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滿」也有虛實之分,兩個張仲景治療「虛滿」的方劑很好用

2020-12-23 太陽說易

《傷寒論》說:「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太陽病用下法是為誤治,表邪未解而用下法,此時出現脈促而胸滿,故張仲景用此方治療。其方劑組成就是原桂枝湯去掉芍藥,其它不變。桂枝 三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生薑 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共四味藥。《傷寒論方解》說:「太陽經,經醫誤投瀉下劑後,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等證未解,既未成痞,亦未結胸,心下不痞硬,按之亦不痛,但覺氣上衝胸,胸滿而微悶,脈緊躁而並居寸口,關尺部在相形之下反覺不鼓指」。

此條辨證主要在脈促倆字上,促脈是脈來急數而有不規則的間歇。意思是脈往上往寸部頂,寸盛尺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脈象呢?表證還未解,因為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哪裡有邪氣,氣血就會到哪裡,自然會到體表來驅邪,因氣血已傷,能量不夠了,不能順利到達體表,所以急速地運血,故出現跳動很快的脈象,但是正因為能量不夠了,就得休息一下,緩充一點能量,故出現停動的脈象。也就象老年人走路一樣,走的時間長了,腿沒勁了,拉不動兩條腿了,休息一下,恢復一些體力,還能向前走,道理是一樣的。「胸滿」的症狀,是因為脾陽受損,津液不能氣化出表而產生的濁氣充塞,故自我感覺「胸滿」。

太陽病,用下法誤治,不但脾陽受損,而且津液也丟失了,津液虧乏,芍藥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的功效。為什麼要去掉芍藥呢?因為外邪未除,下法傷中還不太嚴重,既然是氣血不夠,自然要加大力量以驅邪外出,芍藥是引津液下行的,所以要去掉芍藥。去掉芍藥,等於桂枝的解外之力增強了,所以桂枝用量不變,依然是三兩。《尚論篇》解釋說:「用桂枝之辛甘,以亟散太陽之邪;其去芍藥之意,酸收二字不足盡之,以誤下故不敢用,恐其復領陽邪下入腹中也」。如果脈象是寸大而虛,尺弱而細,驅邪的同時可以重用建中藥,因為津液虛甚的,自然要先建中以補津血。

桂枝湯證就有汗出的症狀,若見汗出微惡寒而不發熱者,是表陽不固而發汗,陽虛的徵兆已經出現,再加附子,以溫經復陽。故張仲景在上條文的後面又加一條文說:「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我們在使用這兩個方劑的時候,要分辨清楚它們之間的區別,桂枝去芍藥湯主治太陽中風證兼胸陽不足證;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治太陽中風證兼胸陽虛弱證,它們有不足和虛弱的區別,也就是輕重證的區別。

現代醫學桂枝去芍藥湯常用於治療肺心病所見的心悸,冠心病所引起的胸悶,胸痛,風心病的心悸、氣短,體虛型感冒,婦人產後汗出等病證,只要符合上述證機者都可應用。胸痺者,加薤白、瓜簍;惡寒無汗者,可加紫蘇葉;鬱而發熱者,加石膏、知母;口渴、脈促者,加麥冬、知母。若已有結胸證或無太陽中風的胸陽不振、陰虛內熱或熱盛者禁用。

相關焦點

  • 《金匱要略》:對於「五勞極虛」之證,張仲景的一方最為適用
    大黃蟄蟲丸是張仲景《金匱要略·虛勞血痺病篇》中的一個丸劑方子,縱觀虛勞血痺病篇中的代表方劑,補肝潤燥的天雄散,扶脾熄風的薯蕷丸,補腎納氣的腎氣丸,助肺催眠的酸棗仁湯,今天我們主要分析大黃蟄蟲丸能夠治療哪一類的疾病,以便在臨床中加以使用。
  • 《金匱要略》:張仲景的一方,可用杏仁代替麻黃以洩水腫
    看這個浮腫的症狀,應加麻黃才對,但病人本來就裡虛,因此不加麻黃,「若逆而內之」,如果不用杏仁而加入麻黃去發表,病人肺裡面本來就虛,現在又強力發汗,其人必厥,喝下去就會手足厥冷。甚則昏倒,或者是昏迷。究其原因,是因為「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也就是說患者血虛,肺氣不宣,麻黃可宣肺,但發汗力很大,中醫有汗血用源的說法,奪汗則亡血,故血虛者不可發汗,麻黃尤當嚴禁。
  •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故不需要再用一個朱雀湯了;二是因為朱雀對應的是火,而火是有形而無質的,在《傷寒論》中的六經病中,每經病中都已經包含了補先天火虛的方劑,如桂枝加桂湯、吳茱萸湯等,因此也不需要再有一個朱雀湯了。 2、群方說朱雀為丹鳳,南方火鳥,鳳舞九天,朱雀凌天,解傷寒諸病。
  • 《傷寒論》:張仲景的一方,治療「血熱互結」其效如神
    這是因為太陽的經別散布於心,心主血脈,也主神志,所以血脈的病變容易影響到心,血熱互結,血分鬱熱循經上擾心神,故出現發狂的精神症狀。「血自下,下者愈」,熱隨血減,熱隨血洩,鬱熱會隨著出血而排出體外,血與熱就不結了,病就會自愈。其實這句條文是說了治療此證的原理,方法。也就是說用攻逐,即瀉熱逐瘀的方法來治療。
  • 治療風寒感冒的千古第一神方
    按照張仲景的意思,治療這種類型的感冒應該取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薑9克、大棗一枚(擘),然後在砂鍋裡放5味藥和500毫升水,用文火煎20分鐘(不宜久煎),煎取200毫升,第二煎用水350毫升,煎取200毫升,合併兩次共煎取的400毫升藥液,酌情用量,分兩次溫服。
  • 我用經方治癌症
    再經過了多年的臨床實踐,尤其是我在臨床上發現張仲景寒熱並用的方法,是一種非常好的思路。在《經方各科臨床新用與探索》這本書中,我的創新就在於:老是講寒熱錯雜、心下痞滿、辛開苦降,我總覺得不得其解。那麼我們怎麼就能知道心下痞一定就是寒熱錯雜的呢?
  • 國醫大師顏正華治療心悸經驗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云:「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唐代孫思邈《千金方·心臟脈論》提出因虛致悸。認為「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宋代嚴用和《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也認為,驚悸是因虛所致,並對驚悸怔忡的變證、治法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心虛膽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心氣安逸,膽氣不怯,決斷思慮得其所矣。
  • 張仲景《金匱要略》論脾胃病的診治與方劑、中藥的註解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另外一篇不朽的經典著作,也可以看做是《傷寒論》的雜病續集。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症為主,兼有外科、婦科及卒死急救、飲食禁忌等內容,是非常實用的一本醫學專著。《金匱要略》卷上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節選)漢·張仲景問(黃帝)曰:上工(大醫)治未病,何也?師(岐伯)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 一花一石相配,降逆止嘔、止咳,醫聖張仲景也愛用,知道是什麼嗎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閒話傷寒 · 第二 · 關於醫聖張仲景(一)
    古代的醫生很多時候都是對於這些有權有勢的人,都是開好了藥熬好了端到跟前,仲景也有類似的記錄。那過了三天啊,張仲景又去看我們文壇大佬王仲宣,就問他:「你吃藥了沒有?」「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事施用。」
  • 陰陽兩虛就先救陽
    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 此方劑可化痰行水,是張仲景為「嘔吐,眩暈,心下悸動」而設
    小半夏加茯苓湯為化痰利飲的名方,此方劑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並治》,為溫化水飲的基礎方劑,是治療嘔飲的主方,此方劑是小半夏湯加茯苓,小半夏湯被稱為是嘔家的祖方,嘔家的聖方,可見此方劑在眾醫家心目中的位置。
  • 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
    中藥方劑(四)【辨證】陰血不足,風淫溼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氣誘發。【治法】養陰益血,以清理血分為主,佐以疏風利溼。【方名】加減當歸飲。【組成】當歸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烏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龍9克,路路通15克,地膚子12克,烏藥6克,荊芥6克,防風6克,甘草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俞長榮方。
  • 張仲景用細辛資料匯集淺言
    張仲景用細辛資料匯集淺言 張仲景著作《傷寒卒病論》,後世分為兩書《傷寒論》、《金匱要略
  • 張仲景的四個和解方劑: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大柴胡湯大柴胡湯為治少陽陽明並病的方劑。病在少陽,本當禁用下法,然而少陽陽明並病,若單用和解,則裡實不去;單下熱結,則少陽證又不解;故用本方和解少陽,內瀉熱結,如此既不悖於少陽禁下的原則,並可一方而少陽陽明並治,實乃一舉兩得之法。大柴胡湯由兩方化裁而成。一為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倍用生薑;一為小承氣湯輕用大黃,去厚樸加芍藥。
  • 一個引發歷代醫家爭議的方劑,到底哪個理論正確
    如清代醫家吳謙在《醫宗金鑑》中說:「去桂當是去芍藥,此方去桂,將何以治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之表呼」。徐靈胎則說:「頭痛發熱,桂枝湯證仍在也,以其無汗,則不易更用桂枝」。也有人認為既不去桂也不去芍,產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在於此條文的病機,方證用藥的不同觀點。
  • 素描訓練之虛實關係
    咱們都知道,明暗素描中以明暗色調的豐富層次變化來表現畫面的整體效果的,用明暗對比來拉開它的遠近空間關係,表現它的形體、質感和色調。那麼在表現其各種因素的同時表現它們的虛實關係也是不可或缺的考慮因素。首先,將畫面處理為近實遠虛,這個應該很好理解,比如咱們平時在看東西的時候或看人的時候,我們會看到離自己最近的是最清晰的,甚至能看到很細的部位,什麼特徵都看得清清楚楚,而咱們看的這個物體後面的東西都將被眼睛模糊掉。用過相機的同學都應該了解,咱們相機的焦距調焦的過程就是在拉開虛實關係,焦點中的事物清晰可見,後面的背景模糊不清,這樣的照片出來才更有藝術感。
  • 張仲景將辣椒和羊肉做成餃子,去治療傷寒病人嗎?
    吃完了餃子,咱們來問一個靈魂之問吧——你知道餃子是誰發明的嗎? 其中有一種說法,說發明餃子的人,是東漢名醫張仲景: 東漢末年,戰亂不已,導致難民四處流浪,引發了一場瘟疫。無數人死於這場瘟疫,以至於曹操都感嘆不已:「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張仲景家族有200多人,居然有三分之二死於瘟疫,其中死於傷寒的又佔據十分之七。
  •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今天,我們講《傷寒論》第三百四十條: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這一段很有意思,他是講一個病例,有一個患者手足厥冷,患者對著醫生說「我沒有結胸,我只是小腹脹滿,按壓會痛」,張仲景下了結論,你這是寒邪結聚在下焦膀胱關元部位的緣故啦,我沒說你是結胸病,那麼緊張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