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石相配,降逆止嘔、止咳,醫聖張仲景也愛用,知道是什麼嗎

2020-12-26 騰訊網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當然,若是從中仔細挖掘,張仲景具體遣方用藥的經驗也是可見一斑。旋覆代赭湯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經方之一,而方中有旋覆花、代赭石、生薑、人參、半夏、甘草和大棗等中藥,而在方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兩味中藥便是旋覆花和代赭石,它們一花一石,卻是一個十分經典的搭配。

旋覆花和代赭石兩味中藥,一花一石,二者看似毫不相連,但功效卻有相同之處,臨床配伍更是常常相須為用。旋覆花取自於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是歐亞旋覆花的乾燥花序,通常在夏秋季節採摘,它作為醫聖張仲景也「喜愛」的中藥,自然有其特別之處,尤其對於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等症有良效。

通常而言,以花入藥的中藥,它的質地輕靈,所以善升而上行。但奇妙的是,「諸花皆升,旋覆獨降」,旋覆花則性善沉降而下行,因此它具有降氣止嘔、消痰利水的功用。代赭石則為礦物藥,來自於赤鐵礦的礦石,而作為質重之礦石,其性自然也善下行,具有平肝降逆、涼血止血的功效。

可見,旋覆花與代赭石同樣都具有沉降而降氣的功用,而根據兩味中藥的具體歸經而言,主要能夠降逆肺、胃與肝之氣。因此兩味中藥配伍,首先便可以用於肝氣犯胃之證的治療。肝為木,喜生發而調達,但若肝氣過盛或者鬱而化火,則會引發肝氣過度而犯於它髒。

且因胃屬土,木本克土,因此脾胃便是肝臟首先侵犯的臟腑。胃氣宜降,若因肝氣犯胃,擾亂胃之正常氣機,則會引發胃氣上逆,故發為呃逆、噯氣甚至是噁心嘔吐等症;而若是肝氣鬱結而化火皆有熱象,還會出現胃脘灼熱疼痛、吞酸吐酸等表現。而對於這樣的病因病機,治療上既需要鎮肝平肝而治本,也需要降逆胃氣而治標,故可運用旋覆花與代赭石二者配伍,肝胃同治,氣機自然恢復。而在現代臨床中,急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等胃部炎症時,呃逆、噯氣等症狀較明顯者,中醫治療用藥也常會配伍這兩味藥物。

此外,旋覆花配伍代赭石,則還可以用於肝氣或者肝火犯肺之咳嗽諸症。肺屬金髒,其氣既有宣發之性,也有肅降之用,宣降合用以維持人體之正常呼吸。肝氣鬱而化火,木火刑金,犯於肺臟,肺宣降失常而肺氣上逆,則可見咳嗽氣喘、甚至咳血,同時伴隨急躁易怒、胸脅脹滿等肝之本症。在治療上也可選用旋覆花與代赭石,且旋覆花本也有一定降氣化痰止咳之功用,運用二者,降逆肝氣而平肺氣。

總之,旋覆花配伍代赭石,主要是取其降逆氣機之用而治療氣機上逆之證,而病位則重在肝、肺和胃等臟腑,經過長期臨床實踐也發現了其良好的配伍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二者皆為沉降之品,故若是外來風寒之邪侵犯而引發的咳嗽則不宜使用,否則易使邪氣隨藥物而沉降反而進入身體之內部。此外,代赭石質重易過度潛藏肝的陽氣,所以運用時也不宜長期使用,否則易損害肝的正常生發之氣。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無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焦點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閒話傷寒 · 第二 · 關於醫聖張仲景(一)
    「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事施用。」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其後,明清的一些地方志和醫家傳記,就開始有了較多的類似記載。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這兩味藥,可調理風寒感冒,但你知道注意事項嗎
    即便是醫聖張仲景極其寵愛的解表「老大哥」——麻黃和桂枝,都沒有脫離中藥配伍的「七情」。那麼,麻黃配伍桂枝,究竟是七情中的哪一種呢?很顯然,它們倆是「相使」的配伍原則。麻黃和桂枝的相互配伍,且將這一「藥對」運用到極致的,非醫聖張仲景莫屬。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治療太陽傷寒證的代表方便是麻黃湯。
  • 感冒引起的咽喉疼痛,反覆發作,醫聖張仲景:不妨用用這兩味中藥
    對於醫聖張仲景來說,可能兩味藥便已足夠,那便是桔梗與甘草。在醫聖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中,便有一方名為桔梗湯,而藥物也就是桔梗與甘草。區區兩味藥物便能組成一個方子,貫徹了張仲景一如既往配伍精簡之特點。原文記載:「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楹聯同題:醫聖張仲景 主評 彭大慶
    楹聯同題:醫聖張仲景主評 彭大慶        主評綜述:接到方會長指示,指定我來主評此次楹聯同題:醫聖張仲景。因本人為醫生,為同題「醫聖」做點評,雖說人選適合,但本人還是懷著惶恐之心,只因水平有限,或有遺珠、或有評錯,還望各位老師海涵!
  • 野丁香,見過嗎?溫胃散寒,降逆止嘔。治胃寒呃逆、嘔吐、胃黏膜充血
    5月花未開放時採收,陰乾。 分布於我國甘肅、四川、西藏等地,北方部分地區庭園亦有栽培。原產中亞至歐洲。 別名灑瓶花、丁香花。
  • 醫聖「張仲景」的傳說故事合集!(下)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對於張仲景,很多人只知道他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但其實我們生活中有一些名詞以及習俗也與他有關。那麼,今天我們來了解幾則與醫聖張仲景有關的傳說故事。《南陽人物誌》記載:「張仲景精於治療。一日,入桐柏山覓草藥,遇一病人求診。仲景曰:子之腕有獸脈,何也?其人以實具對曰:吾乃嶧山老猿也。仲景囊中丸藥畀之,一服輒愈。明日肩一巨木至,曰:此萬年桐也,聊以相報。仲景斫為二琴,一曰古猿,二曰萬年(見《古琴記》)」。這僅是一個傳說,但反映了民眾對張仲景醫術的崇拜。
  • 第四屆紀念藥王李時珍藥聖孫思邈醫聖張仲景採挖藥活動成功舉辦
    4月16日,由于都縣中醫藥研究學會、于都縣中醫藥研究會支部委員會、于都縣中醫藥研究會紅十字會、崇義縣編研溫暖之家愛心協會聯合發起的「全國第四屆紀念藥王李時珍、藥聖孫思邈、醫聖張仲景上山採挖藥活動」在江西贛州于都縣成功舉辦,于都縣民間中醫代表和崇義縣民間中醫代表,以及部分外地中醫代表共計
  • 【每日一膳】二陳湯:燥溼健脾、化痰止咳、理氣和中
    溼痰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則噁心嘔吐;阻於胸膈,氣機不暢,則感痞悶不舒;留注肌肉,則肢體困重;阻遏清陽,則頭目眩暈;痰濁凌心,則為心悸。治宜燥溼化痰,理氣和中。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善能燥溼化痰,且又和胃降逆,為君藥。橘紅為臣,既可理氣行滯,又能燥溼化痰。
  • 醫聖張仲景的一枚補腎祖方,很多人誤解它,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說到補腎,除了眾所周知的六味地黃丸外,還有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的腎氣丸腎丸是『金匱要略出現了5次,分別「腎丸」「八味腎気丸」「崔氏八味丸」的3個名稱中出現了,但後世醫學家腎丸的上若干改進,系列衍生了,人們因此治腎祖方法金舉案齊眉腎丸和奢華說到腎氣丸,這個方子是治療腎虛的,更詳細地說
  • 醫聖,畫聖,詩聖,義聖你都知道是誰嗎?
    醫聖:張仲景 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具體數據不詳。 醫聖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他死後,被後人尊稱為醫聖。他一生勇於嘗試,不懼個人生死 ,也是和神農氏一樣嘗遍百草,期間還中了不少毒,但最終都被自己所救。
  • 醫聖張仲景:黃芪與這味中藥搭配,對水腫和風溼痺症有調理作用
    一提到喝中藥,估計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良藥苦口」這個詞,很多人都以為中藥都是一大碗「奇苦無比」的湯藥,會感覺難以下咽。實際上,並不是所有中藥都很苦,甚至還有一些中藥是甜的。所以,我們需要對中藥的認識有一些改觀。
  • 它被譽為中醫補腎的祖方,出自醫聖張仲景之手,可調理腎虛病症
    早在一千八百年前,醫聖張仲景首創了補腎祖方——腎氣丸(又稱八味腎氣丸、金匱腎氣丸),這個方劑堪稱是中醫治腎的祖宗,而且這個方劑更為奇妙的是,加減一味、兩味,就大有乾坤,有可能在功能上發生巨大變化。腎氣丸這個奇妙的方劑,在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裡一共出現四次,每次出場所治病症不太一樣。
  • 冬至:「吃了冬至餃,一冬不凍耳」,這是真的嗎?原來這是醫聖張仲景開啟的神智慧!
    小夥子說:「我母親渾身發冷,耳朵也爛了,您能幫著去看一下嗎?」                         二安頓好這位男子,仲景踏上給小夥子母親探病的路途。他獨自發問:「我,到底能為他們做什麼?」他想,如果是給每個人都抓藥,藥材費用成本比較高,不一定能夠供應到更多的人,如果是給每個人針灸看病,這效率又太低了。
  • 等一段花開,盼一個半夏,歷滄桑方能攻邪
    漢代醫聖張仲景《金匱玉函經》:「凡半夏不㕮咀(fǔ jǔ),以湯洗數十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不㕮咀」指完整的個子藥材不經切制等處理,「水清滑盡」意指去除半夏表面的粘液,且醫聖強調「洗不熟有毒」。梁代陶弘景:凡用,以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有毒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須用生薑者,以制其毒故也。
  • 小柴胡湯,我們應該怎麼用呢?
    小柴胡湯出自醫聖張仲景,那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醫聖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又是什麼樣的原因促使他完成了《傷寒雜病論》。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此時的政局內憂外患,百姓流離失所不說,就是自然環境也極其不穩定,不到十年的時間,光是大規模的流行病就爆發了五次。當時龐大的張氏家族有二百多人,病魔就帶走了三分之二,這其中大多數都是因為傷寒。
  • 《金匱要略》:張仲景的一方,可用杏仁代替麻黃以洩水腫
    究其原因,是因為「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也就是說患者血虛,肺氣不宣,麻黃可宣肺,但發汗力很大,中醫有汗血用源的說法,奪汗則亡血,故血虛者不可發汗,麻黃尤當嚴禁。但從張仲景的用藥看,可知杏仁有代麻黃以驅水氣治療水腫的作用。
  • 張仲景將辣椒和羊肉做成餃子,去治療傷寒病人嗎?
    在寒冷的冬天,有比吃一碗熱騰騰的羊肉餃子,更讓人心曠神怡、無比酸爽的事情嗎?如果有,那就再來一碗吧。 吃完了餃子,咱們來問一個靈魂之問吧——你知道餃子是誰發明的嗎?
  • 早上起床後嘴巴苦,一包中成藥搞定!
    解決問題醫聖張仲景先生的《小柴胡湯》,是解決口苦問題最有效的方子。柴胡12g,黃芩9g,黨參6g,清半夏9g,炙甘草5g,生薑9g,大棗掰開4枚。正常煎煮方法,一天一劑,早晚各服用一次。我們已經知道了,形成口苦的原因是肝膽之火上逆所導致的。在這個方子裡,柴胡+黃芩是疏肝利膽的黃金搭檔。你原來不是肝鬱嗎?咱用柴胡來疏肝解鬱,把肝臟裡的鬱結之氣發散出去。你原來不是肝膽有火嗎? 咱用黃芩來把膽火清掉,同時黃芩本身可以降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