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一個被誤解的楚霸王!

2020-12-24 小飛學長

提到西楚霸王項羽,歷史褒貶不一。有人稱讚他的英雄,有人辱罵他的莽撞。

唐代詩人杜牧提到在《題烏江亭》如此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而宋代的王安石和李清照卻向著兩個相反的方向評價。

《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你會發現,這些不過都是借古抒懷罷了。他們生活的時代不同,經歷的興衰成敗各異,對於同一個人、同一件事的感慨自然就千差萬別。

就拿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來說,寫這首詩時,正值金兵入侵中原,趙宋王朝難逃。

一天夜裡,城中爆發叛亂,李清照那身為建康知府的丈夫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你會發現,項羽只是一個理想的化身,如果真遇到了相同的境遇,會怎麼想,可能就要另當別論了。事後諸葛亮,估計不少。真自己遇到了事情,事情會朝著那一邊演變,恐怕還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即便如此,歷史也相當於一面鏡子,可以用它來照見你自己。成功的經驗未必可以複製,但失敗的教訓一定可以避免。

項羽小時候就表現非凡。他認為讀書只要可以寫自己的名字即可,他的叔叔項梁叫他學劍術,他認為劍術只能對抗一人。於是,項羽學習可以敵萬人的兵法。

一次,始皇帝嬴政出遊,大家都去圍觀,項羽說了一句後世難忘的話「彼可取而代也。」

看到秦始皇那蔚為壯觀的場面,項羽就大膽說出了自己的理想「取而代之」。

這不是他的玩笑話,而是他內心所想。結合他對排兵布陣的喜歡,就足以知道項羽有大丈夫的志向。

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大型戰役「巨鹿之戰」的主導人就是項羽,當時他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國名將章邯、王離所率的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展開決戰。

「由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一句,就來自項羽主導的這場戰爭。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從小到大,項羽都篤定自己的志向。做事有決心,也吝惜自己的士兵,和他們同吃同睡、同甘共苦,身邊不乏一批忠誠的追隨者。他是一個好的領導者,領導的決心,就是團隊的信心。

鴻門宴上,項羽並沒有做錯什麼,倒是他的叔父項伯就是個偽君子、假好人。大敵當前,雙方就是一山中的二虎,他為了個人恩怨,全然不顧大軍的整體形勢。私自跑到敵軍陣營勸說自己曾經的救命恩人張良離開。

他還不懂張良了,如果張良會臨陣逃走,也不會在危急時刻救他,更不會被人們所稱道。

只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個「知恩圖報」的老好人,置集體的生命於不顧,說嚴重點,就是叛國,用全楚國人民的生命來換取自己的名義。

正如劉邦手下樊噲所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做大事者應該不拘小節,把集體的利益最大化當成自己奮鬥的目標。

更何況,項伯還三番五次地幫助對方。這哪是在報恩呀,這分明就是在幫敵人打敗自己的國家。他項伯作為一個楚將之後,這點政治頭腦都沒有嗎,這帳大小多少、得失榮辱算不清嗎?

項羽能咋辦,他項伯是自己的叔父。能殺之嗎?不能,項羽是個重情重義之人,他身上有著真正貴族的那種素養。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紳士風度依舊。

全局下來,項羽陣營範增是最理智的。但也被張良使用反間計給禍害了。項羽脾氣暴躁,做事急性子,直男,說一說一,不會繞彎子。因而也老上敵人的當。

在蘇軾寫的《留侯論》中,他做了這麼一個對比: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項羽有自己的性格問題,但他也有很多值得世人稱讚的地方。人無完人,他有著自己的歷史局限性,也同樣是一個凡人。

不要以成敗論英雄,只能從英雄的身上,看到我們自己所有、所沒有的東西。

換句話說,如果最後勝的是項羽,而非無奈小子劉邦,你還會持同樣的觀點嗎?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有人瞻仰黃陵,有人憑弔荒冢。」

毫無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還不了解便不同意也是無禮。

別以贏得辯論作為目標,而學習的目的是真理。

相關焦點

  • 楚霸王項羽失去「五虎上將」,也就失去了天下
    項羽與虞姬但是楚霸王項羽帳中也有五員久經沙場、能徵善戰的驍將,堪稱「五虎上將」:英布、季布、鍾離眛、龍且、項聲。這五員上將既有大家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他們雖然都是楚霸王項羽的左膀右臂,但「人生際遇各有不同」,而項羽失去了這五位虎將,也就失去了整個天下。英布:天下猛將,善用兵,名列「漢初三大名將」
  • 「楚霸王項羽」大開大闔 的悲劇人生!
    這三人是:三十一歲自刎於烏江的楚霸王項羽!五十九歲先水淹七軍,威震天下,轉瞬敗走麥城被呂蒙擒殺的關羽!三十九歲時死於「莫須有」罪名的嶽飛嶽鵬舉。此三人被中國歷代人民尊為戰神!而且有傳說,關羽是項羽轉世,嶽飛是關羽轉世!(名字都有飛翔的意思)一個靈魂經三生三世輪迴,曾翱翔於天際終墜落塵埃,令人悲嘆不已!
  • 楚霸王不自知:人為而非天意,深入解讀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
    然而從政治鬥爭的角度來看,懷王是項羽登頂霸王之路上的最大障礙,懷王被尊為"義帝",在名義上是要比"西楚霸王"高的,"義帝"是否會成為日後"霸王"的絆腳石?在項羽看來這都是未知數,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上去看項羽除掉懷王之舉,似乎也能夠理解項羽的初衷。但不管怎麼說,項羽確有背主之名,日後的事實也證明他殺害義帝之舉,是百害而無一利。
  • 在《史記 項羽本紀》中,霸王並沒有別姬,他的淚為誰流?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出身高貴、武力值爆表的項羽,脫穎而出。差一點就做到皇帝,可是沒想到,急轉直下。短短幾年,堂堂的西楚霸王卻敗在出生低微、武力值遠不如他的劉邦手下,最後落了個走投無路,烏江自刎的悲慘下場。劉邦由此一統天下,建立西漢王朝。在各種戲曲和影視作品的演繹當中,項羽之所以會輸給劉邦。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他輕敵驕傲,沒把劉邦放在眼裡,而心腸又太軟。
  • 透過成語沐猴而冠,來看世人對項羽的誤解?西楚霸王是個明白人
    沐猴而冠帶來的誤解,項羽是個明白人第一次見到「沐猴而冠」這個成語,是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注釋中,當時在讀到這段時,第一感覺便是為項羽沒有聽從留在關中稱王的建議而感到惋惜,緊接著便對項羽處死提出建議的人感到不可理喻,縱使對自己有冒犯,但這樣的謀士留著用不可以麼?還是劉備禮賢下士的作風給人感覺更好些。
  • 項羽滅秦之後為什麼不稱帝,而做了西楚霸王?先弄清楚這些原因!
    前言:秦帝國終究還是被後世子孫玩完了,被秦強壓下統治的六國後裔,都在盤算著復國的一天,這其中就包括楚國後裔項羽,在他叔叔項梁,項伯的謀劃下,復楚的火苗迅速蔓延開來
  • 史上僅有他們敢自稱霸王,可惜下場太慘,項羽第三,第一無人能及
    第四:最無能的南楚霸王——康楚元這位霸王和下面三位不一樣,他不是最神勇的,也不是武功第一的,相反,他是最無能最弱的霸王,大家說那怎麼算是霸王呢?我們來看看他為何也稱霸王!康楚元是唐朝襄州將領。後聯合張嘉延起兵作亂,佔據襄州城,而襄州刺史王政卻逃到荊州。
  • 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以後,手下的五大虎將都是怎麼樣的下場?
    霸王項羽帳下的五大虎將,分別是鍾離眛、龍且、季布、英布,以及虞子期。項羽,他是楚國名將項燕孫子,其為人勇猛好武,跟隨叔父項梁發動吳中起義。在叔父項梁陣亡後,項羽成為大軍的統帥。在巨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章邯和王離所率領的秦軍。
  • 西楚霸王項羽輝煌而悲劇的人生
    西楚霸王項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十分特別的人物,說他特別是因為,在「成王敗寇」這樣的價值觀念下,項羽作為一名失敗者,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和推崇。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不僅歌頌了項羽作為一代人傑的一生,而且對他的烏江自刎也表現出無限惋惜。
  • 項羽故裡有把150公斤的霸王戟,至今沒人拿起,是現代人退化了?
    因此,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義士紛紛響應,而吳中項梁自然也招兵買馬,同時吩咐項羽去找名將桓楚以壯軍威。桓楚見項羽來後,卻不願前去,還譏笑項羽,說如果項羽能夠舉起院中那口千斤之鼎,那樣桓楚才願意跟項羽而去。項羽便兩手對握鼎足,一聲大喝就將這巨鼎舉了起來,還連舉三次,讓桓楚心服口服,這才跟項羽走了。
  • 楚漢相爭78:西楚霸王項羽神勇無敵,單槍匹馬,殺敗四路漢軍
    項羽一聲大吼,嚇得司馬卬坐騎倒退數步。項羽就勢一槍刺來,司馬卬急欲舉刀招架,那烏騅馬走得急,霸王槍尖早到,把司馬卬刺下馬來。項羽催動大軍,掩殺漢兵。第二路申陽和第三路張耳陸續趕到,二將協力來戰項羽。項羽的槍法神出鬼沒,二將不能抵敵,那申陽正要退走,後心早中了一槍。張耳見申陽落馬,無心戀戰,急退下陣來。楚兵正要追殺,被漢軍第四路擋住。
  • 《楚漢傳奇》:一代楚霸王,被冤二千年
    而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相爭,更是久久縈繞在人們的心頭,不肯散去。項羽出身貴族世家,天賦異稟,目有雙瞳,豪氣幹雲,力能舉鼎,二十出頭,舉世無倫的大英雄。劉邦年逾四十,集「草根」與「光棍」於一身,整日遊手好閒,不諳勞作,父責「無賴」。        秦始皇猝死,奸臣弄權,二世繼位,殘暴不仁,濫徵民力,民不聊生,流寇四起。
  • 霸王項羽敗給劉邦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剛愎自用只是其中一點
    秦末亂世,一代霸王項羽懷揣著自己的英雄夢想,帶領著江東的才俊們南徵北戰,從此佔一方勢力,書寫一生傳奇威名。橫空出世的項羽,戰力超群,謀略過人。在巨鹿大戰中,項羽以三萬楚軍而大破四十萬秦軍;在彭城之戰,項羽又以三萬騎兵而反超的劉邦五十萬漢軍。如此魄力,如此謀略,可謂一代英雄名將。
  • 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
    ①平凡少年公元前232年,項羽出生在今天的江蘇省宿遷市。項羽的父親是楚國的將軍項燕,可惜一次戰爭中被秦國的大將王翦殺害了,項羽小時候只得跟著他的叔父項梁一起生活。項羽小時候不喜歡學習,他的叔父項梁教導他:羽兒啊,你要努力學習,日後才能興旺楚國。項羽反駁道:學習只需要會寫名字就夠了,要學就學能領軍打仗的兵法,立足於萬人之上。
  • 四面楚歌,西楚霸王項羽的最後一戰:這場仗,是天要亡我!
    虞姬和歌: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這月下悲歌,隔江猶唱楚聲。
  • 第十八戰:彭城大屠殺(全)楚霸王的閃電戰
    項羽突然發現,他分封下的所有勢力,無論是敵還是友,已經全都開始脫離他這個西楚霸王的掌控。他的這個霸王,根本沒當出感覺來,不僅小弟們根本不聽話,敵人們也越來越多。他發現,能靠的,還是自己!不指望了!打出個未來吧!雖然反聲一片,但跨上馬的項羽,還是那個萬人敵。
  • 英雄的悲歌——西楚霸王
    與浩瀚的時空歲月相比,短短幾十年的人生根本就微不足道,歷史上的人才浩若繁星,一個又一個湮沒在時間的塵埃裡,有限的生命是上蒼對萬物生靈的詛咒亦是恩賜,總有那麼一些人在命運的安排下突破了人類本身的桎梏站到巔峰。群星閃耀之時,華夏大地從來不缺少史詩,太史公的生花妙筆也讓這麼一位英雄永垂不朽——西楚霸王,舉世無雙。
  • 項羽的霸王戟重300斤,現在卻無人能舉起,為何項羽能運用自如
    太重太輕,都不合適,但是項羽的霸王錘就重達300斤,這一重量許多人拎都拎不起來,項羽就能自在如常的使用,這難道是項羽的力氣格外大嗎?熟悉了解項羽的人都會知道,項羽有三種武器,分別是霸王劍、霸王弓、霸王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