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藥知母湯,最開始,出見於張仲景《金要略》卷上,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贏、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主治歷節,也就是痺症,相當於現在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急性風溼性關節炎、痛風等疾病。
此後醫家對其主治病證進行了增補,後世醫家遵醫聖之意,或以桂枝芍藥知母湯為基本方,根據病情的需要加減化裁,使本方的運用範圍更為擴大。到了如今應用更為廣泛,臨床上凡是中醫辨證為,風溼痺著,正氣受損者,皆可應用。
桂枝芍藥知母湯,主要治療以風寒溼邪久羈筋骨,痺阻經脈,損傷正氣為主要發病原因的疾病。因此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肢體疼痛腫大,身體瘦弱,且反覆發作,這樣的患者比較適合用這個方劑。或者患者身體瘦弱,且反覆發作的各種疾病。
本方又名桂芍知母湯,藥物組成: 桂枝 芍藥 甘草 麻黃 生薑 白朮 知母 防風 炮附子 。
附子要先煎30分鐘以上,以減少其毒性。
桂枝芍藥知母湯,是為歷節日久,邪留不去,鬱而化熱傷陰之證而設,故以祛風除溼,溫經宜痺,養陰清熱之法。方中以桂枝、附子為君,二藥合用能祛風除溼以通脈,溫經散寒以助陽。臣以麻黃、防風、白朮,三藥合用能疏風散寒,祛溼止痛,麻黃、白朮與桂枝相配,能發汗、祛表裡風溼;白朮與附子相伍祛寒溼、止痺痛。佐以知母、白芍和生薑,知母清熱滋陰,白芍養血和營,生薑和胃止嘔。使以甘草調和諸藥,甘草與生薑相配,和胃調中;甘草與白芍相配,緩急舒筋止痛。
本方在大隊祛風勝溼,助陽行痺藥中,配白芍、知母養陰清熱,既可制其溫燥傷陰之性,又能兼清化燥之邪熱,有相輔相成之妙。綜觀全方,共奏宣痺通經之功,使邪去熱解,痺痛得愈。本方具祛風除溼,溫經宣痺,養陰清熱之功,桂枝、芍藥、知母在方中的特殊性,故以其命名,稱為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芍藥知母湯,配伍特點:寒溫並用,以溫為主,溫經散寒以助陽:攻補兼施,以攻為主,祛風除溼止痺痛;剛柔相濟,溫燥不傷陰,涼柔不戀邪。臨床應用總是隨證加減,總要切合病人實際情況,辨證加入各種藥物。
臨床上常用於治療風溼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坐骨神經痛及支氣管炎、麻疹肺炎、肺心病心衰、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梅尼埃病、深部組織炎、痛經、牙痛、關節型銀屑病等14種疾病,辨證屬風溼痺著,正氣受損者。
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的患者,都是患病比較長的患者,在臨床上要適當地給予安慰,鼓勵患者與疾病作鬥爭的信心,配合醫生把藥物服用,並且注意飲食起居,注意養護,以期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