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感謝關注我,我是才叔,我的音頻首發平臺是微信訂閱號「經方才叔」。才叔將長年陪伴在你左右,與你一起死磕古代醫書。我們正在解讀《金匱要略》,作者東漢第一中醫張仲景。
上一期節目我們說到,望臉色、聽聲音、看呼吸、摸脈,根據這一些已經可以得出疾病的一般情況。還講到人體活動要隨著自然界的變化做出相應變化,那麼,自然界具體會有哪些變化呢?比如時令氣候。接下來這一段,作者的目的在於說明四時季節氣候的正常變化和幾種常見的異常情況。我們一起來看原文: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陰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這裡有一個詞需要拎出來單獨說一下,甲子。中國古代用天幹地支的組合來計算年月日。天幹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共十個。地支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共十二個。天幹和地支相互配合,開始是甲子,最後是癸亥,一共六十個。
學生問老師:老師啊,我聽說時令氣候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過」,這個怎麼講,它們是什麼意思?老師給我們講講吧。
老師微笑著答道:正常情況下,冬至日後面第一個甲子日的零點開始算少陽,少陽開始階段屬於陽氣開始生長,氣候也就逐漸溫暖。如果冬至後未到第一個甲子日,氣候就已經變得溫暖,這就是「未至而至」;如果時間已到冬至後第一個甲子日,氣候還不變暖,這就是「至而不至」;如果冬至後已經到了第一個甲子日,氣候依然非常的冷,這就是「至而不去」;如果已經到了冬至後的第一個甲子日,氣候卻還像夏天一樣炎熱,這就是「至而太過」。
氣候是不是正常,取決於氣候變化與季節是否合拍。正常情況下,冬至後六十天我們稱作雨水節,漳州叫春水黴。這段時間陽氣開始生長,天氣溫和,氣候與季節相應。這都是很有規律的自然現象。每年我都會聽我的母親說:如果冬至這天下雨,春節大概率就不會下雨;如果冬至這一天天不下雨,春節大概率就會下雨。這就是自然規律。這是題外話,說明自然界的規律早被我們老百姓發現了。
剛才說的正常的情況,那麼還有不正常的情況有哪些呢?不正常的情況有四種:一種是未至而至,雨水節還沒到,天氣就暖和;第二種是至而不至,雨水節到了,天氣還不變暖;第三種至而不去,到了雨水節,天氣還是很冷;第四種至而太過,到了雨水節,天氣還像夏天那麼熱。
這一段作者通過舉例,觀察氣候的太過和不及的不正常情況。時令節氣是老百姓通過觀察太陽運動變化而出現的不同氣候特點總結出來的。如果氣候與季節不相對應,就是氣候反常。這種反常的氣候,就是非時之氣,它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們人體,甚至引發疾病。學習這一段的目的,就是告訴我們要注意防止非時之氣這種虛邪賊風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
接下來,老師層層遞進,開始講解疾病的病理表現: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我把這一段話翻成大白話就是:如果患者表現為關前的寸部脈脈浮,提示是表證;如果患者表現為關後的尺部脈脈浮,提示裡證,病在裡,所以患者如果伴有腰酸背痛,行走困難,嚴重的還會呼吸困難。
這一段話舉浮脈這個例子說明,同一種脈象出現的部位不同,主病也不同。而且進一步提出了寸脈浮與尺脈浮的症候表現也有差異,腰酸背痛是表證常有的症候表現,但如果裡證見到腰酸背痛,嚴重的還有呼吸困難,短氣喘促,等等一大堆腎不納氣的症候特徵。
我們學習過診斷學,都會明白一個道理,摸脈第一步就是要明確脈搏有力或者無力。表證的浮脈,是外邪侵襲肌表,衛氣抗邪於表,正邪鬥爭非常劇烈,應該是脈浮有力。裡證的浮脈,往往是陽虛不能內守,浮越於外,一般是脈浮而無力。
從臨床來看,如果急性發病表現出的浮脈,多數是外感表證。如果慢性病程見到浮脈,那麼,多數可能是陽氣浮越於外,屬於脈證不符,病情往往比較重。當然,如果是慢性病程兼有外感,可以出現浮脈,但,這種浮脈一般在寸部脈,屬於表裡同病。
接下來這一段,道理上很簡單,但要結合臨床來理解,我覺得太難了。我們來看: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學生問:老師,我看到教科書上面講"厥陽獨行」,這是什麼意思,老師幫我們講講吧。老師回答道:厥陽獨行就是只有陽氣沒有陰津,陽氣獨行,這就叫厥陽。
我們都知道,陰陽就是硬幣的兩面,同存同滅,古人還講「陰成形陽化氣」,陽氣是無形的,是功能活動,陽氣需要依附於有形的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的津液血液才能存在,陽氣需要陰血的涵養,陰血少,陽氣必然也會不足。如此看來,怎麼可能出現「厥陽獨行」的情況呢?最多只能見到陽盛陰虛、陰虛陽亢這種病理表現吧。也許作者只是用極端的說法來解讀陰陽平衡被打破的病理表現吧。
再看下一段: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府,即愈。
這個學生非常好學。學生讀書讀到一段話不理解,逮住老師就問:老師,卒厥究竟是什麼東東啊,書上只是說「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為卒厥」。也沒有解讀一下,我讀不懂,老師你給我講講,什麼是卒厥?
寸脈不應該見到沉脈的,如今患者寸脈沉大而滑,說明邪氣鬱滯在裡,氣血相搏,妥妥的實證。氣血相搏,神機逆亂,可能會出現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老師說這種卒厥有兩種轉歸,一種是入髒,再一種是入腑。入髒表現為意識不清,口唇青紫,手足冰冷,這是陽氣渙散、氣滯寒凝的表現,預後很差。入腑表現為意識不清很快恢復,患者伴隨著身體暖和,自汗出,病很快就好了。
卒厥,分輕型卒厥和重症卒厥。預後不一樣。如果卒厥是伴隨口唇青紫、肌膚冰涼,提示病情危重,治不好會死,這是入髒。如果卒厥患者很快清醒,伴隨自汗出、身體溫和,提示沒什麼生命危險,下一步需要查一查暈厥的原因,這是入腑。這裡所講的「入髒」與「入腑」,我覺得與厥陰病的厥熱勝復差不多就是一回事,講的是病情的進退。
今天到這裡時間差不多了,我們給「入髒」、「入腑」開了個頭,接下去作者還會談到什麼問題了?我們下期繼續分享。謝謝大家,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