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原文朗誦+解讀】

2021-03-04 中醫書友會


I導讀:2018年,中醫書友會每周兩期《傷寒誦讀》,用一年時間和大家完成了傷寒記誦。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也是每周兩期,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

第八篇: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奔豚湯方

甘草 芎藭 當歸各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生葛五兩 芍藥二 兩生薑四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金匱誦讀75丨奔豚氣病

金匱誦讀76丨桂枝加桂湯與苓桂棗甘湯

相關焦點

  • 《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原文朗誦+解讀】
    第九篇: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腫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 仲景集解:話說「奔豚」及「甘李根白皮」
    在其《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並治中出現了「奔豚」、「甘李根白皮」兩個比較少見的名字,因為年代久遠的緣故,往往令人懵圈,感到十分怪異,無法理解。中醫圈內人士,也是說辭很多。比如關於奔豚症的發病機理,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認為是「腎中積氣,起於驚恐憂思所生」,清張璐《張氏醫通》則認為:「奔豚雖曰腎積,而實衝脈為患」,現代劉渡舟《金匱要略詮解》中認為「奔豚氣病多因驚發激動肝腎之氣上衝而成,抑或血不養肝而肝氣上衝以及心陽虛,水寒之氣上犯之所致。」等。而「甘李根白皮」因不再入藥,更不知為何物。
  •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原文朗誦+解讀】
    第十七篇: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 《金匱要略》第八、九篇深度總結∣360°金匱背誦內部資料營
    第二次『360°金匱背誦訓練營•條文討論會』的主題是對《金匱要略》中奔豚氣病和胸痺心痛短氣病的條文及方證進行梳理和整理,希望學員們對條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原文朗誦+解讀】
    第十六篇: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寸口脈動而弱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擊,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 【以案說醫】羅永佳:胃氣不降煩躁易怒,治以疏肝理氣調和肝脾
    羅永佳 生於1938年,廣東省南海縣人(今佛山南海),廣東省名中醫,廣州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曾任廣州市中醫院院長、廣州市中醫中藥研究所專職副所長、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科技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藥品審評專家庫專家、廣州市中醫藥學會顧問,是廣東省第七、第八
  • 吳茱萸湯證治探析
    吳茱萸湯首見於《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 【絞盡腦汁讀傷寒】還是奔豚病
  • 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原文—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註:本公眾號將連載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原文,大家沒事多看看,可以試著背下來!文末有前面內容的連結!
  • 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原文——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註:本公眾號將連載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原文,大家沒事多看看,可以試著背下來!
  • 【金匱要略】原文誦讀版 附:方歌
    第一節,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原文】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築築而弦。《脈經》云: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9)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溼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 金匱誦讀16丨痓溼暍病脈證治第二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若朱奉議以痓病脈盡沉遲弦細者,非也。如《脈經》云:脈沉細,名曰陽中之陰,少氣,陰氣不通為痓病發熱者,殆與此無少異爾。(一)(二)此二條,即《傷寒論》辨寒傷榮、風傷衛法也。取以為痙病剛柔之別,省文也。蓋痓即痙,強直之謂也。痙病必有背項強直等的證,故既曰痙,即省文不言。
  • 傷寒秘要脈證指法
    傷寒秘要脈證指法(與瑣言大略同)傷寒治法,得其綱領者,如拾芥。若求之多岐,則支離破碎,如涉海問津矣。蓋脈證與理而已。
  • 或必死或可治的:傷寒七十二證候!(附:​古醫傷寒論見)
    鼻中煤煙(宋迪陰證訣雲.陰毒漸深.則鼻中黑如煤煙.)指甲黑青(宋迪陰證訣雲.陰毒甚.則指甲黑青.扁鵲雲.手足爪甲下肉黑者死.)目盲見鬼(難經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九竅出血(仲景雲.少陰病強發汗.必動血.或從口鼻耳目.是謂下厥上竭.為難治.)環口黧色(仲景雲.環口黧色.柔汗發黃.此為脾絕也.)
  • 傷寒太陽病變證:結胸證&痞證(筆記)
    【辯證要點】病機:水熱互結於心下胸膈;主證:心下硬痛拒按,甚則從心下至少腹硬滿不可近手,可伴心煩、口渴、潮熱,頭汗出,不大便等,脈沉緊;治法:洩熱逐水,峻下破結;● 方藥:大陷胸湯證。大黃——洩熱導下,蕩滌實邪;芒硝——軟堅散結;甘遂——峻逐水飲。
  • 十六、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295條~311條)
    《金匱要略》       十六、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 蜘蛛散方證
    〖方解〗主用蜘蛛以治疝氣,稍佐桂枝以散寒邪。【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第4條: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解讀〗偏有小大者,謂陰囊或少腹、或股內之一側的腫脹物有小有大也。時時上下者,謂此腫脹物或時上入腹而隱,或時下入囊、或出少腹、或出股內而現也。因其出沒無常似狐,故稱之為陰狐疝,此證可用蜘蛛散治療。
  • 從經典到臨床:熊繼柏談哮喘證治
    都說喘證難治,所以格外留神於此,送給大家。 哮喘證治 哮喘在許多教材中列為兩個病,但我為什麼要將二者放在一起講呢?因為哮和喘都是呼吸道疾病。哮就是喉中有痰鳴聲,《金匱要略》形容為「喉中水雞聲」,水雞俗名為田雞,水雞聲實為痰鳴聲。喘是指呼吸急促,《素問 奇病論》描述為「喘息氣逆」。
  • 臟腑方證與王氏治肝三十法:
    一般以肝脈循行所過的頭、目、耳、脅部位見到實火熾盛症狀作為辨證要點:(清金制木法:木火刑金:肝火犯肺證:與燥熱犯肺證:陰墟肺燥證:2、肺陰虛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肺陰虛證的臨床表現,常見咳嗽較重,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並有咽喉幹癢,或聲音嘶啞,身體消瘦,✔舌紅少津,脈細無力。陰墟火旺還可見咳痰帶血,乾渴思飲,午後發熱,盜汗,兩顴發紅,舌質紅,脈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