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史記·高祖本紀》

2021-02-13 時光嫋娜

打算寫的時候,想到了司馬遷的一段話。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道,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寫下這段話,應該是有對號入座的意味的。也即《史記》大體上其實也是司馬遷本人的發憤之作。《史記》被稱為兼具史的實錄與文學性一體的著作。讀的時候感覺,相比它的歷史性,司馬遷在裡面表現出的文學性也很強,個人傾向性總會從字裡行間溢出來。

看完《高祖本紀》,覺得劉邦人格中的瑕瑜互見讓人很難說好與不好。

從大的層面來說,作為一種史的記錄,大抵會力求客觀。

只是突然想到,人和人之間其實是有能量場的。故而會有看其文聽其事而想知其人睹其容系列。然而,儘管隔了幾代,未真正見過劉邦,司馬遷大抵也是不喜歡他的。所以即使記錄中劉邦其實也有可取之處,客觀冰冷的文字間,也略可見其對劉邦的好感度一直沒有實現逆襲。

之前提到過的一點,大部分的真相和事實其實都只是一個視角和觀點,帶有某種程度的主觀性。故而,任何事情或者是人物事跡用放大鏡描述和顯微鏡去縮小,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從這個層面看,《史記》能夠流傳下來,一定程度說明西漢時候思想可能也算包容。

劉邦應當是個很好的政治家。然而不懂政治,只能先把看完的感受做一個簡單閱讀理解~

都讓讓,我又要寫點雞湯了,捂臉~

非常喜歡陳道明版的劉邦。陳道明這種德藝雙馨的老戲骨,真的是演啥像啥。演出了劉邦的潑皮,奸滑,血性,無敵寂寞,主要是氣質真的很像。

1.帝王家的神話宣傳

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如同后稷的出生是其母踩了巨大腳印後受孕。劉邦的出生傳說是劉母蛟龍附身。後來的歷代皇帝經常稱自己為天之子,諸如龍體、龍椅等這也許也是來源之一。

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原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裡,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後人至,高祖覺。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

劉邦醉斬白蛇。為人所畏。

在隔了很多朝代之後,施耐庵寫《水滸傳》,裡面的武松大醉後景陽岡打虎,英勇非常,並因此獲得了事業,也許也和這裡有類似的借鑑。

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天子氣」的輿論造勢。

在當時,成為帝王家的大都是本身所處的階級就不低。諸如項羽、劉備就是借自己的祖先身份尊貴而起家。劉邦應該屬於完全的平民逆襲。所以身份要配位,不能從所處階級入手,就只能是自身的「天賦異稟」入手。

另一方面,也說明一個人越是哪方面薄弱,越會著重強調哪方面。出身階級不高,應當說算是劉邦的一個軟肋或者是內心的敏感點。

2.呂公的識人

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原季自愛。臣有息女,原為季箕帚妾。」酒罷,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卒與劉季。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呂后具言客有過,相我子母皆大貴。高祖問,曰:「未遠。」乃追及,問老父。老父曰:「鄉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高祖乃謝曰:「誠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處。

呂公相中劉邦。有種中國古老的看面相的說法。那劉邦的顏值怎麼樣呢?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龍顏當然是不算好看的。也就是說並不是顏值問題。

這也許是涉及到劉邦的思想內化的一個氣度外顯。

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是關於曹操的。

曹操降服匈奴之後,匈奴派使者來覲見他。但曹操相貌並不好,怕因此鎮服不了匈奴,就讓一個儀表堂堂、高大威武的下屬假扮自己,去接見外來使者。然後他扮作了侍衛的樣子,站在一旁觀察。

接見完畢後,他派人去問了使者:「魏王何如?」 使者說:「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之人,此乃英雄也。」顏值並不好,站的位置並不佔優勢的曹操獲得了使者的賞識。

所謂相由心生,說的大抵不是顏值,而是一個人的氣質。氣質在很大程度上會是其本身的處事方式和思想格局的外化。其實這些故事也都真假難辨,都可能是輿論造勢。但也側面證明劉邦與曹操也許都有一點。

然而,前面這些說到底都是虛的,也許大多數人都可能會具備。或者說被具備。劉邦會因為什麼勝出?

3.劉邦的膽量

秦歷經二世將亡。天下紛爭。很多的謀士能臣都會為了明哲保身尋找出路。其中就有蕭何和曹參。他們派樊噲去找劉邦,尋思著一起找出路。江湖痞氣的劉邦一口就應答了下來。並藉此擴大了隊伍。

乃令樊噲召劉季。劉季之眾已數十百人矣。……

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

於是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

是少年豪吏如蕭、曹、樊噲等皆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與,還守豐。

眾人推舉他的時候,劉邦什麼都還不是。為什麼是劉邦的原因,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劉邦足夠豁的出去。蕭、曹的動機其中有一個方面也是萬一失敗了,可以不用承擔最嚴重的後果。故而,文人會選擇輔佐最合適的領導者,而非自己行動,離的最近的有劉邦。其他的路都是邊走邊看,慢慢變寬。事實上,蕭曹兩人的選擇最後都得到了極大的肯定。

再反觀劉邦,在最初他應該是不能完全勾勒出最後的成功景象的。也許對他來說,他一方面也許覺得再差也豁的出去,足夠有膽量。另一方面,他也應該是有過這個想法或者是謀劃的。這就是上面提到的氣度外顯,會表現在他的言行舉止中,所以蕭、曹會就近選擇他而非他人。

4.眾多的「創業者」中,應該說不缺膽量的有很多。有一點是劉邦的自我定位逐漸清晰,學會規避自己的劣勢。

公還軍亢父,至方與,未戰。

公引兵攻豐,不能取。

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

劉邦的軍事才能應當說很差。所以後來的取勝一部分是和項梁匯合後,項羽的戰鬥力爆表的功勞。

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軍濮陽之東,與秦軍戰,破之。

沛公與項羽西略地至雍丘之下,與秦軍戰,大破之,斬李由。

5.自我定位清晰,帶來的就是劉邦大多數時候,都表現的很謙遜。

這種謙遜不是說他在挑頭成為領頭羊時的虛情承讓,而是他在重大決策時表現出來的虛心。遇到問題時積極及時溝通,聽取身邊人的意見。謀士能臣們都希望自己能夠站隊成功,他的表現,也讓站在他身邊的人越來越多。同樣相比項羽,人們也會覺得劉邦更具長者的寬厚風度,故而他贏得了眾多人的擁護。

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6.謙遜也體現胸襟。

有一個細節是,他在見來投奔的「名嘴」儷食其。

食其監門,曰:「諸將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人長者。」乃求見說沛公。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酈生不拜,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於是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

見儷食其時,劉邦的做派應當說非常不雅。這一方面是體現他對儷生的不夠重視。另一方面,回顧劉邦的出身,某些行為的看似粗鄙,也可能於此有關。有可能是長期成長環境潛移默化的結果,自我本身可能有時會意識不到,或者是自我本身的狹隘性,體現在認知上與行為上。然而,隨著環境得改變他能逐步做出糾正,並在別人指出時,不因此產生陰面心理或者暴怒很可貴。故而,在儷生指出後,他的行為其實也很體現胸襟。這種行為不是表面的做派,反而是自信的一種體現,是對自我的接納。他也會有因別人吹捧而心裡竊喜的時候,卻並不是真的很在意這些,並沒在大的決策上犯過很多錯誤,也總有靠譜的謀士會盡心的輔佐他。

反觀項羽,在有功名的時候,感嘆衣錦還鄉,不能錦衣夜行。有人嘲笑他,沐猴而冠,他就直接把說者給烹殺了,不夠有胸襟。

7.與此同時,有自我接納,更重要的是他能夠知人善任,善於溝通。做事情抓主要矛盾。這大概是所有決策者成功的一個原因。

善於溝通方面,很顯劉邦的謀略。有一個小細節,體現在鴻門宴劉邦打算跑路的時候。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柰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

劉邦在逃跑的時候,問樊噲這樣跑掉是不是不太好。一方面這可能是害怕項羽的暴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可能也是把話語權讓渡出去。要知道劉邦在逃跑時候,曾經棄妻子孩子於不顧。這個時候比起名聲什麼的來說,應當是更想逃跑的。只是自己說出來未免不太合適。於是,成了表面上採納樊噲的「建議」。在他回去後斬殺政治投機者曹無傷的時候,很見果斷。

劉邦自己總結成功的原因,提到了他的「王者」謀士群。而項羽則失去了最好的範增。項羽有仁愛之心卻行事莽撞,沒有贏得眾多百姓的心。劉邦有時狠絕,卻在大的決策上安穩了民心。聽取文士建議,抓住了核心命脈,使他在最初沒有優勢的情況下,實現了翻盤。帶領著一群「王者」,在歷史舞臺上正式上線。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知人善任也使他能夠不僅對當前有所謀劃,更能目光長遠的顧及其身後之事。

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8.劉邦談運氣

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項羽談到他的失敗,是來源於天命。劉邦說他的成功也是源於天命。天命在一定程度是說上天給的好牌,也即有運氣的成分在。

通篇看來,劉邦其實在最初握的好牌並不多。然而他的自我迭代性很快。能夠不斷的實現自我提升。人們常常談到運氣,事實上運氣與天上掉餡餅是有很大區別的。運氣的積攢需要實力的支撐。所以能夠處在高的層級裡,運氣只是那「臨門一腳」,對於劉邦來說亦是。而沒有實現之前量的積累與經營,運氣同樣也不會永遠眷顧,諸如項羽。

9.回歸開頭,感覺司馬遷貌似有點不喜歡劉邦。

劉邦的做事有很多的可取性。人無完人,當然也有很多不好的方面。司馬遷生在漢朝,他想表達下他的不滿,但是不能直接說出來,只能在記錄他人的時候旁見側出的寫下。比如《項羽本紀》裡的劉邦。

舉兩個例子,《項羽本紀》裡有記載,

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

因為著急跑路,孝惠帝和魯元公主被扔下車多次。看完覺得有點奔潰,求孩子們內心的心理陰影面積。

以及《項羽本紀》裡面臨父親被烹威脅時的說辭。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王怒,欲殺之。

從這些層面來看,不管這些屬不屬於劉邦戰略的一部分,他應該都是有些性子涼薄的。

而司馬遷遭受磨難有部分原因是為了李陵辯護,也即他是個仗義執言的人。他與李陵未必是交情最好的那個,卻表現的很仗義。也同時說明他是個對於真正的事實真相很執著的人。一個臆測是,他是個史官,也是個文人,骨子裡應當是有感性的成分的。對於劉邦的做派,他應當是不算太感冒的。

我也是。

相關焦點

  • 孩子們閱讀《高祖本紀》《夏洛的網》的收穫
    《高祖本紀》有感重慶九龍坡實驗二小五二班張之涵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比劉邦早幾年起義的陳勝說的,漢高祖劉邦從出生開始就異於常人,從一介布衣到皇帝之尊,高祖本紀在我面前展現了劉邦激情燃燒的一生。讀《高祖本紀》有感天河區駿景小學五年(5)班向慧珊高祖便是劉邦,他與項羽一起打敗秦軍,然後又打敗了項羽,贏得天下。都說劉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麼雄才大略。
  • 《呂太后本紀》: 改朝換代,跟性別有關嗎?
    劉邦既然有《高祖本紀》,憑什麼在一個前後相繼的縱向系列裡面,呂后還要再寫一篇本紀呢?所以這一篇的題目,只能是《呂太后本紀》——我們看《史記》最後一篇《太史公自序》,其中本篇提要的末尾,司馬遷寫的也是「作《呂太后本紀》」,就可以推知,傳世的《史記》各本正文標題作《呂后本紀》,大概是《史記》早期傳抄過程中文字被減省的結果。
  • 史記之高祖本紀 看一代混子渣吏雄霸天下
    高祖未出生之前,劉媼曾經在大澤的岸邊休息,夢中與神交合。當時雷鳴電閃,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前去看她,見到有蛟龍在她身上。不久,劉媼有了身孕,生下了高祖。  高祖這個人,高鼻子,一副龍的容貌,一臉漂亮的鬍鬚,左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他仁厚愛人,喜歡施捨,心胸豁達。他平素具有幹大事業的氣度,不幹平常人家生產勞作的事。
  • 《史記》在中國,《史記》研究也在中國
    我們不妨以《呂太后本紀》的《研究綜述》為例,來體悟編纂者「開拓」學術發展之路的追求。全文分為「概說」「本傳的主題是什麼」「司馬遷為什麼給呂太后立本紀」「如何評價誅滅諸呂?」「本篇的藝術手法」「研究新角度」「從《漢書》看《史記》」和「結論」等八個問題。或許其中出現的個別看法還有從容討論的餘地,但是這篇文章確實涵蓋了呂太后研究的方方面面。
  • 在《史記 項羽本紀》中,霸王並沒有別姬,他的淚為誰流?
    「霸王別姬」故事從《史記·項羽本紀》開始,講述了上千年,蘊涵著華夏兒女不同歷史階段的思想意識和情感訴求。·項羽本紀》《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3《史記·項羽本紀》中霸王並沒有別姬仔細揣摩《史記》裡的這段文字,突然發現它是為項羽一個人寫的,不是為項羽和虞姬兩個人寫的
  • 《高祖本紀》作業(小說創作)
    《史記·高祖本紀》作業 認真閱讀《史記·高祖本紀》,在此基礎上,以該史傳中記載的任意史事及情節為基礎
  • 《項羽本紀》,失敗者的讚歌
    項籍,字羽,下相人,其祖世代為楚將。
  •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 「二十四史」 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 3000
  • 從《史記》中項羽和劉邦的外貌說起
    劉邦的「七十二黑子」 漢朝的創建者劉邦的容貌體態,《史記·高祖本紀》中有相關記述:「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所謂「隆準而龍顏,美須髯」,當然可以理解為稱頌劉邦君權神授的政治宣傳。
  • 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居然是錯誤的?「太祖」、「高祖」廟號辨
    不就是「漢高祖」嗎?如果我說你的回答是錯誤的,你信嗎?嗯,肯定很多人不信!為什麼?因為我們從小到大,老師、同學、家長、專家、影視……幾乎所有人都說的是「漢高祖」!難道大家都錯了???也許學識淵博的讀者會引經據典的說:「漢高祖」這一稱謂怎麼會錯呢?不信,你看,司馬遷《史記》卷八的卷名就是《高祖本紀》,開頭就說:「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姓劉氏。」
  • 呂后作為一個女性,為什麼能和秦始皇並肩,被列在帝王本紀?
    但是在《史記》中司馬遷卻把她列進《本紀》之中,為何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她能和三皇五帝並肩列在"帝王本紀"呢?《史記》本紀的意義對於《史記》的體例,人們多認為它就是記載帝王功業的,但是其實可以擺脫這個固化的想法。
  • 老中青三代學人勤勉有為,歷時25年編纂——《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
    《史記》自問世以來,一直是中外學術史研究的重要課題。10月26日,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在司馬遷故裡陝西省韓城市首發。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共12冊,560餘萬字,由陝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和西北大學出版社組織編纂,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陝西省重大文史項目,獲2015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
  • 《史記》中的呂太后:對權力充滿欲望,但卻是少見的「無惡之人」
    在中國古代歷史皇帝的表格中,按照世襲制的規矩來,在《史記》中繼《高祖本紀》後下一篇記錄帝王的應該是《孝惠本紀》。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司馬遷並沒有寫下《孝惠本紀》,而是《呂太后本紀》。呂太后就是當時漢高祖劉邦的皇后,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后、呂太后等等,與千古女帝武則天並稱為「呂武」。
  • 30個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史記》中,司馬遷引經據典,結合人物,創造了許多成語,今天,我們就通過這些成語,來重讀《史記》吧。【沐猴而冠】【來源】《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 王子今:從《史記》中項羽和劉邦的外貌說起
    劉邦的「七十二黑子」 漢朝的創建者劉邦的容貌體態,《史記·高祖本紀》中有相關記述:「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所謂「隆準而龍顏,美須髯」,當然可以理解為稱頌劉邦君權神授的政治宣傳。
  • 《項羽本紀》有錄
    《項羽本紀》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之中,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它通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的一生。自古以來,歷史上無不呈現出群雄爭霸的諸多畫面。群雄爭霸,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敗者被後人惡化,勝者被後人敬仰。
  • 劉邦還能成為漢高祖嗎?
    劉邦還能成為漢高祖嗎?想弄清楚這些問題,關鍵就要弄清另一個問題,即陳勝、吳廣的起事為何能以星火燎原之勢在關東六國的土地上蔓延開來。為什麼會蔓延看來呢?是陳勝、吳廣太厲害了嗎?是後起之秀項羽、劉邦太天才了嗎?不,不是的。
  • 細品呂雉如何一步步走向權力之巔,破例列入司馬遷的帝王本紀之中
    呂雉,漢高祖劉邦的皇后,這個素以「狠辣」聞名於世的女人,也是唯一一位被司馬遷列入帝王本紀篇的女性。太后專權,呂雉非史上第一人,中國最早垂簾聽政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宣太后。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碗羹。」
  • 911的故飾|經典重讀:《史記.項羽本紀》之自古英雄出少年(2)
    (《史記.項羽本紀》)奇籍,驚奇,讚嘆……各種複雜的情緒,都有。通過這句話,我們也能感受到,這個有著驚人膽魄與野心的叔叔,項梁,他不簡單。這個「不簡單」,意味著,他的內心,有一份暗自認同和不易察覺的反骨。也就是說,叔父項梁,他是默認項羽這份「取而代之」勃勃野心的。
  • 《史記》第7期:十二本紀·項羽本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