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紀》有感
重慶九龍坡實驗二小五二班張之涵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比劉邦早幾年起義的陳勝說的,漢高祖劉邦從出生開始就異於常人,從一介布衣到皇帝之尊,高祖本紀在我面前展現了劉邦激情燃燒的一生。
劉邦出生平民,連樣貌也與他人不同,左腿上竟有七十二顆黑痣。在他出生時,他母親居然被蛟龍附身,我十分震驚,這是真的嗎? 當上亭長的他,愛好喝酒及女色,還常吃霸王餐。可就是這個遊手好閒的人因看到秦始皇的風光出行後有了自己的夢想。
起兵反秦,劉邦開始了討伐徵戰,醉斬白蛇一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劉邦可真會抓住機會啊,此事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呀。原本我不相信,如果是赤帝之子,高祖為什麼還會經歷貧窮與災難?一切都是劉邦的謀劃吧?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讓我思忖良久,為什麼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會敗在劉邦手下呢?原來啊,劉邦在登基後給自己做了最恰當的總結,就是他的知人善用,雖然劉邦很多方面不如項羽,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登上皇位靠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
如太史公所說,萬事都沒有十全十美,我認為,一個國家的存亡也跟百姓有關,得民心者得天下,皇帝沒有威望,百姓不願聽皇帝的命令,一個國家也就沒有了人力資源,就會滅亡了。劉邦也讓我明白了人一旦有了夢想就擁有的前進的力量,有信心、有堅持,離成功還遠嗎?
讀《高祖本紀》有感
天河區駿景小學五年(5)班向慧珊
高祖便是劉邦,他與項羽一起打敗秦軍,然後又打敗了項羽,贏得天下。
都說劉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麼雄才大略。那麼他是憑藉著什麼來率領一班豪傑推翻暴秦,打敗熟讀兵書的大英雄項羽並建立大漢帝國而成為叱吒風雲的「流氓皇帝」的呢?
劉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他仁厚愛人,喜歡施捨,心胸豁達,且不滿足於現狀,平素具有幹大事業的氣度;劉邦也善於抓住機遇,充滿自信;他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故而能夠得到大量的追隨者。
首先,劉邦志存高遠。當那位曾經率領大秦雄師橫掃六合的秦始皇出巡到浙江時,劉邦正在服徭役於鹹陽,他見到秦始皇的威儀後脫口而出「大丈夫正當如此」。
其次,劉邦是一個敢為人先、充滿自信的人。劉邦當初與一群人在夜晚行走,有人向他報告說有一條大蛇擋住了去路。當別人都建議繞道而走的時候,劉邦卻說「壯士只有向前而已,有什麼可怕的?」之後就斬殺了白蛇。劉邦絕對不是魯莽之人,如果沒有充分的自信,是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的。他斬殺白蛇,讓周圍的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更加信服。
再次,劉邦知人善任。他知道哪些是人傑,哪些是庸才,然後才量才而用。《史記》有記載:「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項羽就不行,不能識人,所以陳平和韓信之類就全部跑掉了。
劉邦舉賢納良,用人不疑,像韓信所言:「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就是這個道理。
劉邦登上皇位後總結,不是僅靠他自己的各種優點與才能就能平定天下,而是因為他有最好的臣子——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蕭何鎮守後方,安撫百姓,運輸糧草,保證前方糧草供應;韓信統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取。這些人都是他的得力助手,幫助他攻取天下。而項羽只有一個範增,並且因為種種原因不用範增,必定不能奪取天下。
劉邦出身平民,所以了解天下的百姓,能夠投其所好, 入關之後與百姓約法三章,所以深得民心,民心所向,自然江山易得。
劉邦也能及時發現自己所處當下的問題,並馬上將不利轉變為有利條件。「攝衣謝之,延上坐。」前後對比,反而使酈生對其產生好感。這也說明了劉邦時刻處於一種清醒的狀態,而一個時刻警惕的大腦也是劉邦成功的因素之一。
當然,人無完人,劉邦身上也有許多性格上的缺陷, 如「傲慢、圓滑、自負、虛偽」等。他還有狠毒的一面, 在建國之初就殺害了韓信、彭越等功臣;也特別愛罵人,沒有文化等,這些我們就不要去效仿了。
從一代偉人劉邦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若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有遠大的理想,其次我們要增加自己的人脈,沒有朋友的幫助是很難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頭腦, 要有寬闊的胸懷,對自己充滿信心;也能夠發現身邊每一個同學或朋友身上的優點並取長補短,並隨時做一個竭力與人和睦的人。
讀《高祖本紀》有感
天河區駿景小學五年級(5)班劉奕暉
劉邦是我國漢朝的第一位皇帝,統一了整個中國,他的身世頗為奇特,充滿神話色彩。他是沛縣豐邑中陽裡人,父親叫太公,母親叫劉媼。有一天,劉邦的母親在大澤的堤岸上小睡,夢見一條龍與她交合,結果後來劉媼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劉邦。成年後的劉邦有一回被一條蛇擋住了去路,他就把蛇殺了,他的手下發現在蛇的屍體旁邊有一位老太太在哭,並說這蛇是白帝的兒子,被赤帝的兒子殺了,手下們都不信,就要打老太太,而老太太突然間消失了,這是多麼撲朔迷離啊!所以大家都相信了劉邦是赤帝的作子,並對他越來越敬重了。
如此的一個有成就的傳奇人物,他的某些品行卻讓我不敢恭維。首先,他對家人很無情。當項羽圍攻劉邦時,為了讓劉邦投降,就把劉邦的父親抓了起來,並威脅他如果再不投降就把他的父親煮來吃,可劉邦卻毫不在意,還說讓項羽要分一塊肉給他吃,這句話是多麼的狠心啊!其次,劉邦有時也不太講信用。有一次,他讓酈食其跟齊國講和,齊國同意了,但他又讓韓信去攻打齊國,兩國的和約是劉邦提出來的,而他又不遵守,還害得酈食其喪了命。另外,劉邦後來還有點多疑。比如別人告發韓信謀反,他就信以為真,以致逼得最後韓信真的謀反,但他早期在別人詆毀陳平時卻不聽信讒言,依然重用陳平,可能是因為陳平沒有威脅到他的王位吧,一但涉及到王位,他就變得多疑了。
雖然我不是很喜歡劉邦,但他戰勝項羽成為最後的贏家還是有值得稱道的地方的。劉邦給他的手下封官時一點兒也不吝嗇,凡是立過功的人都會得到豐厚的賞賜。劉邦還很會用人,他雖然治國不如蕭何,用計不如張良,打仗不如韓信,但他卻很好地利用了這三個人為自己贏得了天下,他還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使得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更重要的是劉邦能寬厚待人,比如他的軍隊最先到達霸上後,沒有殺掉投降的秦王子嬰,也沒有殺害秦地的百姓,這就為他贏得了不少的人心。而他的運氣也非常不錯,比如在項羽的鴻門宴上幸運逃脫,被困滎陽城時化險為夷。
司馬遷說劉邦建立的漢朝改進了之前朝代的不足,我也覺得劉邦在那個動亂的時代平定了天下,讓老百姓能安居樂業,就是一個有功之人。
讀《高祖本紀》有感
廣元南鷹五年級一班範汀竹
這幾天,我讀了《高祖本紀》,對漢高祖劉邦如何取得天下有了更深一籌的認識。
其一,或許是天意。看看劉邦的相貌:高鼻子一副龍的容貌,一臉漂亮的鬍鬚,左腿上有72顆黑。一看就是帝王之相。他的出生也不簡單,是母親劉媼在大澤邊休息時,夢中與神交合。父親看到有蛟龍在她身上,後來便生下了劉邦。呂后在找劉邦時,丶看到上空常有一團雲氣,就如秦始皇所說: 「東南方有象徵天子的一團雲氣」。
其二,漢高祖懂得怎樣得人心。在有人立下戰功時,他會毫不吝嗇的分給他們封地,這樣做召來天下豪傑,並都很擁戴他。在起義時每打下一處,不會想像項羽那樣把老百姓通通殺光,他會安撫父老鄉親,先平定人心,所以老百姓也願意支持他。
其三,最重要的一點,高祖手下人才濟濟,他很會用人。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一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一個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一個戰則必勝,攻則必取。另外,還有忠厚沉穩的周勃,智商有餘的陳平等等。俗話說: 「一個好漢三個幫。」這麼多人中豪傑團結一起,即使再勇猛的君王,又怎麼能打得過呢?
雖然高祖後來有些多疑,許多先前立下戰功的人或被殺死或入獄了,這看似有些殘暴,可若不這樣,又怎能保住這片江山呢?
漢朝的伯樂—讀《高祖本紀》有感
九龍坡區第二實驗小學 6.(6)韓佳成
一代梟雄——劉邦,出生的故事帶有幾分神話的色彩,傳說,一隻蛟龍睡在了劉夫人的身上,劉夫人就生下了劉邦。少年時期的劉邦貪圖玩耍,不務正業。大家都以為,劉邦並沒有胸懷大志,可是他們錯了,這個當初被大家認為一無是處的劉邦,後來當上了皇帝,建立了漢室。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古代文學家韓愈,他作為被埋沒的優秀學子,一直懷有遠大的抱負,他在作為千裡馬時,一直都沒找到認同自己的伯樂。當他有權力當受伯樂的時候,他沒拒絕任何一匹千裡馬。而劉邦他是天生的伯樂。
劉邦打仗不及韓信,政治不及陳平,計謀不及蕭何,他是怎麼建立出這麼一番偉大的事業的呢?理所當然是靠他的臣子。說到這裡,你們會想可能,如果這些人到了項羽手中,項羽不就會取得楚漢相爭的勝利嗎?實際上不是的,項羽曾經接待過很多劉邦營中許多優秀的人才,但項羽採納他們計謀的次數屈指可數。而劉邦雖然在軍事政治上面沒有一點兒天賦,但是他十分會用人。就憑這一點,他就可以獲得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
「築高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字訣是一位儒生,給朱元璋的秘籍。劉邦也是依照這九字起義成功的。智慧的人不會顯山露水;大智慧的懂得適可而止;而耍小聰明的,只會毫不保留的顯示自己的優點。而朝廷中的臣子,有他們的欲望,劉邦也深知:文將好名,武將喜錢。所以他滿足了朝廷中所有的人,也使他們留了下來。
而劉邦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讓蕭何做總後勤部長,張良做總指揮,韓信做前敵總指揮。而他就像指揮家一樣,只顧指揮,從不親自去做。所謂「君子動口不動手」劉邦就只用「口」去指揮別人做事,從不親自動「手。而劉邦也十分謙虛,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他才能細心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如果劉邦不會用人,他的下場是可以想像的。而他也知道自己的本事不夠,所以對那些耍小聰明的人,從不指手畫腳。就像韓信,他雖然耍,小聰明當上了齊王,到後來也是被誅了三族。
作為一個明智的君王,僅僅有自知之明是不夠的,而他還有知人之明,劉邦深知別人的能力,也知道他將來會為漢室付出多少。劉邦已和當時的漢初三傑配合的十分不錯,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發揮了不同的作用,當韓信準備起兵造反時,劉邦早已料到韓信要反,於是韓信就被誅了三族。
劉邦這一個知人善任,不拘一格,且賞罰分明的人。帶著他的手下,擊敗了項羽,笑到了最後。
高祖本紀讀後感
4.7王珮霓
高祖姓劉字季,父親叫太公,母親叫劉媼。當他去鹹陽服徭役時,看到秦始皇車駕出巡,認為大丈夫應當像這個樣子。那時他就有了遠大的理想。
而高祖通過一次做客,贏得了呂公的敬重,結果把女兒嫁給了他。
高祖的妻子和他的兩個孩子在田間除草的時候有一個老人,要了些水喝,他的妻子就請他吃了飯,老人給他的妻子相面,說,夫人是天下的貴人,又說孝惠是夫人顯貴的原因。高祖知道了,就追上了老人,向他詢問。老人說你的相貌,貴不可言。
當樊噲跟著劉季來到沛縣時,沛縣縣令又後悔了,就不讓劉季進城。打算殺掉蕭何,曹參,他們兩個害怕了,就去依附劉季。劉季用帛寫了一封信,讓沛縣父老共同起來殺死沛令,讓可以立為首領的人做領導,那就能保全身家性命。不然我們就率領子弟共同殺了沛令,打開城門,迎接劉季,想讓他做沛縣縣令。劉季認為自己才劣力薄,不能保全父兄子弟,希望能推選另一位能勝任的人。而蕭何,曹參都是文官所以全推讓劉季,父老們也認為,劉季是該顯貴的。最後還是立劉季為沛公。
有一次,將領們約定,先攻入關中的就封在關中做王。秦父老兄弟想讓寬厚長者去關中,他們認為只有沛公向來是寬大長者,可以派遣。終沒有答應項羽。
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背棄原來的約定,改立沛公為漢王。
當4月甲辰,高祖崩於長樂宮時,酈將軍告訴審食其,皇帝駕崩想要誅殺將領們。如果真是這樣天下就危險了。陳平,灌嬰統帥10萬士卒,駐守滎陽。樊噲,周勃,統率20萬士卒平定,燕,代。這時他們聽到皇帝駕崩,將領全部被殺,並必定回來向關中進攻。審食其進宮告訴了呂后這些話。於是在丁末發喪,大赦天下。
劉邦他從亭長到沛公,到漢王到皇帝,經歷了無數次波折。可他謀略不如張良和陳平;打仗不如項羽、周勃還有韓信。可為什麼他能獲得天下呢?因為他會善用人才,懂得審視度勢。
《高祖本紀》的感悟
無棣四路小學五二班高佳音
高祖便是劉邦,他與項羽一起打敗秦軍,然後又打敗了項羽,贏得天下。
開頭便通過種種敘述說明了劉邦的不同尋常,通過古代所信奉的神來暗示劉邦為真龍天子,也正為下文做了鋪墊。
但是它的成功並非神靈幫助,也絕不是偶然,而是通過他努力地奮鬥得到的。
他善於團結內部,鼓動人心。他鼓動沛縣人民勇殺沛縣縣令,響應各路諸侯,齊攻暴秦,翻身做主人。
他氣度宏大且寬厚仁慈,他能說服秦國的父老降於楚國;他能賞罰分明······所以他按照約定攻入關中,做了關中王,並安撫關中地區的人們,是他們推崇自己,尊敬自己。
他知人善任。他登上皇位後總結,不是僅靠他自己的各種優點與才能就能平定天下,而是因為他有好的臣子——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蕭何鎮守後方,安撫百姓,運輸糧草,保證前方糧草供應;韓信統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取,這些人都是他的得力助手,幫助他攻取天下。而項羽只有一個範增,並且因為種種原因不用範增,必定不能奪天下。
他聰慧無比。他知道武力敵不過項羽,便於謀。他分化敵人,挑撥離間,調虎離山,最終使項羽不得民心,陷入困境。
他敢於推翻不公正。他改變秦朝法律,在建國初期誅殺功臣,屢屢平定戰亂,他做的一切都順應時代,從和民心。
他剛柔並濟。他不僅能以寬厚博大的心對待各地人民,也能以兇狠毒辣的手段對付他的敵人;他恩威兼施,他獎賞為他打下土地的人,他獎賞為他出謀劃策的人,他處罰臨陣逃脫的士兵,他處罰挑起內訌的小人,他是一個極具領導能力的人。
劉邦是一個有膽識,有魄力,有才識,有謀略的人。毛澤東也對漢高祖劉邦評價「不能小看粗人」。雖然劉邦好酒好色,語言傲慢又頗帶諷刺,但這更體現出劉邦是個有血有肉的人,也更令我們難以置信世上竟有如此奇人!現在在我看來,劉邦算的上是一個英雄,他是一個心繫百姓的英雄,是一個能屈能伸的英雄,是一個善於用人的英雄,但也是一個心機深的英雄。當然,這個英雄或許有很多優缺點。但是我們也得明白,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事原則,我們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要求別人。 正如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我們也不能以片面來論一個人的好壞。善惡好壞是體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細節上的。
由此可見,真正的英雄是有著複雜的內心世界,英雄如山是可望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