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黃芪與這味中藥搭配,對水腫和風溼痺症有調理作用

2020-12-19 騰訊網

一提到喝中藥,估計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良藥苦口」這個詞,很多人都以為中藥都是一大碗「奇苦無比」的湯藥,會感覺難以下咽。實際上,並不是所有中藥都很苦,甚至還有一些中藥是甜的。所以,我們需要對中藥的認識有一些改觀。

近年來,隨著養生熱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歡將一些沒有特殊異味的中藥拿來泡水喝,以期達到緩解亞健康的養生功效,比如枸杞、大棗、黃芪等中藥,就經常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裡。當然,在這些中藥裡,尤其是黃芪備受歡迎。

為什麼黃芪會備受歡迎呢?原因在於黃芪被譽為「補藥之長」,而且沒有人參那麼名貴,堪稱物美價廉的典範。而且,中醫素來講究藥物的配伍,即便是黃芪,要是與其他中藥一起搭配的話,往往會出現新的變化,或許會讓黃芪的力量變強,或者讓與之搭配的中藥力量變強,比如黃芪與防己搭配。

對於黃芪與防己這一搭配可不是隨意杜撰的,醫聖張仲景就有一個經典名方叫做防己黃芪湯。張仲景指出,「風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此處之風溼是風邪及溼邪侵犯於肌表,而其人本身正氣虧虛,衛氣不固,故腠理開洩,邪氣易侵。風邪及溼邪侵犯在肌表,發為表證,出汗、惡風,脈浮也是表證之徵象。溼邪在肌表則可能出現身體浮腫,若是進入骨節則會引起身體重痛,這就是防己黃芪湯所治之風水水腫。而方中除了作為君藥的防己和黃芪以外,還搭配了白朮和甘草兩味中藥。

那麼在其中起著主要作用的防己和黃芪,如果單獨作為代茶飲,又能夠發揮出怎樣的作用呢?

1.身體水腫

黃芪功能益氣健脾,且可利水消腫;而防己也有著不錯的利水消腫功效,因此兩者配伍,自然能夠發揮出強大的利水消腫效果。現在許多人由於飲食不規律或是不健康等原因,很容易造成脾氣虧虛,而脾負責運化水溼,脾失於運化,身體內的溼氣自然就會積聚。所以容易出現身體水腫,或者是醒後浮腫,特別是許多女性朋友都有這樣的煩惱。這時就可以使用黃芪加上防己,健脾利水,治標也顧本。

2.風溼痺症

除了用來調理水腫以外,黃芪與防己這一配對其實也可以用來改善風溼痺症。「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而現今又有風寒溼痺和風溼熱痺之分。但不管怎樣,痺症都不離風、溼二邪。防己味苦能降洩、味辛能散,祛風除溼止痛,是治療風溼之專藥。再加之可行滯通痺、通行氣血的黃芪,共同起到祛風除溼、通痺止痛的作用,以緩解風溼痺症。有此煩惱的中老年朋友自然也可以嘗試的。

黃芪與防己這樣一個經典的搭配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也可以廣泛地運用,而代茶飲本身也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養生方式,因此如果是有相應需要的朋友,其實也都是可以嘗試的。當然,在使用防己時需要注意選擇正確的防己,且不宜大量使用,以免傷了胃氣,另外,如果有食欲不振以及陰虛沒有溼熱的人群,儘量不用防己。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無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焦點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這兩味藥,可調理風寒感冒,但你知道注意事項嗎
    世間的中藥千千萬萬,每一味中藥都有它不同的功效,也可用於調理和治療各類病症。但如此複雜的人體,往往不是單單一味藥物便可以面面俱到的,因此,中藥的配伍便應運而生了。而根據其性味歸經及功效的不同,不同的藥物配伍起來,可以是相互疊加以增強藥效,可以是「君臣相佐」而補其不足,也可以是完全相反而互相排斥。在中藥的配伍原則中,自《神農本草經》以來,就倡導「七情」,也就是單行、相使、相須、相畏、相殺、相惡及相反七種。也就是說所有的中藥配伍,並非只有一種原則,但萬變不離其宗,大多都在這七種原則之中。
  • 感冒引起的咽喉疼痛,反覆發作,醫聖張仲景:不妨用用這兩味中藥
    對於醫聖張仲景來說,可能兩味藥便已足夠,那便是桔梗與甘草。在醫聖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中,便有一方名為桔梗湯,而藥物也就是桔梗與甘草。區區兩味藥物便能組成一個方子,貫徹了張仲景一如既往配伍精簡之特點。原文記載:「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 一花一石相配,降逆止嘔、止咳,醫聖張仲景也愛用,知道是什麼嗎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三痺湯,搜刮骨頭縫裡的風寒溼,風溼、類風溼、腿痛、關節痛統統趕跑!
    這是比較典型的風溼,不少的朋友也被這個病症困擾著,百草君今天就分享一個厲害的「三痺湯」,豐富大家的調理思路。風溼不少朋友都有,在中醫看來是風溼由多種原因引起,並且歸為「痺症」範疇。、溫陽散寒、清熱降溫 養陰潤燥、活血祛瘀、消腫蠲飲為原則,這其中要針對不同人的情況進行辨證調理。
  • 小濃縮丸讓吃中藥不再痛苦
    隨著大家對健康的重視以及醫療體制的改革,消費者已經開始從治療向預防型轉移,保健觀念越來越被社會認同,國人也由原來的「有病才到醫院」到現在的「無病防治」。因此,傳統中藥以其療效穩定安全及調理保健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   然而,「難吃難看」還是嚇怕了不少想吃中藥的年輕人,中藥市場一直低溫不火,無法與不斷擴大的西藥市場相抗衡。
  • 腎病水腫的中藥燻洗療法
    水腫是腎臟疾病最常見的症狀,輕者眼瞼和面部水腫,重者全身水腫或並有胸水、腹水,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目前西醫的治療主要以利尿劑為主,但部分患者長期後往往效果不顯著。中醫認為水腫是因肺脾腎對水液運化輸布功能失調,使體內水溼滯留,泛溢肌膚所致。以頭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腫為主要臨床表現。西醫學中的急慢性腎炎、腎病症候群、糖尿病腎病等出現浮腫症狀均屬中醫「水腫」範圍。
  • 【識中藥】蛇蛻的功效與作用
    蛇蛻的功效與作用說起蛇蛻我們都知道這是由蛇在不斷長大的過程當中所退下來的蛇皮,因為其成份內含有對身體有益的特殊成分,因此是一種中醫常用到的中藥材,在對腫痛,痺症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調理作用,不過在蛇蛻是否有毒的講述當中還沒有明確的表示,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蛇蛻的相關知識。
  • 它被譽為中醫補腎的祖方,出自醫聖張仲景之手,可調理腎虛病症
    在人體的臟腑中,每一個臟腑都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的,而且每個臟腑都是各司其職、不可替代的。在臟腑體系中,每一個臟腑都有著各自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中醫認為,「生命始生,先生兩腎」,所以就有了「腎為先天之本」的說法。並不是因為「腎為先天之本」了,其他臟腑就不重要,其他臟腑依然是很重要的。只不過腎藏先天之精,是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是人體生命之始生。
  • 桑樹的嫩枝條,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可用於高血壓、風溼類風溼
    因為桑枝是性平的,不會溫熱,而且有通經絡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下桑枝這味中藥。這個桑枝是出自《本草圖經》,一般取的是桑樹的嫩枝條,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在春末至夏初時節採收人藥。直接曬乾生用或者微火炒至微黃來用。桑枝味辛、苦,性平。
  • 白朮和蒼朮,都能燥溼健脾,但功效應用卻不同,臨床藥師說出實情
    氣虛自汗:白朮擅長治療脾氣虛弱,凡是有衛氣不固,表虛自汗症狀的人,用白朮的效果與用黃芪相似,而且作用還會更好一點。也就是說白朮能夠補脾益氣,固表止汗,尤其是這種體質虛弱,經常出虛汗的人,是非常適合的,如大家吃的中成藥玉屏風顆粒裡面就有白朮、黃芪等。
  • 這味奇妙的中藥,張仲景常用它,後世醫家卻認為它是「虎狼之藥」
    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對這味中藥是這樣評價的:「此實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傷寒、陰瘧第一要藥,醫聖張仲景常用它,仲景諸方又以此為首,這是一味什麼奇妙的中藥呢?在《中藥學》教材上,第一味藥講的就是它,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了這味藥是什麼,它正是被很多醫家稱之為「虎狼之藥」的麻黃。了解或是運用中醫藥,麻黃這味藥是必須要知道的。那麼它的性味如何、它的功效如何、主治哪些疾病、配伍如何、用量如何,禁忌呢?
  • 桂枝芍藥知母湯 治療痺症 全身關節疼痛 還治療這14種疾病
    桂枝芍藥知母湯,最開始,出見於張仲景《金要略》卷上,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贏、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主治歷節,也就是痺症,相當於現在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急性風溼性關節炎、痛風等疾病。
  • 張仲景唯一的減肥方,兩味藥材泡水,化痰積,健脾胃,還瘦身!
    如果您有以上4種習慣,就需要注意日常調理了。  另外,今天再分享給大家一個張仲景主打減肥的方子——枳術湯。  只需2味藥材,泡水喝就行,簡單方便,結合日常飲食、運動、身心調理,瘦身效果會更好哦。  為什麼說這個方子主打減肥呢?  因為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說這個方子主要調理如下症狀: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
  • 常用黃芪泡水喝好處多,但是黃芪的幾個食用禁忌,你也需要了解
    黃芪作為益氣中藥,不僅可以入藥,還可以用於日常疾病預防和保健。那麼,每天使用黃芪泡水喝,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好處?1.益氣養血黃芪含有大量的營養素和維生素,經常食用可以有效調節我們體內營養成分的結構,食用黃芪也有著補血、益氣的作用,脾虛、洩瀉以及血虛的人食用可以有效益陽健脾,同時對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也有著重要作用。2.緩解胃炎飲用黃芪水除了有助於增強體質之外,而且還能有效增強心肌的收縮能力。可以預防血液循環衰竭等疾病並有效緩解腎炎的病症。
  • 吃中藥調理身體?別著急!你需要先搞清楚自身體質
    黃芪和人參不是人人都能用來進補許多中藥是藥食同源的,既是中藥,也是食材。寒則用溫祛風寒的食材,如體質虛寒的人,建議吃生薑、紅糖、乾薑、黃芪等可補氣又可驅寒的食材;熱則用清熱潤肺的食材,如桑葉、菊花、沙參、麥冬等;而虛則要補,要根據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來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 中醫治療四個階段的水腫
    ,需要「逐水消腫」,可用車前子、黑醜、白醜等中藥進行治療。 祛風勝溼 體內之水非常少,只有輕微水腫,甚至根本沒有水腫,就像衣物潮溼一般,需要「祛風勝溼」,上述藥物可減量使用。
  • 不妨試試黃芪加上這味中藥泡水喝
    說起中藥,大多數人的一個直觀感受便是——多。的確,中藥總給我們造成一種什麼都可以入藥的錯覺,從種類來說,植物、動物、礦石等,都可以是中藥的來源;而從空間分布來說,海、陸、空中存在的生物也皆有可入藥的,這同樣也是需要我們對中醫藥不斷研究和探索的一大重要原因。我們平時愛吃的海鮮生蠔,其實它厚重的殼也是一味中藥,名為牡蠣。
  •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這些人不能吃它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黃芪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中藥,它的營養價值是非常的高的,那您知道黃芪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嗎,平時有哪些人是不適合吃黃芪的呢,黃芪又有哪些要用價值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黃芪的功效與作用1、益氣固表生用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痺、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2、補氣養血蜜炙黃芪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適用於內傷勞倦、脾虛洩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