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小方:橘枳薑湯,治胸悶胸脹胸疼

2021-02-22 人以道立

總覺得胸中堵得慌,一時上不來氣,是因氣滯而停飲,胃失和降所致,故可伴見心下痞滿,嘔吐氣逆。這時可試著服用橘枳薑湯行氣化飲,和胃降逆。

 

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記載:「胸痺,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也主之。」

組成:橘皮 12克、枳實 2.5克、生薑 6克(劑量僅供參考,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橘皮一般指陳皮。味苦、辛,性溫。歸肺、脾經。主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在方中起理氣和胃止嘔之效;枳實,味苦、辛、酸,性微寒。主破氣消積,化痰散痞。在方中起洩滿散結之效;生薑,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主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在方中起溫胃化飲之效。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歸脾、胃經。

馬某,58歲,老伴說他一人睡就鼾聲大作,似喉中有痰像拽鋸一樣上下出入,並自覺入夜後胸中似有氣上衝至咽喉,呼呼做聲,胸悶短氣,胃脘胸脅及背部隱隱作痛,畏寒,納差,舌淡苔白厚膩,脈遲而細。

診病前幾年,經常咳嗽喉癢,受寒加重,用中西藥久治不效。吾反覆推測,此患者為陽虛氣滯痰凝,似橘枳薑湯證,故加味治之。組方為橘皮、炒枳實、乾薑、半夏、茯苓、射幹、紫石英、海浮石。

用此方先服3劑,氣上衝咽喉症明顯減輕,惟胃脘背部隱隱作痛,故在原方上加桂枝、薤白、以振奮陽氣又服3劑,痛止,鼾聲時有發作,再用首方服15劑而愈。

1. 與茯苓杏仁甘草湯

本方與茯苓杏仁甘草湯均治胸痺胸中氣塞短氣之證。前者是肺氣不利,飲停胸膈,重在停飲,故治宜宣肺化飲,而用茯苓、杏仁;此方主治乃肺胃氣滯,氣阻飲停,重在氣滯,治宜行氣開鬱。故方中以橘皮為君,行肺胃之氣而宣通氣機;臣以枳實,行氣除滿而利五臟;佐以生薑,散結氣而降逆化飲。三者相合,行氣開鬱,和胃化飲,使氣行痺散,胃氣因和,而胸脘氣塞之症自除。

總體說來就是茯苓杏仁甘草偏於祛水,橘枳薑湯偏於行氣。

2. 與桂枝生薑枳實湯

桂枝生薑枳實湯,具有溫陽化飲,下氣降逆之功效。主治心中痞,諸逆心懸痛,組方為桂枝、生薑、枳實。與橘枳薑湯相比較,兩方均有生薑和枳實,而前方有桂枝,後方則有橘皮,前方長於溫中,後方長於利氣。

3. 與橘皮湯

橘皮湯,主治肺臟本熱,因傷於風,寒壅相交,痰唾稠濁,發而成嗽,服涼藥其嗽愈加,手足厥冷者,組方有生薑、橘皮。與橘枳薑湯相比較,兩方均含有生薑和橘皮,後者多了一味枳實,加強了前方的行氣功效。

 

(本文醫案出自高懷傑的用《金匱》方治療「梅核氣」驗例)

相關焦點

  • 小小胸脹,不可小覷
    胸脹,我們通常見於慢阻肺患者。但在一年前,當一位患者訴右側胸前區炸裂樣胸脹4月有餘時,我滿滿自信的以為考慮冠心病及慢阻肺。行肺部CT及冠脈脈CTA時卻未見明顯異常。再次細問病人,病人訴胸脹常於餐後加重,遂此時,我不得不再次常規行胃鏡檢查,時胃鏡示:胃底部可見巨大腫塊,胃鏡難以通過胃腔,常規組織活檢:胃淋巴瘤。此時我心中不得一驚,行醫數年來,第一次遇到因胃癌而見左側胸前脹滿不適患者。
  • 橘枳:大三那年,我走上職業漫畫之路|漫畫家的秘密
    橘枳發現,成為職業漫畫作者,不像想像中那麼難。 2017年,還在讀大三的橘枳,想自己賺學費,幫家裡減輕負擔。作為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她首先想到畫一些插畫來賺外快。身邊有人建議,為什麼不試著畫漫畫呢?過程中不可避免遇到想法受阻的時候,橘枳坦言自己經常卡在腳本上。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橘枳有自己的解決之道:「多和責編討論,找他們聊,他們的建議真的很好,一下子就把你的思路打開了。」因為還有學業要完成,每周一更對橘枳而言壓力不小。
  • 橘枳:大三那年,我走上職業漫畫之路 |漫畫家的秘密
    一些讀者被作品暖萌的畫風吸引,第一次認識了一個叫橘枳的女孩。《五月之曉》是橘枳作為漫畫新人連載的第一部作品。 剛開始沒有想過要畫漫畫,她對自己的定位是將來成為一名插畫師。那個時候,她還只是個大三的師範在讀生。為了賺些錢補貼家用,她試著向快看投稿,最後獲得編輯的肯定,才有了《五月之曉》的第一話上線。
  • 《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原文朗誦+解讀】
    第九篇: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胸痺,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茯苓杏仁甘草湯方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上三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橘枳薑湯方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 張仲景用細辛資料匯集淺言
    張仲景用細辛資料匯集淺言 張仲景著作《傷寒卒病論》,後世分為兩書《傷寒論》、《金匱要略
  • 李松鋒 | 南橘北枳 ——「真實惡意原則」在我國的妙用與誤用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松鋒作報告,題為「南橘北枳 ——『真實惡意原則』在我國的妙用與誤用」。高研院駐院研究員呂大年主持了報告會。
  • 《安家》緣何南橘北枳?
    原標題:《安家》緣何南橘北枳?前路漫漫,終有一天,有了精氣神的中國行業劇也會成橘。(大禹) (責編:杜佳妮、丁濤)
  • 秋天咳嗽高發季,纏綿不愈好心煩——治咳七法一定要知道(內有粉絲福利)
    治宜辛溫宣肺,成方可用三拗湯,主要常用藥物有麻黃、紫蘇葉、荊芥穗等。二是風熱束表,肺失宣和,表現為咳嗽聲重,鼻塞咽幹,乾咳或有少量黏痰,身有微熱,無汗或有微汗,脈浮數,舌質邊紅,苔薄白。治宜辛涼宣肺,成方可用桑菊飲變通,常用藥物有竹葉、桑葉、薄荷、淡豆豉等。適用於素有內熱燻蒸於肺,或表邪入裡化熱的咳嗽。
  • 每日一經方--梔子乾薑湯
    梔子乾薑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①清上溫下②清熱除煩,溫中暖脾之功效。主治①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②治木火犯中,嘔吐等症。③上熱下寒證。身熱,微煩,便溏。【主治】①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②治木火犯中,嘔吐等症。③上熱下寒證。身熱,微煩,便溏。【方解】①本方即梔子豉湯去豆豉加乾薑而成,為寒溫並用,上清下溫之劑。梔子苦寒,清胸膈之煩熱,乾薑辛熱溫中焦脾胃,以除寒。
  • 文化解惑:「桔」和「橘」同音不同義,桔子和橘子怎麼說?
    一般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喉腫痛可以試試。桔子,我們都吃過關於漢字「橘」,本義是什麼?「橘」本義是指橘子樹,現在泛指橘子這種水果。《說文解字》中說:果出江南,樹碧而冬生。橘子,再熟悉不過了從漢字角度看:「桔」和「橘」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漢字。
  • 吳茱萸湯證治探析
    現據相關原文來探析吳茱萸湯的相關證治。1 條文匯補1.1 《金匱要略》之吳茱萸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張仲景在此補充「胸滿」一症狀,作為吳茱萸湯的主證範圍。
  • 暗戀·橘生淮南
    @原著表達的是如枳般酸澀的多年暗戀,終於苦盡甘來,在他身後的她有些卑微,站在他面前的她,卻無比驕傲倔強。網劇《橘生淮南》鏡頭下洛枳一直默默地跟隨著盛淮南,盛淮南閃閃發光而洛枳卻仿佛只是個背景板,偶爾會看著他的背影會心一笑。而電視劇版《橘生淮南》,卑微是表現出來了,然而洛枳的驕傲,洛枳的倔強和風骨,完全蕩然無存。
  • 心悸胸悶內服外治...
    心悸胸悶內服外治調理方法。心悸是一種症狀而非一個疾病,經常會聽到病人講自己會有心悸、氣短、心悸、失眠、心悸心慌、胸悶等症狀,這就說明引起心悸的原因複雜,治療比較棘手。心悸是中醫病證名,向賢德教授認為心悸多因外感或內傷,致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所致,臨床需辨證論治,分型調理,內服中藥整體調理,外以針灸、理療等外治法綜合治療為宜。
  • 「神醫」再現江湖:喝口薑湯包治百病?
    即使還沒有鬧出人命,人們也要奇怪,信眾們何以將生命的希望寄託於「薑湯。」這是來自臺灣的醫師張釗漢告訴他們的。張釗漢所宣講的,是一套他自創的「原始點醫學」,任何疾病都可以用按推、溫敷和喝薑湯來得到治療,即使是癌症、愛滋病和伊波拉。稍有閱歷的人,都已經不會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類似的劇情已經太多。「漸凍症,我也可以有辦法」  國慶長假的前四天,徐州九州職業技術學院的體育館始終浸泡在一股淡淡的薑湯味中。
  • 醫聖「張仲景」的傳說故事合集!(下)
    老翁看了看竹簍子,用祈求的目光望著張仲景,虛弱地說:採這麼多藥果,看來你就是人們傳頌的張仲景吧,求你趕快救救我……張仲景仔細地給老翁號脈,很是驚奇,他直視著老翁,言詞懇切地說:要想治好病,你必須給我說實話……你的脈跳和其他人根本不同,怎麼回事?老翁說:真是名不虛傳!真人面前不敢說謊,我是嶧山裡的老猿猴,翻山越嶺,泅河跨溪,從千裡之外尋覓而來,就是找你救我命哩!
  • 傷寒舌鑑 張仲景舌診規律秘傳
    桂枝湯加橘、半,枳、樸。痛甚加大黃。冷食不消加乾薑、厚樸。其苔色厚而腹痛甚不止者。必危。舌見醬色。乃黃兼黑色。為土邪傳水。證必唇口乾燥大渴。雖用下奪。鮮有得愈者。  純黴醬色舌                                       張仲景舌診規律初探    張仲景有關舌診的論述,繼承了內經舌診之經驗,將舌診分為舌質、舌苔、舌味三大類,發展了漢以前的舌診內容,將舌診廣泛用於臨床疾病的診斷,甚至作為疾病的鑑別要點來指導臨床治療。
  • 薑湯灌腸、姜粉泥灌腸、姜粉灌腸步驟(2020年更新版)
    薑湯準備: 溫度約攝氏37度,用量約300到500毫升,若薑湯取得不易,可以姜粉衝泡熱開水,待降溫,姜粉沉澱後,取衝泡水替代。 操作步驟:①將薑湯倒入灌腸袋中,掛於高處(約一人高)。②打開灌腸管上的止水閥,讓薑湯流出使灌腸管內空氣排出,之後再關上止水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