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03

2021-02-22 經方才叔

你好,感謝關注我,我是才叔,我的音頻首發平臺是微信訂閱號「經方才叔」。才叔將長年陪伴在你左右,與你一起死磕古代醫書。我們正在解讀《金匱要略》,作者東漢第一中醫張仲景。

上一期節目我們說到,望臉色、聽聲音、看呼吸、摸脈,根據這一些已經可以得出疾病的一般情況。還講到人體活動要隨著自然界的變化做出相應變化,那麼,自然界具體會有哪些變化呢?比如時令氣候。接下來這一段,作者的目的在於說明四時季節氣候的正常變化和幾種常見的異常情況。我們一起來看原文: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陰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這裡有一個詞需要拎出來單獨說一下,甲子。中國古代用天幹地支的組合來計算年月日。天幹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共十個。地支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共十二個。天幹和地支相互配合,開始是甲子,最後是癸亥,一共六十個。

           

學生問老師:老師啊,我聽說時令氣候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過」,這個怎麼講,它們是什麼意思?老師給我們講講吧。

老師微笑著答道:正常情況下,冬至日後面第一個甲子日的零點開始算少陽,少陽開始階段屬於陽氣開始生長,氣候也就逐漸溫暖。如果冬至後未到第一個甲子日,氣候就已經變得溫暖,這就是「未至而至」;如果時間已到冬至後第一個甲子日,氣候還不變暖,這就是「至而不至」;如果冬至後已經到了第一個甲子日,氣候依然非常的冷,這就是「至而不去」;如果已經到了冬至後的第一個甲子日,氣候卻還像夏天一樣炎熱,這就是「至而太過」。

氣候是不是正常,取決於氣候變化與季節是否合拍。正常情況下,冬至後六十天我們稱作雨水節,漳州叫春水黴。這段時間陽氣開始生長,天氣溫和,氣候與季節相應。這都是很有規律的自然現象。每年我都會聽我的母親說:如果冬至這天下雨,春節大概率就不會下雨;如果冬至這一天天不下雨,春節大概率就會下雨。這就是自然規律。這是題外話,說明自然界的規律早被我們老百姓發現了。

剛才說的正常的情況,那麼還有不正常的情況有哪些呢?不正常的情況有四種:一種是未至而至,雨水節還沒到,天氣就暖和;第二種是至而不至,雨水節到了,天氣還不變暖;第三種至而不去,到了雨水節,天氣還是很冷;第四種至而太過,到了雨水節,天氣還像夏天那麼熱。

這一段作者通過舉例,觀察氣候的太過和不及的不正常情況。時令節氣是老百姓通過觀察太陽運動變化而出現的不同氣候特點總結出來的。如果氣候與季節不相對應,就是氣候反常。這種反常的氣候,就是非時之氣,它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們人體,甚至引發疾病。學習這一段的目的,就是告訴我們要注意防止非時之氣這種虛邪賊風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

接下來,老師層層遞進,開始講解疾病的病理表現: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我把這一段話翻成大白話就是:如果患者表現為關前的寸部脈脈浮,提示是表證;如果患者表現為關後的尺部脈脈浮,提示裡證,病在裡,所以患者如果伴有腰酸背痛,行走困難,嚴重的還會呼吸困難。

這一段話舉浮脈這個例子說明,同一種脈象出現的部位不同,主病也不同。而且進一步提出了寸脈浮與尺脈浮的症候表現也有差異,腰酸背痛是表證常有的症候表現,但如果裡證見到腰酸背痛,嚴重的還有呼吸困難,短氣喘促,等等一大堆腎不納氣的症候特徵。

我們學習過診斷學,都會明白一個道理,摸脈第一步就是要明確脈搏有力或者無力。表證的浮脈,是外邪侵襲肌表,衛氣抗邪於表,正邪鬥爭非常劇烈,應該是脈浮有力。裡證的浮脈,往往是陽虛不能內守,浮越於外,一般是脈浮而無力。

從臨床來看,如果急性發病表現出的浮脈,多數是外感表證。如果慢性病程見到浮脈,那麼,多數可能是陽氣浮越於外,屬於脈證不符,病情往往比較重。當然,如果是慢性病程兼有外感,可以出現浮脈,但,這種浮脈一般在寸部脈,屬於表裡同病。

接下來這一段,道理上很簡單,但要結合臨床來理解,我覺得太難了。我們來看: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學生問:老師,我看到教科書上面講"厥陽獨行」,這是什麼意思,老師幫我們講講吧。老師回答道:厥陽獨行就是只有陽氣沒有陰津,陽氣獨行,這就叫厥陽。

我們都知道,陰陽就是硬幣的兩面,同存同滅,古人還講「陰成形陽化氣」,陽氣是無形的,是功能活動,陽氣需要依附於有形的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的津液血液才能存在,陽氣需要陰血的涵養,陰血少,陽氣必然也會不足。如此看來,怎麼可能出現「厥陽獨行」的情況呢?最多只能見到陽盛陰虛、陰虛陽亢這種病理表現吧。也許作者只是用極端的說法來解讀陰陽平衡被打破的病理表現吧。

再看下一段: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府,即愈。

這個學生非常好學。學生讀書讀到一段話不理解,逮住老師就問:老師,卒厥究竟是什麼東東啊,書上只是說「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為卒厥」。也沒有解讀一下,我讀不懂,老師你給我講講,什麼是卒厥?

寸脈不應該見到沉脈的,如今患者寸脈沉大而滑,說明邪氣鬱滯在裡,氣血相搏,妥妥的實證。氣血相搏,神機逆亂,可能會出現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老師說這種卒厥有兩種轉歸,一種是入髒,再一種是入腑。入髒表現為意識不清,口唇青紫,手足冰冷,這是陽氣渙散、氣滯寒凝的表現,預後很差。入腑表現為意識不清很快恢復,患者伴隨著身體暖和,自汗出,病很快就好了。

卒厥,分輕型卒厥和重症卒厥。預後不一樣。如果卒厥是伴隨口唇青紫、肌膚冰涼,提示病情危重,治不好會死,這是入髒。如果卒厥患者很快清醒,伴隨自汗出、身體溫和,提示沒什麼生命危險,下一步需要查一查暈厥的原因,這是入腑。這裡所講的「入髒」與「入腑」,我覺得與厥陰病的厥熱勝復差不多就是一回事,講的是病情的進退。

今天到這裡時間差不多了,我們給「入髒」、「入腑」開了個頭,接下去作者還會談到什麼問題了?我們下期繼續分享。謝謝大家,再會!

相關焦點

  • 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10
    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05【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10】也許你不愛讀書,但是你至少不會否定讀書。
  • 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04
    我們正在解讀《金匱要略》,作者東漢第一中醫張仲景。上一期節目最後我們講到了「入髒」、「入腑」,今天還要講,我們一起看原文:問曰:脈脫,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裡者即死。
  • 宋柏杉:中醫人為什麼要學習《金匱要略》?
    宋老師用了兩講的篇幅,闡釋了他之所以選擇《金匱要略》來講的原因,和他計劃怎樣講這部經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於中醫人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宋老師以自己超凡的悟性和廣博的知識、以及大量的臨床經驗,嘗試著為我們揭開經典的神秘面紗,有什麼比這個更值得期待的呢?(編輯/王超)
  • 《金匱要略》建中湯
    東漢張仲景所著之《金匾要略》,共載有3個建中湯,即小建中湯、大建中湯、黃芪建中湯。
  •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需要發揚,更需要傳承
    我看了一篇文章,他說的很有道理:《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擔當的是指導初學者診病、用藥、處方的任務。用現在的話說,《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屬於那個時代的臨床學科。 在當今中醫臨床學科已經逐漸分化的情況下,《傷寒論》已經不再是臨床學科了。近20年來,把《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放在一起稱之為「臨床基礎學科」,這只是某些人一廂情願地仿照西醫的學科課程模式,是閉門造車的產物。
  • 《金匱要略》補法重在補脾腎,一起探討「八味腎氣丸」!
    《金匱要略》中對於補法的運用,重在脾腎,這是因為腎為先天之本,是真陰真陽所寄之處,先天之本,是氣血津液精髓營衛生化之源,故補脾補腎是補法中的重要環節。 補脾胃 《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篇第十三條:「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幹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 《金匱要略》第八、九篇深度總結∣360°金匱背誦內部資料營
    第二次『360°金匱背誦訓練營•條文討論會』的主題是對《金匱要略》中奔豚氣病和胸痺心痛短氣病的條文及方證進行梳理和整理,希望學員們對條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神志病治療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神志病治療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 張仲景《金匱要略》論脾胃病的診治與方劑、中藥的註解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另外一篇不朽的經典著作,也可以看做是《傷寒論》的雜病續集。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症為主,兼有外科、婦科及卒死急救、飲食禁忌等內容,是非常實用的一本醫學專著。《金匱要略》卷上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節選)漢·張仲景問(黃帝)曰:上工(大醫)治未病,何也?師(岐伯)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 《金匱要略》:張仲景的一方,不但可去腹水,也可改善腎功能
    越婢湯載於《金匱要略》中,「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汗自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其由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組成。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越婢湯可宣肺洩熱,散水消腫。《金匱發微》說「惟身重則病在肌肉,一身悉腫則病在皮毛」。身重,是隱性水腫,肉眼不見,壓之不顯。一身悉腫則是明顯的水腫。
  • 《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原文朗誦+解讀】
    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也是每周兩期,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金匱誦讀77丨栝樓薤白白酒湯金匱誦讀78丨胸痺、心梗金匱誦讀79丨茯苓杏仁甘草湯金匱誦讀80丨心中痞、心痛
  • 經方才叔:想得到,做得到,說得出,寫得出
    2016年5月,俺註冊了公眾號「經方才叔」,也因此寫了不少東西,主要是一些學習的體會和總結,本來只是娛樂下自己、自己重視一下自己,沒有想到發貼後居然還有人會捧場,於是便輕飄飄了起來,書房的天花板竟也因此掉了些皮,客觀來說,俺的敲敲寫寫是很不認真的,每次都是想到哪裡寫到哪裡,有些經典依據也湊合著用,記得多少寫多少,因此,俺也始終明白,明白了自己其實還差得很遠很遠。
  •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胸部不適的治療(二)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胸部不適的治療(二)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 《金匱要略》:對於「五勞極虛」之證,張仲景的一方最為適用
    大黃蟄蟲丸是張仲景《金匱要略·虛勞血痺病篇》中的一個丸劑方子,縱觀虛勞血痺病篇中的代表方劑,補肝潤燥的天雄散,扶脾熄風的薯蕷丸,補腎納氣的腎氣丸,助肺催眠的酸棗仁湯,今天我們主要分析大黃蟄蟲丸能夠治療哪一類的疾病,以便在臨床中加以使用。
  • 金匱誦讀48丨風引湯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三)天道乾健而坤靜順,人道亦應之,氣健而血順也。
  • 金匱誦讀42丨癉瘧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三)此即節略《內經》肺素有熱,而偶受風寒,內藏於心
  • 《金匱要略》:張仲景的一方,可用杏仁代替麻黃以洩水腫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出自《金匱要略》,其原文說:「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症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痺,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其原方組成為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杏仁(去皮)各半升。
  • 金匱誦讀44丨牡瘧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五)心者,牡髒也,邪在心而成瘧,故曰牡瘧。何以言之?心肺居上,陽也,而心乃陽中之陽,今邪氣結伏心下,則心虛。
  • 金匱誦讀22丨剛痙大承氣湯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此傳陽明風熱之深者也。成無己謂:傷寒症,以陽明入腑,腹滿者下之;而胸滿者未深入,猶帶表邪,所鬱陽氣不宣故爾,非汗即吐。
  •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原文朗誦+解讀】
    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也是每周兩期,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百講長篇大課——《直擊臨床講金匱》已更新完畢這裡有最貼合臨床的條文解讀,有跌宕起伏的宋師驗案,還有乾貨滿滿的臨床心法、加餐答疑~👇長按識別,開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