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婢加術湯是越婢湯加白朮。為了進一步了解此方,我們必須簡單地了解一下越婢湯。越婢湯載於《金匱要略》中,「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汗自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其由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組成。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越婢湯可宣肺洩熱,散水消腫。《金匱發微》說「惟身重則病在肌肉,一身悉腫則病在皮毛」。身重,是隱性水腫,肉眼不見,壓之不顯。一身悉腫則是明顯的水腫。二者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水腫的程度不同而已。
條文中「一身悉腫,脈浮,惡風,續自汗出」,故越婢湯證它既有表,內裡也有熱,條文後又說「無大熱」,但是續自汗出,就與內熱有關,雖然出汗,但不惡寒,故表不虛。越婢湯內麻黃為主藥可發汗而解外表,方內用大量的石膏,故內可清肺胃之熱,以生薑、大棗增強發越水氣之功,不僅使風邪水氣從汗而解,也可借宣肺通調水道之力,使水邪從小便而去。
越婢加術湯,是在越婢湯中加入四兩白朮。其應用條文說:「裡水,越婢加術湯主之」。越婢加術湯證不一定是風水,它沒有表證。它是裡水,《金匱要略》說:「裡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裡水,就是水在裡面,一身面目黃腫,黃腫,指水腫微發黃色,為水因熱蒸之象,但不是黃疸。一身面目黃腫,是說全身以及面目都發黃腫。脈沉表示病在於裡,沉脈主裡,也為有水飲之應,小便不利則水不得排洩而外溢,故令病水。所以是全身水腫,水被熱灼,故小便不利。若小便自利,代表這水有地方宣洩,就難免損傷津液,津液亡失,所以病人就會有口渴的現象,裡水,溼氣盛則會肌肉酸痛,所以水腫,有汗又口渴,小便不利,肌肉酸痛,是越婢湯加白朮湯證的主要特徵。
患者在服用越婢湯加術湯後,小便會增多,浮腫也就隨之而退。越婢湯加白朮的原因,就是因為口渴。口渴,在古代醫學裡面,這是體內有停水的外在表現,也是用白朮的依據。這種渴感比較嚴重,但大多伴有浮腫、多汗、大便如鴨溏等。白朮配麻黃,利水作用較好。根據傳統的用藥習慣,浮腫者用白朮,腹脹舌苔厚膩者用蒼朮。如果還有怕風冷、關節痛者,加附子。越婢湯中加入一味溫性的白朮,以逐水利尿。而不嫌其熱的原因,是因方內有寒性的石膏,並且用量很大,故能減少白朮的溫性,再配合麻黃、姜、棗、甘草,不但可加強利尿逐水,而且還具有有健胃解熱的功效。
此方證為脾胃陽鬱,氣機鬱滯,故身重,四肢倦怠;陽熱充斥於外,則身熱;熱擾於心,則心煩;濁熱下灼,則小便不利;陽氣鬱滯,氣不化水,水氣內盛而外斥,則一身面目水腫;熱傷陰津,則口渴。另外臨床上,在前症的基礎上舌紅,苔薄黃,脈沉均為脾胃陽鬱水氣之徵。其治療方法當宜調理脾胃,行水清熱。方中麻黃髮越脾胃鬱陽而行水氣,雖有過汗之弊,得白朮扶脾止汗,則發汗不至於多汗。石膏清透脾胃陽鬱之熱。白朮健脾燥溼以運化水溼,杜絕水溼變生之源。生薑宣散,調理脾胃氣機,發越鬱陽而降逆。大棗、甘草,補中益氣,和中補脾,並能調和諸藥。
總之,在此方中麻黃的作用是宣通肺絡,宣發陽鬱而散水氣,故因主治病證不同,配伍的藥物不同,麻黃所起的治療作用也不同。實踐證明,本方所主水腫證,是以腎功能障礙者為多見。臨床所見,一身面目黃腫,再細辨有越婢加術湯證,用此方劑多有良效,不但使水腫和腹水消退,而且也可使腎功能有所好轉。若陽虛明顯者,加附子,以溫陽固表;若眼瞼水腫者,加桂枝、茯苓,以化氣行水;若小便不利者,加滑石、車前子、瞿麥,以利水通小便;若氣虛者,加黃芪、蒼朮,以補氣燥溼化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