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在這裡記錄了一個故事,是說張仲景去見一個官職為侍中(官位不小)名叫王仲宣的人,那這個王仲宣可是大大的有名啊,他是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就是那個王粲(字仲宣),這位老兄是引領魏晉文壇的大佬,和魏文帝曹丕的關係相當的好,以至於王仲宣病死的時候,曹丕說我這兄弟生前喜歡聽驢叫,領著眾人學驢叫為他送葬,他的最佳拍檔、才高八鬥的曹植為他作賦哀悼。這裡是說王仲宣這個時候才二十幾歲,然後張仲景去見他,猛地一看,說:「你的臉色不對哦,身體有點問題啊,我看你到了四十歲,會眉毛掉落而死啊,現在吃點五石湯就可以把病治好啊。」那如果你是王仲宣,平地一聲驚雷地聽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醫生這麼說,那心裡肯定是不爽的嘛,再說了還是預測十幾年後的事情,當然王仲宣作為高官和文壇領袖,和曹子建並稱「曹王」的大人物,為了表現自己的大度,也沒有當場發作,就表面上說好的好的謝謝關心,然後拿了點仲景的五石湯,然後在丟家裡也不吃。那讀過醫書的很多醫生都知道啊,在古代中國,醫生的地位都不是很高啊,所以醫界才忿忿地喊出「醫不叩門」的口號,有錢有權的人都是請醫生上門服務的,像清初三傑的喻嘉言經常被病人家屬請去懟得血脈噴張。古代的醫生很多時候都是對於這些有權有勢的人,都是開好了藥熬好了端到跟前,仲景也有類似的記錄。
那過了三天啊,張仲景又去看我們文壇大佬王仲宣,就問他:「你吃藥了沒有?」王仲宣白眼地敷衍了一下仲景說:「吃嘍吃嘍。」那張仲景仔細地看了看王仲宣的臉色說:「從你的面色上來講啊,你不像是喝過五石湯的感覺哦。你老兄是不是太不把自己的性命當回事了。」從這裡看張仲景真是望診了得啊。那我們的文壇大哥寧願聽驢叫也不聽張仲景的,就是不吃他的藥。後來過了二十年,王仲宣果然聽著驢叫(我聽過,特別難聽),可能太上火了,眉毛果然掉了,然後過了187天就病死在了鄴城,果然被張仲景言中了。「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這是誇讚華佗和仲景,縱使扁鵲和倉公再世,也不過如此啦。在原文中還有一個華佗的醫案,我省略了,因為我們主要講的是張仲景,值得一提的是原文中講華佗「性惡矜技」,就是華佗這個人挾技自傲,個性乖張(所以他被更乖張的曹操卡槽了),「終以戮死」,所以醫術沒有流傳下來。
「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事施用。」這裡講張仲景把伊尹的《湯液經》通過自己的構架改造成了十多卷(即是《傷寒雜病論》),臨床上使用大多非常靈驗,而晉朝太醫令王叔和將其編撰為《傷寒論》,也是非常切合臨床疾病的治療。
②伊尹的《湯液經》很可惜沒有流傳和保存下來,那在中醫的歷史上,也有一種金庸先生武俠的味道,如果把《湯液經》比作武林第一的武功秘籍《葵花寶典》,那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和南朝陶弘景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就是東方不敗的《葵花寶典》殘卷和林家的《闢邪劍譜》,那麼南朝陶弘景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是一本什麼書呢?他命名為「輔行」,原因是陶弘景是一個修神仙方術的人,歷史上稱為「山中宰相」,是所謂地上神仙,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是一個道教繁盛的時期,文人墨客都喜好修仙,那人修仙也要生病啊,所以治病是輔助修仙的一個方面,故而把治病稱為輔助修行的一個手段。我們來看看《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怎麼說:
「·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張仲景)、衛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範將軍等,皆當代名醫,鹹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於規矩也。
·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鹹尊奉之。
·商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
那我們從陶弘景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一書中看到,他從已經失佚的《湯液經法》中摘錄了「二旦、六神大小等湯」,那他說「張機(張仲景)、衛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範將軍等」這些人,也就包括我們的張仲景,也是摘錄了《湯液經法》裡面的方子加以發揮和改造。比如說六神方中青龍湯、白虎湯等,都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得以保留重現。所以我們說《傷寒雜病論》和《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的方子都是源於《湯液經》,這兩本書可以說是現存的對於《湯液經法》方劑記載的姊妹篇,而仲景創立的特別的辨證構架,這是後話。
(3)根據北宋校正醫書局(就是王凱演的《清平樂》那個電視劇的那段時間)醫官林億、孫奇、高保衡編撰的《傷寒論·序》中,引用唐代甘伯宗《名醫錄》(此書已失佚)中提到:「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云: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其後,明清的一些地方志和醫家傳記,就開始有了較多的類似記載。
①那北宋的宋仁宗呢,就是最近那個《清平樂》裡大帥哥王凱演的那個皇帝啊,你看,一個大時代總是星宿璀璨,晏殊、晏幾道、範仲淹、歐陽修、蘇東坡都是這個時代的。這個時候文化經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那北宋國家校正醫書局受仁宗欽命整理醫學圖書,我們說的宋本《傷寒論》就是這個時期形成的。對於剛才我們說張仲景的方來源於《湯液經法》,北宋的醫官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宋本《傷寒論》的卷首表明張仲景述,而不是張仲景著。北宋的醫家們知道,張仲景並不是這些方劑的原創者,而是他師法《湯液經法》,但是,張仲景留給後世的,是把這些方劑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我們行內人說的「六經鈐百病」的辨證體系。各位看官,且看滾滾長江,大浪淘沙,至今唯餘仲景的光輝,不在於方,而在於他創立的法,照耀後世。而諸如《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記載「經方十一家」,達274卷之多。包括《五臟六腑痺十二病方》《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臟六腑癉十二病方》《風寒熱十六病方》《五臟傷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臟狂癲病方》《金創瘛瘲方》等。沒有留存下來的原因,大多數也是師法《湯液經法》,而沒有形成辨證構架,只是因病用方。
(4)直到明代李廉《醫史》才有《張仲景補傳》,清代陸九芝有《補後漢書張機傳》。其實我們看到,在沒有抖音直播的年代,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一個沒有被官方史書認可的人,卻在本專業領域代代相傳,最終奉為醫聖,其著作《傷寒雜病論》被奉為中醫的聖經。真如清代醫學大家陳修園所說,仲景可謂為萬世醫家「垂方法,立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