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金匱要略》論脾胃病的診治與方劑、中藥的註解

2020-12-25 Truffer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另外一篇不朽的經典著作,也可以看做是《傷寒論》的雜病續集。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症為主,兼有外科、婦科及卒死急救、飲食禁忌等內容,是非常實用的一本醫學專著。

《金匱要略》卷上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節選)

漢·張仲景

問(黃帝)曰:上工(大醫)治未病,何也?

師(岐伯)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wàng,通「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一般醫生)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不實〗能(猶「而」,表示轉折。)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同「再」)用之。《經》(即《黃帝內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髒準此。夫人秉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指一輩子。),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復(通「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zhòng,人被邪氣擊中。)多死(楊倞注《荀子大略》:死,猶盡也。指邪氣消失。而非指人死。)。千般疢(chèn,疾患。)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觸犯)經絡,適(偶然)中(zhòng,擊中,指侵犯。)經絡,未流傳腑臟,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有節制)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遣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同「紋」)理也。

問曰:病患有氣色見(xiàn)於面部,願聞其說。

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不是因為時令等客觀原因出現微紅的面色),死;其目正園(同「圓」)者,痓(zhì,應為「痙」字。),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指長期滯留不行的水飲。中醫認為系因中焦脾胃陽虛、失於運化、津液凝滯所致。)。

師曰:病患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yīn yīn,不成語言的發聲。)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jiū jiū,細小的叫聲。)然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師曰:吸而微數(shuò,快。),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指「吐下」的治療方式)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wàng,同「旺」,指肝旺。)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同「返」)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

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通「亟」,急。)也。

相關焦點

  •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需要發揚,更需要傳承
    我看了一篇文章,他說的很有道理:《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擔當的是指導初學者診病、用藥、處方的任務。用現在的話說,《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屬於那個時代的臨床學科。 在當今中醫臨床學科已經逐漸分化的情況下,《傷寒論》已經不再是臨床學科了。近20年來,把《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放在一起稱之為「臨床基礎學科」,這只是某些人一廂情願地仿照西醫的學科課程模式,是閉門造車的產物。
  • 宋柏杉:中醫人為什麼要學習《金匱要略》?
    宋老師用了兩講的篇幅,闡釋了他之所以選擇《金匱要略》來講的原因,和他計劃怎樣講這部經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於中醫人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宋老師以自己超凡的悟性和廣博的知識、以及大量的臨床經驗,嘗試著為我們揭開經典的神秘面紗,有什麼比這個更值得期待的呢?(編輯/王超)
  • 《金匱要略》:張仲景的一方,可用杏仁代替麻黃以洩水腫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出自《金匱要略》,其原文說:「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症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痺,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其原方組成為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杏仁(去皮)各半升。
  • 《金匱要略》:對於「五勞極虛」之證,張仲景的一方最為適用
    大黃蟄蟲丸是張仲景《金匱要略·虛勞血痺病篇》中的一個丸劑方子,縱觀虛勞血痺病篇中的代表方劑,補肝潤燥的天雄散,扶脾熄風的薯蕷丸,補腎納氣的腎氣丸,助肺催眠的酸棗仁湯,今天我們主要分析大黃蟄蟲丸能夠治療哪一類的疾病,以便在臨床中加以使用。
  •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遇秋認為,不重要,起碼沒有想像中重要。
  • 《金匱要略》建中湯
    東漢張仲景所著之《金匾要略》,共載有3個建中湯,即小建中湯、大建中湯、黃芪建中湯。
  • 三黃片與金匱腎氣丸
    「三黃片」功效的古人論述   「三黃片」源於漢代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瀉心湯。方藥組成: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功效:瀉火解毒,化溼洩熱。   如何服用「金匱腎氣丸」   「金匱腎氣丸」同樣源於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
  • 一部偉大的中醫學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藥皆備、理論聯繫實際的中醫臨床著作。被認為是漢醫學之內科學經典,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醫家類。因為歷史因素,本書原貌不復可見,後世分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分別流通。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 張仲景的四個和解方劑: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傷寒論》原文記載7個或見之症,當隨症加減,可參考原書加減法。本方7味藥中,半夏、黃芩、人參、生薑、大棗俱在可去之例,惟不去柴胡、甘草,當知寒熱往來,全賴柴胡解外,甘草和中,故大柴胡湯雖用柴胡,去甘草,便另命名,不入加減法。熱入血室一證,《傷寒論》有4條條文加以論述,且重見於《金匱要略》。
  • 張仲景用細辛資料匯集淺言
    張仲景用細辛資料匯集淺言 張仲景著作《傷寒卒病論》,後世分為兩書《傷寒論》、《金匱要略
  • 【古籍】金匱玉函經二注
    趙氏註解張仲景《金匱要略》為《金匱方論衍義》,周氏於《金匱》諸家註疏中最為推崇趙注,認為「獨趙以德先生《衍義》理明學博,意周慮審,本軒岐諸論相為映照,合體用應變互為參酌,庶幾大道之明也。」因《衍義》未有梓本,且抄本流傳甚少,又多遺編缺注,故周氏為其補缺加注。周氏注釋的學術指導思想,誠如他在自序中所說:「事不師古,其法不立;師古而不師聖人,其理不精。」此論體現了周氏尊古崇聖的傾向。
  • 此方劑可化痰行水,是張仲景為「嘔吐,眩暈,心下悸動」而設
    小半夏加茯苓湯為化痰利飲的名方,此方劑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並治》,為溫化水飲的基礎方劑,是治療嘔飲的主方,此方劑是小半夏湯加茯苓,小半夏湯被稱為是嘔家的祖方,嘔家的聖方,可見此方劑在眾醫家心目中的位置。
  • 醫聖張仲景的一枚補腎祖方,很多人誤解它,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說到補腎,除了眾所周知的六味地黃丸外,還有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的腎氣丸腎丸是『金匱要略出現了5次,分別「腎丸」「八味腎気丸」「崔氏八味丸」的3個名稱中出現了,但後世醫學家腎丸的上若干改進,系列衍生了,人們因此治腎祖方法金舉案齊眉腎丸和奢華說到腎氣丸,這個方子是治療腎虛的,更詳細地說
  • 葉桂診治情志致脾胃病
    中醫學對情志致病的認識源遠流長, 始於《內經》, 確立於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明代張介賓首次將「情志」 並稱。清代葉桂《臨證指南醫案》 對因「七情」致脾胃病的病案記載言簡意賅, 切中肯綮,徵引廣博, 按語精當。據統計, 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明確提出因情志致脾胃病的醫案涉及4 卷, 10 病, 57例病案, 複診13 例次, 共70 例病案, 用藥103 味。
  • 論張仲景和解四方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熱入血室一證,《傷寒論》有4條條文加以論述,且重見於《金匱要略》。張仲景根據熱入血室的不同證候,而有刺期門、服用小柴胡湯及不藥自愈3種不同的方法。用小柴胡湯主治的僅限於「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亦即婦人經期感冒風邪,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才是小柴胡湯的主治證。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張仲景:最拿手的「養肝方」,沒事泡水喝,肝會很健康
    本文理論依據:《臨床仲景方劑學》、《金匱要略》、《中華本草》《千金方》!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雲中君)。中醫在我國已經有著5000多年歷史了,在這千百年間,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奇人異士」,華佗、孫思邈、葉天士、張仲景等都是中醫的佼佼者,其中張仲景留下的《金匱要略》仍被後人借鑑使用。
  • 【傷寒論】第214條,【每日醫案】高血壓眩暈,【金匱要略】第十章第18條,【方劑歌訣】理血劑,【古詩詞】萬木春.
    不讀傷寒不知辯證;不讀金匱不知病源。【導讀】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作者/劉渡舟,轉載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部分抄摘內容,本人每段都會閱讀、修改。藥理,病機解釋稍微會多點,不會做很大改動,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聯繫協商。傷寒論第214條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