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湯首見於《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除此第243條以外,《傷寒論》中另尚有2條吳茱萸湯的方論,即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第378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第243條論述的是陽明中寒,濁陰上逆所致的食谷欲嘔證;第309條論述的是少陰腎陽虛衰,陰寒偏盛,濁陰犯胃所致的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證;第378條論述的是厥陰肝寒犯胃,濁陰上逆的頭痛、乾嘔、吐涎沫證。由此觀之,吳茱萸湯在《傷寒論》中應用廣泛。在現代臨床,也多將吳茱萸湯應用於嘔逆、煩躁、頭痛、胃源性眩暈、視神經嘔吐、精神分裂症、嗜睡症、更年期症候群等[1],但吳茱萸湯的深層病機尚需探究。現據相關原文來探析吳茱萸湯的相關證治。
1 條文匯補
1.1 《金匱要略》之吳茱萸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張仲景在此補充「胸滿」一症狀,作為吳茱萸湯的主證範圍。寒飲阻隔於心肺者,可見胸悶、咳逆、喘渴等,如《靈樞·經脈第十》言:「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寒飲阻隔於胸胃者,可見「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之證。此嘔而胸滿者,乃寒飲搏結心胸肺胃所致,治用吳茱萸湯散寒除飲、降逆化痰,以除中、上二焦之寒痰冷飲之氣。
1.2 《脈經》之吳茱萸湯 《脈經》中含有茱萸湯的條文,都在《脈經·卷二·平三關病候並治宜第三》之中,共兩次:「關脈弦,胃中有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氣虛故爾,宜服茱萸湯,溫調飲食,針胃脘,補之」「關脈遲,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湯,針胃脘,補之」[2]。從《脈經·卷二·平三關病候並治宜第三》來看,吳茱萸湯主要用於治療「胃氣虛」「胃中寒」的狀態,以達到「溫調」「補之」的目的。此所載之「關脈弦」「關脈遲」,皆是脾胃虛寒、水飲壅盛之徵。如《傷寒論·平脈法第二》言「沉潛水蓄,支飲急弦」,明確指出水氣病、痰飲病可見弦脈、沉脈。此關脈弦者,確是水飲偏勝之徵;關脈遲者,正是脾胃虛寒之狀。「心下厥逆」者,為胃中厥逆,即胃中有寒、腎氣不足所致之吐逆吞酸、手足清冷、胸脹腹痛。如《靈樞·癲狂》言:「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者補之,溫則瀉之。」從以上兩條來看,吳茱萸可用於治療中焦脾胃虛寒、下焦肝腎虛寒之寒痰冷飲凝結阻滯證,多以胃中冷、吐逆吞酸、四肢清冷、胸脹腹痛、關脈弦或遲等為其徵象。
2 病證病機析微
2.1 吳茱萸湯治療三陰病 《傷寒論》第190條:「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指出陽明中寒者,有不能食之症。第191條:「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補充了陽明中寒者,小便不利,手足汗出,大便初硬後溏,此為欲作固瘕的證候,並進一步指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胃中冷。第226條:「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再一次補充陽明中寒,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的證候。綜上而言,陽明中寒者,胃氣虛冷是其基本病機。第280條言:「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明確指出太陰病脈弱和胃氣虛弱的基本病機。將陽明中寒證和第280條的太陰病合參,可以看出,陽明中寒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稱作太陰病的脾胃虛寒之證。因「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
結合臨床實際情況來看,脾胃虛寒證時常被用於表述太陰脾臟的虛實狀況,如孫思邈[3]在《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臟方》中闡述脾胃俱虛時言:「白朮散,治脾胃俱虛冷方。白朮、厚樸、人參、吳茱萸、茯苓、麥、曲、芎藭各三兩,上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食後服,日三。」故吳茱萸湯可以治療太陰病之脾胃虛寒證,可現不能食、飲水則噦、嘔吐、小便不利、手足汗出、大便初硬後溏、脈弱等。
再結合《金匱要略》《脈經》的相關原文及《傷寒論》第309條的少陰寒化證和378條的厥陰寒證,可見吳茱萸湯可以用於治療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等三陰病的虛寒證。偏太陰病者,可見胃中冷、不能食、飲水則噦、嘔吐吞酸、手足汗出、大便初硬後溏、脈弱或關脈弦、遲;偏少陰病者,可見嘔吐、下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偏厥陰病者,可見乾嘔、頭痛、腹痛、胸悶脅脹、吐涎沫等。
2.2 吳茱萸湯治療三焦病 就食谷欲嘔者而言,有陽明中寒和上焦有熱者兩種情況。故第243條「……服湯反劇者,屬上焦也」,言服用吳茱萸湯嘔吐劇烈者,恐是上焦有熱也。《傷寒論》第333條:「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記載了宜用吳茱萸湯以療之的傷寒脈遲的厥陰病,而誤用黃芩湯徹其熱,最終導致除中必死候的案例。將第243條和第333條合參,可以得出吳茱萸湯不僅可以治療陽明中寒食谷欲嘔證,亦可用於治療厥陰病傷寒脈遲證。而對於上焦有熱的食谷欲嘔者,療之宜黃芩湯。
第191條論述的是陽明中寒之不能食、小便不利的欲作固瘕證,而第197條:「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論述的卻是陽明中寒之小便利、嘔而咳、手足厥、頭痛的飲邪上逆證。第191條之小便不利之症與第197條之小便利之症,雖看似矛盾,但就陽明中寒、飲邪逆亂的病機而言,二者是一致的。其飲邪逆於上者,可見頭痛、嘔而咳、手足厥,小便利;其飲邪亂於中下者,可見大便初硬後溏、手足汗出、小便不利,可選用吳茱萸湯來統一治療此寒痰冷飲逆亂之證。再結合《金匱要略》及《脈經》相關原文,便得出吳茱萸可以治療上中下三焦之痰飲病。寒痰冷飲亂於上焦者,可見頭痛、咳嗽、胸悶、嘔吐、手足逆冷;亂於中焦者,可見胃中冷、不能食、嘔吐、手足汗出、大便初硬後溏、脈弱或關脈弦、遲;亂於下焦者,可見腹痛、脅脹、下利、手足厥冷、脈遲等。
3 方藥解說
方中吳茱萸辛、溫、大熱,「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4]467,用以為君,以溫中下氣止咳逆,除溼血痺開腠理,化痰止痛去冷實,除惡逐邪利五臟。人參「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4]173,用以為臣,以補虛益氣。生薑辛溫,疏散風邪,以助吳茱萸逐風邪之力;大棗甘溫,「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4]701,用以養脾補氣益血,以資人參之功,與生薑為伍,又能和營衛、調諸藥,以為佐使。全方諸藥合用,以奏溫中下氣止痛、補虛益氣化痰、逐風邪開腠理、消冷實利五臟之功,以除表裡內外之痰飲,消三焦瀰漫之水氣,以復人體氣機出入升降之機也。
4 證治機聯
《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就人體而言,「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橫直腠理,為氣所出入升降之道。升降者,裡氣與裡氣相迴旋之道也;出入者,裡氣與外氣相交接之道也」[5]。吳茱萸湯可逐風邪開腠理,以通利裡氣與外氣交接之道;可消冷實利五臟而暢達裡氣與裡氣迴旋之道。故凡痰飲病、水氣病之阻礙表裡內外、上下三焦之氣機者,皆可酌情加入吳茱萸湯,以復氣機出入升降之機。除三陰病、三焦病以外,以下諸證,亦有選用吳茱萸湯之機:冷飲凝結於臍腹,而現腹滿寒疝者;寒痰凝滯於心胸,而現胸痺心痛者;水飲衝逆於心胸,而現奔豚上氣者;水氣內生、氣血乏源而現虛勞者;三焦痞隔、水飲停滯而現積聚成癖者。
5 驗案舉例
黃某某,女,60歲,2019年10月16日初診。頭痛數年,近期胃中不適、心下痞脹、嘔逆反酸,腹冷胸悶、時口苦頭暈,舌淡紅苔薄白,脈左弦而右細。此太陰病、痰飲病,治當溫中化痰止痛、逐風邪開腠理、暢表裡達三焦,處以吳茱萸湯加減:吳茱萸30g(洗),生曬參9g,黨參9g,生薑36g,姜半夏15g,花椒12g,防風9g,羌活9g。共14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溫服。
2019年10月30日複診。頭痛頭暈未作,心下痞滿、腹脹呃逆大減,但仍偶作,脈左弦減右細滑,治當溫中散寒以除餘邪,補虛益氣通利五臟。續以前法,處以厚姜半甘參湯合吳茱萸湯增損:厚樸40g,生薑40g,姜半夏15g,炒甘草10g,生曬參5g,黨參5g,花椒10g,吳茱萸25g(洗)。共10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溫服。並囑其勿食生冷,以防復發。
6 結語
吳茱萸湯為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的常用方,能除表裡內外之痰飲,消三焦瀰漫之水氣,有溫中下氣止痛、補虛益氣化痰、逐風邪開腠理、消冷實利五臟之功,臨床應用以不能食、飲水則噦、嘔吐吞酸、頭痛脅脹、胃冷腹痛、胸滿下利、手足逆冷、脈弱或關脈弦、遲等為辨證要點。亦可根據痰飲水氣結聚之不同部位,氣血津液虧損之不同程度,將吳茱萸湯酌情應用於腹滿寒疝病、胸痺心痛病、奔豚上氣病、虛勞病、積聚病的治療之中。
參考文獻:
[1]陳亦人.傷寒論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
[2]王叔和.脈經[M].吳承玉,王魯芬,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55.
[3]孫思邈.孫思邈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279.
[4]唐慎微.大觀本草[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5]周學海.讀醫隨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6-17.
本文已發表在2020年第11期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上,若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