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胃止吐的吳茱萸湯(上)

2021-03-04 經方學習進階營

今天我們來看一張溫胃止吐方:吳茱萸湯。《傷寒論》中涉及吳茱萸湯的條文一共有3條。

第一條在陽明病篇:原文第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我們先來看看陽明病篇的這一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這一條的內容非常簡單,食谷欲嘔,就是吃了東西就想吐,這是陽明的問題,吳茱萸湯主之。

其實吃了東西想吐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叫隨吃隨吐,就是剛吃了東西,沒過一小會兒就直接吐出來了,這通常是胃有熱的問題。

一種叫朝食暮吐,就是早上吃下去的東西,等到晚上吐出來,還是今天在胃裡沒消化的早餐,比如晚上吐出來的是早餐吃的油餅,這通常是胃有寒的問題,就是胃消化不動食物了,所以吃進去的東西在胃裡呆了大半天,胃還是沒法消化,最後只能把它吐出來。

第243條這裡所說的吃了東西就想吐的情況,其實是更接近於朝食暮吐的情況,並不一定是早上吃了東西晚上吐出來,而是吃了東西仿佛一直都堵在胃裡下不去,老是有想吐的感覺,所以才用吳茱萸湯來治。因為吳茱萸湯是個溫胃止吐的方子。我們來看看它的藥物組成就明白了。

吳茱萸湯有四味藥:吳茱萸50克,人參15克,生薑30克,大棗15-20克。這裡的吳茱萸的用量最大,是主藥,我們看看《神農本草經》是怎麼說吳茱萸的。

吳茱萸,味辛,溫,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吳茱萸處處有之,或曰吳地最良,故名吳茱萸。其子緊小,氣味芳烈。吳茱萸為下氣開鬱,除風寒溼要藥,主溫中逐寒,驅風散熱,止痛療痺,治心腹冷痛,下焦冷氣,中寒中惡,嘔吐瀉利,亦殺蟲,治口舌生瘡。

所以吳茱萸是一味味道很苦很苦,但性味又很熱的藥。吳茱萸湯中因為吳茱萸的用量特別大,所以藥湯的味道非常苦。有的人受不了藥湯的味道,可以把吳茱萸在煎藥之前先用開水衝一下,可以稍稍去點苦味而不太影響藥性。

吳茱萸湯用在陽明病篇這裡是溫胃降逆止嘔的。吳茱萸和生薑正是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的一對藥,而大棗和人參是補中氣的,所以吳茱萸湯是治療胃寒,受納無權,食谷欲嘔的一張方子。

後面又說「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就是如果喝了吳茱萸湯,食谷欲嘔的症狀不但沒緩解反而更嚴重了,那就表明這種食谷欲嘔是上焦有熱的問題,不在中焦脾胃太寒,所以用吳茱萸湯這樣的溫熱藥,症狀反而加重了。這是辨證使用時的注意事項,但這裡說明就算吃錯了藥,好像也沒有太嚴重的後果,再換藥就是了。

這是吳茱萸湯在陽明病篇中的應用,就類似於神經性嘔吐、妊娠惡陰、更年期頑固性嘔吐,急性胃炎、賁門痙攣之類的以嘔吐、以胃部不適為主要特徵的疾病都可以辨證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而吳茱萸湯因為是溫熱藥,其實最大的用處是在少陰病和厥陰病中,尤其是用在厥陰病篇,可以算是厥陰病的幾個主力方之一。

我們明天來看看吳茱萸湯在少陰病和厥陰病中的運用吧。

相關焦點

  • 我對吳茱萸和吳茱萸湯的一點思考
    所以可以大致看出吳茱萸的功效不離:可降氣、可開滯、可溫中、化肝經寒濁。然而亦不清晰,結合《傷寒論》中的吳茱萸湯來理解。吳茱萸湯也頗令我困惑。其在《傷寒論》中一共出現了四次。分別如下:一: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二: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三: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 深度解析吳茱萸湯!
    那麼這個手足厥冷,他這個氣往上,這個水氣衝逆的太厲害了,這個胸中的大氣受阻礙,他手足也逆冷,這個用吳茱萸湯,我常用,不但治這種病,而且在臨床上西醫說的美尼氏綜合病的頭暈,這個方劑很多呀,他只是暈得厲害又吐,那準是吳茱萸湯證,這個方子非常好使,這個方子他是個溫中健胃祛水,這個吳茱萸湯專治水氣上衝,可這些藥是大溫大熱,真正有熱可不行,你像咱們柴胡劑那個,那個嘔,那不行,那吃了就壞了,陽明篇裡有嘛,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
  • 吳茱萸湯證及吳茱萸類方
    一、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凡三見:「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 吳茱萸湯證治探析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除此第243條以外,《傷寒論》中另尚有2條吳茱萸湯的方論,即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第378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 胡希恕論吳茱萸湯證
    那麼得湯反劇者,它不是胃虛有寒了,屬上焦阿。屬上焦指小柴胡湯說的,上焦不通啊,它是熱結於脅下這個地方。這一段屬不應列到這,它這一段主要是吳茱萸湯與小柴胡湯對於治嘔的一個鑑別點。一個是虛寒,一個的確是熱有飲,這兩個看似相同,實質上是不同的。那麼小柴胡湯呢,它有小柴胡湯證,也很好鑑別,但就這一點上是相通的。小柴胡湯心煩喜嘔阿,吳茱萸湯也有時煩躁、嘔吐,它煩躁、嘔吐,是胃折騰的,鬧得厲害,那是燥多煩少。
  • 跟著彩雲學習傷寒論:吳茱萸湯
    原文: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 吳茱萸湯與吳茱萸
    像附子,還分心在補陽氣,吳茱萸它是「只專心在破陰實上」,效 果是非常頂級的。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小半夏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嘔。
  • 吳茱萸湯治驗二則
    點擊上方的藍色小字關注齊魯傷寒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吳茱萸湯治驗二則
  • 肖相如:如何理解吳茱萸湯證
    嘔吐是吳茱萸湯證的特異性表現嗎?也就是說見到嘔吐就能用吳茱萸湯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嘔吐的實際病位在胃,病機是胃氣上逆。也就是說,吳茱萸湯證可以有嘔吐,甚至可以說,吳茱萸湯證必須有嘔吐,但嘔吐卻並不都吳茱萸湯證。那吳茱萸湯治療的嘔吐有什麼特徵呢?
  • 吳茱萸湯主治三經寒邪與吳茱萸破陰實
    但是就從少陰、厥陰、陽明這三條濁陰之氣上逆的共同點還是說得通的,所以歸納起來吳茱萸湯的病機重點是肝胃虛寒,濁陰之氣上逆,胃是引起一種胃氣上逆,肝胃不和,虛寒型的胃氣上逆,肝胃不和;肝是濁陰之氣,循經上逆,循肝經上逆,表現在頭痛、乾嘔、吐涎沫,這是它的一個病機分析。作為它的功用,這個方體現(的)治法,(是)溫肝暖胃,降逆止嘔。
  • 【一周一方】吳茱萸湯的臨床應用,原來可以這麼廣!
    《傷寒論》的吳茱萸湯的適應症有三:一為陽明篇「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二為少陰篇「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
  • 治療中焦虛寒引起的各系統疾病之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第243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傷寒論》第309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傷寒論》第378條)【藥物組成】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功效主治】 功效: 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 吳茱萸的藥用
    【吳茱萸的臨床應用】(一)治陽明病陽明病寒證吳茱萸湯證證見:不能食,食即嘔吐,嘔吐物腐之氣味,或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痛不適,喜溫喜按,甚則手足厥冷(243)。證質為胃陽不足,濁陰上逆。治用吳茱萸湯。
  • 葉天士運用吳茱萸、川楝子對藥經驗
    吳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其味辛、苦,性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臨床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溼腳氣、月經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洩瀉等病證。《神農本草經》言:「(吳茱萸)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
  • 學一味中藥//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這首千古絕唱朗朗上口、家戶喻曉,熟讀之表達了我國自古嚮往和諧美滿、世人團圓的美好夢想,使得中藥吳茱萸世人皆知、耳熟能詳。中藥吳茱萸都有哪些功效,我們來看看吧!溫中,止痛,理氣,燥溼,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髒寒吐瀉,脘腹脹痛,經行腹痛,五更洩瀉,高血壓症,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溼疹,黃水瘡。
  • 學習經方的體會——臨證見吐涎沫者多,小青龍湯與半夏乾薑散、吳茱萸湯有什麼不同?
    臨床中見吐涎沫證非常多,有外寒內飲之咳吐涎沫者,有胃有寒飲之嘔吐涎沫者,然其症狀各有特點,治用方證也各有不同,今就小青龍湯方證,半夏乾薑湯方證,吳茱萸方證臨床應用予以探討,以供參考。       小青龍湯方有治外寒內飲者,如《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渴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 重陽節插茱萸,是「吳茱萸」還是「山茱萸」,可別弄錯啦
    炮吳茱萸:取甘草搗碎,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加入淨吳茱萸,悶潤吸盡後,炒至微幹,取出,乾燥。【性狀】吳茱萸: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
  • 每天三味中藥:吳茱萸、鹽麩子、甜瓜
    吳茱萸性味:辛、溫、有小毒。主治:中風(口角偏斜,不能語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開數次,冷後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溫擦洗,癢即停止。冬月感寒。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以出汗為度。嘔吐、胸滿、頭痛。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薑一兩、人參一兩,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吳茱萸湯」。心腹冷痛。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小腸疝氣(偏墜疼痛,睪丸腫硬,陰部溼癢)。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
  • 每逢重陽節插茱萸,究竟是「吳茱萸」還是「山茱萸」呢??
    【文獻】《本草綱目》:「吳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其所治之證,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溼解鬱之功而已。」【附方】吳茱萸湯:治胃中寒痛、手足逆冷。吳茱萸3g,人參6g,生薑18g,大棗4枚。水煎服。【醫案】男,38歲,1991年11月就診。
  • 【臨床實踐】寒熱雜錯咳嗽案析萸黃前胡湯
    但是大家可能也都熟悉了我們經常用的幾張方子,竹葉前胡湯,萸黃前胡湯。但是這個人由於她的津虛液少和胃氣虛弱比較明顯,所以其實我沒用竹葉前胡湯的桂枝來攻表,我選的就是萸黃前胡湯。而且我選定這個方子之前,最先想到的是溫經湯,但是由於她的實火更重,那麼比溫經湯清洩實火功效更好的就是萸黃前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