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將辣椒和羊肉做成餃子,去治療傷寒病人嗎?

2021-01-18 騰訊網

在寒冷的冬天,有比吃一碗熱騰騰的羊肉餃子,更讓人心曠神怡、無比酸爽的事情嗎?如果有,那就再來一碗吧。

吃完了餃子,咱們來問一個靈魂之問吧——你知道餃子是誰發明的嗎?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有很多說法。這些說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說服不了誰。其中有一種說法,說發明餃子的人,是東漢名醫張仲景:

東漢末年,戰亂不已,導致難民四處流浪,引發了一場瘟疫。無數人死於這場瘟疫,以至於曹操都感嘆不已:「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張仲景家族有200多人,居然有三分之二死於瘟疫,其中死於傷寒的又佔據十分之七。

張仲景親眼目睹瘟疫流行製造的人間悲劇,痛心不已,決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辦法,救民於水火之中。經過反覆研究,張仲景將辣椒、羊肉和發熱驅寒的藥物放在一起,用麵皮包起來,煮熟之後給病人吃下。病人吃了這種食物,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傷寒病很快就好了。由於這種驅寒食物形狀像耳朵,張仲景取名為「驅寒嬌耳湯」。

長此以往,「驅寒嬌耳湯」逐漸演變為餃子。

當初,我在聽了張仲景發明餃子的故事後,非常感動,眼淚禁不住從嘴角,不,眼角流下來。如果沒有張仲景的發明,現代人(特別是北方人)的冬天,不知道該有多寂寞啊。

不過,如果對這個故事認真梳理的話,我們會發現有兩個問題。

一是張仲景去哪裡獲得辣椒?

當今中國,辣椒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蔬菜。今天,中國每年辣椒產量約為4000萬噸,位居全世界第一。中國每人每年平均要吃掉約22公斤辣椒,依然位居世界第一。可是,辣椒的原產地並不是中國,而是美洲。

早在公元前5000年,生活在美洲的美索亞美利加人(瑪雅人)就吃上了辣椒。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並將辣椒帶回了歐洲。經過幾個世紀的流傳,在16世紀末期、17世紀初期(明朝晚期)傳入中國。最初人們將辣椒稱為「番椒」。「番」就是外國的意思。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末年,離明朝晚期相距了1300多年。張仲景怎麼可能找到辣椒,並做成「驅寒嬌耳湯」?

二是連飯都吃不起的病人,怎麼吃得起羊肉?

張仲景的「驅寒嬌耳湯」裡,以羊肉為食材。現在羊肉也是一種很普遍的肉類。雖然到了冬天,羊肉價格會稍微有些貴,但一般的工薪階層,還是有能力隔三差五吃上羊肉。然而回到古代,事情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在古代,農業生產力低下,有限的土地更多用來耕種,中原地區沒有足夠的飼草來餵羊,羊肉的產量很低,導致羊肉的價格非常昂貴,是一種奢侈品,只有權貴階層才有資格吃到羊肉。春秋時期,宋國和鄭國打仗。宋國華元在開戰前,為了鼓舞士氣,殺了一隻羊,做成羊肉湯,分給士兵們。沒想到,華元在分羊肉湯時,遺忘了自己的車夫羊斟。羊斟很生氣,在第二天打仗時,將華元送到了鄭國大軍中,導致華元成了俘虜。

到了東漢時期,羊肉依然並不是普通民眾能夠享用的美食。東漢太守楊震雖然俸祿很高,但由於奉公廉潔,沒有灰色收入,又要養活一大家子人,因此也吃不起羊肉。堂堂太守都吃不起羊肉,遑論其他人,更別說貧困交加,連吃飯都存在問題的傷寒病人了。

當然,如果張仲景真能找到辣椒和羊肉,用來治療傷寒病人,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而言,倒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傷寒病由傷寒桿菌造成。傷寒桿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較強,具有耐低溫的特性,在冰凍環境中可存活幾個月之久。好消息是,傷寒桿菌對光、熱、乾燥及消毒劑的抵抗能力較弱,加熱至60℃後只需30分就會死亡。病人吃了用辣椒和羊肉做成的食物後,有助於提高體溫,增進食慾,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今天的醫生治療傷寒病,也會建議患者保持高熱量、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

由此可見,我們喜聞樂見的餃子,還真不是張仲景發明的。不過,這有什麼關係呢。這並不妨礙我們對「醫聖」張仲景的衷心敬仰,以及對餃子的真誠喜愛。

相關焦點

  • 張仲景冬至餃子配方,你想多啦,也想少啦!
    冬至吃餃子據傳說張仲景是用羊肉、辣椒、花椒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然後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作為傷寒論大家的張仲景肯定使用了一些祛寒的食物和藥物,但絕不是辣椒、韭菜。很可能是洋蔥、大蔥。辣椒是在明朝後期隨著大航海時代進入我國餐桌的,作為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不可能見過辣椒。
  • 冬至到,吃餃子。餃子是誰發明的?
    張仲景朝著馬夫喊:「停車,快停車」。看到河邊那些衣衫襤褸,凍得渾身發抖的災民,張仲景急忙下車上前詢問,眼前這群人蜷縮在窩棚邊曬太陽,身上的衣服單薄又破舊,有的都已經露著肉了。很多人的手腳都得了凍瘡,還有的人耳朵凍得已經潰爛流水,快要爛掉了。
  • 中國傳統美食「餃子」是怎麼誕生的?
    餃子的做法也很簡單,就是先要用麵粉做成薄而勁道的餃子皮,然後將準備好的肉餡或者菜餡用餃子皮包裹起來,包完之後下鍋煮到餃子浮出水面,就可以用漏勺舀出來了,就這樣,一份皮薄餡多,味道鮮美的餃子就出鍋了。雖然人人都知道餃子,也愛吃餃子,那麼餃子是怎麼誕生的呢?
  • 醫聖「張仲景」的傳說故事合集!(下)
    病人的家屬一看藥方,耽心地問:這不會對病人有妨礙嗎?張仲景耐心地對他們解釋說:傷寒是熱邪在作怪,這是從外部傳染進去的急病,不馬上治就會立即喪命。而拉肚子已經8年,不是突然發作。治病應先抓主要的下重藥,然後再慢慢地治拉肚子這個老毛病。病人家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立即按方給病人吃了一劑藥。當天晚上病人就能安然入睡,而且不說胡話了。
  • 【冬至故事】關於冬至吃餃子的三個小故事,個個顯示古聖先賢的智慧和善良
    每年的冬至都有吃餃子的習慣,冬至吃餃子是有故事的,和張仲景有著很大聯繫。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     有一年冬天格外寒冷,很多人身染寒疾,張仲景整天忙著四處為人治病,沒空休息。有一天張仲景治療完病人回家,一路上寒風刺骨,大雪紛飛,儘管身上穿著厚厚的棉衣,張仲景也凍得哆嗦起來。路過小鎮街道時,他看見一些穿得破破爛爛的窮人,由於沒有棉衣,穿的太單薄,他們身上臉上都生滿了凍瘡,很多人的耳朵被凍得通紅,甚至潰爛發膿。張仲景心地善良,見到眼前的情景十分難受。   張仲景回到家後,心裡還惦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苦人。
  • 身為老北京人,您知道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嗎?
    說到吃,很多人都知道"冬至餃子夏至面",還有人說冬至吃餃子防止凍耳朵,那麼您知道這裡邊有什麼典故嗎?其實這和端午節吃粽子紀念屈原一樣,冬至吃餃子也是為了紀念一位故人,他就是醫聖張仲景。那個時候老百姓過冬是用不起火炭的,嚴寒的冬天使人們的抵抗力下降,生病鬧災是常有的事。
  • 傷寒論普通人也能用,你不知道而已,帶你走進張仲景真實的傷寒論
    毫不客氣的說,只要你看得懂中國字,知道它的意思,你就可以根據傷寒論來看病,就是這麼簡單。傷寒雜病論 更多的是一本臨床實際應用的書籍。而不是一部醫理巨著。實際上張仲景的本意就是要臨床實際效果。通過讀張仲景自己寫的《傷寒雜病論》序言可知在張仲景的時代。正值戰亂時期,病人非常多,但庸醫也很多,害人性命。但是普通人又完全不懂一不能分辨出醫生的好壞,吃錯了藥也完全不知道。
  • 閒話傷寒 · 第二 · 關於醫聖張仲景(一)
    那麼在這裡記錄了一個故事,是說張仲景去見一個官職為侍中(官位不小)名叫王仲宣的人,那這個王仲宣可是大大的有名啊,他是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就是那個王粲(字仲宣),這位老兄是引領魏晉文壇的大佬,和魏文帝曹丕的關係相當的好
  • 【天天積累】關於「餃子」的前世與今生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慄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慄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冬至的傳統美食1、吃餃子:餃子是北方的傳統麵食,在很多傳統節日中北方人都會吃餃子,冬至日也不例外,俗話說「冬至大如年」所以,北方在冬至日家家戶戶都會吃餃子,並且民間還有冬至日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2、吃湯圓:上海地區冬至日都會吃湯圓,因為湯圓寓意著「團圓」「圓滿」,冬至日吃湯圓是個好兆頭。
  • 明日冬至吃餃子,你知道由來嗎?這幾種餃子餡最適合冬至吃!
    有一次在返鄉途中,這時正值寒冷的冬天,他看到很多百姓饑寒交迫,耳朵也被凍傷了,於是他命令徒弟就地搭氣一個醫棚,支起一口大鍋,用羊肉,辣椒和各種驅寒的藥材做了一鍋「驅寒嬌耳湯」,為百姓驅寒解餓,而這一天正是冬至。
  • 傷寒舌鑑 張仲景舌診規律秘傳
    小柴胡去黃芩、加炮姜。若因寒物結滯。急宜附子理中、大建中湯。傷寒舌鑑·妊娠傷寒舌總論  妊娠傷寒舌總論  妊娠傷寒。邪入經絡。輕則母病。重則子傷。枝傷果必墜。理所必然。故凡治此。當先固其胎氣。胎安則子母俱安。面以候母。舌以候子。色澤則安。色敗則斃。面赤舌青者。子死母活。面舌俱青沫出者。母子俱死。亦有面舌俱白。母子皆死者。蓋謂色不澤也。
  • 距今千年的歷史背景,這碗特殊「餃子」竟產自鄧州,製作視頻被曝光!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創。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今河南南陽鄧州)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流通,兩耳變暖。
  • 《傷寒論》:張仲景的一方,治療「血熱互結」其效如神
    《傷寒論》中原來是治療邪在太陽不解,隨經傳腑而化熱,與血相搏結於下焦的蓄血證。瘀熱互結於下焦少腹部位,故少腹急結;病在血分,與氣分無涉,膀胱氣化未受影響,故小便自利。「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 羊肉湯鍋裡下餃子,湯圓當甜品,以後冬至我要這樣吃
    我原天真地以為冬至不就是「南湯圓北餃子」嘛,看了微博朋友圈才發現,真是too young too naive,湯圓、餃子、餛飩、火鍋、羊肉湯...簡直是美食大賞。這冬至料理真的有這麼豐富嗎?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冬至這天,全國人民都流行吃啥?
  • 忙碌的冬至,沉默的餃子
    吃了這麼多年餃子的你知道餃子的故事嗎?不知道的童鞋還不趕緊科普一下,這樣才吃的有文化,吃的有內涵嘛!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裡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麵餃」。
  • 羊肉湯鍋裡下餃子,湯圓當甜品,以後冬至我要這樣吃!
    我原天真地以為冬至不就是「南湯圓北餃子」嘛,看了微博朋友圈才發現,真是too young too naive,湯圓、餃子、餛飩、火鍋、羊肉湯...簡直是美食大賞。這冬至料理真的有這麼豐富嗎?冬至吃餃子的風俗相傳是東漢南陽醫聖張仲景發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張仲景原為醫官,告老還鄉時正好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鄉親們受凍餓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於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給鄉親吃。
  •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關於張仲景著作《傷寒論》是否有「朱雀湯」及朱雀湯到底是何方之說
  • 冬至除了餃子湯圓還能吃啥了,這9樣東西你再不吃就來不及了
    在我國北方更是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但冬至為什麼吃餃子你知道嗎?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如果不願意背《傷寒論》,就不要說想學中醫。學中醫必須學《傷寒論》,學《傷寒論》首先要背會原文。對於《傷寒論》,不背會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初學時先記住,不理解沒關係,只要記住了,最終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記不住,說理解也是沒有用,打開書理解,合上書記不住,臨床時就不會用(難道臨床時病人等你去翻書翻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