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加茯苓湯為化痰利飲的名方,此方劑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並治》,為溫化水飲的基礎方劑,是治療嘔飲的主方,此方劑是小半夏湯加茯苓,小半夏湯被稱為是嘔家的祖方,嘔家的聖方,可見此方劑在眾醫家心目中的位置。
《金匱要略》說:「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卒嘔吐」,就是突然的嚴重嘔吐,可以說是嘔吐的急證,「心下痞」,心下痞滿,胃脘部脹滿不舒,「眩悸者」,也就是嘔吐伴見頭目眩暈心下悸動,這些症狀是由什麼引起的呢?張仲景告訴了我們,是「隔間有水」,膈間有水飲留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水氣凌心所致的眩悸,上面說了,止嘔吐,小半夏湯就可以,但現在還有水飲導致的眩悸症狀,所以說,小半夏湯止嘔的力量不夠,還得茯苓來配合導飲下行,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故此方劑是標本兼治的方劑。故黃樹曾在《金匱要略釋義》中說:「卒,驟然也,同猝,病暴作曰卒。嘔吐者,有聲有物,間或無聲也。心下痞,謂心下滿而不痛也,膈間近心下。水,即飲之未凝聚者。眼黑心跳曰眩悸。 此證主以小半夏加茯苓湯者,因生薑能止嘔吐,半夏能開痞,茯苓能行水而止眩悸也」。
《金匱要略》又說:「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此條文是講渴與嘔的關係,「先渴後嘔」,就是說以前沒有嘔吐的症狀,是渴後飲水多的原因,導致飲邪產生,水停心下,也就是胃脘,正常情況下,渴水也很難導致飲邪停留,究其原因,是脾胃虛弱,脾的輸運失司,運化水的能力低下,胃氣不降,從而產生了嘔吐的主要症狀,是一個本虛標實的範例,通過溫脾化飲而止嘔吐。故此方劑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代表方。
此方劑只有三味藥組成,分別為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在《傷寒論》中用湯洗半夏,使粘滑盡去,以減其毒性。姜與半夏配伍既可解半夏之毒,又可協同增效,對於臨床上見到的姜半夏,有用姜制約生薑毒性之意,也有加其降逆止嘔的效果。而方中除半夏的止嘔作用外,尚有生薑的止嘔健胃作用。家裡人若有嘔吐不止的情況,此二味就是小半夏湯,加茯苓重在滲利水溼,健脾益氣。故趙良仁在《金匱玉函經二注》中說:「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陽氣必不宣散也。經云:以辛散之。半夏、生薑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者;眩,亦上焦陽氣虛,不能升發,所以半夏、生薑並治之;悸,則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獨活,必加茯苓去水、下腎逆以安神,神安則悸愈也」。
此方證為水津不得所化而為水氣,水氣肆虐脾胃,濁氣上逆,以此而演變為脾胃支飲水盛的病理病證。根據嘔吐頻繁,吐後即渴,渴欲飲水又吐,舌質淡,苔滑,脈沉為用方審證要點。正確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以主治脾胃支飲水盛證為基礎方,以主治肺寒飲證為臨床擴大應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陳皮甘草就是著名的二陳湯,為治療痰飲病的主方。痰不僅是指咳吐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一些停滯在臟腑經絡等的痰液,可通過其所表現的證候來確定,這種痰稱為"無形之痰"。梅核氣為痰氣凝結於咽所致的自我感覺,屬於痰飲氣鬱之證,故宋代《和劑局方》認為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咳不出,咽不下,此其氣之所為也」。
水飲停滯,對全身之影響不居一處,僅從上焦而言,水飲上逆於肺,輕者可見短氣,重則暴發喘滿,水停心下,上凌於心則發心悸,蔽冒清陽則有目眩,目為清竅,水飲蔽冒可見目眩,但耳鼻也為在上的清竅,濁陰在上,清竅不利可致目眩,有時也可見到耳鳴耳塞嗅覺不靈等症狀,小半夏加茯苓湯為水飲停於胃脘而設,但此方劑與五苓散,澤瀉湯等合方應用,會治療更多,範圍更廣的痰飲病證。脾胃溼熱證,慎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