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2018年,中醫書友會舉辦了第一次經典誦讀——《傷寒誦讀》,每周兩期,持續更新了一年,其中 很多書友陪伴了我們一年,感謝你們的堅持。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
一年時間
靈蘭陪你背完
一本《金匱要略》
《傷寒論》注曰:太陽中風,重感寒溼,乃變為痙也。身熱足寒者,寒溼傷下;時頭熱、面赤目赤,風傷於上也;頭搖者,風主動也。獨頭搖者,頭為諸陽之會,風傷陽也。若純傷風者,則一身盡動搖,手足亦亦。搐搦。此者內挾寒溼,故頭搖也;口噤者,寒主急也;卒口噤者,不常噤也,有時而緩。若風寒相搏,則口噤而不時開。此者加之風溼,故卒口噤也;風寒客於足太陽,故筋脈拘急、頭項強、背反張也。此症出《傷寒論》中,其衍文者,無「發其汗」已後二十五字。
前言無寒反惡寒為剛痓,有汗不惡寒為柔痓,此辨痓之法,非痓家本證也。故復舉痓證之最備者,以詳病時之形狀,且言治之不得過汗,而脈有常體也。謂病者身熱,太陽表邪本盛,乃因血液衰少之人,寒邪復挾溼,搏結衛中,陽氣不下而足寒;溼隨太陽經下項,稍侵陽明而頸項強急;真陽不達於表而惡寒;於是太陽經無非寒溼,而格熱於上,為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太陽主開,寒溼搏之,開合不利,不能發聲而猝口噤;液衰邪盛,筋失所養而背反張,此痓病本然之形證也。因而發其汗,或寒為溼所纏而不去,從汗虛其表耳。故曰寒溼相得,其表益虛,則惡寒益甚。若發汗已,脈上下不動,而中行如蛇,正虧邪亦衰矣。乃忽腹脹大,是經絡之邪,欲從內出,故曰為欲解。若脈仍如故,反伏而弦,是寒邪留經,痓病仍在也。又痓家之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脈經》亦曰:痓家脈伏堅,直上下,總不離於沉緊,今之伏弦,亦沉緊類耳。直上下,緊之象也,可知痓病寒多。論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溼。乃仲景論痓,前後未嘗重溼為言,即後出方,藥味亦不專主溼,僅於此雲寒溼相得,略露機倪。後立三方,仍治風寒,或內驅熱,可知痓症之溼,非溼流關節之比,彼血浸淫為病,燥溼為主,此則風寒為微溼所搏,故仍以治本為急也。曰:然則痓症之溼,從何來乎?不知痓之根原,由亡血陰虛,其筋易強,而痓之溼,乃即汗餘之氣,搏寒為病也。故產後血虛多汗,則致之;太陽病,汗太多,則致之;風病原有汗,下之而並耗其內液,則致之;瘡家發汗,則致之。此仲景明知有溼而不專治溼,謂風寒去,而溼自行耳。
痙病不離乎表,故身熱惡寒;痙為風強病,而筋脈受之,故口噤、頭項強、背反張、脈強直。《經》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也。頭熱足寒,面目赤,頭動搖者,風為陽邪,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寒溼相得者,汗液之溼,與外寒之氣,相得不解,而表氣以汗而益虛,寒氣得溼而轉增,則惡寒甚也。其脈如蛇者,脈伏而曲,如蛇行也。痙脈本直,汗之則風去而溼存,故脈不直而曲也。
拓展閱讀:大青龍治療剛痙
拓展閱讀:學習的幾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