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餃子配酒越吃越有」,意思是吃餃子吃的越多日子過得就越紅火。的確,餃子是我國的傳統美食,在過很多節日的時候中國人都喜歡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餃子,煮餃子,熱騰騰的餃子出鍋,整個家庭都感到其樂融融的。餃子的做法也很簡單,就是先要用麵粉做成薄而勁道的餃子皮,然後將準備好的肉餡或者菜餡用餃子皮包裹起來,包完之後下鍋煮到餃子浮出水面,就可以用漏勺舀出來了,就這樣,一份皮薄餡多,味道鮮美的餃子就出鍋了。雖然人人都知道餃子,也愛吃餃子,那麼餃子是怎麼誕生的呢?
因為餃子的形狀看起來有些像耳朵,所以在古時候餃子被叫做「嬌耳」,它是有我國聖醫張仲景首先發明的。那麼,一個醫生怎麼造起餃子來了?在東漢末年,戰亂不斷,又加之自然災害嚴重,所以很多人都身患疾病。在南陽地區有個被稱作是「神醫」的醫生,名字叫做張機,字仲景,他從小就熟讀醫書,長大後刻苦學習醫術,實踐能力很強,醫術十分高明,治好了很多人的疑難雜症。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不管是貧窮的人還是有錢人,他都認真醫治,從不區別對待,把很多人的病都治好了。
張仲景曾在長沙做官,在當官期間沒有什麼官架子,常為百姓看病,為他們減少病痛,百姓們都非常愛戴這個百姓的「父母官」。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很多百姓都被感染了,張仲景了解情況之後,在衙門門前紮上粥棚提供給那些家庭貧苦之人,還舍藥救人,一直好了很多患有瘟疫的病人,深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愛戴。
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快要走到家鄉白河岸的時候,發現有很多饑寒交迫的農民,他們的耳朵都凍爛了留著膿水。張仲景見到這種景象十分心痛,於是下決心要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中之後,很多慕名而來的都來向張仲景求醫問藥,張仲景忙的不可開交。但是,在他的心中從來沒有忘記過那些被凍爛耳朵的窮苦農民。
於是他仿照在長沙時候的方法,在東陽的一塊空上紮起醫棚,紮起大鍋,一方面給農民們治病,一方面向這些貧苦農民們施捨些粥。張仲景給這些農民們開的藥叫做「祛寒嬌耳湯」,做法是先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食物放在鍋中蒸熟,把蒸熟的食物撈出來切成餡,然後用麵皮把這些做好的餡包裹在麵皮中,做成一個個「耳朵狀」,下鍋煮至上浮後再從鍋中撈出。張仲景分發給每人兩個嬌耳一碗湯,吃下之後病人們紛紛感覺到渾身陣陣發熱,身上也變的暖和起來。吃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些爛耳病人的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持續到年三十,農民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的善舉,就在每年冬至和新年都做這種「嬌耳」的食物來驅寒。張仲景距離現在已經有一千八百多年了,但是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流傳到今天,雖然我們今天吃餃子已經不是為了治療爛耳,但是不妨礙餃子成為了人們在過節時候最喜愛吃的食物。
有句俗語說「吃了餃子湯,勝似開藥方」,在享受餃子帶給我們美味的同時,張仲景的濟世情懷更是深深的感動著我們,這就是餃子的精神內涵。餃子不僅是中國傳統的美食,是過年過節的必吃食物,更是中華傳統美德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