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傷寒 · 第二 · 關於醫聖張仲景(一)

2021-02-07 知困中醫文化

那麼在這裡記錄了一個故事,是說張仲景去見一個官職為侍中(官位不小)名叫王仲宣的人,那這個王仲宣可是大大的有名啊,他是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就是那個王粲(字仲宣),這位老兄是引領魏晉文壇的大佬,和魏文帝曹丕的關係相當的好,以至於王仲宣病死的時候,曹丕說我這兄弟生前喜歡聽驢叫,領著眾人學驢叫為他送葬,他的最佳拍檔、才高八鬥的曹植為他作賦哀悼。這裡是說王仲宣這個時候才二十幾歲,然後張仲景去見他,猛地一看,說:「你的臉色不對哦,身體有點問題啊,我看你到了四十歲,會眉毛掉落而死啊,現在吃點五石湯就可以把病治好啊。」那如果你是王仲宣,平地一聲驚雷地聽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醫生這麼說,那心裡肯定是不爽的嘛,再說了還是預測十幾年後的事情,當然王仲宣作為高官和文壇領袖,和曹子建並稱「曹王」的大人物,為了表現自己的大度,也沒有當場發作,就表面上說好的好的謝謝關心,然後拿了點仲景五石湯,然後在丟家裡也不吃。那讀過醫書的很多醫生都知道啊,在古代中國,醫生的地位都不是很高啊,所以醫界才忿忿地喊出「醫不叩門」的口號,有錢有權的人都是請醫生上門服務的,像清初三傑的喻嘉言經常被病人家屬請去懟得血脈噴張。古代的醫生很多時候都是對於這些有權有勢的人,都是開好了藥熬好了端到跟前,仲景也有類似的記錄。


那過了三天啊,張仲景又去看我們文壇大佬王仲宣,就問他:「你吃藥了沒有?」王仲宣白眼地敷衍了一下仲景說:「吃嘍吃嘍。」那張仲景仔細地看了看王仲宣的臉色說:「從你的面色上來講啊,你不像是喝過五石湯的感覺哦。你老兄是不是太不把自己的性命當回事了。」從這裡看張仲景真是望診了得啊。那我們的文壇大哥寧願聽驢叫也不聽張仲景的,就是不吃他的藥。後來過了二十年,王仲宣果然聽著驢叫(我聽過,特別難聽),可能太上火了,眉毛果然掉了,然後過了187天就病死在了鄴城,果然被張仲景言中了。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這是誇讚華佗仲景,縱使扁鵲和倉公再世,也不過如此啦。在原文中還有一個華佗的醫案,我省略了,因為我們主要講的是張仲景,值得一提的是原文中講華佗「性惡矜技」,就是華佗這個人挾技自傲,個性乖張(所以他被更乖張的曹操卡槽了),「終以戮死」,所以醫術沒有流傳下來。


「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事施用。」這裡講張仲景伊尹《湯液經》通過自己的構架改造成了十多卷(即是《傷寒雜病論》),臨床上使用大多非常靈驗,而晉朝太醫令王叔和將其編撰為《傷寒論》,也是非常切合臨床疾病的治療。


伊尹《湯液經》很可惜沒有流傳和保存下來,那在中醫的歷史上,也有一種金庸先生武俠的味道,如果把《湯液經》比作武林第一的武功秘籍《葵花寶典》,那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和南朝陶弘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就是東方不敗的《葵花寶典》殘卷林家《闢邪劍譜》,那麼南朝陶弘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是一本什麼書呢?他命名為「輔行」,原因是陶弘景是一個修神仙方術的人,歷史上稱為「山中宰相」,是所謂地上神仙,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是一個道教繁盛的時期,文人墨客都喜好修仙,那人修仙也要生病啊,所以治病是輔助修仙的一個方面,故而把治病稱為輔助修行的一個手段。我們來看看《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怎麼說:


「·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張仲景)、衛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範將軍等,皆當代名醫,鹹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於規矩也。


·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鹹尊奉之。


·商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



那我們從陶弘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一書中看到,他從已經失佚的《湯液經法》中摘錄了二旦、六神大小等湯」,那他說「張機(張仲景)、衛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範將軍等」這些人,也就包括我們的張仲景,也是摘錄了《湯液經法》裡面的方子加以發揮和改造。比如說六神方青龍湯、白虎湯等,都在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得以保留重現。所以我們說《傷寒雜病論》《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的方子都是源於《湯液經》,這兩本書可以說是現存的對於《湯液經法》方劑記載的姊妹篇,而仲景創立的特別的辨證構架,這是後話。

 

(3)根據北宋校正醫書局(就是王凱演的《清平樂》那個電視劇的那段時間)醫官林億、孫奇、高保衡編撰的《傷寒論·序》中,引用唐代甘伯宗《名醫錄》(此書已失佚)中提到:「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云: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其後,明清的一些地方志和醫家傳記,就開始有了較多的類似記載。


①那北宋的宋仁宗呢,就是最近那個《清平樂》裡大帥哥王凱演的那個皇帝啊,你看,一個大時代總是星宿璀璨,晏殊、晏幾道、範仲淹、歐陽修、蘇東坡都是這個時代的。這個時候文化經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那北宋國家校正醫書局受仁宗欽命整理醫學圖書,我們說的宋本《傷寒論》就是這個時期形成的。對於剛才我們說張仲景的方來源於《湯液經法》,北宋的醫官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宋本《傷寒論》的卷首表明張仲景,而不是張仲景。北宋的醫家們知道,張仲景並不是這些方劑的原創者,而是他師法《湯液經法》,但是,張仲景留給後世的,是把這些方劑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我們行內人說的「六經鈐百病」的辨證體系。各位看官,且看滾滾長江,大浪淘沙,至今唯餘仲景的光輝,不在於方,而在於他創立的法,照耀後世。而諸如《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記載「經方十一家」,達274卷之多。包括《五臟六腑痺十二病方》《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臟六腑癉十二病方》《風寒熱十六病方》《五臟傷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臟狂癲病方》《金創瘛瘲方》等。沒有留存下來的原因,大多數也是師法《湯液經法》,而沒有形成辨證構架,只是因病用方。

 

 (4)直到明代李廉《醫史》才有《張仲景補傳》,清代陸九芝有《補後漢書張機傳》。其實我們看到,在沒有抖音直播的年代,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一個沒有被官方史書認可的人,卻在本專業領域代代相傳,最終奉為醫聖,其著作《傷寒雜病論》被奉為中醫的聖經。真如清代醫學大家陳修園所說,仲景可謂為萬世醫家「垂方法,立津梁」


相關焦點

  •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楹聯同題:醫聖張仲景 主評 彭大慶
    楹聯同題:醫聖張仲景主評 彭大慶        主評綜述:接到方會長指示,指定我來主評此次楹聯同題:醫聖張仲景。因本人為醫生,為同題「醫聖」做點評,雖說人選適合,但本人還是懷著惶恐之心,只因水平有限,或有遺珠、或有評錯,還望各位老師海涵!
  • 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原文—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註:本公眾號將連載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原文,大家沒事多看看,可以試著背下來!文末有前面內容的連結!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張仲景將辣椒和羊肉做成餃子,去治療傷寒病人嗎?
    其中有一種說法,說發明餃子的人,是東漢名醫張仲景: 東漢末年,戰亂不已,導致難民四處流浪,引發了一場瘟疫。無數人死於這場瘟疫,以至於曹操都感嘆不已:「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張仲景家族有200多人,居然有三分之二死於瘟疫,其中死於傷寒的又佔據十分之七。
  • 一花一石相配,降逆止嘔、止咳,醫聖張仲景也愛用,知道是什麼嗎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醫聖「張仲景」的傳說故事合集!(下)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對於張仲景,很多人只知道他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但其實我們生活中有一些名詞以及習俗也與他有關。那麼,今天我們來了解幾則與醫聖張仲景有關的傳說故事。他認真地再次把了脈,深思好一陣,才從腰包裡取出兩顆救生丸,交給他囑咐一天一丸,再多採些杞果吃。第二天老翁早已坐在一根圓木上等待。一看到張仲景,老翁騰地站了起來,他的病全好了,聲如洪鐘般地說:恩人,我扛來一根萬年桐,聊以相報!說著,老翁撿了塊小石頭敲敲,木頭髮出了空谷妙音,久久在青山之間迴蕩。
  •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關於張仲景著作《傷寒論》是否有「朱雀湯」及朱雀湯到底是何方之說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這兩味藥,可調理風寒感冒,但你知道注意事項嗎
    即便是醫聖張仲景極其寵愛的解表「老大哥」——麻黃和桂枝,都沒有脫離中藥配伍的「七情」。那麼,麻黃配伍桂枝,究竟是七情中的哪一種呢?很顯然,它們倆是「相使」的配伍原則。麻黃和桂枝的相互配伍,且將這一「藥對」運用到極致的,非醫聖張仲景莫屬。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治療太陽傷寒證的代表方便是麻黃湯。
  • 傷寒論普通人也能用,你不知道而已,帶你走進張仲景真實的傷寒論
    眾所周知,張仲景寫的 傷寒雜病論 名氣很廣,被奉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不容置疑,同時,這部書開創了一個偉大流派:經方派。中醫簡單的分為兩類,經方和時方。經方最顯著的特點是:只要症狀對應上了,那開出的藥就一定有效果。甚至有一劑知二劑已的稱呼。即一帖藥吃對了。
  • 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原文——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註:本公眾號將連載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原文,大家沒事多看看,可以試著背下來!
  • 《傷寒釋疑——為胡希恕傷寒之學鼓與呼》連載一
    第一章  正名傷寒六經 醫聖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而著《論廣湯液》,後稱《傷寒雜病論》,後又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他創立了中國湯液六經辨證理論體系,奠定了中國湯液辨證論治的基礎。千餘年來,一直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備受歷代醫家的推崇。
  • 第四屆紀念藥王李時珍藥聖孫思邈醫聖張仲景採挖藥活動成功舉辦
    4月16日,由于都縣中醫藥研究學會、于都縣中醫藥研究會支部委員會、于都縣中醫藥研究會紅十字會、崇義縣編研溫暖之家愛心協會聯合發起的「全國第四屆紀念藥王李時珍、藥聖孫思邈、醫聖張仲景上山採挖藥活動」在江西贛州于都縣成功舉辦,于都縣民間中醫代表和崇義縣民間中醫代表,以及部分外地中醫代表共計
  • 傷寒舌鑑 張仲景舌診規律秘傳
    在《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中,有關舌診內容的條文,計三十條,其中以《傷寒論》中太陽病、陽明病居多。《傷寒論》六經分證有四經涉及舌診。《金匱要略》所述四十餘種病證,有七種疾病使用舌診,輔助辨證。其運用範圍之廣,遠較《黃帝內經》為甚,而且所創「舌胎」一詞,為後世沿袋,並發展成為「舌苔」,茲就張仲景舌診規律初探於後,請讀者斧正。
  • 《大醫至簡》帶你讀懂《傷寒論》
    《大醫至簡》帶你讀懂《傷寒論》 2017年3月13日     本報長沙訊 3月11日至12日,中醫研究者劉希彥帶著他的新作《大醫至簡》,做客長沙十翼書院。
  • 感冒引起的咽喉疼痛,反覆發作,醫聖張仲景:不妨用用這兩味中藥
    對於醫聖張仲景來說,可能兩味藥便已足夠,那便是桔梗與甘草。在醫聖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中,便有一方名為桔梗湯,而藥物也就是桔梗與甘草。區區兩味藥物便能組成一個方子,貫徹了張仲景一如既往配伍精簡之特點。原文記載:「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 關於《宋以前傷寒論考》一書擇要
    是否可以說,宋之前的《傷寒論》更加接近於臨床實際,反映真實的情況,而宋之後包括宋的《傷寒論》更加趨向於規律總結,提供治療的規範。如果說這是傷寒從狹義到廣義的變化,我認為也並不難理解。其實,當我們對於事物最初的實際情況不甚了了時,我們更加感興趣的是規律性的東西,但是一旦我們清楚了事情的原委,是否反過來會有助於我們對規律的理解和把握?考慮宋之前後《傷寒論》的變化,給人提供的是一個歷史的宏大視野。
  • 張仲景冬至餃子配方,你想多啦,也想少啦!
    冬至吃餃子據傳說張仲景是用羊肉、辣椒、花椒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然後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作為傷寒論大家的張仲景肯定使用了一些祛寒的食物和藥物,但絕不是辣椒、韭菜。很可能是洋蔥、大蔥。辣椒是在明朝後期隨著大航海時代進入我國餐桌的,作為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不可能見過辣椒。
  • 它被譽為中醫補腎的祖方,出自醫聖張仲景之手,可調理腎虛病症
    早在一千八百年前,醫聖張仲景首創了補腎祖方——腎氣丸(又稱八味腎氣丸、金匱腎氣丸),這個方劑堪稱是中醫治腎的祖宗,而且這個方劑更為奇妙的是,加減一味、兩味,就大有乾坤,有可能在功能上發生巨大變化。腎氣丸這個奇妙的方劑,在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裡一共出現四次,每次出場所治病症不太一樣。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根據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所言:張仲景就是論廣了《湯液經法》,而王叔和則是撰次了「仲景遺論」;至南北朝時,梁·阮孝緒在《七錄》中稱王叔和撰次的「仲景遺論」為:《王叔和·張仲景辨傷寒》;同朝代的陶弘景在《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中,不僅記載了西漢《湯液經法》的二旦、四神大小等湯,而且還稱張仲景依此諸方撰《傷寒論》一部。可見,張仲景的「論廣《湯液》」,經王叔和撰次後,已頹變為一本專治傷寒的《傷寒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