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2018年,中醫書友會舉辦了第一次經典誦讀——《傷寒誦讀》,每周兩期,持續更新了一年,很多書友陪伴了我們一年,感謝你們的堅持。
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每周兩期,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
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金匱要略》
(二十六)言支飲則必稍偏矣,然不引痛脅下,亦不言脅支滿,而只胸滿,是雖偏而不甚偏,故可直驅之,而用小承氣,氣順則自下也。論曰:此即小承氣,治腹滿之痛而閉者,即曰三物湯。蓋此重散結氣,故以厚樸為主,彼乃與七物湯對照言之也。
(二十七)言支飲,則非肺飲矣。然而不得息,是肺因支飲滿而氣閉也。一呼一吸曰息,不得息,是氣既閉,而肺氣之布,不能如常度也。葶藶苦寒,體輕象陽,故能瀉陽分肺中之閉,唯其瀉閉,故善逐水,今氣水相擾,肺為邪實,以葶藶瀉之,故曰瀉肺;大棗取其甘能補胃,且以制葶藶之苦,使不傷胃也。
(二十八)嘔乃胃家病,非支飲本證,然可以驗心下之有支飲者。嘔家本渴,謂諸嘔皆屬火,又嘔多則亡津液,渴乃常理。嘔家必寒,為木火為標,嘔至於渴,寒邪去矣,故曰:渴者為欲解。反不渴,是胃中客邪可盡,而偏旁之水飲常存,飲氣能制燥也,故曰必有水飲。然飲所居,偏而不正中,故曰支飲,假使在中,與嘔俱出矣。半夏、生薑,止嘔去逆,燥溼下飲,故主之。曰小半夏湯者,另有人參、半夏與蜜三味,為大半夏湯,故以小字別之。
(二十九)中脘以下曰腹,腹滿自不得責上焦,口舌在上,上焦無病,何以乾燥,則知腹滿為大腸病,口舌乾燥乃水氣傷陰,大腸主津液,陰傷而津液不得上達,口舌乃乾燥矣,故曰:此腸間有水氣。藥用防己,不言木,漢防己也,腸間為下焦,下焦,血主之,漢防瀉血中溼熱,而利大腸之氣;椒目,椒之核也,椒性善下,而核尤能利水,葶藶瀉氣閉而逐水;大黃洩血閉而下熱,故主之。若口中有津液,是大腸之陰不為飲傷,故陰津不亡。而胃家之津反為壅熱所耗,故渴,乃熱在胃,為實邪,故加芒硝急下之,以救胃耳。渴不應有津液,今津多而反渴,故知胃有實熱也。先服一小丸起,尤巧,所謂峻藥緩用也。
拓展學習:
宋柏杉:水飲病舌脈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