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原文朗誦+解讀】

2021-02-06 中醫書友會


I導讀:2018年,中醫書友會每周兩期《傷寒誦讀》,用一年時間和大家完成了傷寒記誦。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也是每周兩期,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

第十七篇: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乾嘔,吐誕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方見上)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乾薑三兩 人參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中)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豬苓散方

豬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

右三味,作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 乾薑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臺》云:治嘔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右三昧,以水一鬥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外臺》方,又治吐水)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茯苓澤瀉湯方(《外臺》云:治消渴脈絡胃反吐食方,有小麥一升)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朮三兩 生薑四兩

右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 麻黃三兩 甘草三兩 生薑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枚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半夏乾薑散方

    

半夏 乾薑各等分

    

右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生薑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 生薑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薑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右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四逆湯方(見上)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漿漿,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揚。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見痙病中)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剉、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

    

桅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

    

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肺癰,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

    

氣利,訶梨勒散主之。

    

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方見上)

    

《外臺》黃芩湯:治乾嘔下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百講長篇大課——《直擊臨床講金匱》已更新完畢

這裡有最貼合臨床的條文解讀,有跌宕起伏的宋師驗案,還有乾貨滿滿的臨床心法、加餐答疑~

👇長按識別,開始學習👇

相關焦點

  •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原文朗誦+解讀】
    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也是每周兩期,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第十六篇: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寸口脈動而弱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擊,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 《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原文朗誦+解讀】
    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也是每周兩期,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第九篇: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腫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 吳茱萸湯證治探析
    在現代臨床,也多將吳茱萸湯應用於嘔逆、煩躁、頭痛、胃源性眩暈、視神經嘔吐、精神分裂症、嗜睡症、更年期症候群等[1],但吳茱萸湯的深層病機尚需探究。現據相關原文來探析吳茱萸湯的相關證治。1 條文匯補1.1 《金匱要略》之吳茱萸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原文朗誦+解讀】
    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也是每周兩期,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第八篇: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金匱誦讀75丨奔豚氣病金匱誦讀76丨桂枝加桂湯與苓桂棗甘湯
  • 學習經方的體會——臨證見吐涎沫者多,小青龍湯與半夏乾薑散、吳茱萸湯有什麼不同?
    臨床中見吐涎沫證非常多,有外寒內飲之咳吐涎沫者,有胃有寒飲之嘔吐涎沫者,然其症狀各有特點,治用方證也各有不同,今就小青龍湯方證,半夏乾薑湯方證,吳茱萸方證臨床應用予以探討,以供參考。       小青龍湯方有治外寒內飲者,如《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渴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 肖相如:如何理解吳茱萸湯證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8)難 點一、吳茱萸湯證究竟是陽明病?還是少陰病?還是厥陰病?亦或是雜病?二、吳茱萸湯證的特異性的表現究竟是什麼?是嘔吐嗎?三、第378條為什麼只吐涎沫?會不會吐食物呢?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證是寒熱錯雜證,其中食入口即吐便是胃熱所致,故用黃芩黃連之苦寒以清胃熱以止嘔。又如《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並治第十七》第17條:「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顯然也是熱證。綜上所述,「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是可以的,但是要加上限定條件,就是屬於寒證,而排除熱證。
  • 金匱誦讀16丨痓溼暍病脈證治第二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一)(二)是證亦出《傷寒論》中。
  • 宋柏杉:中醫人為什麼要學習《金匱要略》?
    我們把《傷寒雜病論》分成兩本書:一本叫《傷寒論》,一本叫《金匱要略》,那麼《金匱要略》講了四十多個病種,還有婦科病、 月經病、胎前產後病、還有飲食禁忌都講了,還有開始第一篇講的臟腑篇的部分,因此上內容很繁雜,所以講起來比較有困難。再者在開篇的部分,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這一篇裡面前後矛盾, 錯簡就很多。
  • 吳茱萸湯證及吳茱萸類方
    一、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凡三見:「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 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10
    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05【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10】也許你不愛讀書,但是你至少不會否定讀書。
  • 【金匱要略】原文誦讀版 附:方歌
    (23) 【原文】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24)  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煮)  第十節,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原文】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臣億等校諸本旋覆花湯方,皆同。
  • 精彩解讀:葛根黃芩黃連湯並非表裡同治!
    這要先從原文分析。葛根芩連湯在《傷寒論》第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這條條文的句讀,稍作修改則更加明確:「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 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原文——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註:本公眾號將連載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原文,大家沒事多看看,可以試著背下來!
  • 《金匱要略》第八、九篇深度總結∣360°金匱背誦內部資料營
    第二次『360°金匱背誦訓練營•條文討論會』的主題是對《金匱要略》中奔豚氣病和胸痺心痛短氣病的條文及方證進行梳理和整理,希望學員們對條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 《金匱要略》建中湯
    《金匱要略心典》云:「是方甘與辛和而生陽,酸得甘助而生陰,陰陽相生,中氣自立,是故求陰陽之合者,必於中氣,求中氣之立,必以建中也。」桂枝辛溫通陽,芍藥酸甘斂陰,調和營衛。生薑辛溫發散,大棗甘溫補虛,宣通營衛。甘草、膠飴甘以緩急,補和營衛。營衛調和,陰平陽秘,臟腑功能正常,則諸虛恢復也。其功能溫中補虛,緩急止痛。大建中湯。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 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04
    我們正在解讀《金匱要略》,作者東漢第一中醫張仲景。上一期節目最後我們講到了「入髒」、「入腑」,今天還要講,我們一起看原文:問曰:脈脫,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裡者即死。
  •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神志病治療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神志病治療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 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03
    我們正在解讀《金匱要略》,作者東漢第一中醫張仲景。上一期節目我們說到,望臉色、聽聲音、看呼吸、摸脈,根據這一些已經可以得出疾病的一般情況。還講到人體活動要隨著自然界的變化做出相應變化,那麼,自然界具體會有哪些變化呢?比如時令氣候。接下來這一段,作者的目的在於說明四時季節氣候的正常變化和幾種常見的異常情況。
  •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需要發揚,更需要傳承
    我看了一篇文章,他說的很有道理:《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擔當的是指導初學者診病、用藥、處方的任務。用現在的話說,《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屬於那個時代的臨床學科。 在當今中醫臨床學科已經逐漸分化的情況下,《傷寒論》已經不再是臨床學科了。近20年來,把《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放在一起稱之為「臨床基礎學科」,這只是某些人一廂情願地仿照西醫的學科課程模式,是閉門造車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