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顏正華治療心悸經驗

2021-01-20 騰訊網

國醫大師 顏正華

心悸是指氣血陰陽虧虛,或痰飲瘀血阻滯等致心失所養,心脈不暢,心神不寧,引起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心悸發作時常伴有氣短、胸悶,甚至眩暈、喘促、暈厥,脈象或數,或遲,或節律不齊。現代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期前收縮、心房顫動或撲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症候群、預激症候群、心功能不全及心神經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的表現均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

中醫對心悸的認識源遠流長。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云:「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唐代孫思邈《千金方·心臟脈論》提出因虛致悸。認為「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宋代嚴用和《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也認為,驚悸是因虛所致,並對驚悸怔忡的變證、治法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心虛膽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心氣安逸,膽氣不怯,決斷思慮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驚,或聞虛響,或見異相,登高涉險,驚忤心神,氣與涎鬱,遂使心悸。驚悸不已,變生諸症,或短氣悸乏,體倦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皆心虛膽怯之候也。治之之法,寧其心以壯膽氣,無不瘥者矣。」治宜選用溫膽湯、遠志丸。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也認為,心悸的病因有汗、吐、下後正氣內虛,以及「營衛涸流」等多種。

顏正華教授認為,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但與脾、腎、肺、肝四髒功能失調有關。如脾失健運,氣血化生無源,或勞心過度,血液耗損過多,可致心脾兩虛而出現心悸;若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陰以涵養心陽,使心火獨亢而出現心悸;若肺氣虛損或肺的宣降失常,影響宗氣的生成或氣機阻滯不暢,勢必影響心主血脈之功能,導致血液運行不暢而出現心悸;若肝血不足,牽及心血虧虛亦可出現心悸。心悸的病位在心,但可因他髒的功能失調而引起,故臨床應審證求因,辨證論治。

顏正華教授認為,本證的基本病因病機是「本虛標實」。本病雖以虛證居多,但仍可由虛致實,虛實夾雜。虛者常表現為臟腑氣血陰陽虧虛,痰濁、血瘀、水飲內停,可一髒受損,也可累及多髒。初起以心氣虛為常見,表現為心氣不足、心脾兩虛、心肺氣虛、心虛膽怯等證;陽虛者則表現為心陽不振、脾腎陽虛,甚或水飲凌心之證;陰虛血虧者多表現為心血不足、肝腎陰虛、心腎不交等證,病久正氣耗傷,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可出現氣陰兩虛、氣血不足、陰陽俱損之候。肝鬱氣滯或心脾氣虛均可導致痰濁、痰血內生,而成痰濁阻絡或心脈瘀阻之證。若病情惡化,心陽暴脫,患者可出現厥脫、抽搐等危候,甚至死亡。

治療原則

針對心悸「本虛標實」的病機,顏正華教授確定本病的治療大法為補虛瀉實,調整氣血。

益氣養陰,安神定志 顏正華教授認為,心悸病多見於中年以後,人體生理功能的衰退期;或年老體衰,腎精虧損,化血無源;或飲食不節,脾胃受損,化生不足,均可導致氣血虛弱,心脈不充,失於榮養。治宜益氣養陰,安神定志,方選生脈散加減。顏正華教授認為,西洋參益氣養陰清熱,五味子斂陰寧心安神,麥冬養陰清心除煩,常配以生黃芪補氣昇陽,炒棗仁、遠志養心安神,生龍骨、生牡蠣鎮定安神,丹參活血調經安神,諸藥合用,使心神養而神志定,臨床上每收良效。心陰不足較甚者酌加南沙參、北沙參等補陰之品;若兼痰濁阻滯心絡者,酌加鬱金、石菖蒲化痰通絡之品;兼瘀血阻絡者,酌加紅花、降香活血通絡之品。

活血化痰,通絡定驚 顏正華教授認為,心脈是營養心臟之氣血津液運行輸布的通路,氣滯血行滯澀,或寒凝血脈,或血熱互結,或溼滯絡脈,或痰阻心絡均可影響絡中氣血的運行,產生心絡瘀血阻滯,所以治療宜溫陽活血,化痰通絡。顏正華教授常用的活血藥有紅花、降香、丹參、川芎;常用的化痰通絡藥有鬱金、全瓜蔞、石菖蒲等。伴氣滯者,酌情配伍陳皮、枳殼、香附、川芎;兼寒凝之症者則加薤白溫陽通絡。同時顏正華教授指出,此治法在治療心悸病證中只屬治標之法,故治療時應顧全「本虛」,配伍補養心神之品,如生黃芪、麥冬、五味子。

分型論治

在治療原則的基礎上,顏正華教授亦遵循分證原則診療心悸一病,具體診療原則與用藥法則如下。

心虛膽怯證 是以心悸,驚恐,坐臥不安,不寐多夢且易驚醒,惡聞聲響,納呆,苔薄白,脈細略數或細弦為主症。治以重鎮定驚,養心安神。常用方劑為安神定志丸加減。常用藥物:硃砂、龍骨、牡蠣、琥珀、酸棗仁、遠志、茯苓、首烏藤、人參、山藥、天冬、生地、熟地、五味子等。

心血虧虛證 心血虧虛證以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面色無華,倦怠乏力,納呆,舌淡紅,脈細弱為主症。治以益氣補血,養心安神。常用方劑為歸脾湯加減。常用藥物:黃芪、人參、白朮、炙甘草、熟地黃、當歸、龍眼肉、首烏藤、茯苓、遠志、酸棗仁等。

胸陽不振證 胸陽不振證以心悸不安,胸悶氣短,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虛弱或沉細弱為主症。治以溫補心陽,安神定志。代表方劑為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常用藥物:桂枝、附片、人參、黃芪、麥冬、枸杞子、炙甘草、龍骨、牡蠣、首烏藤。

水氣凌心證 水氣凌心證以心悸眩暈,胸悶痞滿,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形寒肢冷,伴噁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為主症。治以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寧心安神。代表方劑為苓桂術甘湯加減。常用藥物:澤瀉、豬苓、車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參、白朮、黃芪、遠志、酸棗仁等。

陰虛火旺證 陰虛火旺證以心悸失眠,五心煩熱,口乾,盜汗,耳鳴腰酸,頭暈目眩,急躁易怒,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細數為主症。治以滋陰清火,養心安神。常用方劑為天王補心丹合硃砂安神丸加減。常用藥物:生地、玄參、麥冬、天冬、當歸、丹參、人參、炙甘草、硃砂、茯苓、遠志、酸棗仁、首烏藤等。

瘀血阻心證 瘀血阻心證以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痛如針刺,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為主症。治以活血化瘀通絡。代表方劑為桃仁紅花煎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常用藥物: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芎、延胡索、生地、當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首烏藤等。

醫案舉隅

李某,男,63歲。2008年8月21日初診。訴心悸陣發10年。10年前體檢查出「房性期前收縮」,後偶感心悸,因不影響生活而未加以重視,近因外感而致心悸頻發,現外感已愈,但心悸仍作,為求進一步治療,而來就診。現心悸怔忡,疲乏無力,汗出,煩躁,眠差,氣短,眩暈,上述症狀勞累後加重,咽幹、口渴不欲飲,納可,二便調,舌暗,苔黃膩,舌下青紫,脈結代。既往有糖尿病、淺表性萎縮性胃炎病史。

辨證:氣陰兩虛。

治法:益氣養陰,安神定志。

處方:西洋參(另煎)6g,生黃芪30g,麥冬10g,五味子6g,炒棗仁(打碎)18g,遠志10g,生龍牡各(打碎,先煎)20g,丹參15g,茯苓30g,生薏苡仁30g,首烏藤30g,蓮子心3g。7劑,水煎服,日1劑。

2000年8月28日二診:患者服上方7劑後,症狀減輕。現眩暈、煩躁、心悸等症狀時作,勞累後加重,納差,便幹,日1行,眠差,舌質淡暗,苔白膩,舌下青紫,脈結代不勻。上方改炒棗仁30g,生龍牡30g,加香附10g,鬱金12g,合歡皮15g。

方藥:西洋參(另煎)6g,生黃芪30g,麥冬10g,五味子6g,炒棗仁(打碎)30g,遠志10g,生龍牡各(打碎,先煎)30g,丹參15g,茯苓30g,生薏苡仁30g,首烏藤30g,蓮子心3g,香附10g,鬱金12g,合歡皮15g。10劑,水煎服,日1劑。

2000年9月7日三診:患者服上方10劑後,症狀明顯改善,原有症狀皆大減,勞累後加重,納可,眠可,二便調,舌質暗淡,苔白膩,舌下青紫,脈結代不勻。上方繼服10劑,心悸感消失,隨訪3個月未復發。

按:本案患者心氣、心陰俱虛,遂致上述諸症。心位於胸中,心氣不足,胸中宗氣運轉無力,故氣短。心為神舍,心氣不足易致神浮不斂,心神動搖,而眠差;氣虛衛外不固則汗出;勞累耗氣,心氣亦虛,故勞累後加重。心陰虛故出現口乾、咽乾等津液不足的現象。故顏教授在治療此病案時以益氣養陰、安神定志為治療的基本原則,以生脈散加味為基本方加減。

方中西洋參補益氣陰為君藥;生黃芪補氣,麥冬、五味子養陰,三藥合用以加強西洋參補益氣陰的作用,為臣藥;炒棗仁、遠志、生龍骨、生牡蠣、丹參、首烏藤均有養心安神的作用,而茯苓、生薏苡仁補益心脾,均為佐使藥;諸藥合用,證癥結合,以求藥到病除之效。患者在連服7劑後,症狀明顯改善,但仍有勞累後諸症加重的臨床表現,故在守方的基礎上隨症加減,患者繼服20劑後臨床症狀基本消失,收到了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相關焦點

  • 胃痛,國醫大師顏正華如此治療!
    胃病怎麼治療?國醫大師顏正華有招!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為主症的病證,常見於西醫消化道潰瘍、膽汁反流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等病。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對胃脘痛的辨證治療進行了論述,云:「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載有9種「心痛」,其實際是對「心胃痛」病因和臨床表現的精闢分類,其中亦包括胃痛。 唐王燾《外臺秘要·心痛方》云:「足陽明為胃之經,氣虛逆乘而心痛,其狀腹脹歸於心而痛甚。謂之胃心痛也。」其亦指胃痛而言。
  • 國醫大師顏正華:一張壯心方,補氣除痰,治心肌缺血,請珍藏
    這篇文說,我跟你聊聊,首屆國醫大師顏正華老先生的臨床心法。 顏師生於1920年,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4歲開始學醫,80年前開始臨床,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早年,我的老師,曾經聽過顏正華大師的課。雖然只是一面之緣,但他對顏師是十分推崇的。
  • 國醫大師唐祖宣京城收高徒(附我國90名國醫大師完整名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6月1日訊(記者 朱國旺)5月31日,「國醫大師唐祖宣教授收弟子劉文華典禮暨安定門中醫院傳承工作室授牌」在京舉行。北京安定門中醫醫院院長劉文華成為國醫大師唐祖宣教授的又一弟子。唐祖宣教授是第二屆國醫大師,是國醫大師中少有的「40」後。
  • 七位「千年醫派」國醫大師的健康秘笈!讓你更加認識《老中醫》!
    如今全國僅有的90位國醫大師中,有七位出自"孟河醫派",可謂名家輩出,人才濟濟。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這個千年醫派的健康秘笈!每個人都要看看!首屆國醫大師陸廣莘,18歲學中醫,早年師從孟河醫派陸淵雷、章次公、徐衡之等名家,進入過「陸淵雷醫室遙從部」,曾隨章次公臨診,在當時的中央人民醫院中醫科工作時接受了徐衡之主任的言傳身教。
  • 國醫大師李士懋教授:應用梔子豉湯治療冠心病醫案一則
    李士懋教授 李士懋教授是著名的中醫大家,第二屆國醫大師。臨床擅長運用中醫辨治思維治療內科雜症,如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發熱等急症。臨床療效卓著。 對於冠心病,李老認為可以有各種因素交織,紛紜繁雜,所以中醫對冠心病的治療,難以用一方一法統治所有患者,更不是一個活血化瘀就可以包打天下。 而且,中醫認為疾病是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病在變,方藥亦當相應而變,鮮有一張方子吃到底的。
  • 國醫大師熊繼柏運用溫膽湯經驗分享,值得收藏!
    導讀:國醫大師熊繼柏運用溫膽湯經驗分享,跟著小編一起來學習吧~  溫膽湯出自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由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組成,功效清熱化痰,原方主治「心虛膽怯熊繼柏教授臨證常用溫膽湯治療各種疾病。  運用溫膽湯的範圍與指徵  熊繼柏運用溫膽湯的範圍極為廣泛,涉及內、婦、兒、五官各科,內科涉及心繫病證、脾胃系病證、氣血津液病證、肢體經絡病證。其運用溫膽湯的指徵如下。
  • 國醫大師唐祖宣再收兩位「高徒」 成立安定門中醫院傳承工作室
    來源:中國網財經中國網財經6月1日訊(記者 杜丁) 國醫大師唐祖宣再收兩位「高徒」,昨日,「國醫大師唐祖宣教授收弟子劉文華典禮暨安定門中醫院傳承工作室授牌」在北京安定門中醫醫院舉行。唐祖宣2014年被評為第二屆國醫大師,是全國評出的60名「國醫大師」中唯一一位來自基層醫院的醫生。據介紹,唐祖宣收徒堅持有教無類,不設教條門檻。他的弟子中既有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名有一技之長的民間中醫,也有170多名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醫院院長,還有來自美國、瑞典、加拿大等國的中醫學者。
  • 國醫大師周仲瑛的5首降壓經驗方
    治療高血壓除了西藥之外,中醫對於降壓、改善相關不適症狀也有著獨特優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國醫大師臨床中針對不同證候常用的5首降壓驗方。息風潛陽方【組成】鉤藤15g(後下),天麻10g,決明子12g,野菊花10g,羅布麻葉15g,珍珠母30g(先煎),玄參10g,車前草10g。
  • 國醫大師張磊教授傳承工作室在固始縣中醫院揭牌
    當前位置 > 首頁 > 健康中國 > 正文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國醫大師張磊教授傳承工作室在固始縣中醫院揭牌 2020年11月02日 15:52來源:中新網河南
  • 傳承國醫大師唐由之教授學術思想系列活動在京舉辦
    正值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5周年之際,12月16日,眼科醫院舉辦傳承國醫大師唐由之教授學術思想弘揚唐由之精神系列活動。中國中醫科學院黨委書記查德忠、首都國醫名師莊曾淵研究員、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同仁醫院邱禮新教授、以及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相關領導、唐由之在京弟子等100餘人參加活動。 會議由眼科醫院副院長亢澤峰主持。
  • 國醫大師唐祖宣當選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 河南唯一
    人民網鄭州12月20日電 (時巖)12月18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成立暨院慶65周年大會在北京召開,河南南陽國醫大師唐祖宣當選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這是醫聖故裡南陽、也是河南省首位和唯一當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向唐祖宣頒發學部委員證書。
  • 國醫大師領銜,河南儒醫人奮戰在各條抗「疫」戰線
    國醫大師挺身而出 張磊國醫大師已經91歲高齡,唐祖宣國醫大師也已經78歲高齡,他們都是河南省儒醫文化研究會的名譽會長。在疫情面前,兩位國醫大師挺身而出,為防控疫情做出了積極貢獻。 1月23日,鄧州市衛健委成立了新冠肺炎中醫預防技術指導組,唐祖宣國醫大師親自擔任組長。
  • 國醫大師朱良春治療關節疼痛的「獨家驗方」
    國醫大師朱良春先生在治療痺證方面具有獨到見解而且療效顯著。今天,與大家分享的就是朱良春先生治療痺證的自擬經驗方——「溫經蠲痺湯」。 痺證的治療原則,不外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留者去之,虛者補之。如初起或病程不長,患者全面狀況尚好者,風寒溼痺,自以溫散、溫通為正治,溼熱痺則以清熱利溼為主。
  • 東阿兩大膠王對話國醫大師張燦玾
    」節目,節目將邀請12位國醫大師,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阿阿膠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秦玉峰先生,前鳳凰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正安中醫創始人梁冬先生一起,探討國醫精粹、分享大師智慧。本次對話大師是張燦玾先生。張老先生生於1928年,從事教學、臨床和中醫文獻研究60餘年,山東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聯合授予首屆「國醫大師」稱號。
  • 紀念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百年誕辰活動在滬舉行
    11月21日,同濟大學舉辦紀念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百年誕辰活動。 江平 攝中新網上海11月21日電 (記者 許婧)紀念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百年誕辰活動21日在同濟大學舉行。《歲月如歌——國醫大師顏德馨百年誕辰100周年紀念冊》發布。 江平 攝顏德馨是顏氏內科第二代傳人,為首屆國醫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4月17日,顏德馨因病逝世,享年98歲。
  • 國醫大師李佃貴入駐京東健康中醫院 在線「懸壺濟世」又開新篇
    7月29日,國醫大師李佃貴入駐京東健康籤約儀式在京舉行,李佃貴教授正式受聘為京東健康中醫院中醫濁毒理論中心學術帶頭人。同時,京東健康與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醫藥傳承發展工作委員會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助推「網際網路+中醫藥」再上新臺階。
  • 心悸是什麼意思 心悸應該這樣治療
    在日常生活中,心悸是許多心臟不好的人經常會遇到的一種症狀,心悸是指心臟部位慌亂,有些不舒服,那麼請問心悸是什麼意思?心悸的症狀是什麼?治療心悸的偏方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心悸的產生,一般是與心臟的活動過度有關係,比如說是心臟的收縮力的增強,心臟的排血量增加,心裡的真快都會導致出現心悸的,平時患者的精神因素也會導致出現心悸的身體患有神經衰弱,隔離的心臟病或者是低血糖,貧血也會導致心悸。
  • 國醫大師劉志明蓮城收徒
    日前,國醫大師劉志明傳承工作室授牌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在湖南省湘潭市舉行。中國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黨委書記王笑頻為設置在湘潭市中醫醫院內的國醫大師劉志明傳承工作室授匾牌。會上,劉志明受聘為湘潭市中醫藥發展終身技術顧問,來自湘潭市中醫醫院、湘鄉市中醫醫院、湘潭縣中醫醫院的5名徒弟還向劉志明跪拜、奉茶、遞交「拜師帖」、獻花並聆聽師訓。
  • 【國醫說】國醫大師劉柏齡教授談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應該怎樣保養
    劉柏齡教授運用中醫理論治療股骨頭壞死四十餘年,中藥治療骨壞死的研究分別獲得廳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中醫治療主要採取保守治療,儘量保護患者的患病體,修復骨小梁為主。主要運用中藥使骨小梁得到修復,也需要患者在飲食和運動方面積極地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