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謎:大柴胡湯中究竟有沒有大黃?

2021-02-07 悅讀中醫

出自《傷寒論》的大柴胡湯,本是表裡雙解良藥,但關於此方中有無大黃的這一問題,在歷代醫家的研究中,似乎是一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態,各持一言。小編也很好奇,大柴胡湯中究竟有沒有大黃?您又是怎麼看的?不妨在文末的寫留言處寫下您的見解,同時來看看本文作者的看法。

《傷寒論》大柴胡湯一方,歷代多數醫家認為應有大黃,然亦有認為大柴胡湯無大黃者。筆者認為,推究大柴胡湯有無大黃,應著眼於《傷寒論》的整體內容,溯本求源,才能得出符合原書本意的正確結論。

綜觀諸家之言,認為方中有大黃的理由有四:①王叔和編次、林億等校訂本的方後注云:「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②據原文「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一語,測知方中當有大黃。③大柴胡湯證中有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等為陽明裡實證,無大黃何以攻下裡實。④徵之臨床,大柴胡湯用於膽囊炎、胰腺炎和急性胃腸炎等,大黃為必用之藥。

筆者認為上述理由欠足。①從方後注文不難看出,王叔和、林億等編次校訂《傷寒論》時,所看到的底本並無大黃,故云「一方加大黃二兩」。對於其他書有大黃的觀點,校訂者是贊同的。出於保持《傷寒論》的原貌,才在方後注文中提出自己的看法:「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恐」本身就有商榷之意,所以「恐不為」不等於「不為」大柴胡湯。當然方中無大黃既可能系傳抄脫落,也可能是後人所加,單憑此說,難以定論。②持「下之則愈」為方中當有大黃者,多是拘於「下之」二字。殊不知《傷寒論》中「下之」含有多意,如107條中「胸脅滿微嘔,日晡所發潮熱」,顯系大柴胡湯證,而用大柴胡湯「下之以不得利」,說明本方僅能使大便通暢,並不應該出現下利,可見此處「下之」二字與承氣湯「下之」的含義有所區別。同樣道理,252條「與小承氣湯和之愈」,也不能認為小承氣湯就是和解之劑。類似提法在《傷寒論》中並非一處,因此不能據「下之」二字即言方中必用大黃。誠如冉雪峰所說,此「非下陽明乃下少陽,仍是少陽內樞下樞之意……若謂本方原有大黃,或必用大黃,則牽制本方外樞之力」。此「外樞」「下樞」,是藉以說明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樞機偏於升,大柴胡湯偏於降而已,頗有破疑解惑之見地。③大柴胡湯證是由小柴胡湯證發展而來,除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尚以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為其主症。此乃少陽樞機不利,裡氣壅滯之故。認為大柴胡湯證為陽明裡實者,多釋心下痞硬,是熱結胃脘之象,下利是熱結旁流所致。豈不知熱結旁流為陽明腑實之重症,至此下利清水臭穢,而腹滿痛不減,按之堅硬有塊,並見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等神志症狀,其病情危篤,絕非大柴胡湯力所能及。若照此推理,梔子豉湯證由於無形邪熱內擾胸膈,致「胸中窒」「心中結痛」及梔子厚樸湯證的「心煩腹滿」,不也屬於陽明腑實證不成?其實,嘔吐而下利,是胃氣壅滯、升降失常的反應,與心中痞硬並見,說明無形熱壅氣滯較甚,與陽明有形之裡實熱證迥然有別。因而用大黃攻其裡實的說法難以成立。④《傷寒論》方,旨在示人以法,大柴胡湯廣泛用於膽囊炎、胰腺炎等,顯示出其古方今用的強大生命力。但絕不能因為現在用治此類疾病必用大黃,即反證大柴胡湯方當有大黃,強加於古人。目前臨床多用小柴胡湯加石膏治療原因不明兼少陽證之高熱,療效確切,能否說明小柴胡湯原方當有石膏?不言而喻,《傷寒論》原方組成與後世在此基礎上的加減運用不同,以此作為論據,毫無說服力。至於現代使用本方多用大黃,那是後世擴大運用範圍,加減變化的另一回事。因此,柯韻伯認為「此方是治三焦無形之邪熱,非治胃腑有形之實邪……仲景不用大黃之意曉然。後人因有下之二字,妄加大黃以傷胃氣,非大謬乎」是不無道理的。

除上述論證外,大柴胡湯當無大黃,尚有以下六方面根據:①按治則分析,《傷寒論》209條指出:「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少陽以嘔為主症,大柴胡湯更是「嘔不止」,可見本方證確屬禁攻之例。仲景既言嘔多見陽明證者也不可用攻,何況本方不具有陽明證,其禁攻下,已顯而易見。210條又云:「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其心下硬滿系熱結胃脘,胃氣壅滯,與陽明腑實的部位有上下之別,性質有無形、有形之分。若但據心中痞硬或心下硬滿,貿然攻下,必傷中氣,每致下利之變證,故言方有大黃,則與原書治則相悖。②從煎服法來看,大柴胡湯系「去滓再煎」法。《傷寒論》中去滓再煎方劑的特點,多屬於和解之劑,且寒熱並用,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再煎之目的,是使其藥性更加協調,作用和緩持久,所以大柴胡湯以此煎法,其功效主治不言自明。相反,《傷寒論》凡具瀉下作用的方劑,不論其作用大小,均未見有此種煎法。故若言本方瀉下,似與理難通。③以大黃煎煮時間而論,《傷寒論》湯劑用大黃者計12方,除大承氣湯、柴胡加龍牡湯大黃後下少煎外,餘者均與他藥同煎,並根據病情的需要,煎煮時間長者由七升煎至三升,短者由三升煎至一升半。惟大柴胡湯「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雖《傷寒論》湯方煎藥非以時計算,但大黃從一鬥二升煎至三升,足見其為久煎。據現代藥理研究,大黃主要含有瀉下成分(蒽醌苷)和收斂成分(鞣質)兩種,若煎煮時間過長,瀉下成分破壞,收斂成分煎出,非但不能瀉下,相反會出現便秘的副作用。故以此旁證,本方亦當無大黃。④依方後注文來看,《傷寒論》運用瀉下方劑的原則是得效即止,慎勿過劑。如大承氣湯方後註明「得下,餘勿服」,小承氣湯亦註明「初服者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而大柴胡湯僅強調「溫服一升,日三服」,並無類似注文,證明原方本身並無瀉下作用。⑤從仲景名大小諸方來看,多是據其程度不同而有所區別。如承氣湯根據陽明腑實熱結的程度不同方有大小之分;建中湯由於中焦虛寒的輕重不同方有大小之異……柴胡湯與上理相同,也是根據少陽樞機不利,鬱熱內壅的程度不同而方有大小之別。因此,小柴胡湯與大柴胡湯均為和解少陽之劑,具有疏解少陽、宣洩鬱熱的作用,所不同者是小柴胡湯病證較輕,大柴胡湯病證較重而已。⑥與《金匱要略》聯繫比較,《金匱要略》用大柴胡湯僅一見,從條文「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來看,很難說明本條即是大柴胡湯證。按照通常的說法,大柴胡湯主治少陽陽明合病,就應具備少陽與陽明兩經證候,若但以心下滿痛為實,宜大柴胡湯下之,那麼大柴胡湯證與三承氣湯證還有什麼區別?鑑於歷史等客觀原因,《金匱要略》中文字錯簡存疑甚多,故以《金匱要略》大柴胡湯有大黃,論證《傷寒論》大柴胡湯有大黃,似有不妥。再者,仲景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內,在同一著作中,寫出兩個名稱相同,而藥物不同的方劑。因此,不論《傷寒論》抑或《金匱要略》的大柴胡湯,均當無大黃。

最後值得說明的是,現在使用大柴胡湯已不再用去滓再煎法,且方用大黃又多系後下,這就與《傷寒論》的原意不盡相同。若按今之用法,硬套《傷寒論》中的大柴胡湯證,勢必會得出與原書不同的結論來。古今對本方有無大黃聚訟不已的主要原因,就是將《傷寒論》的原意與後世的運用混為一談,這個教訓應引以為戒!

溫馨提示:想要得到《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柴瑞霽》?點文末閱讀原文,直接領走!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柴瑞霽》(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柴瑞霽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論仲景和解四方 ——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醫宗金鑑》引鄭重光云:「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者,言,往來寒熱是柴胡證,此外兼見胸脅滿硬,心煩喜嘔,乃諸證中凡有一證者,即是半表半裡,故曰:『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因柴胡湯為樞機之劑,風寒不全在表、未全入裡者,皆可用,故證不必悉具而方有加減法也。」說明臨床一定要抓住小柴胡湯的主證,一見主證,便可應用本方。
  • 論張仲景和解四方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認為:「少陽之病,但見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之證,便當以小柴胡和解表裡為主,所謂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也。」《醫宗金鑑》引鄭重光云:「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者,言,往來寒熱是柴胡證,此外兼見胸脅滿硬,心煩喜嘔,乃諸證中凡有一證者,即是半表半裡,故曰:『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 張仲景的四個和解方劑: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認為:「少陽之病,但見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之證,便當以小柴胡和解表裡為主,所謂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也。」《醫宗金鑑》引鄭重光云:「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者,言,往來寒熱是柴胡證,此外兼見胸脅滿硬,心煩喜嘔,乃諸證中凡有一證者,即是半表半裡,故曰:『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 《傷寒論》讀書筆記110--大柴胡湯證,如果錯誤的瀉下.需要用柴胡加芒硝湯.
    已而微利患者還有點微微的腹瀉按理應該要大便燥結,怎麼還有點微微下利呢接下來是張仲景先師的說明此本柴胡湯證,下之而不得利仲景先師說,患者出現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這個應該是少陽兼陽明裡實證屬於大柴胡湯證啊
  • 大黃牡丹皮湯
  • 經方傳真:瀉心湯類方
    證屬裡熱上犯,治以清洩裡熱,與瀉心湯:大黃10克,黃連6克,黃芩6克,生地炭10克結果:上藥服三劑,大便通暢,心煩已,睡眠好轉。因時有胸悶,改服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青,服一月,鼻衄未作,血壓在150~160/100~110毫米汞柱波動。【方解】此於瀉心湯去黃芩,固亦瀉心,但以沸水漬之不煎,氣味俱薄,故只能瀉熱而解心下痞。《傷寒論》第154條: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 黃煌: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抗抑鬱、改善焦慮情緒、鎮靜、安眠!
    3、不定愁訴:主訴以自覺症狀為多,常有的症狀有睡眠障礙、疲勞感、怕冷等。此外,胸悶、心悸、頭昏、耳鳴、不安等不定愁訴也很多。或有精神壓力過大,或情感挫折等誘因。4、胸脅苦滿:兩脅下按之有抵抗感或僵硬感,缺乏彈性。腹主動脈率動明顯。心率多偏快。5、舌苔黃厚,大便多乾結難解。
  • 大黃的臨床應用研究(一)
    桂枝解外,大黃通利,芍藥三倍於大黃,甘草與大黃同一比例。通中有緩,緩中有固,固中有發。    2、大柴胡湯: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鬱郁微煩,心下痞硬或滿痛,大便秘結,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有力者。柴胡15克,枳實9克(炙),生薑15克(切),黃芩9克,芍藥9克,半夏9克(洗),大棗12枚(擘) ,大黃6克。本證屬於太陽病傳入少陽,又入於陽明胃腸。
  • 【經方重磅】《張仲景本草學》徵求意見稿(大黃示例)
    一般以野生者為上品,其外表細膩體質堅實而脆,外色棕黃,內呈檳榔紋,有硃砂點,年久越佳。家種大黃,外表紋粗、質輕鬆,外色淡黃,內色雖亦呈檳榔紋,但帶白點。道地藥材首推青海所產的西寧大黃。其表面呈黃棕紅色,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狀紋理,有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內部花紋排列整齊,極似緞面的織錦,故名錦紋大黃。其療效佳而少副反應,為大黃中的珍品。
  • 164,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你好,歡迎回來,一起死磕《傷寒論》。上一次,我們複習到《傷寒論》第一百六十三條: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這一條講述了太陰裡虛寒下利兼表證的治療,用理中湯加桂枝,方名是桂枝人參湯。相反,如果是陽明裡實熱下利兼表證,治療就是葛根芩連湯。
  • 大黃的功效 大黃的使用禁忌都有哪些
    大黃算是非常常見的中藥材了,因為大黃的功效有很多,使用的也非常廣泛,所以我們需要了解大黃的具體功效,那麼大黃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呢?大黃的使用禁忌有沒有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大黃的使用有很多的注意事項,我們需要廣泛關注的,大黃的用處非常多,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利咽消腫,我們需要詳細了解大黃的功效,這樣才能更好的使用。
  • 徐文兵——大黃牡丹皮湯治驗案三例
    大黃牡丹皮湯驗案三例 徐小周(徐文兵) 20050301    中醫能夠治療急重症,是幾千年來不爭的事實,但是以現代西方醫學為主流的醫療體制不再給中醫機會,也沒有承擔中醫醫療風險的機制,加上商品社會以追逐利益為目的,簡便廉驗的中醫也就漸漸湮沒無聞。
  • A Hint of Summer: 草莓大黃冷湯,紙包時蔬烤雞胸
    冰淇淋店再接再厲,發明大量的古怪口味,哈德遜河邊奔跑蕩漾著美妙的肉體,布萊恩公園裡上演露天莎士比亞話劇,入夜的華盛頓廣場人聲與樂聲繼續鼎沸,我坐在正中心的噴泉邊,被水霧掃過肩膀,只希望這個夏天,再長一點。每個夏天都短暫而繁雜,一定會有改變整個走向的驚喜出現。有人不愛春秋冬,可是誰不愛夏天?
  • 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中獎名單在裡面)
    大黃色黃根粗,有黏液,味苦,性寒,入足陽明胃、足太陽脾經、足厥陰肝經,瀉熱行瘀,決壅開塞,下陽明之燥結,除太陰之溼蒸,通經脈而破癥瘕,消癰毒而排膿血。《本經·下品》:「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張隱庵曰:「大黃味苦氣寒,色黃臭香,乃肅清中土之劑也。其性走而不守。」
  • 金匱誦讀95丨厚樸大黃湯、小半夏湯
    論曰:此即小承氣,治腹滿之痛而閉者,即曰三物湯。蓋此重散結氣,故以厚樸為主,彼乃與七物湯對照言之也。(二十七)言支飲,則非肺飲矣。然而不得息,是肺因支飲滿而氣閉也。一呼一吸曰息,不得息,是氣既閉,而肺氣之布,不能如常度也。葶藶苦寒,體輕象陽,故能瀉陽分肺中之閉,唯其瀉閉,故善逐水,今氣水相擾,肺為邪實,以葶藶瀉之,故曰瀉肺;大棗取其甘能補胃,且以制葶藶之苦,使不傷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