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吳茱萸湯!

2021-02-12 至道匯

吳茱萸湯

一、67、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苓桂枝白朮甘草湯「這個方子也常用得很,一般頭眩暈,沒有其他的病變,所以古人有句話「怪病當問水」,這個神經官能病啊也是有停水的關係多,所以他無故眩暈,嗯……這類的病啊大概都是停水,氣上衝,這個多。如果有噁心那就不行了,噁心那就是吳茱萸(湯)的那種情況,不噁心這種頭暈、心跳,大概這個方子都行。」

 

   二、149 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我們上面看的口不欲食也是一證,這個嘔也是一怔,發熱不是柴胡湯的,柴胡湯是往來寒熱,可是嘔而發熱,柴胡湯是個解熱劑,那時柴胡湯證毫無問題,所以一證便是也得看全面的問題。那麼我們對於柴胡湯的應用,在這些段落非得熟不可。假如我們在臨床上只嘔,它不是柴胡證,只是嘔,小半夏湯證,內裡有停飲,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薑。那麼嘔而頭痛,這類是吳茱萸證。嘔而發熱,是少陽病,少陽病是少陽熱病,那是小柴胡湯證,這個地方非搞清楚不可。」

 

   三、198 條: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頭眩是停飲的關係,胃中停飲則頭眩……有停飲,用苓桂術甘湯,起則頭眩,吳茱萸湯也治頭眩,那個是水氣往上衝胸,則嘔吐。這裡但頭眩不惡寒,這純粹是熱,陽明病惡熱而不惡寒,這個人的頭眩與不惡寒在一起,就是熱象,熱攻衝上頭,也頭眩。所以頭眩有時是熱亢於上頭,有時是胃有停飲而衝逆的,也有貧血,一般停水或熱壅逆的頭眩最多見。」

 

   四、243 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屬陽明也,這個也是個錯誤叫我看,應該屬胃,這個不是屬陽明病的,陽明病頭先講那個,開始那個提綱,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就是太陽陽明與少陽陽明也都是那個脾約也好煩躁大便難也好,全都與那個吳茱萸湯毫無關係,這個是個虛寒哪,胃虛有寒。所以食而不納,嘔,這是指胃虛有寒,這不是陽明病的。那麼得湯反劇者,它不是胃虛有寒了,屬上焦阿。屬上焦指小柴胡湯說的,上焦不通啊,它是熱結於脅下這個地方。這一段屬不應列到這,它這一段主要是吳茱萸湯與小柴胡湯對於治嘔的一個鑑別點。一個是虛寒,一個的確是熱有飲,這兩個看似相同,實質上是不同的。那麼小柴胡湯呢,它有小柴胡湯證,也很好鑑別,但就這一點上是相通的。小柴胡湯心煩喜嘔阿,吳茱萸湯也有時煩躁、嘔吐,它煩躁、嘔吐,是胃折騰的,鬧得厲害,那是燥多煩少。那麼這一段,雖然我這麼講,但它不應該列在這,大概它應該列到太陰病裡就對了。這虛寒嗎,胃虛有寒飲,食谷欲嘔,這吳茱萸湯也不光只治食谷欲嘔的,可以有很多,這個後面還會講到。那麼這個方子應用的機會很多,它胃虛有寒飲,衝逆頭腦,頭疼頭暈阿,所以我們在臨床上遭遇很多這個方子。有很多美尼爾綜合症,頭一暈騰的就要吐,吐就挺兇,那吃吳茱萸湯就好,這個你們在臨床中可以試驗。在一個是偏頭疼,尤其是幼兒偏頭疼,大概都是用吳茱萸湯的很多,同時它也治胃疼。胃疼也得屬於這個虛寒有寒飲的這種情況,這頭疼,頭暈,只是嘔吐、噁心,但是它不是陽明病,它可不是陽明病。所以它擱到這,又擱到屬陽明當中,這都是王叔和幹的。王叔和他可是,他記這書的時候啊,他一看遇到陽明就往裡頭擱,究竟是屬陽明呢也有說的屬陽明胃。所以我們頂好就給它改成屬胃啊。有很多,後邊有。」

   五、309 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燥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這個吳茱萸湯以吐為主呀,吐的厲害,這個吳茱萸湯證候我遇到多了,真是這個樣子,以前我有個鄰居呀,一看這個病,一點也起不來,就是吐,同時頭暈厲害,就是先前講的那個水飲上衝的那個暈,頭眩暈的厲害,他說不時時自冒,與那個病是一樣的,手足逆冷,他一吃藥就好了,我就給他吃這個吳茱萸湯,他這一次給記住了,一看病呀就找我說「我還吃那個辣藥」,這個方子又苦又辣,辣的很,所以這個雖然說是吐利,利並不厲害,以吐為主的,當然他裡頭的水多,它既吐,下邊也利,不是一點也不利,同時手足厥冷,這個氣衝的厲害,手足厥冷不一定是胃氣全敗了,你得看情形,那麼假設胃氣敗,他手足厥冷,那麼頭前的就是的,肢燥,燥煩,不得安寧,那個始終是那樣的。那麼這個手足厥冷,他這個氣往上,這個水氣衝逆的太厲害了,這個胸中的大氣受阻礙,他手足也逆冷,這個用吳茱萸湯,我常用,不但治這種病,而且在臨床上西醫說的美尼氏綜合病的頭暈,這個方劑很多呀,他只是暈得厲害又吐,那準是吳茱萸湯證,這個方子非常好使,這個方子他是個溫中健胃祛水,這個吳茱萸湯專治水氣上衝,可這些藥是大溫大熱,真正有熱可不行,你像咱們柴胡劑那個,那個嘔,那不行,那吃了就壞了,陽明篇裡有嘛,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那就是屬上焦也,那就是柴胡證,所以說真正有熱的嘔,越吃嘔越厲害,在這個太陽篇裡有,那麼這一段呢,它在少陰裡也擱了,因為少陰篇經常的有嘔吐下利,這是一個危險的證候,這一個並發太陰病,但是也有似是而非的,那麼這個就是,這個當然也是中虛有飲,這肯定的,那麼這個不是說的這個,是煩燥欲死,象,要死之證,這是衝那節說的,這種病很多,這個病不要緊的,今天就講到這了。……少陰病,少陰篇你好好看看,這一篇最不好懂,他這個文字也有關係,你看這二段,他一個煩燥與這個燥煩,它都擱在這個地方了,它容易誤解的,那麼吐逆,手足逆冷,燥煩則死,為什麼還要治呢?一般說這個病與那個是絕然不同,這個不是個重病,這個不是說那個煩燥欲死的,…… 」

 

   六、352: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這個是接著上邊這段(指當歸四逆)說的了。那麼如果有上邊這個情形,由於血液虛而手足厥寒,用當歸四逆湯;如果當歸四逆湯證,那裡頭更有久寒,這個久寒是指的什麼說的,那麼從所加的這個藥啊,他加的吳茱萸生薑,這個吳萸生薑都是利於胃的,當然這個,裡頭的寒它還是在胃,而胃寒有嘔吐,或者有腹痛的情形,可以加吳萸生薑。這個久寒不是當時有病,一時的寒,他平時就有這個症候,有久寒,那麼同時呢有當歸四逆證,可以,所以他給加了吳萸生薑。那麼這個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他也治寒疝呢,有可用的機會,後世就是用這個加點兒旁的這個祛寒的藥,加點茴香阿,這個小茴香阿,加點這個溫性藥。但是要不是血虛為前提呀,這是不能亂用這個寒疝,寒疝它主要是肚子疼,那個離不開附子和烏頭的,當然細辛也有可用的機會嘛。 」

 

 

   七、378 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個病很多了,乾嘔就是不吐食,但是只吐涎沫,涎沫就是胃有停水,頭痛,這個水氣往上來,衝逆,口吐涎沫,是水的上衝都影響大腦,頭痛頭暈,這裡沒有頭暈,我就根據這條,我常用吳茱萸湯,不一定吐涎沫,我們問病人,口水多,這也是寒飲往上的表現,或者是胃痛,胃虛停飲,這個水究竟是在胃呀,用吳茱萸湯好使,如臨床上美尼爾氏症候群,只要是暈的動也不敢動,一動就要吐,那肯定是吳茱萸湯,這個方子是最常用的方子,這個吳茱萸這個藥呀,它去這個水往上衝逆,是最有效不過的,這個藥不管它熱了些,由於祛水的藥都是熱藥,如乾薑生薑,這裡有水逆,都因為胃虛,另外擱人參、大棗、生薑,吳茱萸配合生薑,生薑的量挺大,用於制嘔去水,人參、大棗呢,是健胃補虛,胃要是不虛,不停水,前面甘草瀉心也講過了,心下痞硬,那個這個方子也有心下痞硬,因為他有人參嘛,人參三兩,這裡沒寫出來,因為它不是一個主要症候,甘草瀉心湯有,是因為汗下太厲害了,客氣動膈,胃虛了,客氣所指的多了,一方邪熱的客氣,一方面水往上來,這時胃的部位按著心下痞硬,痞硬不是真正胃裡頭有實,是指水氣、熱邪的心下痞硬,正是用人參的主要證候,胃虛才有的形景,陽明篇不是有這麼一段,心下痞硬者不可下之,下之利不止者死,其實就是指的人參證,也是理中湯證,理中湯證就有心下痞硬,需要健胃補虛,要下,下利遂不止,人就不可救了,如果利止還可以救。所以在臨床上遇到心下痞硬,心下痞硬也有實有虛,真正的用大承氣湯證,他這個硬呀,拒按,注家都沒這麼講,陽明篇裡也是的,說承氣湯證瀉腑,不瀉心下,是錯的。 

  這段呢因為胃虛,他停水,去水用吳茱萸、生薑,止嘔,一方面也固其根本,胃要不恢復,去水也沒用。由於胃虛,水還來,必須標本兼治,一方面下去痰水,同時用人參大棗補益胃氣,這個方子的意思是這個,這個病很常見。 」

 

 

    八、396 條:大病差後,喜睡,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第五:「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這個就沒問題了。這個大病差後,胃氣不符,就是胃虛有寒,尤其有寒飲,這個胃虛才停飲呢,胃要不虛這飲在那呆不住。他由於有飲,所以他喜唾,這個飲往上走。這是根據辨證這都挺好,口乾口渴,裡頭都有熱。喜唾,這口當然不幹了。口水多,都是裡頭有寒。那麼有寒怎麼樣呢?就用溫藥吧。一般最常用的就是理中丸。理中就是理中焦,就是治胃。古人說是治脾,脾胃。古人說的脾的功能大多是胃的功能。也有的時候是吳茱萸證,吳茱萸湯也喜唾,但他那個喜唾,胃的毛病較重。總是要有噁心,起碼是噁心。甚至於他頭有暈,那個胃飲水多,那就是吳茱萸湯證。也有吐粘沫,頭痛,或者頭暈,或者胃疼。那個也是溫中去飲。影響到頭部,這理中湯不影響頭部。但是心下痞硬胃特別虛。」

    

   九、「小柴胡加吳茱萸湯,這個小柴胡湯呀,可以加吳茱萸。吳茱萸就是9 克,到12 克,這個吳茱萸大家都知道,它治嘔呀,食入即嘔者,吳茱萸湯主之。這個頭痛,頭暈,嘔呃甚者,就是嘔吐厲害的,這是吳茱萸湯證。我們平時見到這個說美尼爾氏證呀,就是頭暈,要是嘔吐厲害的,就是用吳茱萸湯就行,吳茱湯就是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那麼但是有柴胡證,你光用吳茱湯不行,你非配合柴胡湯不可,那麼就是小柴胡湯證,你加上吳茱萸,就等於小柴胡湯與吳茱萸湯的合方。這個病也挺多呀,不管他美尼爾證不美尼爾證,在臨床上遇到人呀,嘔吐的厲害,比這小柴胡湯的厲害,甚至於不敢起來,頭暈的厲害,頭疼的厲害,你可以用小柴胡加吳茱萸。,同時他口舌乾燥呢,你加石膏也沒問題的,不是說吳茱萸是溫藥,石膏是個寒性藥,那沒關係。這個方子也常用,也常見的。」

 

 

   十、「這個腎著啊,腰冷腹重,只是腰疼,他特別冷,特別沉。我現在還遇到過這麼一例。這個就吃苓姜術甘湯就行。這個很特殊的病。再有這個脈微細,那麼就是寒腿這一類的,這一類的就用當歸四逆,這個方子,也有時候加減的。他寒的厲害了根據傷寒論說的加吳茱萸生薑啊,他那有肚子疼什麼,要沒有的話,只是用當歸四逆就行。當歸四逆他就是細辛代生薑,另外他加的木通,他這個細辛的作用,他與這個附子差不多,他偏於去水,也治這個關節拘攣疼。但是那方子來啊,就是寒腿好使。他這個平時不怎麼的,一受寒腿疼,就用這個當歸四逆啊原方就行。這個方子就在這個傷寒論裡頭。在厥陰篇裡就有。咱們今天就講到這吧。我說這些當歸四逆,這些腎著病啊,都比較少見。」

 

以下在金匱要略裡講的

 

   一、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對於氣上衝呢,我們經常用的,除去桂枝而外,如果伴水上衝那種,大概吳茱萸的不少。」

 

   

  二、「九痛丸是後人添加的一個方子,治九種心痛,這都要不得,這後世的醫書就犯這個病,治某某等等之病,沒有那個方劑,哪有那個方劑啊?九種心痛用一個藥就能治療,可見這個藥只是通治方子,真正的大病,還得講辯證的,該用什麼藥,你看我們從開始胸痺講到現在,方子講很多了,個個不一樣,見到痛就用這個九痛丸,九痛很多了,蟲痛啊飢痛啊,蟲證裡急就不一樣,怎麼可能用一樣的方子,所以後世書方子都是這樣的。但是這個方子我們看看它,附子、生狼牙、巴豆、人參、吳茱萸、乾薑,是個溫下方,那麼如果,雖然它有些陰寒的症候,但是這個陰寒證屬實大便幹,這個需要用溫下法,但也不是各種心痛都得用它,這是靠不住的」

 

   三、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

  「...他舉了二個例子,當然不夠全面,就我說這個虛寒,這個書上沒有,沒有我們可以想像也可以想像出來,當然因證而施了,總而言之用溫藥,哪些溫藥呢,你象四逆湯,吳萸湯等都是溫藥,他現吳茱萸湯證,腹脹滿你加消脹藥也行嘛,你象嘔而頭痛,腹脹滿,你加厚樸枳實不行嗎?我認為行的,那麼與他合用半夏厚樸湯都行,就我方才說那個方子,他這裡原則上講了,這個書上就是略,金匱要略嘛。」

 

   四、「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這個吳茱萸湯啊,吳茱萸這個藥啊,咱們頭先講那個桂枝治氣上衝,那個治氣上衝,這個吳茱萸啊治水上衝,水往上衝逆,所以他嘔嘛。水往上衝逆,水這個本來停在胃裡。「嘔而腹滿」,這個指的就是上腹,這個水往上衝逆,所以上腹較滿,那麼甚至於他胸滿,這就是胸滿了,嘔而胸滿。……一升就是一茶杯了,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吳茱萸它治             批註 [番茄花園99]: 31  :26 水氣上衝,有治嘔鎮痛的作用,那麼加上大量生薑,它更能治嘔了。這個凡是這個胃停水,胃虛的多,所以他擱人參、大棗,就是補胃之虛了。那麼這個方劑呢一方面治標,治其水氣上衝這個嘔,他用吳茱萸生薑;一方面你胃也老虛,水還是停水啊,所以從根本上恢復胃,他用人參大棗。這個方應用很多,一會等底下咱們講完再講。「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這個水氣往上衝啊,「吐涎沫」這是一個證候。「頭痛」,頭暈全是,尤其頭暈最多見了,不過這個書上他沒有。這個,我在臨床上通過經驗了,很多的頭暈是吳茱萸湯證,可是他得噁心,起馬他噁心,吐不吐也得噁心,一動了他就要吐。我們講很多了,就是胃停水,頭暈頭眩,頭冒,都水氣的衝擊這個大腦的問題。那麼這個吳茱萸湯證啊,這個水往上衝的最厲害了。所以我們現在在這個臨床上的美尼爾氏證很多是吳茱萸湯證,這個臨床上你們可以試驗。這人啊頭暈的厲害,不敢動,一動他就要吐。這個嘔,是個要緊的,嘔是吳茱萸湯的一個主證啊,那麼如果頭暈或者痛,他都可以用吳茱萸湯,吐涎沫這是他證候。所以這個方劑啊,不但治胃,胃痛它也治啊,吳茱萸湯治胃疼也挺好啊。但是它是個大溫性藥,這個吳茱萸,利於虛寒,不利於實熱。我們在臨床上考慮這個人有熱,尤其是實熱,這個吳茱萸可要小心用了。虛寒的無論是頭痛頭暈,吐涎沫,以至於胃疼但是有嘔,都可以用,都好使。這個,在臨床上這個方子啊最常用了。」

 

 

   五、「我們不光是用烏梅丸,凡是苦藥辣藥擱到一塊並用的時候常常能驅蛔的,尤其是辣藥,象吳茱萸這個藥就是的,給人用吳茱萸湯,常常蛔蟲跑出來了。」

 

六、

「我們看看溫經湯的這個藥研究研究很有意思。這個藥啊,他用吳茱蓃湯,你看吳茱蓃、人參、生薑,他去大棗擱桂枝,那麼這個呢,也就是溫中降逆,這個生薑是降逆的,桂枝治氣上衝,也降逆,他既用吳茱蓃湯,溫中降逆。同時他又用麥門冬湯.用吳茱蓃湯合用麥門冬湯溫胃補虛,從胃上下手這個吳茱蓃湯合麥門冬湯,它既溫中又養液,咱們說是補陰了,所以這個方子叫小溫經湯,在調理婦人經脈的時候常有用的機會,但是胃必然現個症

候,這個症候主要是這個人不願意吃東西,又噁心,他用這個吳茱蓃湯去大棗嘛,他加的桂枝。那麼在這個情形之下,這個芍藥用的量不大,如果呢肚子痛得歷害,你配合當歸芍藥散,比這個應該還強。所以有的時候啊,現柴胡證,我們就配合當歸芍藥散,與這個方子都差不多。如果有頭痛、嘔吐或者頭暈加吳茱萸也可以。一般在調理月經在婦科用這個機會最多。

關注我們,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吳茱萸湯與吳茱萸
    像附子,還分心在補陽氣,吳茱萸它是「只專心在破陰實上」,效 果是非常頂級的。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小半夏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嘔。
  • 吳茱萸湯證及吳茱萸類方
    一、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凡三見:「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 我對吳茱萸和吳茱萸湯的一點思考
    所以可以大致看出吳茱萸的功效不離:可降氣、可開滯、可溫中、化肝經寒濁。然而亦不清晰,結合《傷寒論》中的吳茱萸湯來理解。吳茱萸湯也頗令我困惑。其在《傷寒論》中一共出現了四次。分別如下:一: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二: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三: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 吳茱萸湯主治三經寒邪與吳茱萸破陰實
    像附子,還分心在補陽氣,吳茱萸它是「只專心在破陰實上」,效 果是非常頂級的。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小半夏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嘔。
  • 胡希恕論吳茱萸湯證
    那麼小柴胡湯呢,它有小柴胡湯證,也很好鑑別,但就這一點上是相通的。小柴胡湯心煩喜嘔阿,吳茱萸湯也有時煩躁、嘔吐,它煩躁、嘔吐,是胃折騰的,鬧得厲害,那是燥多煩少。那麼這一段,雖然我這麼講,但它不應該列在這,大概它應該列到太陰病裡就對了。這虛寒嗎,胃虛有寒飲,食谷欲嘔,這吳茱萸湯也不光只治食谷欲嘔的,可以有很多,這個後面還會講到。
  • 吳茱萸湯證治探析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除此第243條以外,《傷寒論》中另尚有2條吳茱萸湯的方論,即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第378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 溫胃止吐的吳茱萸湯(上)
    今天我們來看一張溫胃止吐方:吳茱萸湯。《傷寒論》中涉及吳茱萸湯的條文一共有3條。第一條在陽明病篇:原文第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我們先來看看陽明病篇的這一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這一條的內容非常簡單,食谷欲嘔,就是吃了東西就想吐,這是陽明的問題,吳茱萸湯主之。
  • 吳茱萸湯治驗二則
    點擊上方的藍色小字關注齊魯傷寒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吳茱萸湯治驗二則
  • 肖相如:如何理解吳茱萸湯證
    嘔吐是吳茱萸湯證的特異性表現嗎?也就是說見到嘔吐就能用吳茱萸湯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嘔吐的實際病位在胃,病機是胃氣上逆。也就是說,吳茱萸湯證可以有嘔吐,甚至可以說,吳茱萸湯證必須有嘔吐,但嘔吐卻並不都吳茱萸湯證。那吳茱萸湯治療的嘔吐有什麼特徵呢?
  • 治療中焦虛寒引起的各系統疾病之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傷寒論》【原文輯錄】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 跟著彩雲學習傷寒論:吳茱萸湯
    原文: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 【一周一方】吳茱萸湯的臨床應用,原來可以這麼廣!
    《傷寒論》的吳茱萸湯的適應症有三:一為陽明篇「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二為少陰篇「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
  • 吳茱萸的藥用
    【吳茱萸的臨床應用】(一)治陽明病陽明病寒證吳茱萸湯證證見:不能食,食即嘔吐,嘔吐物腐之氣味,或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痛不適,喜溫喜按,甚則手足厥冷(243)。證質為胃陽不足,濁陰上逆。治用吳茱萸湯。
  • 學習經方的體會——臨證見吐涎沫者多,小青龍湯與半夏乾薑散、吳茱萸湯有什麼不同?
    臨床中見吐涎沫證非常多,有外寒內飲之咳吐涎沫者,有胃有寒飲之嘔吐涎沫者,然其症狀各有特點,治用方證也各有不同,今就小青龍湯方證,半夏乾薑湯方證,吳茱萸方證臨床應用予以探討,以供參考。       小青龍湯方有治外寒內飲者,如《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渴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 學一味中藥//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吳茱萸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本草衍義》吳茱萸篇「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每天三味中藥:吳茱萸、鹽麩子、甜瓜
    吳茱萸性味:辛、溫、有小毒。主治:中風(口角偏斜,不能語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開數次,冷後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以出汗為度。嘔吐、胸滿、頭痛。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薑一兩、人參一兩,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吳茱萸湯」。心腹冷痛。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小腸疝氣(偏墜疼痛,睪丸腫硬,陰部溼癢)。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兩泡酒,四兩泡醋,四兩泡開水,四兩泡童便。
  • 葉天士運用吳茱萸、川楝子對藥經驗
    吳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其味辛、苦,性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臨床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溼腳氣、月經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洩瀉等病證。《神農本草經》言:「(吳茱萸)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
  • 吳茱萸品種淺析
    在商品中有大花吳茱萸,中花吳茱萸和小花吳茱萸之分,以江西產中花吳茱萸的市場銷量為最佳,價格也高出小花和大花。吳茱萸主產於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地區,其中江西所產的吳茱萸香氣濃鬱、子粒飽滿、且含鹼量較高,因此品種價格也比其它產區的高。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溼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洩瀉,外治口瘡;高血壓。吳茱萸有溫中止痛,理氣的功能。
  • 重陽節插茱萸,是「吳茱萸」還是「山茱萸」,可別弄錯啦
    對中藥有所了解的小夥伴都知道,中藥中有山茱萸和吳茱萸,那麼,古詩中的茱萸指的是哪種呢?在公布答案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兩種中藥吧。 【來源】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
  • 每逢重陽節插茱萸,究竟是「吳茱萸」還是「山茱萸」呢??
    對中藥有所了解的小夥伴都知道,中藥中有山茱萸和吳茱萸,那麼,古詩中的茱萸指的是哪種呢?在公布答案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兩種中藥吧。 【來源】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