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湯證治探析

2021-02-22 平氣堂

吳茱萸湯首見於《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除此第243條以外,《傷寒論》中另尚有2條吳茱萸湯的方論,即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第378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第243條論述的是陽明中寒,濁陰上逆所致的食谷欲嘔證;第309條論述的是少陰腎陽虛衰,陰寒偏盛,濁陰犯胃所致的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證;第378條論述的是厥陰肝寒犯胃,濁陰上逆的頭痛、乾嘔、吐涎沫證。由此觀之,吳茱萸湯在《傷寒論》中應用廣泛。在現代臨床,也多將吳茱萸湯應用於嘔逆、煩躁、頭痛、胃源性眩暈、視神經嘔吐、精神分裂症、嗜睡症、更年期症候群等[1],但吳茱萸湯的深層病機尚需探究。現據相關原文來探析吳茱萸湯的相關證治。

1 條文匯補

1.1 《金匱要略》之吳茱萸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張仲景在此補充「胸滿」一症狀,作為吳茱萸湯的主證範圍。寒飲阻隔於心肺者,可見胸悶、咳逆、喘渴等,如《靈樞·經脈第十》言:「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寒飲阻隔於胸胃者,可見「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之證。此嘔而胸滿者,乃寒飲搏結心胸肺胃所致,治用吳茱萸湯散寒除飲、降逆化痰,以除中、上二焦之寒痰冷飲之氣。

1.2 《脈經》之吳茱萸湯  《脈經》中含有茱萸湯的條文,都在《脈經·卷二·平三關病候並治宜第三》之中,共兩次:「關脈弦,胃中有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氣虛故爾,宜服茱萸湯,溫調飲食,針胃脘,補之」「關脈遲,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湯,針胃脘,補之」[2]。從《脈經·卷二·平三關病候並治宜第三》來看,吳茱萸湯主要用於治療「胃氣虛」「胃中寒」的狀態,以達到「溫調」「補之」的目的。此所載之「關脈弦」「關脈遲」,皆是脾胃虛寒、水飲壅盛之徵。如《傷寒論·平脈法第二》言「沉潛水蓄,支飲急弦」,明確指出水氣病、痰飲病可見弦脈、沉脈。此關脈弦者,確是水飲偏勝之徵;關脈遲者,正是脾胃虛寒之狀。「心下厥逆」者,為胃中厥逆,即胃中有寒、腎氣不足所致之吐逆吞酸、手足清冷、胸脹腹痛。如《靈樞·癲狂》言:「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者補之,溫則瀉之。」從以上兩條來看,吳茱萸可用於治療中焦脾胃虛寒、下焦肝腎虛寒之寒痰冷飲凝結阻滯證,多以胃中冷、吐逆吞酸、四肢清冷、胸脹腹痛、關脈弦或遲等為其徵象。

2 病證病機析微

2.1 吳茱萸湯治療三陰病 《傷寒論》第190條:「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指出陽明中寒者,有不能食之症。第191條:「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補充了陽明中寒者,小便不利,手足汗出,大便初硬後溏,此為欲作固瘕的證候,並進一步指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胃中冷。第226條:「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再一次補充陽明中寒,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的證候。綜上而言,陽明中寒者,胃氣虛冷是其基本病機。第280條言:「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明確指出太陰病脈弱和胃氣虛弱的基本病機。將陽明中寒證和第280條的太陰病合參,可以看出,陽明中寒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稱作太陰病的脾胃虛寒之證。因「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

結合臨床實際情況來看,脾胃虛寒證時常被用於表述太陰脾臟的虛實狀況,如孫思邈[3]在《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臟方》中闡述脾胃俱虛時言:「白朮散,治脾胃俱虛冷方。白朮、厚樸、人參、吳茱萸、茯苓、麥、曲、芎藭各三兩,上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食後服,日三。」故吳茱萸湯可以治療太陰病之脾胃虛寒證,可現不能食、飲水則噦、嘔吐、小便不利、手足汗出、大便初硬後溏、脈弱等。

再結合《金匱要略》《脈經》的相關原文及《傷寒論》第309條的少陰寒化證和378條的厥陰寒證,可見吳茱萸湯可以用於治療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等三陰病的虛寒證。偏太陰病者,可見胃中冷、不能食、飲水則噦、嘔吐吞酸、手足汗出、大便初硬後溏、脈弱或關脈弦、遲;偏少陰病者,可見嘔吐、下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偏厥陰病者,可見乾嘔、頭痛、腹痛、胸悶脅脹、吐涎沫等。

2.2 吳茱萸湯治療三焦病  就食谷欲嘔者而言,有陽明中寒和上焦有熱者兩種情況。故第243條「……服湯反劇者,屬上焦也」,言服用吳茱萸湯嘔吐劇烈者,恐是上焦有熱也。《傷寒論》第333條:「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記載了宜用吳茱萸湯以療之的傷寒脈遲的厥陰病,而誤用黃芩湯徹其熱,最終導致除中必死候的案例。將第243條和第333條合參,可以得出吳茱萸湯不僅可以治療陽明中寒食谷欲嘔證,亦可用於治療厥陰病傷寒脈遲證。而對於上焦有熱的食谷欲嘔者,療之宜黃芩湯。

第191條論述的是陽明中寒之不能食、小便不利的欲作固瘕證,而第197條:「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論述的卻是陽明中寒之小便利、嘔而咳、手足厥、頭痛的飲邪上逆證。第191條之小便不利之症與第197條之小便利之症,雖看似矛盾,但就陽明中寒、飲邪逆亂的病機而言,二者是一致的。其飲邪逆於上者,可見頭痛、嘔而咳、手足厥,小便利;其飲邪亂於中下者,可見大便初硬後溏、手足汗出、小便不利,可選用吳茱萸湯來統一治療此寒痰冷飲逆亂之證。再結合《金匱要略》及《脈經》相關原文,便得出吳茱萸可以治療上中下三焦之痰飲病。寒痰冷飲亂於上焦者,可見頭痛、咳嗽、胸悶、嘔吐、手足逆冷;亂於中焦者,可見胃中冷、不能食、嘔吐、手足汗出、大便初硬後溏、脈弱或關脈弦、遲;亂於下焦者,可見腹痛、脅脹、下利、手足厥冷、脈遲等。

3 方藥解說

方中吳茱萸辛、溫、大熱,「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4]467,用以為君,以溫中下氣止咳逆,除溼血痺開腠理,化痰止痛去冷實,除惡逐邪利五臟。人參「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4]173,用以為臣,以補虛益氣。生薑辛溫,疏散風邪,以助吳茱萸逐風邪之力;大棗甘溫,「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4]701,用以養脾補氣益血,以資人參之功,與生薑為伍,又能和營衛、調諸藥,以為佐使。全方諸藥合用,以奏溫中下氣止痛、補虛益氣化痰、逐風邪開腠理、消冷實利五臟之功,以除表裡內外之痰飲,消三焦瀰漫之水氣,以復人體氣機出入升降之機也。

4 證治機聯

《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就人體而言,「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橫直腠理,為氣所出入升降之道。升降者,裡氣與裡氣相迴旋之道也;出入者,裡氣與外氣相交接之道也」[5]。吳茱萸湯可逐風邪開腠理,以通利裡氣與外氣交接之道;可消冷實利五臟而暢達裡氣與裡氣迴旋之道。故凡痰飲病、水氣病之阻礙表裡內外、上下三焦之氣機者,皆可酌情加入吳茱萸湯,以復氣機出入升降之機。除三陰病、三焦病以外,以下諸證,亦有選用吳茱萸湯之機:冷飲凝結於臍腹,而現腹滿寒疝者;寒痰凝滯於心胸,而現胸痺心痛者;水飲衝逆於心胸,而現奔豚上氣者;水氣內生、氣血乏源而現虛勞者;三焦痞隔、水飲停滯而現積聚成癖者。

5 驗案舉例

黃某某,女,60歲,2019年10月16日初診。頭痛數年,近期胃中不適、心下痞脹、嘔逆反酸,腹冷胸悶、時口苦頭暈,舌淡紅苔薄白,脈左弦而右細。此太陰病、痰飲病,治當溫中化痰止痛、逐風邪開腠理、暢表裡達三焦,處以吳茱萸湯加減:吳茱萸30g(洗),生曬參9g,黨參9g,生薑36g,姜半夏15g,花椒12g,防風9g,羌活9g。共14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溫服。

2019年10月30日複診。頭痛頭暈未作,心下痞滿、腹脹呃逆大減,但仍偶作,脈左弦減右細滑,治當溫中散寒以除餘邪,補虛益氣通利五臟。續以前法,處以厚姜半甘參湯合吳茱萸湯增損:厚樸40g,生薑40g,姜半夏15g,炒甘草10g,生曬參5g,黨參5g,花椒10g,吳茱萸25g(洗)。共10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溫服。並囑其勿食生冷,以防復發。

6 結語

吳茱萸湯為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的常用方,能除表裡內外之痰飲,消三焦瀰漫之水氣,有溫中下氣止痛、補虛益氣化痰、逐風邪開腠理、消冷實利五臟之功,臨床應用以不能食、飲水則噦、嘔吐吞酸、頭痛脅脹、胃冷腹痛、胸滿下利、手足逆冷、脈弱或關脈弦、遲等為辨證要點。亦可根據痰飲水氣結聚之不同部位,氣血津液虧損之不同程度,將吳茱萸湯酌情應用於腹滿寒疝病、胸痺心痛病、奔豚上氣病、虛勞病、積聚病的治療之中。

參考文獻

[1]陳亦人.傷寒論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

[2]王叔和.脈經[M].吳承玉,王魯芬,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55.

[3]孫思邈.孫思邈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279.

[4]唐慎微.大觀本草[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5]周學海.讀醫隨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6-17.

本文已發表在2020年第11期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上,若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吳茱萸湯證及吳茱萸類方
    一、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凡三見:「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 胡希恕論吳茱萸湯證
    那麼小柴胡湯呢,它有小柴胡湯證,也很好鑑別,但就這一點上是相通的。小柴胡湯心煩喜嘔阿,吳茱萸湯也有時煩躁、嘔吐,它煩躁、嘔吐,是胃折騰的,鬧得厲害,那是燥多煩少。那麼這一段,雖然我這麼講,但它不應該列在這,大概它應該列到太陰病裡就對了。這虛寒嗎,胃虛有寒飲,食谷欲嘔,這吳茱萸湯也不光只治食谷欲嘔的,可以有很多,這個後面還會講到。
  • 吳茱萸湯與吳茱萸
    一般的頭痛,可以用袪風、通經絡的藥去治對不對?但是吳茱萸湯證的頭痛,袪風、通經絡沒有辦法。  吳茱萸湯證頭痛的這個陰濁上逆,一定要把底下肝臟的陰實挖掉,這個頭痛才能收 掉,它的特徵是什麼?如果一個人的偏頭痛長年不愈,你可能要問他「痛起來什麼感覺?」他如果說「痛得我好想去撞牆!」想撞牆是「煩躁」,這就可以用吳茱萸 湯了;「痛得我坐立不安!」
  • 肖相如:如何理解吳茱萸湯證
    嘔吐是吳茱萸湯證的特異性表現嗎?也就是說見到嘔吐就能用吳茱萸湯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嘔吐的實際病位在胃,病機是胃氣上逆。也就是說,吳茱萸湯證可以有嘔吐,甚至可以說,吳茱萸湯證必須有嘔吐,但嘔吐卻並不都吳茱萸湯證。那吳茱萸湯治療的嘔吐有什麼特徵呢?
  • 深度解析吳茱萸湯!
    屬上焦指小柴胡湯說的,上焦不通啊,它是熱結於脅下這個地方。這一段屬不應列到這,它這一段主要是吳茱萸湯與小柴胡湯對於治嘔的一個鑑別點。一個是虛寒,一個的確是熱有飲,這兩個看似相同,實質上是不同的。那麼小柴胡湯呢,它有小柴胡湯證,也很好鑑別,但就這一點上是相通的。小柴胡湯心煩喜嘔阿,吳茱萸湯也有時煩躁、嘔吐,它煩躁、嘔吐,是胃折騰的,鬧得厲害,那是燥多煩少。
  • 吳茱萸湯治驗二則
    點擊上方的藍色小字關注齊魯傷寒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吳茱萸湯治驗二則
  • 吳茱萸湯主治三經寒邪與吳茱萸破陰實
    一般的頭痛,可以用袪風、通經絡的藥去治對不對?但是吳茱萸湯證的頭痛,袪風、通經絡沒有辦法。  吳茱萸湯證頭痛的這個陰濁上逆,一定要把底下肝臟的陰實挖掉,這個頭痛才能收 掉,它的特徵是什麼?如果一個人的偏頭痛長年不愈,你可能要問他「痛起來什麼感覺?」他如果說「痛得我好想去撞牆!」想撞牆是「煩躁」,這就可以用吳茱萸 湯了;「痛得我坐立不安!」
  • 學習經方的體會——臨證見吐涎沫者多,小青龍湯與半夏乾薑散、吳茱萸湯有什麼不同?
    臨床中見吐涎沫證非常多,有外寒內飲之咳吐涎沫者,有胃有寒飲之嘔吐涎沫者,然其症狀各有特點,治用方證也各有不同,今就小青龍湯方證,半夏乾薑湯方證,吳茱萸方證臨床應用予以探討,以供參考。       小青龍湯方有治外寒內飲者,如《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渴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 我對吳茱萸和吳茱萸湯的一點思考
    所以可以大致看出吳茱萸的功效不離:可降氣、可開滯、可溫中、化肝經寒濁。然而亦不清晰,結合《傷寒論》中的吳茱萸湯來理解。吳茱萸湯也頗令我困惑。其在《傷寒論》中一共出現了四次。分別如下:一: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二: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三: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 跟著彩雲學習傷寒論:吳茱萸湯
    原文: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 吳茱萸的藥用
    【吳茱萸的臨床應用】(一)治陽明病陽明病寒證吳茱萸湯證證見:不能食,食即嘔吐,嘔吐物腐之氣味,或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痛不適,喜溫喜按,甚則手足厥冷(243)。證質為胃陽不足,濁陰上逆。治用吳茱萸湯。
  • 治療中焦虛寒引起的各系統疾病之吳茱萸湯
    【治驗選案】 1、少陰吐利 有人病傷寒數日,自汗,咽喉腫痛,上吐下利。醫作伏氣。予診之曰:此證可疑,似是之非,乃少陰也,其脈三部俱緊,安得謂之伏氣?伏氣脈必浮弱,謂非時寒冷,著人肌膚,咽喉先痛,次下利者是也。近雖有寒冷不時,然當以脈證為主,若誤用藥,其斃可待。予先以吳茱萸湯救之,次調之諸藥而愈。(《傷寒九十論》)2、頭痛 治一人。
  • 溫胃止吐的吳茱萸湯(上)
    今天我們來看一張溫胃止吐方:吳茱萸湯。《傷寒論》中涉及吳茱萸湯的條文一共有3條。第一條在陽明病篇:原文第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我們先來看看陽明病篇的這一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這一條的內容非常簡單,食谷欲嘔,就是吃了東西就想吐,這是陽明的問題,吳茱萸湯主之。
  • 【一周一方】吳茱萸湯的臨床應用,原來可以這麼廣!
    《傷寒論》的吳茱萸湯的適應症有三:一為陽明篇「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二為少陰篇「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
  • 葉天士運用吳茱萸、川楝子對藥經驗
    《藥典》吳茱萸規定用量為2~5g。《臨證指南醫案》載吳茱萸以五分、七分、八分、一錢為多,入丸劑用一兩。《未刻本葉氏醫案》則以三錢、五錢為多。葉天士喜用淡吳茱萸,《臨證指南醫案》有「滾水泡洗十次」記載,目的是減輕其辛苦燥烈的作用,《脾胃論》有「湯洗去苦烈味」的論述。吳茱萸大劑量應用可導致中樞興奮,故曰其有毒,一般用量應以15克以下為宜。
  • 學一味中藥//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這首千古絕唱朗朗上口、家戶喻曉,熟讀之表達了我國自古嚮往和諧美滿、世人團圓的美好夢想,使得中藥吳茱萸世人皆知、耳熟能詳。中藥吳茱萸都有哪些功效,我們來看看吧!溫中,止痛,理氣,燥溼,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髒寒吐瀉,脘腹脹痛,經行腹痛,五更洩瀉,高血壓症,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溼疹,黃水瘡。
  • 每逢重陽節插茱萸,究竟是「吳茱萸」還是「山茱萸」呢??
    【文獻】《本草綱目》:「吳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其所治之證,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溼解鬱之功而已。」【附方】吳茱萸湯:治胃中寒痛、手足逆冷。吳茱萸3g,人參6g,生薑18g,大棗4枚。水煎服。【醫案】男,38歲,1991年11月就診。
  • 重陽節插茱萸,是「吳茱萸」還是「山茱萸」,可別弄錯啦
    炮吳茱萸:取甘草搗碎,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加入淨吳茱萸,悶潤吸盡後,炒至微幹,取出,乾燥。【性狀】吳茱萸: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
  • 每天三味中藥:吳茱萸、鹽麩子、甜瓜
    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以出汗為度。嘔吐、胸滿、頭痛。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薑一兩、人參一兩,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吳茱萸湯」。心腹冷痛。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小腸疝氣(偏墜疼痛,睪丸腫硬,陰部溼癢)。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兩泡酒,四兩泡醋,四兩泡開水,四兩泡童便。
  • 純乾貨 | 火神派名家吳佩衡詳解大陷胸湯證治
    《傷寒論講義》是吳佩衡先生遵照當時國家衛生部組織編審中醫教材要求,結合自己多年對《傷寒論》的深入研究和臨證體悟編著而成。本書從《傷寒論》398條中精選了263條最能反映仲景學術思想的條文進行逐條論述,完整涵蓋了《傷寒論》的 112 首方劑,對其中難理解的 133 條條文加以評按,並補充了一些條文缺少的治法方藥。,從體例和內容可見作者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教學和指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