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胸中堵得慌,一時上不來氣,是因氣滯而停飲,胃失和降所致,故可伴見心下痞滿,嘔吐氣逆。這時可試著服用橘枳薑湯行氣化飲,和胃降逆。
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記載:「胸痺,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也主之。」
組成:橘皮 12克、枳實 2.5克、生薑 6克(劑量僅供參考,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橘皮一般指陳皮。味苦、辛,性溫。歸肺、脾經。主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在方中起理氣和胃止嘔之效;枳實,味苦、辛、酸,性微寒。主破氣消積,化痰散痞。在方中起洩滿散結之效;生薑,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主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在方中起溫胃化飲之效。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歸脾、胃經。
馬某,58歲,老伴說他一人睡就鼾聲大作,似喉中有痰像拽鋸一樣上下出入,並自覺入夜後胸中似有氣上衝至咽喉,呼呼做聲,胸悶短氣,胃脘胸脅及背部隱隱作痛,畏寒,納差,舌淡苔白厚膩,脈遲而細。
診病前幾年,經常咳嗽喉癢,受寒加重,用中西藥久治不效。吾反覆推測,此患者為陽虛氣滯痰凝,似橘枳薑湯證,故加味治之。組方為橘皮、炒枳實、乾薑、半夏、茯苓、射幹、紫石英、海浮石。
用此方先服3劑,氣上衝咽喉症明顯減輕,惟胃脘背部隱隱作痛,故在原方上加桂枝、薤白、以振奮陽氣又服3劑,痛止,鼾聲時有發作,再用首方服15劑而愈。
1. 與茯苓杏仁甘草湯
本方與茯苓杏仁甘草湯均治胸痺胸中氣塞短氣之證。前者是肺氣不利,飲停胸膈,重在停飲,故治宜宣肺化飲,而用茯苓、杏仁;此方主治乃肺胃氣滯,氣阻飲停,重在氣滯,治宜行氣開鬱。故方中以橘皮為君,行肺胃之氣而宣通氣機;臣以枳實,行氣除滿而利五臟;佐以生薑,散結氣而降逆化飲。三者相合,行氣開鬱,和胃化飲,使氣行痺散,胃氣因和,而胸脘氣塞之症自除。
總體說來就是茯苓杏仁甘草偏於祛水,橘枳薑湯偏於行氣。
2. 與桂枝生薑枳實湯
桂枝生薑枳實湯,具有溫陽化飲,下氣降逆之功效。主治心中痞,諸逆心懸痛,組方為桂枝、生薑、枳實。與橘枳薑湯相比較,兩方均有生薑和枳實,而前方有桂枝,後方則有橘皮,前方長於溫中,後方長於利氣。
3. 與橘皮湯
橘皮湯,主治肺臟本熱,因傷於風,寒壅相交,痰唾稠濁,發而成嗽,服涼藥其嗽愈加,手足厥冷者,組方有生薑、橘皮。與橘枳薑湯相比較,兩方均含有生薑和橘皮,後者多了一味枳實,加強了前方的行氣功效。
(本文醫案出自高懷傑的用《金匱》方治療「梅核氣」驗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