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是張仲景另外一篇不朽的經典著作,也可以看做是《傷寒論》的雜病續集。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症為主,兼有外科、婦科及卒死急救、飲食禁忌等內容,是非常實用的一本醫學專著。
《金匱要略》卷上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節選)
漢·張仲景
問(黃帝)曰:上工(大醫)治未病,何也?
師(岐伯)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wàng,通「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一般醫生)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不實〗能(猶「而」,表示轉折。)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同「再」)用之。《經》(即《黃帝內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髒準此。夫人秉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指一輩子。),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復(通「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zhòng,人被邪氣擊中。)多死(楊倞注《荀子大略》:死,猶盡也。指邪氣消失。而非指人死。)。千般疢(chèn,疾患。)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觸犯)經絡,適(偶然)中(zhòng,擊中,指侵犯。)經絡,未流傳腑臟,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有節制)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遣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同「紋」)理也。
問曰:病患有氣色見(xiàn)於面部,願聞其說。
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不是因為時令等客觀原因出現微紅的面色),死;其目正園(同「圓」)者,痓(zhì,應為「痙」字。),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指長期滯留不行的水飲。中醫認為系因中焦脾胃陽虛、失於運化、津液凝滯所致。)。
師曰:病患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yīn yīn,不成語言的發聲。)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jiū jiū,細小的叫聲。)然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師曰:吸而微數(shuò,快。),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指「吐下」的治療方式)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wàng,同「旺」,指肝旺。)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同「返」)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
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通「亟」,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