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喝中藥,估計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良藥苦口」這個詞,很多人都以為中藥都是一大碗「奇苦無比」的湯藥,會感覺難以下咽。實際上,並不是所有中藥都很苦,甚至還有一些中藥是甜的。所以,我們需要對中藥的認識有一些改觀。
近年來,隨著養生熱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歡將一些沒有特殊異味的中藥拿來泡水喝,以期達到緩解亞健康的養生功效,比如枸杞、大棗、黃芪等中藥,就經常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裡。當然,在這些中藥裡,尤其是黃芪備受歡迎。
為什麼黃芪會備受歡迎呢?原因在於黃芪被譽為「補藥之長」,而且沒有人參那麼名貴,堪稱物美價廉的典範。而且,中醫素來講究藥物的配伍,即便是黃芪,要是與其他中藥一起搭配的話,往往會出現新的變化,或許會讓黃芪的力量變強,或者讓與之搭配的中藥力量變強,比如黃芪與防己搭配。
對於黃芪與防己這一搭配可不是隨意杜撰的,醫聖張仲景就有一個經典名方叫做防己黃芪湯。張仲景指出,「風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此處之風溼是風邪及溼邪侵犯於肌表,而其人本身正氣虧虛,衛氣不固,故腠理開洩,邪氣易侵。風邪及溼邪侵犯在肌表,發為表證,出汗、惡風,脈浮也是表證之徵象。溼邪在肌表則可能出現身體浮腫,若是進入骨節則會引起身體重痛,這就是防己黃芪湯所治之風水水腫。而方中除了作為君藥的防己和黃芪以外,還搭配了白朮和甘草兩味中藥。
那麼在其中起著主要作用的防己和黃芪,如果單獨作為代茶飲,又能夠發揮出怎樣的作用呢?
1.身體水腫
黃芪功能益氣健脾,且可利水消腫;而防己也有著不錯的利水消腫功效,因此兩者配伍,自然能夠發揮出強大的利水消腫效果。現在許多人由於飲食不規律或是不健康等原因,很容易造成脾氣虧虛,而脾負責運化水溼,脾失於運化,身體內的溼氣自然就會積聚。所以容易出現身體水腫,或者是醒後浮腫,特別是許多女性朋友都有這樣的煩惱。這時就可以使用黃芪加上防己,健脾利水,治標也顧本。
2.風溼痺症
除了用來調理水腫以外,黃芪與防己這一配對其實也可以用來改善風溼痺症。「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而現今又有風寒溼痺和風溼熱痺之分。但不管怎樣,痺症都不離風、溼二邪。防己味苦能降洩、味辛能散,祛風除溼止痛,是治療風溼之專藥。再加之可行滯通痺、通行氣血的黃芪,共同起到祛風除溼、通痺止痛的作用,以緩解風溼痺症。有此煩惱的中老年朋友自然也可以嘗試的。
黃芪與防己這樣一個經典的搭配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也可以廣泛地運用,而代茶飲本身也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養生方式,因此如果是有相應需要的朋友,其實也都是可以嘗試的。當然,在使用防己時需要注意選擇正確的防己,且不宜大量使用,以免傷了胃氣,另外,如果有食欲不振以及陰虛沒有溼熱的人群,儘量不用防己。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無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