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中藥千千萬萬,每一味中藥都有它不同的功效,也可用於調理和治療各類病症。但如此複雜的人體,往往不是單單一味藥物便可以面面俱到的,因此,中藥的配伍便應運而生了。而根據其性味歸經及功效的不同,不同的藥物配伍起來,可以是相互疊加以增強藥效,可以是「君臣相佐」而補其不足,也可以是完全相反而互相排斥。
在中藥的配伍原則中,自《神農本草經》以來,就倡導「七情」,也就是單行、相使、相須、相畏、相殺、相惡及相反七種。也就是說所有的中藥配伍,並非只有一種原則,但萬變不離其宗,大多都在這七種原則之中。即便是醫聖張仲景極其寵愛的解表「老大哥」——麻黃和桂枝,都沒有脫離中藥配伍的「七情」。
那麼,麻黃配伍桂枝,究竟是七情中的哪一種呢?很顯然,它們倆是「相使」的配伍原則。麻黃和桂枝的相互配伍,且將這一「藥對」運用到極致的,非醫聖張仲景莫屬。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治療太陽傷寒證的代表方便是麻黃湯。而在麻黃湯中,麻黃與桂枝相互配伍,對於全方的藥效發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麻黃味辛、微苦,性溫,可入肺、膀胱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宣肺平喘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證,並且是肺失宣降而喘咳者效果更佳。而桂枝同樣味辛性溫,且還有甘味,可入心、肺及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等妙用,同樣能夠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