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看一張溫胃止吐方:吳茱萸湯。《傷寒論》中涉及吳茱萸湯的條文一共有3條。
第一條在陽明病篇:原文第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我們先來看看陽明病篇的這一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這一條的內容非常簡單,食谷欲嘔,就是吃了東西就想吐,這是陽明的問題,吳茱萸湯主之。
其實吃了東西想吐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叫隨吃隨吐,就是剛吃了東西,沒過一小會兒就直接吐出來了,這通常是胃有熱的問題。
一種叫朝食暮吐,就是早上吃下去的東西,等到晚上吐出來,還是今天在胃裡沒消化的早餐,比如晚上吐出來的是早餐吃的油餅,這通常是胃有寒的問題,就是胃消化不動食物了,所以吃進去的東西在胃裡呆了大半天,胃還是沒法消化,最後只能把它吐出來。
第243條這裡所說的吃了東西就想吐的情況,其實是更接近於朝食暮吐的情況,並不一定是早上吃了東西晚上吐出來,而是吃了東西仿佛一直都堵在胃裡下不去,老是有想吐的感覺,所以才用吳茱萸湯來治。因為吳茱萸湯是個溫胃止吐的方子。我們來看看它的藥物組成就明白了。
吳茱萸湯有四味藥:吳茱萸50克,人參15克,生薑30克,大棗15-20克。這裡的吳茱萸的用量最大,是主藥,我們看看《神農本草經》是怎麼說吳茱萸的。
吳茱萸,味辛,溫,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吳茱萸處處有之,或曰吳地最良,故名吳茱萸。其子緊小,氣味芳烈。吳茱萸為下氣開鬱,除風寒溼要藥,主溫中逐寒,驅風散熱,止痛療痺,治心腹冷痛,下焦冷氣,中寒中惡,嘔吐瀉利,亦殺蟲,治口舌生瘡。
所以吳茱萸是一味味道很苦很苦,但性味又很熱的藥。吳茱萸湯中因為吳茱萸的用量特別大,所以藥湯的味道非常苦。有的人受不了藥湯的味道,可以把吳茱萸在煎藥之前先用開水衝一下,可以稍稍去點苦味而不太影響藥性。
吳茱萸湯用在陽明病篇這裡是溫胃降逆止嘔的。吳茱萸和生薑正是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的一對藥,而大棗和人參是補中氣的,所以吳茱萸湯是治療胃寒,受納無權,食谷欲嘔的一張方子。
後面又說「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就是如果喝了吳茱萸湯,食谷欲嘔的症狀不但沒緩解反而更嚴重了,那就表明這種食谷欲嘔是上焦有熱的問題,不在中焦脾胃太寒,所以用吳茱萸湯這樣的溫熱藥,症狀反而加重了。這是辨證使用時的注意事項,但這裡說明就算吃錯了藥,好像也沒有太嚴重的後果,再換藥就是了。
這是吳茱萸湯在陽明病篇中的應用,就類似於神經性嘔吐、妊娠惡陰、更年期頑固性嘔吐,急性胃炎、賁門痙攣之類的以嘔吐、以胃部不適為主要特徵的疾病都可以辨證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而吳茱萸湯因為是溫熱藥,其實最大的用處是在少陰病和厥陰病中,尤其是用在厥陰病篇,可以算是厥陰病的幾個主力方之一。
我們明天來看看吳茱萸湯在少陰病和厥陰病中的運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