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消滅項羽之後,是如何對待項羽家人的?

2020-12-25 吳阿靜1

項羽(左)與劉邦(右)影視形象

公元前202年,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共同對項羽形成垓下之圍,隨後項羽在烏江自刎,一代霸王從此隕落,他的屍首也被劉邦的手下大卸八塊被拿走邀功,楚漢戰爭最終以漢的勝利結束。

那麼項羽人死之後他的家人又是怎樣的下場呢?劉邦有沒有將此趕盡殺絕呢?

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劉邦影視形象

以上記載源於《史記·項羽本紀》,也就是說,項羽人死之後,他的族人均未遭受劉邦的打擊報復,反而是善待他們,而且有四人除了被封侯之外,還分封了土地,並被賜姓劉氏,這在古代全是很高級別的待遇了。但是以上封侯的四人全是很早就已經投靠劉邦,或者「暗中投靠」劉邦的。劉邦這樣做背後的原因不容置疑就是為了突顯自己的仁義道德,幫助自己收買人心。

為了更好的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除了厚待項氏家族之外,他還將死在他手裡的項羽風光大葬,他先將項羽以魯公之禮大葬,隨後親自在項羽的陵墓面前哭喪了一段。

項羽的叔叔項伯被封為射陽候

項伯影視形象

史書中提到的項羽的兩個叔父,其中一個便是項伯,項伯是項燕的兒子,也是項羽最小的一個叔父,曾經跟隨項梁與項羽起兵反對秦國的暴政,對於劉邦來說,項羽人死之後,項伯也是一個禍患,但項伯曾在鴻門宴中幫助過劉邦,親自用身體保護了劉邦,最終使得項莊難以下手,從而讓劉邦逃過一劫。還曾勸說項羽放過劉邦父親,讓劉邦他爹免於烹刑,劉邦奪得天下後,並沒有忘恩負義,最後給予了他最優厚的待遇,並將他取名為劉禪,還封他做了射陽侯。

項羽的另一個叔父項襄被封為桃侯

項襄影視形象

項襄是項燕的第三子,也就是項羽的叔父,公元前205年,項襄在定陶戰役中被著名漢將灌嬰擊敗,自此歸順劉邦,此後便一直默默無聞。

等到西楚霸王項羽被劉邦消滅後,項襄和其餘項氏宗族被賜為劉氏。直至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反叛,劉襄才以大謁者的身份跟從劉邦平叛。叛亂平定後,劉襄擔任淮南太守,還被受封為桃侯。

漢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劉襄因有罪而被取消侯爵,呂后當政之時為了籠絡人心而恢復他的爵位。他的兒子劉舍除了順利繼承桃侯之外,還在周亞夫之後成為漢朝丞相。

項羽的侄子項他被封為平皋侯

項他影視形象

項他(也可能叫項佗),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族侄,在項羽家族中,項他才華出眾,具有宰相之才,據說可以比肩劉邦手下的蕭何,在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定陶交戰失利後被灌嬰擊敗而投降,他是最早歸順劉邦的項氏族人,後來被劉邦封為平皋侯,改劉姓。

鴻門宴圖

史書中只記載了此三名項氏族人的事跡,至於玄武侯,在歷史上有些爭議,玄武侯連姓名都沒有流傳下來,但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此人可能就是項羽的堂弟項莊,他曾是楚國第一劍客,歷史上在鴻門宴之後便沒有過多的記載,但是小編覺得玄武侯是項莊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之前提到在鴻門宴上,項莊曾差一點殺了劉邦,劉邦對他肯定是恨之入骨,而且項莊對項羽特別的忠心,最後投降劉邦的概率也不會大。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去看看】:

相關焦點

  • 劉邦何以打敗了項羽?
    項羽是貴族之後,劉邦則出身市井,後人因此固化了他倆的形象:一個光明坦蕩的貴族,與一個不擇手段的平民。最終平民贏了貴族,而貴族卻贏得歷史的尊重。  但撇開對項羽的歌頌禮讚,能夠發現,項羽輸掉天下,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他的個性,而是他在無限接近權力巔峰時,進行了錯誤的制度設計。
  • 章邯投降項羽後,劉邦搶先進入關中,項羽為什麼會遲到?
    項羽在河南境內遇到的秦軍,實際上是劉邦留下來的,劉邦同志西進的工作沒有做好,給後面的走函谷關的項羽造成了麻煩。 按照劉邦原來的路線,原本是走函谷關進關中,與後面的項羽進關中是同一條路。
  • 為何項羽輸給了劉邦?因為項羽和團隊都是政治素人,劉邦卻不是!
    楚漢相爭,為何最後以劉邦勝利、項羽失敗而告終?原因當然很多很複雜,前人的論述也很多,但有一點,卻是很少有人關注到的。那便是,項羽和項羽團隊中的主要成員,都是政治素人,而劉邦和劉邦團隊的主要成員,多是政治經驗豐富的秦吏。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最能打的韓信在前,直迎項羽鋒刃,孔、費二將軍在左右兩翼,把劉邦護衛在中間,絳侯、柴將軍在劉邦中軍之後。司馬遷在此處,第一次用「皇帝」來稱呼劉邦,可見此戰對於劉邦的重要性。但是劉邦什麼都沒做。韓信先衝上去,項羽反殺過來,韓信形勢不利,立即退軍。項羽還往前衝,此時,孔、費二將軍從左右兩翼斜刺裡殺出來,項羽的陣勢亂了。韓信立即返回身又打。司馬遷在這些動作之後,只寫了四個字——「大敗垓下」。其後是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三出大戲上演。
  •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劉邦項羽
    限於篇幅,僅舉一些《項羽本紀》跟《高祖本紀》的摘抄和楊照的解讀,一窺司馬遷如何處理這齣「雙主角」大戲。被司馬遷及後人歸為「無賴」個性的平頭百姓劉邦,如何最終戰勝「英雄」項羽贏得了天下?歷史的真實遠比影視作品精彩。
  • 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影視劇《楚漢傳奇》中劉邦與項羽形象圖現代人都認為韓信是決定楚漢之爭戰局的關鍵人物,韓信幫誰誰就贏。那麼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韓信在軍事方面對楚漢之爭中,對劉邦打敗項羽的貢獻很大,這是不容質疑的。但是劉邦沒有韓信,最終也是會打敗項羽的。這主要由兩個方面因素決定的:一是劉邦的政治才能;二是項羽殘暴且剛愎自用的性格。首先,劉邦高超的政治才能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決定了其必然能夠奪取天下。一是智略超人,具有極強的政治眼光。
  • 劉邦與項羽誰是真英雄?
    哈嘍大家好,你們的小於來了,上次說道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何項羽被後世評價非常高。其實這中間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西漢太史令司馬遷,有人說了這和司馬遷有什麼關係,且聽我一一道來。「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后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那麼說道這裡就有一個疑問了,《史記》中的本紀本是寫帝王的為何項羽有資格登上本紀而不是像陳勝吳廣一樣寫在世家之中?
  • 劉邦才能遠不及項羽,為何楚漢爭霸的最後,是劉邦奪得天下?
    前言 項羽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也是一個赤裸裸的天才。這個從小便沒有系統學習過兵法的將軍依靠著自己的天賦將秦朝最為精銳的部隊一舉殲滅,而且還打的劉邦丟下自己的妻兒老小,但是為何楚漢爭霸的最後,是劉邦奪得了天下呢?
  • 情商(EQ):從劉邦項羽韓信三人,看情商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項羽劉邦,楚漢之爭,起初劉邦就是一個草根,項羽算是個富二代,兩人家底根本就不可一比。結局卻是那麼的演義和不同,讓史官和後人唏噓。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我們從三個人的特點來分析。項羽落得烏江自刎,用韓信的話來說: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八個字把項羽的性格概括的非常全面。項羽有拔山蓋頂之氣,叱吒風雲之勇,卻沒有審時度勢之能,更沒有伸縮進退之智。
  • 楚漢爭霸,項羽與劉邦的表現,對我們有何啟示?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因為施政暴虐,後招致民怨沸騰,於是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各地豪傑紛紛揭竿而起,劉邦和項羽就是在這個時候加入了反抗暴秦的隊伍,項羽本是楚國的貴族,加入反抗的隊伍裡,之後項羽破釜沉舟,打敗了當時最大的敵人秦軍,然後劉邦與項羽的鬥爭就開始了。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簡單地說,劉邦能夠戰勝項羽的根本原因就是戰略正確,劉邦的戰略正確,彌補了戰術上的諸多弱點,而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戰略錯誤,項羽的戰略錯誤,導致了大方向的錯誤,即使戰術上打得再好,也不過是南轅北轍,越錯越失敗,最終身死國滅。
  • 劉邦經常罵人,項羽一向仁而愛人,為何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
    秦漢之交,天下風雲激蕩,英雄輩出,其中劉邦與項羽最具領導能力,分別吸引了一批英雄跟隨。但對比劉邦與項羽的待人風格,卻又有違和之處:劉邦經常任性罵人,項羽待人一向恭敬慈愛,但最終結果卻是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等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甚至韓信、陳平、英布等屬於反叛項羽投奔劉邦,是這些高人「賤骨頭」,還是另有玄機?
  • 項羽和劉邦到底是誰的心理素質好
    劉邦先一步進入了鹹陽,項羽沒有按照約定奏請楚懷王封劉邦為關中王,反而設下鴻門宴要殺了人家,這是哪家子的情理?不知道項羽的道義何在,信義何在?項羽沒有殺劉邦,不是他的「直率坦蕩」,而是叔叔項伯要還張良的人情,接受了劉邦的賄賂,因而提前給劉邦講情。還因為樊噲義正辭嚴的指責,讓項羽無話可說,劉邦這才藉機會逃走。倒是劉邦,還在為沒有告辭而糾結自責,究竟誰是小人誰是君子?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 為何說即便項羽聽從亞父的計策殺了劉邦,項羽也成不了皇帝?
    項羽可能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聽從亞父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導致後來劉邦的崛起,並與自己爭奪天下,最後導致失去天下,連屍首也不能保全,被肢解的四分五裂。 如果當時項羽聽從了亞父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項羽結局又會怎樣?
  • 劉邦戰勝項羽後,為什麼沒有故意黑化項羽?
    形象 但是也有例外,同為生死大敵的劉邦與項羽,卻未出現這樣的情況,而且,從後世很多詩人的詩詞中都能看到,項羽的一些精神一直都被後人稱讚。
  • 霸王項羽敗給劉邦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剛愎自用只是其中一點
    然,「戰神」之才和過於一帆風順的人生,給項羽帶來了致命性的缺點,那便是剛愎自用。簡單來說,便是自大,看不到他人的優秀。彼時,在項梁起事時,身邊聚集大量的有志之士,有著名謀士範增,也有戰將英布、桓楚、龍且等人。這在當時的天下,都是頂尖的陣容了,可卻沒能得到對待,原因便在於項羽。
  • 鴻溝之約:劉邦追殺項羽的背後,或許只是一張心照不宣的廢紙
    同時,項羽還釋放了被拘押在楚營多年的劉邦家人,不過項羽退兵之後,劉邦卻撕毀盟約追殺項羽,最終將項羽逼得烏江自刎,關於這段歷史,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上做了非常詳細且精彩的記載!——《史記.項羽本紀》從《史記》上來看,司馬公向大家傳達了兩個中心思想,其一,主動求和的是劉邦,而且是先後兩次派出說客向項羽議和,要不是候公的口若懸河,這一紙和約恐怕就搞不定了;其二,項羽是很有契約精神的,雙方以鴻溝為界籤訂和議之後,項羽就率軍撤退了,可是劉邦卻在張良、
  • 如果陳勝不被車夫殺死,項羽、劉邦還能崛起嗎?劉邦還能稱帝嗎?
    拿張耳、陳餘來說,張耳、陳餘都是後來稱王的人物,他們勸陳勝不要那麼著急稱王,示天下以私,而是讓陳勝立六國之後,示天下以公,然後讓秦國去搞六國之後,陳勝就可以趁秦國關中空虛,拿下關中,據關中以令天下,可成帝業。但陳勝沒有聽從,張耳、陳餘便找機會離開了陳勝,張耳、陳餘離開的時候,陳勝又讓二人輔佐一個叫武臣的人,武臣是陳勝的老鄉,二人輔佐武臣到達趙地,便輔佐武臣稱王,武臣很快就因家人對武將無禮而被殺害。
  • 解析楚漢戰爭:項羽圍攻劉邦,三圍三勝,劉邦屢屢逃脫
    劉邦在彭城戰役中,大敗而歸。  沒有人會想到,項羽的三萬騎兵戰鬥力竟會如此兇悍,各諸侯聯軍五十六萬大軍被一擊擊潰,毫無還手之地,紛紛潰逃。  劉邦敗北之後,一直北撤至滎陽-成皋一帶,準備在此地作為防禦關中的重要軍事據點。  得知劉邦兵敗,遠在關中的蕭何急忙讓韓信出關馳援,韓信順利在滎陽與劉邦順利會師。