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第八、九篇深度總結∣360°金匱背誦內部資料營

2021-03-04 青竹醫社

第二次『360°金匱背誦訓練營•條文討論會』的主題是對《金匱要略》中奔豚氣病和胸痺心痛短氣病的條文及方證進行梳理和整理,希望學員們對條文的理解更加深刻,提倡將理解融入到條文背誦中,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吧!

本篇所講的奔豚氣,屬於氣病,平時並無積塊,發作時氣從少腹突然上衝咽喉,有如江豚和小豬奔跑之狀,發作欲死,復還止為其特點。

根據仲景條文的描述,我們可知,奔豚氣病發作的症狀有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上衝胸」,「從小腹上至心」等症狀。

 

發病時起於下,時而氣降,復還於下,則衝氣平,而上衝止,則如常人,如條文中所言的「復還止」。

 

奔豚病的成因,多由情緒刺激所引起,病位主要在肝腎,其致病之因,驚傷於心,恐傷於腎,心腎不調,致使腎氣妄動,隨衝脈上衝所形成。

條文: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這是關於肝鬱化熱奔豚的證治,是因在於肝氣橫逆,膽火上升,故氣上衝胸而兼腹痛。往來寒熱,是少陽證,少陽膽與肝互為表裡,肝熱氣逆,氣逆火升,其氣通於少陽,此為肝熱氣逆之熱氣奔豚。本方即四物湯去生地,加黃芩、生葛、甘李根皮、半夏、生薑、甘草組成。方中當歸、川芎、芍藥、甘草養血調肝而緩肝之急,半夏、生薑降逆氣而散邪氣,黃芩、生葛、甘李根皮清肝膽鬱熱而生津下氣,不治腎而重在調肝,不在散外邪而重在清肝熱。

 

《長沙藥解》中談到李根皮:"入足厥陰肝經。"並能"下肝氣之奔衝,清風木之鬱熱。"

 

《外臺秘要》治奔豚有13方,其中運用李根皮者8方,可見此藥對奔豚有特殊效果,值得我們重視。

 

這條為肝鬱化熱奔豚,接下來就是寒氣奔豚,桂枝加桂湯治療本條論述誤汗後陽虛寒逆奔豚。

條文: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氣從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方藥:桂枝、芍藥、甘草(炙)、生薑、大棗

 

誤汗後本就陽虛發汗後,燒針令其汗,衛陽更傷,寒邪從針處入侵,外寒引動內寒,寒氣妄動,所以必發奔豚。有氣從少腹上衝至心之主症,此乃腎水陰邪,上凌心陽之象。

 

關於「桂」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桂枝,振奮心陽,降逆平衝;一說加肉桂,溫腎納氣。具體用法可根據臨床疾病病機、症狀的不同,靈活運用。

本條文也見《傷寒論》太陽病篇,所不同者,此處多「發汗後」三字,氣從少腹上至心之「至」字,《傷寒論》是「衝」字,少「主之」,多「加桂二兩也」。其意義基本相同。方中桂枝湯溫調脾胃,以祛太陽之邪,加桂以平奔豚之氣。

條文: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這是水飲妄動將要發奔豚,發汗後,心陽受傷,心陽不足以下制腎水,腎水之氣妄動,故臍下悸動。臍下為腎氣之發源地,由於腎水之氣乘虛而動,所以臍下先悸。此為水飲凌心,將發奔豚之先兆,所以要以化氣利水之法。

 

方藥:茯苓、甘草(炙)、大棗、桂枝

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方中桂枝既溫陽化氣於下,且通心陽於上;茯苓健脾而利水,甘草、大棗培土以制水。有學者認為:既可助少陰之陽氣,又可化太陽之水氣,少陰之陽氣化,太陽之水氣消,臍下之悸亦可消。

 

在方劑的煎煮法中,文中指出,先煮茯苓,是因茯苓性味甘淡,久煎既取其質,又取其味,伐水飲之功更強。

甘瀾水的功用,歷史注家常有三種看法:徐忠可認為「取其急下之勢也」;程雲來認為「揚之無力,全無水性,取其不助腎邪也」;尤在涇認為「揚之令輕,使其不益腎邪也」。

 

桂枝加桂湯證和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均有出現,兩書中出現兩方證其意義在於:《傷寒論》中是作為太陽病誤汗後的兩種變證而編入,《金匱要略》中是作為奔豚氣病的兩種證型而編入,可與奔豚湯證相鑑別,並使得奔豚氣病篇的內容更加完整。

本篇主要講了胸痺和心痛兩種病證,並以胸痺為主。胸痺與心痛,可互為影響,而短氣是胸痺病變中的兼症,並非單獨為一病證,所以條文中涉及很少。

 

胸痺既是一個病名,又是該病病位與病機的概括,常以以胸中痞悶,或胸膺部疼痛為主,或兼有喘息咳唾、短氣等症狀。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

 

心痛多以心痛連及背部,或波及於心,相互牽引為其特徵。

人體的陰陽貴在於平衡,太過和不及都會致病。我們在診脈時,脈象表現的太過與不及,也代表著邪盛與正虛。

 

條文舉出胸痺、心痛之「陽微陰弦」脈象,是太過與不及的具體表現。

 

「陽微」是上焦陽氣不足、胸陽不振,「陰弦」是陰寒邪盛、痰飲內停。

 

「陽微」與「陰弦」並見,說明胸痺、心痛的病機是上焦陽虛,陰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的意思是,上焦陽虛,氣機阻滯,和下焦陰寒過盛,是胸痺、心痛病因病機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如果下焦陰寒雖盛,而胸陽不虛,或胸中氣機調達,則胸痺亦不能形成。正如後文所說,「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二者缺一不可。

關於陽微陰弦之「陰陽」的認識,歷代中醫大家意見有所爭鳴,歸納起來有三種:1、認為是脈浮為陽,脈沉為陰;2、認為是右脈為陽,左脈為陰;3、認為是寸脈為陽,尺脈為陰。每一種解釋都有其道理,我們通過條文認識到胸痺心痛的病機才是最重要的。

栝樓薤白白酒湯證,治療胸痺病機屬於胸陽不振,陰邪阻滯。

 

方中栝樓苦寒滑利,豁痰寬胸;薤白辛溫,通陽散結,因《靈樞·五味》篇有「心病宜食薤」之說;白酒功善通陽,可助藥勢。

 

方中的白酒,目前尚有爭論。《金匱要略語譯》謂:「米酒初熟的稱為白酒。」目前可用黃酒或各種白酒代之,皆有溫通陽氣的功用。有的學者認為用高粱酒、紹興酒、米醋等,此在於各地習慣,各有師承之不同。胡老則認為煎服時「臨床善飲者可以白酒煎之,不善飲者可以用黃酒代替,亦可但以水煎,不必強求」,需要體諒患者服藥苦衷。

 

栝樓薤白半夏湯證,治療胸痺痰飲壅盛重證,是在栝樓薤白白酒湯基礎上加半夏以逐痰飲。

 

條文中胸痺而不得平臥,較上條「喘息咳唾」為重;「心痛徹背」較上條「胸背痛」多一個「徹」字,說明胸背痛之勢加劇。

 

枳實薤白桂枝湯證人參湯證出現在同一條文中,是治療胸痺氣逆痞結之證,在治療時應辨胸痺本虛標實孰輕孰重的不同,方藥的選擇也會不同。

 

寒痰氣滯,偏於實者以枳實薤白桂枝湯祛邪為先;中焦陽虛,寒凝氣滯,偏於虛者,以人參湯扶正為急。

因此胸痺的虛實異治很重要,這體現了仲景辨證論治的思想。

 

我們再來看看人參湯的組方,人參、甘草、乾薑、白朮各三兩,和《傷寒論》理中湯的藥物組成一樣,有溫中散寒,益氣健脾的功效。人參湯治療中焦虛寒,因氣虛致寒凝氣滯的胸痺,症狀可見:喘息咳喘、短氣、胸滿等。而理中湯主治太陰脾虛寒溼證,症狀可見:腹滿嘔吐、時腹自痛、自利不渴等。由於兩者病機基本相同,所以方藥相同,這屬於中醫異病同治的治病思想。

 

茯苓杏仁甘草湯證橘枳薑湯證,均可治療胸痺輕證。

 

條文曰「氣塞」,可知此證以胸中氣塞、短氣為特點。

 

氣塞、短氣雖同由飲阻氣滯所致,但在病情上有偏於飲邪與偏於氣滯的差異。

 

飲邪偏盛者,治宜宣肺化飲,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湯;氣滯偏重者,治宜行氣散結,方用橘枳薑湯。

薏苡仁附子散證,適合胸痺急性發作的救治。

 

條文曰「急」字,表明此方適用於胸痺之重證、急證。

 

「緩急」,歷來注家有不同見解:有的認為是指胸痺心痛時發時止、時緩時急者;有的認為是指四肢筋脈拘急者;有的認為「緩」字意為「緩解」,指治法。

 

另外,本方屬於溫熱之劑,附子用量多,辯證需要明確陽虛寒凝者方可運用。

 

桂枝生薑枳實湯證,治療病邪上逆、阻痺心胸,寒飲上逆心痛。

 

條文曰「心中痞」,程林注曰:「心中痞,即胸痺也。」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心胃未分,一般心下多指胃而言,心中多指心臟而論。胃絡通於心,故二者常互為影響,相互混稱。

 

方中桂枝溫通心陽以化氣,消陰寒凝結之邪;生薑宣陽散飲,振奮羶中之陽;枳實導滯而消痞氣,陽氣化,寒氣散,氣血流通,通則不痛。

本方與橘枳薑湯相似,僅一味藥有差別。桂枝生薑枳實湯以桂枝替橘皮,加強通陽降逆之力;橘枳薑湯以橘皮配生薑、枳實,專於理氣散結。橘枳薑湯以胸中氣塞為甚,桂枝生薑枳實湯以氣逆心懸痛為重。從這裡可以看出仲景的組方精簡且準確,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烏頭赤石脂丸證,治療胸陽虛極,陰寒直犯心胸,陰寒痼結心痛的證治。本條文心痛的特點是心痛甚劇,徹及後背,痛無休止。方中烏、附、椒、姜乃大辛大熱之品,協同使用,逐寒止痛之力強;佐以赤石脂,取其固澀之性收斂陽氣,以防辛熱之品溫散太過;以蜜為丸,既可解烏、附之毒,又可緩烏、附辛熱之性。

 

此藥力峻,宜先小量而緩攻,首次服小量,方後注說「不知,稍加服」,表明服藥需要極其謹慎。本方也不宜久服,過用容易耗傷氣陰。

 

此條為陽虛寒凝的心痛證治。陰寒之邪,上逆陽位,幹及胸背經俞,阻礙氣血運行,內幹於心,其氣應於背俞,故心痛徹背;陰寒幹及背俞,其氣向內走,故背痛徹心。其主要病理,正如《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濇),脈泣則血虛(瘀),血虛(瘀)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此陰寒凝結之心痛證,故用溫陽散寒之法治之。

▼御用客服

▼版權申明

本文節選自《金匱要略「十三五」教材》、《王庭富金匱要略指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戳   閱讀原文  參與投稿

  10萬稿酬  等你來拿                                        

  覺得好看,請點擊「在看」▼ 

相關焦點

  • 宋柏杉:中醫人為什麼要學習《金匱要略》?
    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一十六卷。那麼我們今天見到的《傷寒論》是十卷二十二篇,二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也有說一百一十三方的,因為有個禹餘糧丸有方名無方藥),那麼其他六卷到哪裡去了呢?其他六卷又寫的什麼內容呢?
  • 《金匱要略》建中湯
    《金匱要略心典》云:「是方甘與辛和而生陽,酸得甘助而生陰,陰陽相生,中氣自立,是故求陰陽之合者,必於中氣,求中氣之立,必以建中也。」桂枝辛溫通陽,芍藥酸甘斂陰,調和營衛。生薑辛溫發散,大棗甘溫補虛,宣通營衛。甘草、膠飴甘以緩急,補和營衛。營衛調和,陰平陽秘,臟腑功能正常,則諸虛恢復也。其功能溫中補虛,緩急止痛。大建中湯。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 《金匱要略》補法重在補脾腎,一起探討「八味腎氣丸」!
    《金匱要略》中對於補法的運用,重在脾腎,這是因為腎為先天之本,是真陰真陽所寄之處,先天之本,是氣血津液精髓營衛生化之源,故補脾補腎是補法中的重要環節。 補脾胃 《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篇第十三條:「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幹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 金匱誦讀48丨風引湯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三)天道乾健而坤靜順,人道亦應之,氣健而血順也。
  •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需要發揚,更需要傳承
    我看了一篇文章,他說的很有道理:《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擔當的是指導初學者診病、用藥、處方的任務。用現在的話說,《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屬於那個時代的臨床學科。 在當今中醫臨床學科已經逐漸分化的情況下,《傷寒論》已經不再是臨床學科了。近20年來,把《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放在一起稱之為「臨床基礎學科」,這只是某些人一廂情願地仿照西醫的學科課程模式,是閉門造車的產物。
  • 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10
    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05【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10】也許你不愛讀書,但是你至少不會否定讀書。
  • 《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原文朗誦+解讀】
    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也是每周兩期,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第九篇: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金匱誦讀77丨栝樓薤白白酒湯金匱誦讀78丨胸痺、心梗金匱誦讀79丨茯苓杏仁甘草湯金匱誦讀80丨心中痞、心痛
  • 金匱誦讀42丨癉瘧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三)此即節略《內經》肺素有熱,而偶受風寒,內藏於心
  •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神志病治療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神志病治療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 【古籍】金匱玉函經二注
    趙氏註解張仲景《金匱要略》為《金匱方論衍義》,周氏於《金匱》諸家註疏中最為推崇趙注,認為「獨趙以德先生《衍義》理明學博,意周慮審,本軒岐諸論相為映照,合體用應變互為參酌,庶幾大道之明也。」因《衍義》未有梓本,且抄本流傳甚少,又多遺編缺注,故周氏為其補缺加注。周氏注釋的學術指導思想,誠如他在自序中所說:「事不師古,其法不立;師古而不師聖人,其理不精。」此論體現了周氏尊古崇聖的傾向。
  • 金匱要略——桂枝加黃芪湯
    【作用功效】調和營衛,益氣除溼。【方解】桂枝湯解肌發汗,散溼消腫,調和營衛;溼阻營衛,衛氣鬱遏,故加黃芪二兩助衛固表,使水溼得散而表氣不傷。【選注】《眾既玉函經二注》,「黃汗病由陰陽水火不既濟,陰陽者,榮衛之主,榮衛者,陰陽之用,陰陽不既濟,而榮衛亦不循行上下,陽火獨壅於上為黃汗,陰水獨積於下致兩脛冷。
  • 金匱誦讀55丨過食五味則傷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八)《內經》云:味過於酸,肝氣以津;味過於鹹,大骨氣勞。
  • 金匱誦讀38丨赤小豆當歸散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十三)凡脈數則發熱而煩,此熱在血,不在榮衛,故不發熱,但微煩爾。汗出者,以血病不與衛和。
  • 金匱誦讀44丨牡瘧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五)心者,牡髒也,邪在心而成瘧,故曰牡瘧。何以言之?心肺居上,陽也,而心乃陽中之陽,今邪氣結伏心下,則心虛。
  • 金匱誦讀22丨剛痙大承氣湯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此傳陽明風熱之深者也。成無己謂:傷寒症,以陽明入腑,腹滿者下之;而胸滿者未深入,猶帶表邪,所鬱陽氣不宣故爾,非汗即吐。
  • 《金匱要略》:張仲景的一方,不但可去腹水,也可改善腎功能
    越婢湯載於《金匱要略》中,「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汗自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其由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組成。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越婢湯可宣肺洩熱,散水消腫。《金匱發微》說「惟身重則病在肌肉,一身悉腫則病在皮毛」。身重,是隱性水腫,肉眼不見,壓之不顯。一身悉腫則是明顯的水腫。
  • 金匱誦讀89丨麻子仁丸、腎著湯
    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每周兩期,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金匱要略》(十三)風氣中脾,外淫肌肉,為翕翕發熱;內亂心意,為形如醉人也;脾脈入腹而其合肉,腹中煩重,邪勝而正不用也;皮目而短氣,風淫於外而氣阻於中也。
  • 張仲景《金匱要略》論脾胃病的診治與方劑、中藥的註解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另外一篇不朽的經典著作,也可以看做是《傷寒論》的雜病續集。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症為主,兼有外科、婦科及卒死急救、飲食禁忌等內容,是非常實用的一本醫學專著。《金匱要略》卷上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節選)漢·張仲景問(黃帝)曰:上工(大醫)治未病,何也?師(岐伯)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 《金匱要略》:對於「五勞極虛」之證,張仲景的一方最為適用
    大黃蟄蟲丸是張仲景《金匱要略·虛勞血痺病篇》中的一個丸劑方子,縱觀虛勞血痺病篇中的代表方劑,補肝潤燥的天雄散,扶脾熄風的薯蕷丸,補腎納氣的腎氣丸,助肺催眠的酸棗仁湯,今天我們主要分析大黃蟄蟲丸能夠治療哪一類的疾病,以便在臨床中加以使用。
  • 金匱誦讀43丨溫瘧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四)《內經》名溫瘧,亦有二:一者,謂先傷風,後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