》的臨床實踐中非常常見。如《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中記載:「師曰:子知六氣,不知五運,未盡其道。」根據五運辨證的推演結果及結合病情色脈,來判斷病情屬於傷風?傷暑?傷燥?抑或是溫病?熱病?溼病?寒病?有的需要用到臟腑虛實辨證法來判斷病情。
天機論壇名為「青山挨星」的網友曾作:《傷寒鈐法起例方法之考證》一文發表在天機論壇上,講述了他的疑惑。在此向他這種努力探索求真的精神表示敬意。全文如下:
「傷寒分三派,經方、氣化與鈐法,考仲景序言,傷寒當尚方術,本於內經諸經。而今基於五運六氣、幹支曆法的鈐法,有普濟方、馬完素、指掌錄三份主要資料,觀其起例方法,有不妥之處:1、舉的例子有矛盾,比如暍共3證,舉例為7證:假如庚午生人,戊戌日得病,戌屬火支,前進三辰到子,卻將庚午二字,順數到戌,見庚辰,即太陽暍症第七病也,白虎湯主之。這點可能是用法未寫完整,比如將7取3的餘數為1,未嘗可知,然缺醫學依據。2、鈐法共237證,但按其記載的運算規則,很多證(超過120證)不可能出現,比如坎字號9證被痓、溼證所覆蓋,兩者只能取其一,邏輯上相互覆蓋;日字、月字只能出現8證(一半),中太陽、下太陽也只能出現一半,還有木火等諸證無法出現或出現不全。如果傷寒流於經方、方證,必然會使中醫走向經驗學,從而失去準確率、增加主觀性,探索真正的傷寒鈐法之路尚漫長。」
以上例舉了傷寒鈐法的來源,歷代支持使用傷寒鈐法的醫家觀點,反對傷寒鈐法的觀點,當代研究傷寒鈐法的人物及觀點,以及傷寒鈐法研究的難點問題所在。
傷寒鈐法是一種特殊的中醫診療方法。在歷代名醫的口碑中褒貶不一,在歷代傳承文獻中多有錯簡之處,需要進行不斷地修正改良,才能真正用於臨床實踐,造福於病患。鑑於傷寒鈐法在目前少有人知,故發此文,以便使更多的人了解傷寒鈐法的本末原委。期待更多的人參與到傷寒鈐法的修正改良工作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