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楚霸王項羽,歷史褒貶不一。有人稱讚他的英雄,有人辱罵他的莽撞。
唐代詩人杜牧提到在《題烏江亭》如此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而宋代的王安石和李清照卻向著兩個相反的方向評價。
《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你會發現,這些不過都是借古抒懷罷了。他們生活的時代不同,經歷的興衰成敗各異,對於同一個人、同一件事的感慨自然就千差萬別。
就拿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來說,寫這首詩時,正值金兵入侵中原,趙宋王朝難逃。
一天夜裡,城中爆發叛亂,李清照那身為建康知府的丈夫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你會發現,項羽只是一個理想的化身,如果真遇到了相同的境遇,會怎麼想,可能就要另當別論了。事後諸葛亮,估計不少。真自己遇到了事情,事情會朝著那一邊演變,恐怕還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即便如此,歷史也相當於一面鏡子,可以用它來照見你自己。成功的經驗未必可以複製,但失敗的教訓一定可以避免。
項羽小時候就表現非凡。他認為讀書只要可以寫自己的名字即可,他的叔叔項梁叫他學劍術,他認為劍術只能對抗一人。於是,項羽學習可以敵萬人的兵法。
一次,始皇帝嬴政出遊,大家都去圍觀,項羽說了一句後世難忘的話「彼可取而代也。」
看到秦始皇那蔚為壯觀的場面,項羽就大膽說出了自己的理想「取而代之」。
這不是他的玩笑話,而是他內心所想。結合他對排兵布陣的喜歡,就足以知道項羽有大丈夫的志向。
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大型戰役「巨鹿之戰」的主導人就是項羽,當時他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國名將章邯、王離所率的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展開決戰。
「由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一句,就來自項羽主導的這場戰爭。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從小到大,項羽都篤定自己的志向。做事有決心,也吝惜自己的士兵,和他們同吃同睡、同甘共苦,身邊不乏一批忠誠的追隨者。他是一個好的領導者,領導的決心,就是團隊的信心。
鴻門宴上,項羽並沒有做錯什麼,倒是他的叔父項伯就是個偽君子、假好人。大敵當前,雙方就是一山中的二虎,他為了個人恩怨,全然不顧大軍的整體形勢。私自跑到敵軍陣營勸說自己曾經的救命恩人張良離開。
他還不懂張良了,如果張良會臨陣逃走,也不會在危急時刻救他,更不會被人們所稱道。
只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個「知恩圖報」的老好人,置集體的生命於不顧,說嚴重點,就是叛國,用全楚國人民的生命來換取自己的名義。
正如劉邦手下樊噲所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做大事者應該不拘小節,把集體的利益最大化當成自己奮鬥的目標。
更何況,項伯還三番五次地幫助對方。這哪是在報恩呀,這分明就是在幫敵人打敗自己的國家。他項伯作為一個楚將之後,這點政治頭腦都沒有嗎,這帳大小多少、得失榮辱算不清嗎?
項羽能咋辦,他項伯是自己的叔父。能殺之嗎?不能,項羽是個重情重義之人,他身上有著真正貴族的那種素養。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紳士風度依舊。
全局下來,項羽陣營範增是最理智的。但也被張良使用反間計給禍害了。項羽脾氣暴躁,做事急性子,直男,說一說一,不會繞彎子。因而也老上敵人的當。
在蘇軾寫的《留侯論》中,他做了這麼一個對比: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項羽有自己的性格問題,但他也有很多值得世人稱讚的地方。人無完人,他有著自己的歷史局限性,也同樣是一個凡人。
不要以成敗論英雄,只能從英雄的身上,看到我們自己所有、所沒有的東西。
換句話說,如果最後勝的是項羽,而非無奈小子劉邦,你還會持同樣的觀點嗎?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有人瞻仰黃陵,有人憑弔荒冢。」
毫無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還不了解便不同意也是無禮。
別以贏得辯論作為目標,而學習的目的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