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的故事,大家並不陌生。歷史上,項羽率楚軍被劉邦數路大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然而,項羽自垓下突圍敗退的線路,至今未有一致意見,矛盾焦點在於項羽迷路地點「陰陵」的確定。11月22日,現代快報記者獲悉,近日在張家界舉行的中國史記研究會十六屆年會上推出《史記論叢》第十四集,南京一位市管幹部的作品《項羽「陰陵迷道」考證與浦口項羽文化地名分布解析》一文入選。文章作者筱旻(化名)認為,項羽迷道處應為浦口、和縣交界的陰陵山。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劉偉娟
秦觀《寄老庵賦》點明陰陵大澤位置
筱旻的基層工作聯繫點為南京市浦口區湯泉街道,在研究湯泉歷史文化過程中,對陰陵大澤的位置作了一番研究。
筱旻在文中寫道,北宋詞人秦觀曾陪同孫梓老(黃庭堅嶽父)往湯泉訪漳南道人(即惠濟院昭慶禪師),一同遊歷過周邊很多景點,諸如項王亭、龍洞、瓦梁河、陰陵澤,浴湯泉溫泉等。後來,孫梓老在惠濟院西築寄老庵,秦觀為之作賦。在《寄老庵賦》中,秦觀寫道:「寄老之區,在於湯泉,實為歷陽,東城之域……北則瓦梁之河,陰陵之澤……」秦觀在文中點明「陰陵大澤(陰陵山北往西一片)」與湯泉之北「瓦梁之河」相連。而「瓦梁之河」即滁河。由此可見,陰陵大澤與滁河連接成片,按其方位推算,即在陰陵山北往西一帶。
為了論證觀點,筱旻翻閱了不少古籍,從古代詩詞中找到一些論據。例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歷陽書事七十四韻》寫道:「一夕為湖地,千年列郡名。霸王迷道處,亞父所封城。」筱旻分析稱,劉禹錫的詩文肯定和州(今安徽和縣,與浦口相接)陰陵山為項羽迷道處,因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另外,張祜的《過陰陵》一詩也有相關提及。由此,筱旻認為,劉禹錫、張祜二人的詩作佐證了至少在唐代,陰陵山為項羽迷道處就已得到公認。
浦口及周邊有30處和項羽有關的地名
項羽敗走南京浦口至烏江自刎的過程中,留下許多故事和傳說,與之相關的地名不少。筱旻查閱有關史志和資料,發現《江浦縣誌》與《江浦埤乘》記載與項羽有關的地名13處,已整理納入項羽文化地名傳說的21處(其中6處與史志記載重複),另有未被整理納入項羽文化地名傳說的2處,共計30處地名。這些地名有的沿用至今,有的被其他同音字代替,但這些地點仍散落在浦口及周邊區域。
筱旻介紹,全國各地有關項羽的地名傳說很多,但諸多地名集中在一個地區,非常少見。這30處地名包括:陰陵山、東城、項王亭、項羽墓、虞姬塚、魯妃廟、高祖廟、瓢兒井、韓信將臺、飲馬池、高望、蘭花塘、紅繡鞋、失姬橋、胭脂井、魂落鋪、九頭亡、勒馬想、霸王泉、駐馬河、滾馬灘、霸王廟、御祭庵、鬼門關、晾甲廟、下馬石、霸王鞭、駟馬山(又名四潰山)、黑紮營、卸甲甸。
新聞連結
浦口將建項羽文化園
項羽與浦口文化淵源匪淺,越來越多的項羽文化景點落戶浦口。位於浦口湯泉的美麗鄉村楚韻花香已建了一座楚韻文化展覽館。
11月22日,現代快報記者從南京浦口區獲悉,浦口將建設項羽文化園。該項目地處浦口區南部,位於橋林街道林蒲社區,與安徽和縣一江之隔。該項目設計範圍為橋林街道寧烏公路江岸璟城小區以東、烏江以北、草聖書香林散之故居小鎮以南地塊,項目佔地面積約19.97萬平米。整體方案設計以「重振文化產業」核心設計理念,通過融合地方的文化及生態,構築以項羽人文主題文化為特色核心,以文化旅遊產業為主導的綜合性文化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