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胸部不適的治療(二)

2021-02-22 精誠之心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胸部不適的治療(二)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71

頁)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

72

頁)傷寒若吐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73

頁)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裡實,久則譫語。(

73

頁)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惱,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74

頁)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78

頁)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

79

頁)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80

頁)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85

頁)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89

頁)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95

頁)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96頁)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97

頁)下之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99

頁)

 

《金匱要略》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31頁)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31

頁)胸痺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31

頁)胸痺不得臥者,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31

頁)胸痺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31

頁)胸痺,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32

頁)胸痺緩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

32

頁)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32

頁)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32

頁)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34

頁)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34

也)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35

頁)《外臺》柴胡桂枝湯  治心腹卒中痛者。《外臺》走馬湯  治中噁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37

頁)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

43

頁)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

44

頁)(此處可選用木防己湯)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44

頁)(此處瓜蔞薤白白酒湯合真武湯可用)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44

頁)(苓桂主甘湯可用)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主甘湯主之。(

44

頁)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主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45

頁)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45

頁)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46

頁)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

46

頁)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47

頁)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47

頁)《外臺》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48

頁)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

48

頁)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48-49

頁)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54

頁)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57

頁)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

57-58

頁)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溼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

59

頁)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62

頁)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62

頁)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64

頁)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64

頁)

 

相關焦點

  •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神志病治療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神志病治療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 《金匱要略》建中湯
    其功能溫中補虛,緩急止痛。大建中湯。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方中蜀椒、乾薑溫中散寒,人參、膠飴補虛緩中。此方諸藥合用大建中氣,溫陽助運,則諸證自愈。
  •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需要發揚,更需要傳承
    我看了一篇文章,他說的很有道理:《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擔當的是指導初學者診病、用藥、處方的任務。用現在的話說,《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屬於那個時代的臨床學科。 在當今中醫臨床學科已經逐漸分化的情況下,《傷寒論》已經不再是臨床學科了。近20年來,把《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放在一起稱之為「臨床基礎學科」,這只是某些人一廂情願地仿照西醫的學科課程模式,是閉門造車的產物。
  • 宋柏杉:中醫人為什麼要學習《金匱要略》?
    (編輯/王超)前言:為什麼要講《金匱要略》,以及我將怎麼講《金匱要略》?作者/宋柏杉 一、為什麼要講《金匱要略》? 用心靈聆聽中醫,用生命感受中醫之美,大家好,我是宋柏杉,歡迎進入金匱大講堂。2.相比較《傷寒論》,《金匱要略》難讀,也難講 由於《傷寒論》部分講的老師比較多,我們在這裡暫且不講。因為《金匱要略》有二十五篇,裡面寫了雜病、婦科病、雜療法、食物中毒、飲食禁忌等,所以,《金匱要略》很難講,從目前來看講的人比較少。
  • 《金匱要略》第八、九篇深度總結∣360°金匱背誦內部資料營
    第二次『360°金匱背誦訓練營•條文討論會』的主題是對《金匱要略》中奔豚氣病和胸痺心痛短氣病的條文及方證進行梳理和整理,希望學員們對條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 【古籍】金匱玉函經二注
    趙氏註解張仲景《金匱要略》為《金匱方論衍義》,周氏於《金匱》諸家註疏中最為推崇趙注,認為「獨趙以德先生《衍義》理明學博,意周慮審,本軒岐諸論相為映照,合體用應變互為參酌,庶幾大道之明也。」因《衍義》未有梓本,且抄本流傳甚少,又多遺編缺注,故周氏為其補缺加注。周氏注釋的學術指導思想,誠如他在自序中所說:「事不師古,其法不立;師古而不師聖人,其理不精。」此論體現了周氏尊古崇聖的傾向。
  • 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04
    我們正在解讀《金匱要略》,作者東漢第一中醫張仲景。上一期節目最後我們講到了「入髒」、「入腑」,今天還要講,我們一起看原文:問曰:脈脫,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裡者即死。
  • 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10
    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05【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10】也許你不愛讀書,但是你至少不會否定讀書。
  • 《金匱要略》補法重在補脾腎,一起探討「八味腎氣丸」!
    《金匱要略》中對於補法的運用,重在脾腎,這是因為腎為先天之本,是真陰真陽所寄之處,先天之本,是氣血津液精髓營衛生化之源,故補脾補腎是補法中的重要環節。 補脾胃 《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篇第十三條:「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幹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 《金匱要略》:張仲景的一方,不但可去腹水,也可改善腎功能
    越婢湯載於《金匱要略》中,「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汗自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其由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組成。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越婢湯可宣肺洩熱,散水消腫。《金匱發微》說「惟身重則病在肌肉,一身悉腫則病在皮毛」。身重,是隱性水腫,肉眼不見,壓之不顯。一身悉腫則是明顯的水腫。
  • 《金匱要略》:對於「五勞極虛」之證,張仲景的一方最為適用
    大黃蟄蟲丸是張仲景《金匱要略·虛勞血痺病篇》中的一個丸劑方子,縱觀虛勞血痺病篇中的代表方劑,補肝潤燥的天雄散,扶脾熄風的薯蕷丸,補腎納氣的腎氣丸,助肺催眠的酸棗仁湯,今天我們主要分析大黃蟄蟲丸能夠治療哪一類的疾病,以便在臨床中加以使用。
  • 張仲景《金匱要略》論脾胃病的診治與方劑、中藥的註解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另外一篇不朽的經典著作,也可以看做是《傷寒論》的雜病續集。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症為主,兼有外科、婦科及卒死急救、飲食禁忌等內容,是非常實用的一本醫學專著。《金匱要略》卷上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節選)漢·張仲景問(黃帝)曰:上工(大醫)治未病,何也?師(岐伯)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 金匱要略——桂枝加黃芪湯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睥,眶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第十四29)。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第十五16)。桂枝加黃芪湯【組成】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二兩大棗十枚黃芪二兩。
  • 《金匱要略》:張仲景的一方,可用杏仁代替麻黃以洩水腫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出自《金匱要略》,其原文說:「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症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痺,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其原方組成為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杏仁(去皮)各半升。
  • 《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原文朗誦+解讀】
    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也是每周兩期,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栝樓薤白白酒湯方栝樓實一枚(搗)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樓薤白半夏湯主之。栝樓薤白半夏湯方栝樓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鬥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 金匱誦讀23丨溼家之為病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十四)此證出《傷寒論》。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柏皮:此下《註解傷寒論》有「湯」字。主之,為表裡有熱,則身不疼痛。此一身盡痛,非傷寒客熱也,知溼邪在經而使之。脾惡溼,溼傷,則脾病而色見,是以身發黃者,為色黃如煙燻,非正黃色也。(十四)此論溼之挾風,而溼勝以之痺著者。謂發熱惡風,太陽病也,乃溼勝而疼痛。
  • 經方藥解19:黃柏主五藏,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洩利,女子漏下赤白,陰陽蝕創.
    黃柏,首載於《神農本草經》:「主五藏,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洩利,女子漏下赤白,陰陽蝕創。」,《傷寒論》入方3次,《金匱要略》入方4次。
  • 千古爭議:《傷寒論》中的1兩到底等於幾克?此文給答案
    中醫學經典——《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是國醫的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由於其成書多年,經典中藥物的劑量已隨著歷史的發展無法準確衡量,這使經典的實用率大大降低。我們曾進行了一次簡單的實驗:用100亳升市售的蜂蜜(比重為1.38克/毫升)加溫,當減少到81.7毫升時,重量由138克減少到116克,蒸發水分約22克,比重變為1.42克/毫升。此時燒杯底部的蜂蜜已呈焦黑,冷卻後凝成固體。據此我們認為:「以蜜二斤,煎減半」之說,是約略之辭,事實上是不可能的,而且經煎煮後的蜂蜜是不能再以生蜜比重為標準的。因而陳氏推算的基礎是不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