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說:「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太陽病用下法是為誤治,表邪未解而用下法,此時出現脈促而胸滿,故張仲景用此方治療。其方劑組成就是原桂枝湯去掉芍藥,其它不變。桂枝 三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生薑 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共四味藥。《傷寒論方解》說:「太陽經,經醫誤投瀉下劑後,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等證未解,既未成痞,亦未結胸,心下不痞硬,按之亦不痛,但覺氣上衝胸,胸滿而微悶,脈緊躁而並居寸口,關尺部在相形之下反覺不鼓指」。
此條辨證主要在脈促倆字上,促脈是脈來急數而有不規則的間歇。意思是脈往上往寸部頂,寸盛尺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脈象呢?表證還未解,因為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哪裡有邪氣,氣血就會到哪裡,自然會到體表來驅邪,因氣血已傷,能量不夠了,不能順利到達體表,所以急速地運血,故出現跳動很快的脈象,但是正因為能量不夠了,就得休息一下,緩充一點能量,故出現停動的脈象。也就象老年人走路一樣,走的時間長了,腿沒勁了,拉不動兩條腿了,休息一下,恢復一些體力,還能向前走,道理是一樣的。「胸滿」的症狀,是因為脾陽受損,津液不能氣化出表而產生的濁氣充塞,故自我感覺「胸滿」。
太陽病,用下法誤治,不但脾陽受損,而且津液也丟失了,津液虧乏,芍藥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的功效。為什麼要去掉芍藥呢?因為外邪未除,下法傷中還不太嚴重,既然是氣血不夠,自然要加大力量以驅邪外出,芍藥是引津液下行的,所以要去掉芍藥。去掉芍藥,等於桂枝的解外之力增強了,所以桂枝用量不變,依然是三兩。《尚論篇》解釋說:「用桂枝之辛甘,以亟散太陽之邪;其去芍藥之意,酸收二字不足盡之,以誤下故不敢用,恐其復領陽邪下入腹中也」。如果脈象是寸大而虛,尺弱而細,驅邪的同時可以重用建中藥,因為津液虛甚的,自然要先建中以補津血。
桂枝湯證就有汗出的症狀,若見汗出微惡寒而不發熱者,是表陽不固而發汗,陽虛的徵兆已經出現,再加附子,以溫經復陽。故張仲景在上條文的後面又加一條文說:「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我們在使用這兩個方劑的時候,要分辨清楚它們之間的區別,桂枝去芍藥湯主治太陽中風證兼胸陽不足證;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治太陽中風證兼胸陽虛弱證,它們有不足和虛弱的區別,也就是輕重證的區別。
現代醫學桂枝去芍藥湯常用於治療肺心病所見的心悸,冠心病所引起的胸悶,胸痛,風心病的心悸、氣短,體虛型感冒,婦人產後汗出等病證,只要符合上述證機者都可應用。胸痺者,加薤白、瓜簍;惡寒無汗者,可加紫蘇葉;鬱而發熱者,加石膏、知母;口渴、脈促者,加麥冬、知母。若已有結胸證或無太陽中風的胸陽不振、陰虛內熱或熱盛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