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記 項羽本紀》中,霸王並沒有別姬,他的淚為誰流?

2020-10-08 十月冬陽

1「霸王別姬」這個詞很火

陳凱歌的電影《霸王別姬》火了,演程蝶衣的「張國榮」永遠定格在國人的記憶中。

在360百科裡輸入「霸王別姬」,竟然顯示21個詞條。大致瀏覽了一下:歷史故事名1,電影名3,電視劇名2,小說名3,劇名4,歌曲名3,遊戲名3,冰上舞蹈名1,菜名1。

涉及9種類型,看來「霸王別姬」這個詞是真火。

其中一部分是蹭熱度的,但有些已經成為文學史和藝術史的經典。

「霸王別姬」故事從《史記·項羽本紀》開始,講述了上千年,蘊涵著華夏兒女不同歷史階段的思想意識和情感訴求。

2 「霸王」與「虞姬」的故事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公元前202年的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西楚霸王被一陣歌聲從睡夢中驚醒,歌聲是從對手劉邦的軍營中傳來的,聲震四野,驚天動地,那是霸王熟悉的楚地的歌聲。

昔日風光無限的霸王此時已是窮途末路,來不及多想,他覺得自己玩完了。於是,披掛起床,在帳中飲酒解悶,沒讀過多少書的霸王想起自己大起大落的命運,無限悲慨,臨場發揮,做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詩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霸王一直認為自己是叱吒風雲的大英雄,老天真是不長眼,這段時間真是倒了大黴了,竟然被劉邦這個無賴困在垓下,「虎落平陽被犬欺」,「兩拳不敵四手」,連自己心愛的美人也保護不了,真是窩囊透了。

霸王哭了,哭得很傷心,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這次霸王真是傷心了。

這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源頭,後世所有「霸王別姬」的故事都由此生發。

太史公司馬遷的筆法確實「雄深雅健」,英雄美人的人物設置,慷慨悲涼的情景氣氛,使這段在《項羽本紀》中只佔了微小篇幅的敘述變得戲劇性很強。

項羽後來突圍奔逃,自刎於烏江邊,虞姬怎麼樣了,《項羽本紀》沒有交代,但終歸沒寫她自刎,為後來的故事演繹者留下了騁才的空間。

3《史記·項羽本紀》中霸王並沒有別姬

仔細揣摩《史記》裡的這段文字,突然發現它是為項羽一個人寫的,不是為項羽和虞姬兩個人寫的,是表現西楚霸王的英雄失路之悲的,不是表現痴男怨女的兒女情長的。

明代凌稚隆輯錄的《史記平林》裡有一條評語:

「一腔怨憤,萬種低徊,地厚天高,託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

項羽反覆吟唱的歌詞的關鍵字眼是「時不利」,其和他後來說了三遍的「此天之亡我」是同一個意思。在「四面楚歌」的絕境中,項羽認為是上天不眷顧他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使他由人生的巔峰跌入深淵,他的悲歌為此而發,他的「泣數行下」的眼淚為此而流。

司馬遷以他惜墨如金的文字告訴他的讀者,這位有「破釜沉舟」的氣魄、在巨鹿之戰中把秦軍打得落花流水、從而威震各諸侯軍並成就了「霸王之業」的豪傑,到死都不明白,毀掉他的霸王之業的到底是誰?

總之,在這段文字中,項羽是情境的唯一主角,虞姬是陪襯,項羽悲慨的是自己的命運,虞姬是陪著項羽悲慨項羽的命運的,感動得「皆泣,莫能仰視」的「左右」留的眼淚是為項羽一個人流的,而不是為項羽和虞姬兩個人流的。

司馬遷《項羽本紀》的傳主項羽愛的是江山,美人是他們人生的點綴,虞姬不過是他所有的點綴品裡最好的那一個。

點綴品是用來錦上添花的,美人是用來為他的成功增色的。

所以,一旦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脅,悲慨過後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出路,虞姬的生死是管不了那麼多的。

在司馬遷的描述中,項羽的行動線是這樣的:聞四面楚歌而大驚,起來在帳中飲酒,慷慨悲歌,泣數行下。

烏江自刎

在這個情境之外的下一段,緊接著的另一個行動是突圍奔逃。

霸王的歌詞中有這麼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感慨自己在窮途末路之時不知道怎麼安排虞姬的出路,於是安排不了就不安排了。

準確地講,在《項羽本紀》中,霸王並沒有別姬,虞姬的死活就看自己的造化了。她的結局司馬遷不知道,作為一個嚴肅的史官,沒把握的事情不能亂寫。

或者,在司馬遷看來,在項羽的命運中,虞姬既沒有起太大的正面作用,也沒有起太大的負面作用,虞姬的地位不重要,既然不重要,何必浪費筆墨呢!

但在司馬遷的描述中,霸王身邊確實有這麼一個名「虞」的美人,霸王對虞姬並不是完全不放在心上,霸王在悲歌之後,美人確實有「和之」的行動,寫戀情的要素已經齊備。

虞姬雕像

3 陸賈《楚漢春秋》裡虞姬的歌詞

《楚漢春秋》:「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早於《史記》的《楚漢春秋》中引錄的歌詞,陸賈說是虞姬酬和項羽的歌詞,但司馬遷寫《項羽本紀》的時候並沒有提到這個歌詞。

既然司馬遷沒有明確交代霸王除了無奈之外對虞姬有沒有牽掛、憐惜等感情,既然司馬遷沒有明確交代虞姬的結局,也沒有明確交代虞姬和歌的內容,那麼後世的作者何妨不去設想一下霸王與虞姬彼此之間的感情呢,何妨不去設想一下虞姬和歌的內容呢?何妨不去設想一下虞姬的結局呢?

有現成的材料在呢,後世的作者們開始把《史記•項羽本紀》裡項羽的歌詞與《楚漢春秋》裡虞姬的歌詞配到了一起,比如京劇《霸王別姬》,這兩段歌詞成了渲染慷慨悲涼氣氛的頂頂重要的元素。

相關焦點

  • 《史記》第7期:十二本紀·項羽本紀(賞析)
  • 《項羽本紀》,失敗者的讚歌
    項羽二十四歲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英勇驍戰,戰功卓著,號為西楚霸王,後在楚漢之爭中失敗,自刎烏江,時年三十二歲。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飽蘸筆墨描繪了項羽波瀾壯闊的一生,生動刻畫了項羽驍勇豪邁、叱吒風雲的英武形象,譜寫了一曲失敗者的讚歌,使項羽成為永遠活在後世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 911的故飾|經典重讀:《史記.項羽本紀》之自古英雄出少年(2)
    (《史記.項羽本紀》)奇籍,驚奇,讚嘆……各種複雜的情緒,都有。通過這句話,我們也能感受到,這個有著驚人膽魄與野心的叔叔,項梁,他不簡單。這個「不簡單」,意味著,他的內心,有一份暗自認同和不易察覺的反骨。也就是說,叔父項梁,他是默認項羽這份「取而代之」勃勃野心的。
  • 電影《鴻門宴》中西楚霸王項羽的兵器竟然是劍?揭秘項羽兵器之謎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堪稱我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猛士,是「戰神」一般的人物,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對他有詳細而精彩的描寫,後世的很多演義小說
  • 從《史記》中項羽和劉邦的外貌說起
    司馬遷自己也使用「天授」一詞,如《史記·傅靳蒯成列傳》:「太史公曰:陽陵侯傅寬、信武侯靳歙皆高爵,從高祖起山東,攻項籍,誅殺名將,破軍降城以十數,未嘗困辱,此亦天授也。」 「赤帝」神話的生成,出自劉邦建國史上的重要情節,即斬蛇澤中的故事。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以亭長的身份押送修秦始皇陵的勞役人員前往酈山,途中服勞役者多逃亡。
  • 《項羽本紀》有錄
    項羽,悲劇的人生,感慨同情悲憫的英雄。《項羽本紀》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之中,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書中主要就是以項羽為主要人物展開敘事,項羽,他是一個武力超群的,基本上百戰百勝的壯士,一呼百應,單打獨鬥無人能敵的將領,卻又最終以自刎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的悲劇性人生。項羽這人雖最後兵敗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烏江,但是個真性情的英雄,怎麼說呢?項羽,「力拔山兮氣蓋兮」,他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英勇剛強好勝。他的英雄氣概,英雄本色在本書中隨處可見。
  • 項羽在他最後一戰中有多猛?千百年來沒有第二個人能與他相提並論
    如果論個人武勇,恐怕千載之下,無人能和項羽相提並論。不要再提呂布和李元霸,呂布下文中會具體分析,而李元霸只是個虛構的人物,不存在的。首先說明一點,項羽統兵徵戰可絲毫不弱,也稱得上是戰神級別的。最後一戰中,韓信六十萬漢軍把項羽幾萬人圍在垓下,勝之不武。霸王傳奇也許在很多人的心中,項羽是一個跟呂布差不多的武將,其實不然,呂布不過一介匹夫。
  • 王子今:從《史記》中項羽和劉邦的外貌說起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提到「相人之術」,《史記·遊俠列傳》中也提到「善相人者」,都說明這一技能有社會需求,也有社會影響。 劉邦「七十二黑子」事,史家應該得自傳聞。從「天授」一語的使用習慣來看,司馬遷大概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信天命氣運作為歷史條件的意義的,他大概也相信有些政治人物的特殊秉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 項羽滅秦之後為什麼不稱帝,而做了西楚霸王?先弄清楚這些原因!
    ,在找到楚皇室遺落民間的子孫後,昔日的放羊娃為奉為楚懷王,有了號召天下群雄復楚的標杆,項羽自然十分賣力,在多次徵戰後,楚懷王的存在對於項羽而言便是障礙,於是借著加封號遷都之際,結果了所謂的「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一個響噹噹的名號在一眾諸侯中擴散開,彼時的項羽實力最為強大,為什麼沒有再進一步稱帝呢?
  • 讀《項羽本紀》,尋西楚霸王的性格!
    △力拔山兮氣蓋世西楚霸王項羽,向來和漢高祖劉邦齊名。說來,他倆真的有太多地方,可以放在一起比較。因為《項羽本紀》信息量太大,所以,有些章節,甚至細節,需要仔細地品讀,甚至回味,咀嚼。否則,2000多年前的人物,如何一個一個,呼之欲出。《項羽本紀》,咱們大致從他的「出身起事、成王稱霸、鴻門宴、垓下之圍」四個方面入手。太史公布局謀篇,實在了得!每一個段落,都漂亮得不得了,言簡意賅,意義深遠。
  • 西楚霸王:大丈夫當如此也!
    項羽開始起兵時,二十四歲!英雄大出,氣質非凡!巨鹿之戰(項羽5萬+諸侯聯軍10萬VS秦軍40萬)秦將王離將趙王圍在巨鹿!項羽殺了不願救援趙國的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史記》中《項羽本紀》表述:「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 項羽:一個被誤解的楚霸王!
    提到西楚霸王項羽,歷史褒貶不一。有人稱讚他的英雄,有人辱罵他的莽撞。唐代詩人杜牧提到在《題烏江亭》如此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從小到大,項羽都篤定自己的志向。做事有決心,也吝惜自己的士兵,和他們同吃同睡、同甘共苦,身邊不乏一批忠誠的追隨者。他是一個好的領導者,領導的決心,就是團隊的信心。
  • 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那麼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韓信在軍事方面對楚漢之爭中,對劉邦打敗項羽的貢獻很大,這是不容質疑的。但是劉邦沒有韓信,最終也是會打敗項羽的。這主要由兩個方面因素決定的:一是劉邦的政治才能;二是項羽殘暴且剛愎自用的性格。首先,劉邦高超的政治才能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決定了其必然能夠奪取天下。一是智略超人,具有極強的政治眼光。
  • 看了下《史記·高祖本紀》
    也即《史記》大體上其實也是司馬遷本人的發憤之作。《史記》被稱為兼具史的實錄與文學性一體的著作。讀的時候感覺,相比它的歷史性,司馬遷在裡面表現出的文學性也很強,個人傾向性總會從字裡行間溢出來。看完《高祖本紀》,覺得劉邦人格中的瑕瑜互見讓人很難說好與不好。從大的層面來說,作為一種史的記錄,大抵會力求客觀。只是突然想到,人和人之間其實是有能量場的。
  • 項羽當年真的無路可走,非要自刎才行嗎?項羽:我想死的體面一點
    如果項羽拋棄隨從,個人逃到江東完全沒有問題。項羽頗自負,他到死也沒有想明白自己為何會敗了,他根本就沒有再一次東山再起的勇氣。司馬遷寫的《項羽本紀》中開篇就指出了項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原文是這樣的:「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 兩個女人成就霸王項羽:成名過早多悲劇讀史原創
    翻看史書,可以發現,關於項羽的記載,多是「暴虐」、「怒」、「屠」、「烹」、「坑」或「阬」字樣。據統計,《史記·項羽本紀》全文11000餘字,提到項羽攻城略地後對已經繳械投降的士兵、手無寸鐵的百姓的殘暴行為,有2處用「屠」,3處用「烹」,6處用「坑」,8處用「斬」,「殺」則滿篇皆是。有記載的項羽的唯一一次笑,還是在他烏江自刎前的「慘笑」。
  • 古文閱讀-項羽本紀贊(司馬遷)
    注釋①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縣西)人。秦二世時,陳涉首先發難,項羽跟從叔父項梁起義兵,大破秦軍,率領五國諸侯入關滅秦,分封王侯,自稱「西楚霸王」。後為劉邦所敗,困於垓下,在烏江自殺。本紀:《史記》的一種體例。按照年代先後,敘述歷代帝王政跡。項羽雖沒有完成帝業,但在秦亡以後漢興以前的過渡階段中,項羽實際上支配當時的政局,也代表當時的政權。
  • 霸王項羽稱範增為「亞父」,可能並非尊稱,而是一個侮辱性外號
    一般認為,項羽非常尊敬範增,尊稱他為「亞父」,意思是「亞於父」,跟「仲父」的意思一樣,但這種說法恐怕不夠準確,「亞父」可能不是尊稱,而是個侮辱性綽號。為什麼我會有這樣子的想法呢?其次,倘若項羽真把範增當作僅次於父親的人,應該把範增的地位抬到其父輩一致,但在鴻門宴上,範增的座次並沒有跟項羽的叔父項伯並列,而是位次比項伯低,這便是項羽沒拿範增當第二個父親看待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