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用細辛資料匯集淺言

2021-02-12 昌平傳統中醫工作室

張仲景用細辛資料匯集淺言

 

張仲景著作《傷寒卒病論》,後世分為兩書《傷寒論》、《金匱要略》,其中《傷寒論》中涉細辛方為5首: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烏梅丸、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金匱要略》涉細辛方為14首:侯氏黑散、千金三黃湯、射幹麻黃湯、厚樸麻黃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大黃附子湯、赤丸、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烏梅丸,除去兩書中重複方2首:小青龍湯、烏梅丸外,餘17首。

 

一、張仲景用細辛的臨床目的:

 

1、溫化寒飲:小青龍湯、射幹麻黃湯、厚樸麻黃湯、小青龍加石膏湯、苓甘五味姜辛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2、除寒止痛:侯氏黑散、千金三黃湯、大黃附子湯、赤丸、烏梅丸。

3、溫通血脈: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4、溫裡散表:麻黃附子細辛湯。

 

二、張仲景用細辛劑量的探討:

 

《傷寒卒病論》至今已有1800年歷史,古今度量衡的差異是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對古今度量衡的各種考證法也層出不窮。上海中醫藥大學柯雪帆等依據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據銘文定為和仲景同時代的東漢末所頒布的「光和大司農銅權」,並按秦漢衡制的單位量值和權的量級程序,認為東漢重量每斤折算為249.7g,1兩約今之15.6g。王慶國等依據水密度法和黃金密度法認為東漢1斤折算為240g,1兩為15g。程磐基通過參閱有關文獻及出土度量衡實物, 認為東漢時期1斤在220~250g之間,1兩在13.750~15.625g之間。類似考證不一一羅列,綜合目前所見,張仲景用藥1兩以15g比較事實。

 

《傷寒卒病論》中細辛17首方劑,其中散劑1首、丸劑2首、湯劑14首。散劑侯氏黑散用細辛三分,丸劑赤丸、烏梅丸分別為一兩、六兩,其餘湯劑用細辛用量均在一兩至三兩。以1兩為15g計算,張仲景用湯劑細辛則在15g-45g,已遠遠超過當今《藥典》的法定劑量1-3g。儘管漢代用方為每劑一煎分三次服用且煎藥時間較長,但是以張仲景所用劑量也已超今天法定用量。且當今細辛超劑量使用屢見報導,並非個例。

關於細辛的用量問題,引申至經方的用量問題,仍需中醫臨床人士及中醫愛好者不斷探索。

此外,關於細辛的藥用臨床配伍規律網文未涉及,期待更多的總結歸納。

附錄:張仲景用細辛原文如下:

 

《傷寒論》用細辛方5首,分別是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烏梅丸、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如下: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1首)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玉函》卷七、《千金翼》卷九作『咳而發熱』],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去皮[《玉函》卷七、《千金翼》卷九無]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玉函》卷二無。《註解傷寒論》卷三作『湯洗』]。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1首)

 

【301】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玉函》卷四、《註解傷寒論》卷六作『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麻黃二兩,去節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3首)

 

【338】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  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去皮 蜀椒四兩,出汗 桂枝去皮,六兩 人參六兩 黃櫱六兩

 

【351】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

 

【352】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當歸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薑半斤,切 吳茱萸二升 大棗二十五枚,擘

 

《金匱要略》用細辛方14首,分別是侯氏黑散、千金三黃湯、射幹麻黃湯、厚樸麻黃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大黃附子湯、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烏梅丸、赤丸。如下: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2首)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

菊花四十分  白朮十分  細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分  人參三分  礬石三分  黃芩五分  當歸三分  乾薑三分  芎三分  桂枝三分

 

附方: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  黃芪各二分  黃芩三分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3首)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幹麻黃湯主之。

射幹麻黃湯方:射幹十三枚一法三兩  麻黃四兩  生薑四兩  細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大棗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厚樸麻黃湯方:厚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乾薑二兩  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千金》證治同,外更加脅下痛引缺盆。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乾薑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兩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2首)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方: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烏頭二兩(炮)  茯苓四兩  細辛一兩  半夏四兩,洗,千金作人參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5首)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及肺癰中。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小青龍湯方: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乾薑三兩  甘草三兩(炙)  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  (去皮)  半夏半升(湯洗)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痺,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茯苓四兩  甘草  乾薑  細辛各三兩  五味半升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衝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  細辛  乾薑各二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痺,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燻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1首)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1首)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方:烏梅三百個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一斤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  川椒四兩(去汗)  桂枝六兩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錯誤難免,敬請指導。

 

昌平村醫,才譾腹虛。

好與古戰,不安其愚。

去偽存真,追求真知。

歡迎交流,探索中醫。

微信號:beijing7788123

相關焦點

  • 《金匱要略》:張仲景的一方,可用杏仁代替麻黃以洩水腫
    究其原因,是因為「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也就是說患者血虛,肺氣不宣,麻黃可宣肺,但發汗力很大,中醫有汗血用源的說法,奪汗則亡血,故血虛者不可發汗,麻黃尤當嚴禁。但從張仲景的用藥看,可知杏仁有代麻黃以驅水氣治療水腫的作用。
  • 有趣味有溫度的安全交友平臺,淺言APP做到了
    淺言APP——有趣味有溫度的交友平臺我們都知道新時代交友不再局限於身邊的人,比如同學、校友等等,而是想要把你和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聯繫起來,使得00後們可以更好地追求新鮮有趣的交友體驗。打開淺言,首先我們看到的就是用戶發布的內容,我們可以根據用戶發布的內容是否感興趣點擊右上角三個點去私信對方,直接打開話匣子,刺激的是,內容每次刷新都不一樣,可以發現更多不同的人,但是一旦錯過很難再次相遇,所以提醒我們也要珍惜每一次交友的機會。
  • 陸耕宇專輯11-15:尾花細辛,川滇細辛,天目地黃,翹距蝦脊蘭,杜莖山
    全草入藥,多作土細辛用,或作獸藥。細辛我們前面介紹過他名字的來歷,根細且含有揮髮油,具有辛味,因此和前面的白頭翁一樣,看起來像白鬍子一樣的別名都叫白頭翁。因此,對於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群而言,只要根細且含有揮髮油,具有辛味的都可能被叫做「土細辛」。除細辛屬各種各樣的細辛被叫做土細辛外,還有許多其他科屬的植物,也被叫做土細辛,我們來看一看。
  • 在淺言APP,記錄精彩暑假
    最近爆火網劇《隱秘的角落》中,主角朱朝陽用一本日記記錄了又或是臆造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暑假經歷,網友都調侃道:「正常人誰寫日記啊!」,確實,很多人只在小時候有過寫日記的習慣,那時候還會偷偷摸摸地為自己的日記本上鎖。
  •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關於張仲景著作《傷寒論》是否有「朱雀湯」及朱雀湯到底是何方之說
  • 【經方重磅】《張仲景本草學》徵求意見稿(大黃示例)
    《張仲景本草學》徵求意見稿(大黃示例)《經方》前言:《張仲景本草學》的編撰是一項宏偉的工程,需要醫藥同仁的廣泛參與,現將大黃框架初稿貼出,向各位賢達徵集各種編撰意見、建議,可以在文後「寫留言」或郵箱jingfangzazhi@163.com,截至本月底,對有價值意見的朋友《經方》雜誌將酌情贈送「經方竹杯」或紙質版
  • 這味奇妙的中藥,張仲景常用它,後世醫家卻認為它是「虎狼之藥」
    傷寒、陰瘧第一要藥,醫聖張仲景常用它,仲景諸方又以此為首,這是一味什麼奇妙的中藥呢?在《中藥學》教材上,第一味藥講的就是它,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了這味藥是什麼,它正是被很多醫家稱之為「虎狼之藥」的麻黃。了解或是運用中醫藥,麻黃這味藥是必須要知道的。那麼它的性味如何、它的功效如何、主治哪些疾病、配伍如何、用量如何,禁忌呢?
  • 閒話傷寒 · 第二 · 關於醫聖張仲景(一)
    那張仲景仔細地看了看王仲宣的臉色說:「從你的面色上來講啊,你不像是喝過五石湯的感覺哦。你老兄是不是太不把自己的性命當回事了。」從這裡看張仲景真是望診了得啊。那我們的文壇大哥寧願聽驢叫也不聽張仲景的,就是不吃他的藥。
  • 傷寒論普通人也能用,你不知道而已,帶你走進張仲景真實的傷寒論
    眾所周知,張仲景寫的 傷寒雜病論 名氣很廣,被奉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不容置疑,同時,這部書開創了一個偉大流派:經方派。中醫簡單的分為兩類,經方和時方。經方最顯著的特點是:只要症狀對應上了,那開出的藥就一定有效果。甚至有一劑知二劑已的稱呼。即一帖藥吃對了。
  • 王叔和與張仲景的不解之緣
    2、王叔和與張仲景弟子衛汛有一段特別的交往。3、《針灸甲乙經》: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指事施用。叔和與士安同時,晉初已老,疑其得親見仲景也。由於史書並無確切記載,只是通過前人醫籍中一些資料得出的推論,真正有爭異的不是別人,而是更加專業的醫學務者,因為是醫學事業發展的「百世之師」。 1954年,邢德剛在《中華醫史雜誌》第四期發表《晉代名醫王叔和》,認為王是山西高平人,大約生活在210—280年之間。1960年,宋向元在《北京中醫學院學報》發表《王叔和生平事跡考》,認為約生於180年,卒於260—263年間。
  • 周公瑾遇上張仲景,氣死一個科學家
    張仲景,也是東漢末年人。年齡比周公瑾大二十多歲,南陽人,是當時名醫,被後人稱為「醫聖」。誰說醫生就不能當官?他也是官宦之家,曾被舉過孝廉,當過長沙太守。比照今天的職務級別,他就是湖南的省長,而且還是正的。他們是同一個時代人,我只想說明一個問題:他們到底有沒有見過面?張仲景大周公瑾二十多歲,他們能見上面嗎?要是張仲景先死了怎麼辦?
  • 醫聖「張仲景」的傳說故事合集!(下)
    老翁看了看竹簍子,用祈求的目光望著張仲景,虛弱地說:採這麼多藥果,看來你就是人們傳頌的張仲景吧,求你趕快救救我……張仲景仔細地給老翁號脈,很是驚奇,他直視著老翁,言詞懇切地說:要想治好病,你必須給我說實話……你的脈跳和其他人根本不同,怎麼回事?老翁說:真是名不虛傳!真人面前不敢說謊,我是嶧山裡的老猿猴,翻山越嶺,泅河跨溪,從千裡之外尋覓而來,就是找你救我命哩!
  • 感冒引起的咽喉疼痛,反覆發作,醫聖張仲景:不妨用用這兩味中藥
    對於醫聖張仲景來說,可能兩味藥便已足夠,那便是桔梗與甘草。在醫聖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中,便有一方名為桔梗湯,而藥物也就是桔梗與甘草。區區兩味藥物便能組成一個方子,貫徹了張仲景一如既往配伍精簡之特點。原文記載:「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一花一石相配,降逆止嘔、止咳,醫聖張仲景也愛用,知道是什麼嗎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張仲景冬至餃子配方,你想多啦,也想少啦!
    冬至吃餃子據傳說張仲景是用羊肉、辣椒、花椒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然後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作為傷寒論大家的張仲景肯定使用了一些祛寒的食物和藥物,但絕不是辣椒、韭菜。很可能是洋蔥、大蔥。辣椒是在明朝後期隨著大航海時代進入我國餐桌的,作為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不可能見過辣椒。
  • 張仲景:醫聖治病方法多坐堂、人工呼吸、灌腸傷寒雜病記錄傳千古
    東漢末年,我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臨床醫學家張仲景。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他是最早的坐堂醫生,他是第一個發明人工輔助呼吸的,他也是第一個用灌腸方法治病的。
  • 張仲景將辣椒和羊肉做成餃子,去治療傷寒病人嗎?
    其中有一種說法,說發明餃子的人,是東漢名醫張仲景: 東漢末年,戰亂不已,導致難民四處流浪,引發了一場瘟疫。無數人死於這場瘟疫,以至於曹操都感嘆不已:「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張仲景家族有200多人,居然有三分之二死於瘟疫,其中死於傷寒的又佔據十分之七。
  • 黃巾起義的元兇,三國鼎立的導火索,醫聖張仲景無力回天的大瘟疫
    筆者通過查閱資料發現,這本經書在歷史上確實存在,被稱為《太平經》。成書於東漢晚期,一共有170卷。而張角得到的《太平要術》只是《太平經》中的一部分。 可惜,張角把心思用偏了,想借黃巾起義來顛覆朝廷,謀取私利。也註定了南華老仙在三國演義中讖語: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 話說到這裡,可能諸君還是不明白,僅是一些醫學知識,為什麼具有如此廣泛的影響力? 這裡,還要從歷史上的大天災說起。
  • 「胸滿」也有虛實之分,兩個張仲景治療「虛滿」的方劑很好用
    太陽病用下法是為誤治,表邪未解而用下法,此時出現脈促而胸滿,故張仲景用此方治療。其方劑組成就是原桂枝湯去掉芍藥,其它不變。桂枝 三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生薑 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共四味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