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需要發揚,更需要傳承

2021-01-07 鄺軍偉

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很多的機構培訓張仲景的經方。有的搞的是速成。很多 的學生就是這樣學成的傷寒論。2到3天就變成一個傷寒論高手。很是讓人瞠目結舌。你看現在的很多的機構也是這樣。比如育嬰,減肥,美容。也許是符合了現代人的口味。這類的機構在培訓時加入了很多的營銷理念在裡面。這樣出來的中醫能好嗎?我一直認為好的東西還是應該被少數人掌握。中醫要有悟性,是時間的沉澱。三兩天就會了,除非你是天才。

我看了一篇文章,他說的很有道理:《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擔當的是指導初學者診病、用藥、處方的任務。用現在的話說,《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屬於那個時代的臨床學科。 在當今中醫臨床學科已經逐漸分化的情況下,《傷寒論》已經不再是臨床學科了。近20年來,把《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放在一起稱之為「臨床基礎學科」,這只是某些人一廂情願地仿照西醫的學科課程模式,是閉門造車的產物。於是臨床上就出現了一些不倫不類的醫生。很好笑的,內行人一看就知道,我曾經看過一個市醫院的中醫看病,中醫的理論很好,卻是西醫的看法,這也可能是因為體制的問題吧!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本身是一本書,後來分成是二本書, 《傷寒論》具有典範性、權威性,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最能表現中醫學術精髓的一部典藉,它是歷史文化寶藏。古今中外,每一個領域,不論是哲學、科學還是文化、藝術、宗教,都以擁有自己的經典而驕傲。 後人要當張仲景的徒弟,已經不可能耳提面命了,只能從仲景書中求索。由於中醫臨床學科日漸分化和傳統文化知識的斷層,所以今人學習《傷寒論》已經不再局限在具體的一病一證一方了,而是更突顯在醫學思想的薰陶、思維方法的培育、診療思路的訓練,形象地說就是跨越時空做張仲景的徒弟。

我們應該重視中醫思維方法的訓練,從較淺層面上可以模仿仲景的方法和用藥,在模仿中學習、提高;從較深層面上,是怎樣凝練、升華自己提出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症治之」的醫學思想和在整體觀指導下的辨證思路。 經典是示範的,經典是永恆的。但是,經典難讀。 儘管業內的人士都在說著《傷寒論》,但是未必都認真地讀過和讀懂《傷寒論》。 《傷寒論》是經典,《傷寒論》難讀。

因為《傷寒論》難讀,所以即使學習過的人,未必能成為高明的中醫生,而不學習的人,則肯定高明不了。 學習張仲景的學問,這就要首先掌握讀懂的方法。只有真正讀懂了,才能知道裡面都講了些什麼道理。如果不掌握讀懂它的正確方法,那麼,只能是誤讀、曲解。我們常常說的《傷寒論》疑難問題,其實多數問題卻並不是來自《傷寒論》本身,而是由於後世一代一代注家,其中也包括今人在內,往往不加證明地、「大膽地」把自己的臆測作為「獨到的見解」或「研究的新成果」而強加給張仲景。於是形成了一代一代人不是在研究《傷寒論》,而是在研究後世注家們「見解」的現象。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需要發揚,更需要傳承!我們需要努力,不需要華而不實的東西,我們要不斷的實踐,去驗證張仲景的理論。把傷寒論返璞歸真!

相關焦點

  • 宋柏杉:中醫人為什麼要學習《金匱要略》?
    宋老師用了兩講的篇幅,闡釋了他之所以選擇《金匱要略》來講的原因,和他計劃怎樣講這部經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於中醫人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宋老師以自己超凡的悟性和廣博的知識、以及大量的臨床經驗,嘗試著為我們揭開經典的神秘面紗,有什麼比這個更值得期待的呢?(編輯/王超)
  •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遇秋認為,不重要,起碼沒有想像中重要。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至南北朝時,在梁·阮孝緒著《七錄》時,還是將醫書分為醫經八種、經方一百四十種;民國時的文獻學家楊紹伊,也曾提出:《內經》屬於岐黃學派,《傷寒論》屬於農尹學派。可見在漢唐之際,中醫是醫經家與經方家相互爭鳴的時期。其中醫經學派即岐黃學派,就是傳承到現在的中醫針灸學。
  • 《金匱要略》第八、九篇深度總結∣360°金匱背誦內部資料營
    第二次『360°金匱背誦訓練營•條文討論會』的主題是對《金匱要略》中奔豚氣病和胸痺心痛短氣病的條文及方證進行梳理和整理,希望學員們對條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神志病治療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神志病治療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 張仲景《金匱要略》論脾胃病的診治與方劑、中藥的註解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另外一篇不朽的經典著作,也可以看做是《傷寒論》的雜病續集。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症為主,兼有外科、婦科及卒死急救、飲食禁忌等內容,是非常實用的一本醫學專著。《金匱要略》卷上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節選)漢·張仲景問(黃帝)曰:上工(大醫)治未病,何也?師(岐伯)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 《金匱要略》建中湯
    《金匱要略心典》云:「是方甘與辛和而生陽,酸得甘助而生陰,陰陽相生,中氣自立,是故求陰陽之合者,必於中氣,求中氣之立,必以建中也。」桂枝辛溫通陽,芍藥酸甘斂陰,調和營衛。生薑辛溫發散,大棗甘溫補虛,宣通營衛。甘草、膠飴甘以緩急,補和營衛。營衛調和,陰平陽秘,臟腑功能正常,則諸虛恢復也。其功能溫中補虛,緩急止痛。大建中湯。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 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10
    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05【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10】也許你不愛讀書,但是你至少不會否定讀書。
  • 1.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金匱要略|傷寒霍亂篇
    跟隨倪海廈老師一起,每天學習《金匱要略》,想要成為名醫,必須熟讀傷寒經方。學習貴在堅持,希望大家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所收穫。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古籍】金匱玉函經二注
    趙氏註解張仲景《金匱要略》為《金匱方論衍義》,周氏於《金匱》諸家註疏中最為推崇趙注,認為「獨趙以德先生《衍義》理明學博,意周慮審,本軒岐諸論相為映照,合體用應變互為參酌,庶幾大道之明也。」因《衍義》未有梓本,且抄本流傳甚少,又多遺編缺注,故周氏為其補缺加注。周氏注釋的學術指導思想,誠如他在自序中所說:「事不師古,其法不立;師古而不師聖人,其理不精。」此論體現了周氏尊古崇聖的傾向。
  • 經方探源:太陽傷寒主證主方
    【條文輯錄】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傷寒論》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傷寒論》35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 【傷寒論】第214條,【每日醫案】高血壓眩暈,【金匱要略】第十章第18條,【方劑歌訣】理血劑,【古詩詞】萬木春.
    關注↗「傷寒論論傷寒」,遇見健康生活。不讀傷寒不知辯證;不讀金匱不知病源。
  • 金匱誦讀44丨牡瘧
    I導讀:2018年,中醫書友會舉辦了第一次經典誦讀——《傷寒誦讀
  • 《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原文朗誦+解讀】
    I導讀:2018年,中醫書友會每周兩期《傷寒誦讀
  • 金匱誦讀42丨癉瘧
    I導讀:2018年,中醫書友會舉辦了第一次經典誦讀——《傷寒誦讀
  • 金匱誦讀18丨痓病3
    I導讀:2018年,中醫書友會舉辦了第一次經典誦讀——《傷寒誦讀
  • 金匱誦讀84丨大黃附子湯
    I導讀:2018年,中醫書友會舉辦了第一次經典誦讀——《傷寒誦讀
  • 金匱誦讀122丨白頭翁湯
    I導讀:2018年,中醫書友會舉辦了第一次經典誦讀——《傷寒誦讀
  • 金匱誦讀43丨溫瘧
    I導讀:2018年,中醫書友會舉辦了第一次經典誦讀——《傷寒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