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很多的機構培訓張仲景的經方。有的搞的是速成。很多 的學生就是這樣學成的傷寒論。2到3天就變成一個傷寒論高手。很是讓人瞠目結舌。你看現在的很多的機構也是這樣。比如育嬰,減肥,美容。也許是符合了現代人的口味。這類的機構在培訓時加入了很多的營銷理念在裡面。這樣出來的中醫能好嗎?我一直認為好的東西還是應該被少數人掌握。中醫要有悟性,是時間的沉澱。三兩天就會了,除非你是天才。
我看了一篇文章,他說的很有道理:《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擔當的是指導初學者診病、用藥、處方的任務。用現在的話說,《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屬於那個時代的臨床學科。 在當今中醫臨床學科已經逐漸分化的情況下,《傷寒論》已經不再是臨床學科了。近20年來,把《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放在一起稱之為「臨床基礎學科」,這只是某些人一廂情願地仿照西醫的學科課程模式,是閉門造車的產物。於是臨床上就出現了一些不倫不類的醫生。很好笑的,內行人一看就知道,我曾經看過一個市醫院的中醫看病,中醫的理論很好,卻是西醫的看法,這也可能是因為體制的問題吧!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本身是一本書,後來分成是二本書, 《傷寒論》具有典範性、權威性,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最能表現中醫學術精髓的一部典藉,它是歷史文化寶藏。古今中外,每一個領域,不論是哲學、科學還是文化、藝術、宗教,都以擁有自己的經典而驕傲。 後人要當張仲景的徒弟,已經不可能耳提面命了,只能從仲景書中求索。由於中醫臨床學科日漸分化和傳統文化知識的斷層,所以今人學習《傷寒論》已經不再局限在具體的一病一證一方了,而是更突顯在醫學思想的薰陶、思維方法的培育、診療思路的訓練,形象地說就是跨越時空做張仲景的徒弟。
我們應該重視中醫思維方法的訓練,從較淺層面上可以模仿仲景的方法和用藥,在模仿中學習、提高;從較深層面上,是怎樣凝練、升華自己提出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症治之」的醫學思想和在整體觀指導下的辨證思路。 經典是示範的,經典是永恆的。但是,經典難讀。 儘管業內的人士都在說著《傷寒論》,但是未必都認真地讀過和讀懂《傷寒論》。 《傷寒論》是經典,《傷寒論》難讀。
因為《傷寒論》難讀,所以即使學習過的人,未必能成為高明的中醫生,而不學習的人,則肯定高明不了。 學習張仲景的學問,這就要首先掌握讀懂的方法。只有真正讀懂了,才能知道裡面都講了些什麼道理。如果不掌握讀懂它的正確方法,那麼,只能是誤讀、曲解。我們常常說的《傷寒論》疑難問題,其實多數問題卻並不是來自《傷寒論》本身,而是由於後世一代一代注家,其中也包括今人在內,往往不加證明地、「大膽地」把自己的臆測作為「獨到的見解」或「研究的新成果」而強加給張仲景。於是形成了一代一代人不是在研究《傷寒論》,而是在研究後世注家們「見解」的現象。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需要發揚,更需要傳承!我們需要努力,不需要華而不實的東西,我們要不斷的實踐,去驗證張仲景的理論。把傷寒論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