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簡介
《史記》記載: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秦朝末年起義軍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項氏家族崛起
秦始皇巡遊會稽,渡過浙江(今錢塘江),項羽和叔父項梁一同去觀看。
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項氏家族因世代為楚將,眾人歸附,此時有六七萬人,駐紮下邳!
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項羽開始起兵時,二十四歲!英雄大出,氣質非凡!
巨鹿之戰(項羽5萬+諸侯聯軍10萬VS秦軍40萬)
秦將王離將趙王圍在巨鹿!項羽殺了不願救援趙國的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史記》中《項羽本紀》表述:「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
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加之劉邦西路大軍攻破武關、藍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鴻門宴
「 一念決生死一宴定天下 」
鴻門宴大致劇情,朋友們肯定也是耳熟能詳了,在這裡不過多贅述了!
霸王別姬
在垓下之戰中,劉邦的漢軍團團包圍住項羽的軍隊,而項羽身邊只有八百名壯士,項羽感嘆自己空有一身力氣,卻不能打敗敵軍。
項羽發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感嘆!
虞姬:「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說罷,拔劍自刎!
霸王看著死在懷裡的虞姬,歇斯底裡的痛哭。
誰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那只是未到傷心處啊。
哪個英雄寧願孤單,只是沒有了那個願意陪打江山的人!
在電影《霸王別姬》中,張國榮和張豐毅的經典對話:「說的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是啊,少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如此經典的電影用來致敬可歌可泣的霸王虞姬的故事再合適不過了!
項羽和虞姬悽美的愛情,為愛生為愛死,戲文裡"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保重",這樣一個為愛獻出一切的女子,著實讓人佩服。
同樣「不瘋魔,不成活」也揭露了霸王虞姬的愛情悲劇。
霸王自刎烏江
好兒郎渾身是膽,壯志豪情四海遠名揚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與八百壯士在虞姬死後,勇敢的殺出了百萬大軍的包圍,在烏江再次被圍困。
劉邦勸說項羽:「若你願意認輸,我將放你歸江東,繼續做你的項王!」
項羽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於是拔劍自刎。
後世評價
在中國人的思想裡, 「勝者為王敗者寇」似乎根深蒂固,但項羽例外。
司馬遷在《史記》描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在英雄末路之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寶馬與美人。說明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而不是一個無情無義的梟雄.
在《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最後一句:「天要亡我,非戰之過」就是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如果用劉邦的那句來評價楚霸王的話,應該這樣講吧:
大丈夫當如此也,武可以安天下!
大丈夫當如此也,不屑於用奸計來達到某種目的!
大丈夫當如此也,愛江山更愛美人!
大丈夫當如此也,熱血激昂,霸氣永存,青史留名!
最後我想用幾首寫西楚霸王的詩作結
李清照 《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 ,死亦為鬼雄 .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