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相如:如何理解吳茱萸湯證

2021-02-22 肖相如頻道

版權聲明:本文原創和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肖相如頻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識和勞動,無需授權即可轉載,但是請務必註明原作者。

原 文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309)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78)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8)

難 點

一、吳茱萸湯證究竟是陽明病?還是少陰病?還是厥陰病?亦或是雜病?

二、吳茱萸湯證的特異性的表現究竟是什麼?是嘔吐嗎?

三、第378條為什麼只吐涎沫?會不會吐食物呢?

講 解

在《傷寒雜病論》中,吳茱萸湯證的條文如上,陽明病、少陰病、厥陰病篇各1條,雜病的嘔吐1條。是否可以認為陽明病、少陰病、厥陰病和雜病都有吳茱萸湯證呢?

看起來確實如此,比如第243條「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語氣是很肯定的,屬陽明,就是陽明病。

同樣,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語氣也是很肯定的,就是少陰病。

反倒是第378條沒有說是屬厥陰或者厥陰病,但從實際內容來看,卻只有這一條是真正的厥陰病。

那我們就要弄清楚,吳茱萸湯證的特異性的表現是什麼?

從上述4條原文來看,共有的表現是嘔吐。

嘔吐是吳茱萸湯證的特異性表現嗎?也就是說見到嘔吐就能用吳茱萸湯嗎?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嘔吐的實際病位在胃,病機是胃氣上逆。也就是說,吳茱萸湯證可以有嘔吐,甚至可以說,吳茱萸湯證必須有嘔吐,但嘔吐卻並不都吳茱萸湯證。

那吳茱萸湯治療的嘔吐有什麼特徵呢?

吳茱萸湯治療的嘔吐必須是肝寒犯胃的嘔吐,導致胃氣上逆而嘔吐的原因是肝寒,即只有肝寒犯胃導致的嘔吐才是吳茱萸湯證。

吳茱萸湯證的嘔吐必須有肝寒的特徵,在嘔吐的同時伴有肝寒的特徵才是吳茱萸湯證的特異性構成要素。

那麼,肝寒的特徵又是什麼呢?


一般而言,就是在肝經循行的部位出現脹痛等,同時有寒象,如怕冷、手足寒冷、嘔吐物清稀,甚至冰涼、舌質淡苔白等。

但可能還有特殊的表現,我們結合原文進行理解。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其中,食谷欲嘔,就是吃飯就嘔,也叫食入即吐,屬陽明應該沒有問題,因為嘔本身是病在胃,胃屬陽明。

如果是胃寒的可以吳茱萸湯主之,但有食入即吐這樣的情況屬胃熱的更多,所以並不是都可以用吳茱萸湯主之。

因此,原文在後面加上了排除法,如果服了吳茱萸湯嘔吐加劇的,就不是吳茱萸湯證,而是「屬上焦」,這裡的「屬上焦」並不是確指,而是由此排除了吳茱萸湯證,提示了更常見的是胃熱。

同樣的意思還出現在了第359條「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證是寒熱錯雜證,其中食入口即吐便是胃熱所致,故用黃芩黃連之苦寒以清胃熱以止嘔。

又如《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並治第十七》第17條:「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顯然也是熱證。

綜上所述,「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是可以的,但是要加上限定條件,就是屬於寒證,而排除熱證。

吳茱萸辛苦溫,主要入肝經,也入脾胃經。首要功能是溫肝散寒降逆,也可以溫胃降逆止嘔。

吳茱萸湯也可以用於胃寒嘔吐,但並非專門為胃寒嘔吐而設,而是為肝寒犯胃的嘔吐而設的。


單純的胃寒嘔吐溫胃散寒,降逆止嘔也可以,方如良附丸、小半夏湯、半夏乾薑散之類。

食谷欲嘔多見於胃熱,胃寒嘔吐一般不表現為食谷欲嘔。如果食谷欲嘔,屬於寒證者,就是吳茱萸湯的適應證之一。

這條原文的準確表述是: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屬寒證者,吳茱萸湯主之。

那為什麼肝寒犯胃會食谷即欲嘔呢?

食谷欲嘔屬熱的多,因為熱性急迫使然;如果食谷欲嘔沒有熱象,屬於寒證,這是肝寒犯胃的特徵之一,因為肝為將軍之官,性情也急躁。

也就是說,沒有肝寒犯胃的單純的胃寒嘔吐不會表現為食谷欲嘔,嘔吐不會急迫,甚至表現為朝食暮吐。

因此,對第243條的理解是,對於陽明的胃寒嘔吐也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但這並不是吳茱萸湯的特異性方證,只是適應證之一,因為沒有肝寒犯胃的單純的胃寒嘔吐用溫胃降逆止嘔也可以。

對於食谷欲嘔沒有胃熱的徵象,表現為寒證的,是吳茱萸湯的特異性方證,可以用吳茱萸湯主之。因為,食谷欲嘔而沒有胃熱的徵象,是肝寒犯胃的特徵,是吳茱萸湯證的特異性構成要素。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少陰病是心腎虛衰,陽虛寒化證是陽衰陰盛,基本表現就有嘔吐、下利清谷、小便清長、大汗淋漓等,如果陽氣由虛而脫,則進展為陰陽氣不相順接的厥,即手足逆冷,並出現神志昏迷的躁擾不寧等。

其實原文前面屬於少陰病,後面就進展為厥陰病的厥了,因其起於少陰病,所以仍稱其為少陰病,如原文第296條就是「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就是如此。這兩條原文看上去是很相似的,但實質卻不同。

第296條的吐利,是以下利為主為重,表現為下利清谷;手足逆冷表現為手足寒冷向肘膝關節方向向心性的逆向進展,甚至過肘過膝,這是心功能衰竭的徵兆,預後不良;躁煩,其實是躁擾不寧,病人神志已經昏迷,是沒有知覺的躁動不安,是殘陽欲脫,病人臨終前的迴光返照;病人的脈象應該是沉微,甚至脈微欲絕的。

而第309條的吐利,是以嘔吐為主為重;

手足應該是寒冷而不是逆冷,就是不會向肘膝關節方向逆向進展到過肘過膝,其形成機理是肝寒犯胃,濁陰中阻,陽氣被阻不能達於四末,並不是虛陽欲脫的陰陽氣不相順的厥證

煩躁欲死,是病人煩得不可忍受,這是病人的主觀感受,病人的神志是清楚的,是病人告訴醫生,說自己煩得要死,凡是病人說自己煩得要死的,肯定不會是死證;

其脈象以沉弦為多,不會是脈微欲絕的。

所以,這條像少陰病,卻並不是少陰病。放在少陰病篇並冠以少陰病,應該是為了和真正的少陰病進行鑑別。

在這條原文中,肝寒的特徵是煩躁欲死,就是沒有熱象但病人煩躁很嚴重,煩躁到不可忍受的程度。這個煩躁欲死,也和肝為將軍之官,脾氣急躁有關。

309條吳茱萸湯證的特異性構成要素為嚴重的寒性嘔吐加上病人煩躁欲死。凡是嘔吐嚴重,沒有熱象,煩躁欲死的,就是吳茱萸湯主之。


病人可以有下利、手足冷,若沒有也不影響吳茱萸湯的運用。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這條是典型的肝寒犯胃證。乾嘔,吐涎沫,是肝寒犯胃的特異性表現;頭痛是肝寒循經上擾的表現,以巔頂痛最具特徵性。


如果病人乾嘔,吐涎沫,巔頂痛,沒有熱象,就是典型的吳茱萸湯證,吳茱萸湯主之。

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是,為什麼只吐涎沫,不吐食物?我也曾經很困惑,查過很多醫家的注釋,也請教過很多人,也有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

正確的答案來源於我的父親,他說只吐涎沫不吐食物的就是吳茱萸湯證,吐食物的就不一定的吳茱萸湯證。

我因此豁然開朗,這就是方證,這就是特異性方證。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如果嘔吐和胸滿並見,沒有熱象的,是吳茱萸湯證。

胸、脅、少腹、睪丸等部位是肝所主的部位,這些部位的脹滿疼痛都和肝失疏洩,經脈瘀滯有關,如果有寒象沒有熱象,就是肝寒所致。

這些部位的脹滿疼痛加上嘔吐,就是肝寒犯胃的特徵了,就是吳茱萸湯證。

特異性方證

一、乾嘔、吐涎沫、巔頂疼痛,有寒象沒有熱象者,吳茱萸湯主之。


原文: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78)

註:寒熱可以從舌、脈、大小便等方面進行辨析。

二、食谷欲嘔,有寒象無熱象者,吳茱萸湯主之。


原文: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

三、嘔吐下利,以嘔吐為主為重,煩躁欲死,手足寒冷,無熱象者,吳茱萸湯主之。


原文: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309)

四、嘔而胸滿,有寒象無熱象者,吳茱萸湯主之。


原文: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8)

五、嘔吐有胸、脅、少腹、睪丸、巔頂等部位脹滿冷痛等肝寒特徵者,吳茱萸湯主之。


原文: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8)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投稿請發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醫肖相如

相關焦點

  • 吳茱萸湯證治探析
    第243條論述的是陽明中寒,濁陰上逆所致的食谷欲嘔證;第309條論述的是少陰腎陽虛衰,陰寒偏盛,濁陰犯胃所致的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證;第378條論述的是厥陰肝寒犯胃,濁陰上逆的頭痛、乾嘔、吐涎沫證。由此觀之,吳茱萸湯在《傷寒論》中應用廣泛。在現代臨床,也多將吳茱萸湯應用於嘔逆、煩躁、頭痛、胃源性眩暈、視神經嘔吐、精神分裂症、嗜睡症、更年期症候群等[1],但吳茱萸湯的深層病機尚需探究。
  • 胡希恕論吳茱萸湯證
    假如我們在臨床上只嘔,它不是柴胡證,只是嘔,小半夏湯證,內裡有停飲,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薑。那麼嘔而頭痛,這類是吳茱萸證。嘔而發熱,是少陽病,少陽病是少陽熱病,那是小柴胡湯證,這個地方非搞清楚不可。」 ---------嘔而發熱小柴胡,只有嘔吐小半夏湯,帶小便不利或者心悸加茯苓。
  • 吳茱萸湯證及吳茱萸類方
    一、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凡三見:「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 吳茱萸湯與吳茱萸
    如 果要以用藥的路數來看吳茱萸通肝經這件事的話,你說一個人有頭頂痛,這是厥陰頭痛對不對?用烏梅丸、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這些都是厥陰藥,用了都可能有 效,你說「那這時候到底要用什麼?」看症。如果你是頭頂痛又胃酸上逆,這是吳茱萸湯;頭頂痛又「肚子很餓,可是飯到面前又覺得不那麼想吃了」,這是烏梅 丸;頭頂痛又手指冰冷、脈弱到快要把不出來,這是當歸四逆湯。
  • 我對吳茱萸和吳茱萸湯的一點思考
    所以可以大致看出吳茱萸的功效不離:可降氣、可開滯、可溫中、化肝經寒濁。然而亦不清晰,結合《傷寒論》中的吳茱萸湯來理解。吳茱萸湯也頗令我困惑。其在《傷寒論》中一共出現了四次。分別如下:一: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二: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三: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 深度解析吳茱萸湯!
    「個病很多了,乾嘔就是不吐食,但是只吐涎沫,涎沫就是胃有停水,頭痛,這個水氣往上來,衝逆,口吐涎沫,是水的上衝都影響大腦,頭痛頭暈,這裡沒有頭暈,我就根據這條,我常用吳茱萸湯,不一定吐涎沫,我們問病人,口水多,這也是寒飲往上的表現,或者是胃痛,胃虛停飲,這個水究竟是在胃呀,用吳茱萸湯好使,如臨床上美尼爾氏症候群,只要是暈的動也不敢動,一動就要吐,那肯定是吳茱萸湯,這個方子是最常用的方子
  • 吳茱萸湯主治三經寒邪與吳茱萸破陰實
    如 果要以用藥的路數來看吳茱萸通肝經這件事的話,你說一個人有頭頂痛,這是厥陰頭痛對不對?用烏梅丸、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這些都是厥陰藥,用了都可能有 效,你說「那這時候到底要用什麼?」看症。如果你是頭頂痛又胃酸上逆,這是吳茱萸湯;頭頂痛又「肚子很餓,可是飯到面前又覺得不那麼想吃了」,這是烏梅 丸;頭頂痛又手指冰冷、脈弱到快要把不出來,這是當歸四逆湯。
  • 學習經方的體會——臨證見吐涎沫者多,小青龍湯與半夏乾薑散、吳茱萸湯有什麼不同?
    臨床中見吐涎沫證非常多,有外寒內飲之咳吐涎沫者,有胃有寒飲之嘔吐涎沫者,然其症狀各有特點,治用方證也各有不同,今就小青龍湯方證,半夏乾薑湯方證,吳茱萸方證臨床應用予以探討,以供參考。       小青龍湯方有治外寒內飲者,如《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渴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 跟著彩雲學習傷寒論:吳茱萸湯
    原文: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 治療中焦虛寒引起的各系統疾病之吳茱萸湯
    16.慢性頭痛,月發數次或年發數次,發則頭痛、嘔吐、眩暈甚而頭不能舉,絕食數日而緩解,但常年反覆發作之陰證者。17.心下嘈雜,吞吐酸水,屬陰證者。18.噎膈,口吐白沫,便如羊矢,屬陰寒虛證者(合大半夏湯)。19.巔頂痛,屬寒證者。20.心下痞硬,常頭痛,手足冷,嘔吐,面色不佳,燒心,脈微弱者。21.頭痛,嘔吐,脈沉遲,足冷,或上腹脹滿者。22.頭痛,嘔吐,或頸強,或腹瀉,手足厥冷,脈沉小者。
  • 吳茱萸的藥用
    【吳茱萸的臨床應用】(一)治陽明病陽明病寒證吳茱萸湯證證見:不能食,食即嘔吐,嘔吐物腐之氣味,或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痛不適,喜溫喜按,甚則手足厥冷(243)。證質為胃陽不足,濁陰上逆。治用吳茱萸湯。
  • 吳茱萸湯治驗二則
    回憶《傷寒論》中吳茱萸湯能治乾嘔吐涎沫,即予吳茱萸原方,竟獲痊癒。2 頑固性頭痛  謝某,女,50歲,軍人家屬。1975年12月21日初診。  患者疼痛已兩年餘,痛當巔頂,如有重物覆壓,必以手或其他暖物溫熨巔頂,才能略覺緩解。最怕冷,冷則劇痛,所以常年戴帽,不敢遇風,痛劇時,千嘔,吐涎沫,但不嘔食物,亦不吐水。再重則手足逆冷,出冷汗,別人呼喚,亦不答應。
  • 【一周一方】吳茱萸湯的臨床應用,原來可以這麼廣!
    《傷寒論》的吳茱萸湯的適應症有三:一為陽明篇「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二為少陰篇「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
  • 溫胃止吐的吳茱萸湯(上)
    今天我們來看一張溫胃止吐方:吳茱萸湯。《傷寒論》中涉及吳茱萸湯的條文一共有3條。第一條在陽明病篇:原文第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我們先來看看陽明病篇的這一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這一條的內容非常簡單,食谷欲嘔,就是吃了東西就想吐,這是陽明的問題,吳茱萸湯主之。
  • 葉天士運用吳茱萸、川楝子對藥經驗
    此對藥亦為葉天士臨證常用,茲舉例介紹如下。吳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其味辛、苦,性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臨床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溼腳氣、月經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洩瀉等病證。《神農本草經》言:「(吳茱萸)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
  • 每逢重陽節插茱萸,究竟是「吳茱萸」還是「山茱萸」呢??
    炮吳茱萸:取甘草搗碎,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加入淨吳茱萸,悶潤吸盡後,炒至微幹,取出,乾燥。【性狀】吳茱萸: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
  • 學一味中藥//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吳茱萸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本草衍義》吳茱萸篇「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重陽節插茱萸,是「吳茱萸」還是「山茱萸」,可別弄錯啦
    炮吳茱萸:取甘草搗碎,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加入淨吳茱萸,悶潤吸盡後,炒至微幹,取出,乾燥。【性狀】吳茱萸: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
  • 每天三味中藥:吳茱萸、鹽麩子、甜瓜
    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以出汗為度。嘔吐、胸滿、頭痛。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薑一兩、人參一兩,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吳茱萸湯」。心腹冷痛。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小腸疝氣(偏墜疼痛,睪丸腫硬,陰部溼癢)。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兩泡酒,四兩泡醋,四兩泡開水,四兩泡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