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乾貨 | 火神派名家吳佩衡詳解大陷胸湯證治

2021-02-22 中醫學苑

吳佩衡十分重視培養中醫中藥人才,桃李滿雲南。他言傳身教,毫無保留地把經驗傳授給門徒和學生。一家三代從醫人員有20餘人。他在中醫藥專科學校主持中醫病理學及《傷寒論》的講授,培養學生140多名,為雲南中醫辦學開了先例。解放後,他仍繼續從事中醫保健和醫學教育事業,雖年過花甲,除堅持臨床診療外,還從事中醫教學。

在《傷寒論》的施教過程中,吳老特別強調陽氣在人體生命過程中的首要作用。他認為陽氣是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並依據《內經》「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等陰陽互根的基本理論,提出在疾病後期,出現陽虛或陰陽俱虛的情況時,須以「回陽」為第一要義。在三陰病的虛證、寒證中,往往以陽氣的盛衰存亡來決定病勢的進退及預後的判斷。「陽回即生,陽亡則死」這是吳老在辨證施治中始終強調的問題。

《傷寒論講義》是吳佩衡先生遵照當時國家衛生部組織編審中醫教材要求,結合自己多年對《傷寒論》的深入研究和臨證體悟編著而成。本書從《傷寒論》398條中精選了263條最能反映仲景學術思想的條文進行逐條論述,完整涵蓋了《傷寒論》的 112 首方劑,對其中難理解的 133 條條文加以評按,並補充了一些條文缺少的治法方藥。,從體例和內容可見作者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教學和指導臨床。

本書以1965年吳佩衡先生油印本《傷寒論講義》為底本,重新整理而成。自1965年以來,該書未再版。

本書分概論和各論兩部分。

概論包含:

1.《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

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先生經分析認為《傷寒論》六經以《素問·熱論》六經為基礎,但較其更為完善。

3.《傷寒論》六經分證及其作用。此處先生引鄭欽安關於「傷寒六經提綱病情」的論述,指出明確六經病情,把握綱領對於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及臨床診療大有裨益。

4.六經與八綱之關係。指出臨證以八綱和六經分證,極具指導意義。

5.六經與五行、六氣之關係。強調六氣及五行生剋對理解六經的重要性。

6.六經與八法之關係,認為八法已囊括在六經治法之中。

7.傳經與直中。

8.合病與並病。

各論分七章:

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和差後勞復病。

吳佩衡先生在闡釋條文提及和有證無方補用方劑中,提到最多的方劑為四逆湯、白通湯(含加豬膽汁湯)、通脈四逆湯、麻辛附子湯,善用回陽救逆之法,具有明顯的火神派特色。當然,先生臨證注重六經八綱,標本兼顧,絕不是一味地扶陽。本書切合臨床實際,是研習《傷寒論》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相關焦點

  • 經典的火神派風格,你知道嗎?9位中醫名家用"附子"的心法
    人稱「吳附子」的吳佩衡,是著名的中醫學家、雲南四大名醫之一,從醫六十餘年,大力倡導經方,強調陰陽學說為中醫理論的精髓,辨證論治為臨證診療的準則,他尊古而不泥古,畢生堅持自己的信念,始終保持著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為中醫學貢獻了一生。吳附子臨證經驗豐富,堪稱火神派風格的經典,「吳附子」的經典到底是如何體現的?且看正文!
  • 吳佩衡學術思想探討 張存悌
    主要著作有:《麻疹發微》、《吳佩衡醫案》、《吳佩衡中藥十大主帥古今談》、《附子的藥理及臨床應用問題》、《醫藥簡述》等。吳佩衡對傷寒論和鄭欽安的學說十分推崇,臨床善用附子和四逆輩,而且在劑量和應用範圍等方面有所突破。總結吳氏理論和經驗,歸納如下。吳氏傳承鄭欽安的火神派理論,首先強調陰陽學說為中醫理論的精髓,善於在「陰陽上探求至理 」。
  • 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中獎名單在裡面)
    《傷寒論》大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一兩,枳實五枚,厚樸半斤。治陽明腑證,胃腸燥結便難,陽明三急下與少陰三急下等證,並治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小承氣湯:大黃四兩,厚樸二兩,枳實三枚。治陽明腑熱方作,大黃瀉其燥熱,枳樸開其鬱滯,微和胃氣而下小結也。
  • 135,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上一次,我們複習到《傷寒論》第一百三十四條: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者,身必發黃。
  • 大陷胸湯
    方藥分析:       大陷胸湯為《傷寒論》治療水熱互結所致實熱大結胸證的主方。大結胸證由於外邪化熱入裡,與痰水相結,凝滯於胸膈心下而成。本證主要症狀為心下疼痛劇烈,硬滿如實而拒按,伴見發熱或日晡潮熱,短氣煩躁,心中懊憹,但頭汗出等症。治宜瀉熱逐水開結。
  • 大承氣湯的功用不容小覷,仲景此方真是太妙了!
    吳佩衡(1888-1971年),名鍾權,四川人,1921年至雲南行醫,雲南四大名醫之一,當代火神派的重要傳人之一。《傷寒論講義》是吳佩衡先生遵照當時國家衛生部組織編審中醫教材要求,結合自己多年對《傷寒論》的深入研究和臨證體悟編著而成。
  • 如何分辨真寒假熱證和真熱假寒證?看完這篇全明白了!
    吳佩衡(1888-1971年),名鍾權,四川人,1921年至雲南行醫,雲南四大名醫之一,當代火神派的重要傳人之一。《傷寒論講義》是吳佩衡先生遵照當時國家衛生部組織編審中醫教材要求,結合自己多年對《傷寒論》的深入研究和臨證體悟編著而成。
  • 跟著彩雲學習傷寒論:大陷胸湯
    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燥煩,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 大陷胸湯方解
    方解:此方出自《傷寒論》135條、139條、140條、141條,原文如下:135條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139條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 吳佩衡中藥十大主帥古今用帥詳解之一
    1921年吳佩衡至滇行醫,被尊為雲南四大名醫之一。他將畢生精力奉獻於中醫事業,倍受中醫界同仁和廣大群眾的愛戴。1930年,吳佩衡先生代表雲南中醫界應邀赴滬出席全國神州中醫總會,抗議汪精衛取締中醫的反動條例。
  • 從巔頂光禿到黑髮滿頭,吳佩衡治脫髮驗案
    吳佩衡(1888~1971年),名鍾權,中醫火神派重要傳承人之一,雲南中醫學院首任院長。主要著作有《中醫病理學》、《傷寒論條解》、《傷寒與瘟疫之分辨》、《麻疹發微》、《吳佩衡醫案》、《吳佩衡中藥十大主帥古今談》、《附子的藥理及臨床應用問題》、《醫藥簡述》、《傷寒論新注》等。李某,女,二十四歲,未婚,雲南大學學生。1963年以來發現頭髮成叢脫落,脫後不見再長,發脫之處圓如錢狀,大小不等,兩月餘,頭髮全部脫去,頭頂光禿,毫毛不留。
  • 近代名醫吳佩衡獨創大回陽飲加減治百病
    依據《吳佩衡醫案》所載,主要有如下十幾種加減法:(1)慢性咳喘:四逆湯合二陳湯、麻辛附子湯,名為四逆二陳麻辛湯,治一切新老咳嗽、哮喘咳嗽、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其效頗宏。(2)聲音嘶啞:三陰寒證者,常用大回陽飲加麻辛附子湯,或合上二陳湯,藥簡效捷,功效卓著。
  • 吳佩衡:大劑附子 起死回生
    被公認為全國中醫溫陽派的代表性人物,特別是對中藥附子的臨床應用爐火純青,獨具特色。對疑難危急重症的治療膽識過人,力挽沉痾,救治了大量疑難危重病人,深得廣大同道及患者的敬重,獲贈美譽雅號「吳附子」。他主張對於陽虛陰寒證的治療,必須抓住溫扶先天心腎陽氣這一主要環節,方能獲得陽復陰退、克敵制勝的效果。認為扶陽驅寒,宜溫而不宜補,溫則氣血流通,補則寒溼易滯。臨床上他擅用長沙諸方,很少用滋補藥品,採用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扶陽散寒之劑,治癒了許多陽虛陰寒病證;對陰寒危篤重證,敢於以溫熱大劑力挽沉痾。
  • 傷寒太陽病變證:結胸證&痞證(筆記)
    痞證(可按,無形氣機壅滯;無用下之裡,故不言下早)vs 結胸(拒按,有形邪氣阻結;當先解表,但下之太早,表邪內陷)(二)熱實結胸證1、大陷胸湯證(瀉熱逐水峻劑。了解即可。【辯證要點】病機:水熱互結於心下胸膈;主證:心下硬痛拒按,甚則從心下至少腹硬滿不可近手,可伴心煩、口渴、潮熱,頭汗出,不大便等,脈沉緊;治法:洩熱逐水,峻下破結;● 方藥:大陷胸湯證。大黃——洩熱導下,蕩滌實邪;芒硝——軟堅散結;甘遂——峻逐水飲。
  • 吳茱萸湯證治探析
    由此觀之,吳茱萸湯在《傷寒論》中應用廣泛。在現代臨床,也多將吳茱萸湯應用於嘔逆、煩躁、頭痛、胃源性眩暈、視神經嘔吐、精神分裂症、嗜睡症、更年期症候群等[1],但吳茱萸湯的深層病機尚需探究。現據相關原文來探析吳茱萸湯的相關證治。
  • 杜光明:先師吳佩衡溫陽扶正學術思想探討
    此間必須牢記先師教誨:「表證看似簡單,若一誤治,變化莫測。諺雲用藥如用兵,究其弊端;如藥不勝病,猶兵不勝敵,誤施滋補,猶閉門逐寇;選用寒涼,猶引賊深入;方藥夾雜,猶奸細作祟,表散過甚,則汗流不止,到大汗亡陽……」恭讀之餘,啟迪良多。      凡病有真寒與真熱證之分,又有真熱假寒與真寒假熱之別,真者易識,假者難辨。「陰盛陽必衰,陽盛陰必弱。」臨床上前者居多,後者亦不少。
  • 【吳佩衡】丹痧證並多發性膿疽
    有獨生子名延齡,年三歲,於1937年3月出丹痧,初起發熱、咳嗽,目赤多淚,咽痛不思飲食,面赤而頸項隱隱現點疹,細密而皮膚泛紅,色象不鮮,視其胸背亦然。氣吸迫促,沉迷無神,脈浮緊,指紋色赤偏黯,苔薄白,稍糙,擬桂葛湯稍加薄荷、防風一劑以託表透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